词条 | 灰花纹鹅膏菌 |
释义 | § 概述 灰花纹鹅膏 鹅膏属Amanita全球已知约500种,多数种为外生菌根菌,不少品种可食,是世界各地著名的食用菌。 有些种剧毒,全球每年都有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其中绝大多数皆是因误食毒鹅膏所致。 在我国,前人记载了鹅膏属真菌约100种(或变种)。在深入研究了东亚、欧洲和北美有关鹅膏种的模式标本或权威标本的基础上,对采自我国目前存放于国内6个、国外5个标本室的鹅膏属标本作了研究。 在我国可靠记载的鹅膏属真菌大约有80种,包括近来发表的20个新种(或变种)和20个我国的新记录种。 我国的食用鹅膏主要有红黄鹅膏A.hemibapha(Berk.Broome)Sacc.复合群、隐花青鹅膏A.manginiana sensu W.F.Chiu、假褐云斑鹅膏A.pseudoporphyria Hongo、中华鹅膏A.sinensis Zhu L.Yang和袁氏鹅膏A.yuaniana Zhu L.Yang等。它们在出产区十分普遍,产量较高,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野生食用菌,采集出售上述食用菌是我国部分边远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应重视开发利用。我国的剧毒鹅膏主要有:灰花纹鹅膏A.fuliginea Hongo、黄盖鹅膏A.subjunquillea S.Imai及其白色变种A.subjunquillea var.alba Zhu L。Yang、欧氏鹅膏A.oberwinklerana Zhu L.YangYoshim.Doi、致命鹅膏A.exitialis Zhu L.YangT.H.Li。 过去记载我国有原描述于欧洲的绿盖鹅膏A.phalloides(Fr.:Fr)Link、春生鹅膏A.verna(Bull.:Fr)Lam.和鳞柄鹅膏A.virosa Bertillon等剧毒菌。这些记载所依据的是错误的标本鉴定,因此需要更正[1]。 § 形态特征 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3-6cm,幼时近卵圆形,开展后中部下凹而中央往往有一小凸起,暗灰色,中央近黑色,表面有比较明显的纤维状花纹。菌肉白色,稍薄。菌褶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细长,近圆柱形,长5-8cm,粗0.4-0.8cm,灰白色或灰褐色纤维状小鳞成花纹,基部色浅呈污白色。菌环膜质,灰白色,生柄之上部或顶部。菌托白色近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球形,光滑,7.5-9.5cm,糊性反应。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 § 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灰花纹鹅膏菌 拉丁学名: Amanita fuliginea Hongo 界: 真菌界 目: 伞菌目 科: 鹅膏菌科 分布区域: 湖南等 分类地位: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 毒害与利用 剧毒鹅膏中含有的肽类毒素是环肽化合物,误食进入人体后对肝脏和肾脏有强烈的毁坏作用。 然而,此类毒素在生物学及医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应重视研究、开发。 在我国,鹅膏属真菌中的绝大多数种都可能是菌根菌,它们与松科、壳斗科、桦木科以及杨柳科的许多重要森林植物形成共生互惠的外生菌根关系。菌根的形成不但有助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而且还能提高植物抗旱、抗病能力,是树木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在使用菌根技术荒山造林、植被修复方面,鹅膏属真菌可能大有可为。 § 中毒事例 2008年05月16日有关报导说:近日,一种被称为“灰花纹鹅膏”的剧毒蘑菇,毒倒了从化一家四口。几天前,这家人在山上发现一些刚长出来的灰褐色蘑菇,于是采来约4朵煮汤。喝完汤后约10至12小时左右,这家人陆续出现中毒症状。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专家经过鉴定,认定这家人误食的蘑菇为“灰花纹鹅膏”。“‘灰花纹鹅膏’内所含的毒素主要是肽类毒素,会损害人的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肾脏。只要误食这种蘑菇50克,就可使一个成年人死亡。”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每年4至6月是“灰花纹鹅膏”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民众切勿随意采食野生蘑菇。[2] 在湖南一些产地曾发生多人误食中毒事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