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蕴瑞 |
释义 | 王蕴瑞 王蕴瑞 (1910-1989)原名王永瑞。河北巨鹿人。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3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 个人简介 王蕴瑞,原名王文田,1910年3月出生于巨鹿县西王庄(现为西王杨村)一个贫苦家庭。因家庭困难,童年时只在本村学堂读了几年书。1926年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对国民党统治下的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旧军队的黑暗十分不满。1931年12月,他毅然参加了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宁都起义。193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为国家为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斗的革命生涯。 § 革命经历 土地革命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王蕴瑞先后任红十四军参谋、建黎泰警备司令部参谋,第十九师作战科长、闽赣边第七军团作战科长、第十九师五十七团团长。闽浙赣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三师师长和挺进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在永安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采用坑道作业战术,力挫强敌,顺利地攻破了敌人盘踞的永安县城;在江山战斗中,他肺部被敌人子弹打穿,血流不止,但他坚决不下火线,身带重伤继续指挥战斗;闽北罗源一战,他率部歼敌1000多人,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二等红星奖章,为粉碎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保卫中央苏区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蕴瑞任八路军东进纵队第二科科长,曾率领部队活捉了南宫地区反动的叛乱组织“六离会”头目,为开创和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扫除了障碍。之后,他调任八路军冀南抗日民族学校教育长,冀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参加了冀南地区反顽作战和著名的“百团大战”、反“铁壁合围”等多次战役战斗。 1944年他被派往延安,进中央党校学习。离校后任冀南军区参谋长,第二、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直接参与指挥了多次向日伪军大规模进攻的作战,出色地完成了收复平汉铁路沿线地区的任务。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王蕴瑞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参谋长,参加了定陶、鄄城,鲁西南等战役的指挥和作战,在全歼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和整编第六十六师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7年8月,他率领部队随同刘邓大军一起,驰骋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8年春,他参加了宛西战役和宛东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中原防御体系。同年11月,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1949年2月,他担任二野第三兵团副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战役。 § 解放后经历 1950年1月任川东军区参谋长。抗美援朝 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后,王蕴瑞肩负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跨过鸭绿江,投入到抗美援朝战争。他先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参谋长,后升任志愿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协助彭德怀同志指挥作战。他参与指挥了著名的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金城战役,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枚、二级国旗勋章三枚。八年后离朝回国。 1961年1月,王蕴瑞任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室主任,为整理撰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史呕心沥血。 1962年5月,调任南京军区参谋长,积极协助军区领导组织野营训练,组织全区部队开展大练兵、大比武,为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受到了毛泽东和叶剑英的高度评价。 1973年12月,王蕴瑞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5年8月至1983年4月,任军事科学院顾问。离休后,虽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但仍不辞辛劳,继续为恢复发展军事科学和人民军队建设而努力工作。 1989年3月30日,王蕴瑞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公墓。 § 个人荣誉 王蕴瑞脱身于旧军队,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为人民军队的建设,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奋斗了近六十个春秋。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参考资料 [1] 邢台新传媒 http://www.xtxcm.com/epaper/ncwb/html/2007-09/28/content_17480.htm [2] 巨鹿文化 http://www.juluren.com/bbs/thread-8901-1-1.html [3] 中央党校 http://www.1921.org.cn/CN/my/profile.jsp?u=wangyunrui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