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灰背伯劳 |
释义 | § 简介 灰背伯劳 中文名:灰背伯劳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中文亚门名:脊椎动物亚门 中文纲名:鸟纲 中文亚纲名:今鸟亚纲 中文总目名:今颚总目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伯劳科 中文属名:伯劳属 拉丁名:Lanius tephronotus 英文名:Grey-backed Shrike § 形态 灰背伯劳 雄性成鸟:额基、眼先、眼周至耳羽黑色;头顶至下背暗灰;腰羽灰色染以锈棕,至尾上覆羽转为锈棕色;中央尾羽近黑,有淡棕端;外侧尾羽暗褐,内翈羽色较淡,各羽具窄的淡棕端斑;肩羽与背同色;翅覆羽及飞羽深黑褐色,初级飞羽不具翅斑,内侧飞羽及大覆羽具淡棕色外缘及端缘。额、喉白色,颈侧略染锈色;胸以下白色但染以较重的锈棕色;胁羽、股羽及尾下覆羽锈棕。 雌性成鸟:羽色似雄但额基黑羽较窄,眼上略有白纹,头顶灰羽染浅棕,尾上覆羽可见细疏黑褐色鳞纹;肩羽染棕。下体污白,胸、胁染锈棕色。 幼鸟:不具黑前额;额、头顶至背羽为灰色染褐;腰、尾上覆羽满布黑褐色鳞纹;尾羽褐色,具灰棕色端斑;眼上有细白眉;眼先、过眼至耳羽黑色染褐;翅羽及飞羽褐色,内侧飞羽外翈及端部为淡灰棕色。颏、喉及颊污白色并均具有隐鳞斑;胸以下淡棕色,胸、腹侧、胁、股羽均满布密的黑褐色鳞纹;腹中央近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幼龄者下嘴基角色);腿黑色。 § 分布范围 灰背伯劳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国内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贵州,西藏(夏候鸟、旅鸟);云南(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及中南半岛(冬候鸟)。 鉴别特征 自前额、眼先过眼至耳羽黑色;头顶至下背暗灰;翅、尾黑褐;下体近白,胸染锈棕。 亚种分化 灰背伯劳分化为2个亚种,指名亚种见于我国。 § 生活习性 灰背伯劳 栖息于自平原至海拔4000m的山地疏林地区,在农田及农舍附近较多。常栖息在树梢的干枝或电线上,俯视四周以抓捕猎物。以昆虫为主食,以蝗虫、蝼蛄、虾蜢、金龟(虫甲)、鳞翅目幼虫及蚂蚁等最多,也吃鼠类和小鱼及杂草。 §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在榆、槐等阔叶树或灌木上筑巢,距地从0.3~7m不等。巢为杯状,置于枝杈基部。满窝卵4~5枚,淡青或浅粉色具淡褐及紫灰色斑,在纯端较集中,形成色轮。 § 物种价值 灰背伯劳[1]在中国西南地区为分布较广、数量数多的种类,对消灭农林害虫有一定的作用。[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