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科阿沼泽人
释义

§ 简介

科阿沼泽人头骨低平、在眶后明显收缩,眉间部分突出,眉弓发达。乳突较大,枕骨的枕外隆凸成圆枕状。面部 头骨宽而向前突出。下颌非常大,下颌支有咬机窝。下颌体的内面相对地平滑,颌下窝中等程度发育,没有下颌圆枕。颏孔每侧一个,位于下第二前臼齿和下第一臼齿之间。科阿沼泽人的头骨在冠状缝向前的部分包括面部及下颌体的形态保留有许多原始的特征,尤其是额骨与爪哇猿人甚为相似,在其他部分则和现代人一样。

§ 文化

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统称为莫斯特文化时期,亦以最早发现的法国地点命名。在石器制作技术上,莫斯特文化的 遗址

特征是前一时期的阿舍利式手斧消失,转而以石片工具制作系统为主,尤以石片精心制作的单边刮削器和三角形尖状器为典型石器。莫斯特文化特征不仅在欧洲分布,非洲和西亚都有发现。在中国则以山西许家窑文化和山西丁村文化为代表。旧石器时代中期还开始使用骨角工具,在遗址中多发现有加工痕迹的骨器,但使用并不广泛。石器技术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工具打下了基础。

早期智人继续住在洞穴和露天环境中,但可能越来越多地使用洞穴。考古材料证明他们能够控制用火。他们会在一些地方搭建临时建筑作为营地,在这里制作人工制品,集体聚餐。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房屋是1965年10月在法国南部尼斯城洞穴遗址边发现的窝棚,约36英尺长,11英尺宽。紧靠洞穴搭起中间有支柱的架子,盖上兽皮。地基用石块和大兽骨加固。这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手段去划分空间的尝试。在窝棚里发现两个火坑,燃屑说明他们用的是燃烧速度较慢的橡木和黄杨木。而木炭则可以作为易燃的引火物。里面石屑很少,说明他们多在屋外制造石器,可能外面光线好一些。早期智人食物的来源也多种多样,在沿海地带还发现他们从事近海捕鱼。

§ 研究探究

关于人类进入美洲的路线,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人类是通过冰封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从美洲土著 化石居民印第安人的体质形态看,他们和西伯利亚及其他东亚的黄种人非常接近,说明他们是来自亚洲,是黄种人的一个分支。

人类向澳大利亚移殖发生在距今3万年前。在澳大利亚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早期人类化石,目前所知有科萨克人、塔尔盖人、莫斯吉尔人、科阿沼泽人、凯洛人、芒戈湖人等。在这些人类化石中,年代最早的距今不过3万多年。另外,在澳大利亚各地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许多2万年前的石器。据此,人类学家判断,人类大约是在3万年前进入澳大利亚的。

人类向澳大利亚移殖的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从爪哇向东到蒂汶,然后向南到澳大利亚;另一条是从加里曼丹向东,经过苏拉威西到新几内亚的西北部,然后,再向南到达澳大利亚。人类向澳大利亚移殖时期是大理冰川时期。此冰期始于7.5万年前,终于1万年前。冰期高峰发生在3至1.5万年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在此期间海水下降150多米,许多岛屿与陆地连到了一起,这为人类移入澳大利亚创造了条件。

在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人种开始形成,到现代人出现的时候,人种的差别已相当明显了。所谓人种,是指根据体质上某些能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其性状包括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鼻、唇的形状等等。根据这些不同的性状,人类学家把现代人类划分为三大种系,即蒙古利亚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

§ 生存气候特点

这个时期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即冰期、间冰期的更替。所谓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显 群居

著变冷的时期,表现为极地冰盖和高山冰川规模扩大和增厚,引起生物的迁徙和部分绝灭。间冰期则是间于两次冰期间的温暖时期,表现为冰川消融和大规模后退,河湖发育,生物繁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在地层中留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和相应的动植物化石。第四纪地质学通过对古冰川堆积物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确定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序列和次数,基本搞清了史前时期冰川古气候演变过程的基本框架。

世界经典的冰期序列划分是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学者们曾将这里的更世时期划出的五次冰期和四次间冰期,

成为世界各地比较的标准。中国东部的冰川古气候的研究始于本世纪20年代。1920年前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在太行山、大同等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后来又在庐山、天目山、黄山和云南点苍山等在有所发现,从而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奠定了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础。之后,许多学者又对第四纪古气候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后确定了龙川、鄱阳、大姑、庐山、大理五次冰期和四次间冰期。70年代,杨子赓等人通过对河北平原若干钻孔岩心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五次冰期和四次间冰期的存在。上述研究基本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序列,并可和欧洲冰期划分方案相对应。

哺乳动物的大规模迁徙事件也是第四纪气候演变的重要证据。徐钦琦通过对大量的动物化石分析,提出第四纪中

国东部至少发生过四次哺乳动物南迁的事件。第一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40万年前后,标志是大量喜暖的鹿类如山西轴鹿、水鹿、四不象鹿等在华北普遍消失,意味着发生了降温事件。第二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90万年前后,标志是大熊猫、猎豹、剑齿象、爪兽等喜暖动物在华北消失,表明这些动物因寒冷气候的到来而南迁。第三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8万年前后,标志是居氏巨河狸、变异仓鼠、肿骨鹿等北方动物侵入到长江以南的和县,说明这次降温事件比前两次更剧烈。第四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8万年前后,标志是北方型动物南侵到江南杭州、溧水一带,是更新世最严酷的降温事件。上述动物南迁事件可分别与鄱阳、大姑、庐山、大理冰期相对应。

§ 饮食习俗

收集野生谷物的活动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活动,开始出现小规模的作物种植。收集或 小范围试种的谷类作物 生活主要有小麦、燕麦、大麦和豌豆、野豌豆、扁豆、小黧豆、橡实等等,这些作物,经过用石镰、杵、臼、磨盘等工具收割加工和 火烤水煮,便成为当时人们的主粮饭食。该时期出现家畜饲养,家畜有绵羊、 山羊、狗等,为了获取更多的肉食,狩猎野生动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活 动。狩猎而来的野牛、野山羊、羚羊、野猪、野驴、鹿、狼、野兔等和水生 动物鱼类等,加上饲养的家畜,都是前陶时期西亚人的主要肉食对象。此外, 还有软体动物蜗牛,也成为采吃的对象,另还出现采吃野生蔬菜的习惯。出 现石碗盘等饮食容器。

有陶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已正式确立。农业作物已有小麦、裸麦、大麦、豌豆和亚麻等,除亚麻外,这些都是当时的主要食品。饲养的牛、绵羊、山羊、猪等,狩猎的野牛、野驴、野山羊、野猪、熊、野 兔、鸟类和鱼类等,是主要的肉食或副食对象。此外,当时人还流行采吃橡 实、杏仁、松子的吃俗。耶利哥遗址则开始出现制盐,吃用盐和出口盐的习俗。

有陶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已普遍流行使用陶质饮食容器和其它质地的 饮食容器。其种类见有陶盘、碗、杯、罐、钵、瓶、壶、带流器、尖底瓶、酒杯、木碗、盘、盒、船形器、骨匙和石碗、罐、瓶等等。[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