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晓波 |
释义 | 王晓波 1.艺术评论家/艺术家---王晓波 男、一九六八年七月生于四川,北京齐白石艺术学院国画系毕业,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结业。现为中国注册高级策划师、自由特邀撰稿人、艺术评论家、艺术家。同时,亦是长期活跃在中国香港与深圳两地的当代艺术活动家,资深资产管理(不动产/物业管理)、商业顶目策划与管理专家。一九九一年到深圳艺术沙龙任美术评论员,一九九二年九月在深圳物业企业和商业管理公司任总经理/副总经理至2009年5月。现为某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特邀企划总监、商业与艺术活动策划人、策展人、艺评人。 同时,为公众艺术活动尽心尽力,目前为《香港艺术评论》专栏作者,“艺术上海”合作伙伴之合作个人(Personal cooperation Partners Art Shanghai),“艺术上海”之艺术批评(Art criticism)。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 国际艺评人协会香港分会联系会员,英国诗书画学会顾问, 香港大学博物馆学会会员,香港艺术馆之友会员,央视娱乐和大导演新浪博客圈管理员,曾担任中国天禄琳琅艺术网艺术城市专栏作者,当代艺术网特邀撰稿人、副主编,中国民间文物艺术品博览会组委会筹备期执行主任/筹备期执行策展人。艺术领域含盖美术书法创作、文艺评论、影视娱乐网络媒体观察与撰稿、品牌推广与活动策划。 艺术评论和书画作品发表于香港、深圳及全国报、刊、网络等媒体。一九九一年到深圳艺术沙龙任美术评论员,一九九二年九月在深圳物业企业和商业管理公司任总经理/副总经理至2009年5月。自一九九二年七月起定居广东省深圳市。撰写的艺术评论发表于香港《文汇报》、香港《当代艺术报》、《中国书画报》、《深圳商报》、《深圳持区报》、《北京青年报》、《世界华人艺术报》、《中国艺术批评》、《艺术导报》、《艺术中国》、《艺术上海》、《艺术国际》、《当代艺术》、《美术同盟》、《华人艺术家》、《书画家》、《凤凰网时尚》、《羲之书画报》、《深圳商报》、《香港艺术评论》、《中国艺术批评》、《艺术导报》、《书画家》、《深圳艺术网》等海内外报、刊、网络和新浪“央视娱乐”、“大导演”、“文化艺术”、“东方艺术”、“国际艺术界”、“鉴赏与鉴藏”、"“艺术推介”、“艺术品精鉴投资论”、“华人艺术家”等100多个博客圈转载发表。 早年习油画,后改修水墨,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表于《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四川日报》、《中国人口报》、《家庭生活报》、《中国农民报》、《四川文化报》、《深圳法制报》等全国、省、市报刊,作品曾在伦敦萨奇画廊和深圳市博物馆展藏,在全国书画大赛和展出中多次获得优秀作品奖,书画还流传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撰写的稿件约300多篇被全国、省、市报刊、电台所采用。 曾组织参与全国各类艺术活动及展览;有艺术沙龙及艺术品经营经验;有艺术报刊编审出版经验;有有限公司管理及经营经验。曾组织三个商业街顶目、多个商业会所的经营定位、业态组合、开业策划;有十多年商业及物业资广运作管理经历。具有较强的品牌建设及企业文化宣传等媒介策划能力,熟悉电视、电台、网络或平面媒体运作,在品牌建设及企业文化宣传上有丰富经历,经常组织策划各类大型文化活动。 个人年表 王晓波,男、1968年7月生于四川。 1987年2月至1990年书法及绘画作品参加中国书画艺术沙龙展并多次获优秀作品奖。 1988年起艺术评论、书画作品发表于香港、深圳及全国报、刊、网络等媒体。 1988年9月10日为《四川日报》的《天府周末》版题写中国书法刊头字。 先后30多幅国画被《四川青年报》、《四川文化报》、《四川日报》、《四川统一战线》、《通川日报》、《西南民兵》、《家庭与生活报》、《中国农民报》、《中国人口报》、等报刊发表。 1989年10月16日国画作品及简历并被《中国大众美术报》》的“当代美术拔萃”版介绍。 1990年10月至今先后任深圳艺术沙龙任美术评论员、物业资产管理和商业管理公司任总经理/副总经理。 其间,参与多项大型策展:《共和国十大元帅光辉业绩展》、《90`艺术系列大展》、《深圳艺木沙龙首届会员作品展》、《中国当代艺术展》、《深圳荔枝节名优新产品展》等大型展览,以及电视媒体的脚本编写及其拍摄参与。 其中, 美术评论: 《跨越时空的创作》、《生动的抓取》、《古今中外融通,著述与绘画兼得 --记英籍华人著名艺木家杨希雪》、《师法内外、笔墨兼融》等发表在香港《文汇报》、香港《当代艺术报》、《中国书画报》、《北京青年报》、《深圳商报》。 1991年3月作品《秋荷》、《铁石劲树》参加深圳市博物馆深圳艺木沙龙会员作品展和深圳市博物馆南国艺术厅首届全国邀请展。 1991年10月至1992年8月参与香港《当代艺术报》编审工作,任责任编辑。 1992年参与高层写字楼的管理及企业文化策划工作,其间于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兼职任香港《深业通讯》编辑与美编。 其间中断了书法与绘画,撰写的文章/摄影作品散见《深圳特区报》、 《深圳法制报》、 《深圳商报》、《中外房地产导报》、《深圳房地产研究》等报刊。 1998年11月至2001年4月参与深圳房地产高层住宅的管理、别墅区管理、两条商业街的策划和起动。2001年5月至2007年6月先后参与深圳商业购物广场的改造和商业管理, 2个商业会所经营管理和1个商业会所的等备,社区商业街的策划、起动、运营。其间:基本无书画艺术活动和创作。 2007年7月至今,活跃在中国香港与深圳两地参加各类艺术活动,撰写了大量艺术评论/艺术新闻/艺术动态/文化思考/人物专访/等方面的文稿,发表于:《中国艺术批评》、《艺术导报》、《艺术中国》、《艺术上海》《艺术国际》、《当代艺术》、《美术同盟》《华人艺术家》、《书画家》、《央视娱乐》、《国际艺术界》、《深圳艺术网》、《新浪网》、《天禄琳琅网》、《雅昌艺术网》、《世艺网》、《中国在线艺术家网》等香港、深圳及全国报、刊、网络等媒体。 其中代表作有:《中国艺术品市场持续火旺,未来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日趋走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日趋成熟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网络给我们普通百姓带来什幺?--谈谈21世纪互动式网络信息与居民的终端运用》、《回顾近年曾参观过的香港当代艺术展(之1.2.3) 》、《吴冠中798新作展,作品无创新与突破》、《评说子怡这幅肖像》、《传统市井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紧密结合---香港“庙街”的民俗风情》、《商业神话---承载国际消费文化的兰桂坊》、《董小明《半亩方塘》的未来意义》、《张颂仁先生的魅力》、《站在历史与科学的角度解读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批评问题》、《杨希雪先生的创新实践和理论建树》等。 2007年9月作品8件在伦敦萨奇画廊展藏。2008年6月捐赠3幅作品参加由北京天禄琳琅艺术网、新浪收藏、《北京日报》、《中国商报》、《人民政协报》、《中国书画报》、《金融投资报》等机构主办与支持的艺术品拍卖及款项全部捐赠灾区的活动。 2008年5月16日至18日参加《08香港国际艺术展》,并参加由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长唐英年主持的《"香港对话":"文化投资"国际论坛》,以及由亚洲艺术文献库主持的来自美国、英国、澳洲、中国北京与香港、日本等8位国际知名艺术界领袖参与的《时移势易:博物馆与文化欲望”大型博物馆专题国际论坛》。2008年12月出席国际艺评人协会香港分会全新双语网页正式启活动。2008年12月7日应邀参加香港2008年终“茶聚政务司司长官邸”的艺术活动。 2009年4月至7月应邀参加“香港法国五月艺术节”和“中法文化之春” 艺术活动,并对香港深圳相关展览进行系列评论。2009年多篇艺术理论与批评发表于等媒体。2008年8月至10月初组织实施“庆国庆.杨希雪专辑”艺术推介系列策划。2009年9月至11月底参与著名英籍华人艺术家杨希雪先生“文化回归”北京、广东、肇庆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巡回艺术活动策划和媒体宣传活动。 2009年12月至2010年元月从事杨希雪艺术研究,对著名英籍华人艺术家杨希雪先生历年来在欧洲和多次回国艺术交流的电视节目、影视、录相、新闻报道、讲学授课、绘画示范等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同时,对杨希雪艺术理论进行研究,己在《艺术国际》发表理论研究文稿《艺术的主观表达与哲学思考》。并对杨希雪全方景观理论和吉尼斯世界长卷《文化五千》进行系列研究。 ----------------------------------------------------------------------------- 2.中国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出生年月日:民国32.01.16(1943) 最高学历: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1971.06) 现职: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学术专长:法家哲学、儒家哲学、中国哲学史、台湾史 曾开设课程:先秦人性论研究、台湾人与台湾意识、中国哲学史二、先秦名实论研究、先秦法家哲学、先秦儒家哲学、先秦社会结构研究、中国思想史、台湾史专题研究 主要文集与研讨会论文及专书: 1976.08,“DevelopmentofLegalistThoughtinthePre-ChinPeriodandHanFei’sPoliticalPhilosophy”,先秦思想学术会议。美国:哈佛大学。 1985.11,〈「气」与古代自然哲学〉,《国立台湾大学创校四十周年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 1987.08,〈日据时期「台湾派」的祖国意识〉,中国结与台湾结研讨会。台北:中国论坛社。 1988.08,〈李友邦与台湾义勇队初探〉,台湾史学术讨论会。厦门:厦门大学。 1989.05,〈五四时期文学革命与日据下台湾新文学运动──当前中国民族整合运动的一项思想史资料〉,五四运动学术讨论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1990.07,〈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海峡两岸关系之展望〉,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厦门:厦门大学。 1990.08,〈日据时代的台湾独立革命与李友邦将军──兼论台湾革命青年团与台湾义勇队〉,台湾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1991.10,〈中国的古代民主──论民本思想与儒家〉,儒家思想与现代国家建设研讨会。台北:中国哲学会。 1995.07,〈马关百年与中日关系──一个台湾史侧面的考察〉,台湾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1997.05,〈蒋渭水的思想与实践──论日据下台湾文化协会与台湾民众党内的路线争议〉,台湾的文学与历史学术会议。台北: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科。 1998.04,〈论「归本于黄老」──韩非子论「道」〉,先秦道家思想研讨会。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 1999.07,〈「解老」、「喻老」──韩非对老子哲学的诠释和改造〉,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研讨会。台北:国立台湾大学。 2000.06,〈「崇本举末」与「崇本息末」──王弼对老子哲学的诠释〉,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研讨会。台北:国立台湾大学。 2000.12,〈日据下台湾民族运动的两条路线──林献堂与蒋渭水思想比较之研究〉,百年来海峡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学术研讨会。台北:东吴大学。 1972.12,《先秦儒家社会哲学研究》。台北:幼狮书店。 1978.12,《现代中国思想家孙中山》。台北:巨人出版社。 1983.06,《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3.06,《儒法思想论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Hsiao-PoWang,LeoS.Chang,1986,ThePhilosophicalFoundationofHenFei’sPoliticalTheory,Hawaii:UniversityofHawaiiPress。 1988.11,《哲学与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8.12,《台湾史与台湾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1.07,《先秦法家思想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2.06,《台湾史论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7.07,《台湾抗日五十年》。台北:正中书局。 2001.09,《台湾意识的历史考察》。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 2003.07,《孙中山思想研究》。台北:问津堂书店。 ------------------------------------------------------------------------------------------------------------------------------ 3、广东中山作家王晓波 王晓波,广东省第二、三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青年作家、诗评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山市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山市作家协会、中山诗社理事。曾获人民日报社作品奖、文化部《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全国文艺理论与评论”作品奖、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奖、中山市文艺精品奖、中山文艺奖……等三十多种项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选》、《广东省作家协会五十年文选》……等多种文学选本和被介绍到港澳台、及欧美华人居住地区;著有诗集《生命•情感》、文集《银色的月光下》;散文作品多次入选《散文选刊》主办的“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作品”;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作品与争鸣》、《诗选刊》、《山花》、《作品》……等刊物。 插上翅膀的诗歌 ——读王晓波抒情诗有感 李薇 [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0年10月09日 来源: 清远日报 ] 流传范围广,可再三品味的诗歌,必定是佳作。 爱情是常说常新的永恒话题。广东诗人王晓波的抒情短诗《传说》,就是一首能诱发读者共鸣、广为流传的抒情诗歌。该诗在2006年9月23日《中山日报》发表后,不久旋即被我国皇牌文摘刊物《青年文摘》在 2007年第01期给予转载。最近,在我国诗歌核心刊物《诗刊》2010年1月(上半月刊) “爱情诗专辑”上,《传说》一诗又再次被转载。 《传说》是一首颇有份量的,描写爱情的诗歌佳作,该诗的主题“爱情传说”,可谓“传说”的意象变化万千: 哪年哪月 那个桂子飘香的牵手晨曦 那个荷香渺渺油桐伞下的 午后 那个花灯中烟火里的元宵 那个石头记里的西厢往事 那个死与生又生与死 那个打不成又解不开的结 我是你前世的守望 无奈却让你化成了 石头却望不到头 盼不了 望不见 在江边守望千年的一个 传说 你是我无心却相遇 无缘 却千里寻觅 望得见 盼不了 化蝶双飞的前尘往事 刹那的思绪如电闪 现世的我 惊疑前世 一个个遥远的爱情传说 短诗通过“爱情传说”意象的变换,尽写了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爱情“传说”的不同意象,通过爱情的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由远而近,写出可歌可泣的爱情难能可贵。诗歌的首句“哪年哪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爱情“传说”的起源,又好象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爱情“传说”的追忆、赞美与向往。接下来在诗句“那个桂子飘香的牵手晨曦/ 那个荷香渺渺油桐伞下的午后/ 那个花灯中烟火里的元宵/ 那个石头记里的西厢往事”,诗人把对于爱情“传说”的追问更推进了一层。在第二、三段,诗人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以“我”为主体的爱情意象,以“望夫石”、“梁祝化蝶”等爱情意象,由古及今,对爱情传说作了高度的概况,极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诗歌的末段以点睛之笔写出:完美而值得人们倾慕的爱情,往往可能是“一个个遥远的爱情传说”。该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以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王晓波的诗歌充满了一个个使人意想不到的意象。他的诗歌有声,有光;在其诗行字间,有木箫的香味,见釜形大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还有一种奇幻的意象。他的诗歌,能较好地将意境、情境和物境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联想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心悟其意,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的美妙艺术享受 。他的抒情诗《爱回来过》在《南方日报》发表后,不久即被畅销文摘杂志《意林》和《华夏诗报》转载。该诗除了具有含蓄、精练的优点之外,还蕴含着哲理,很耐人寻味。请欣赏: 再美的鲜花也会凋零 再美的青春也会老去 再美的影剧也会结局 可是爱说 在你累了 在时光停滞 神思空白 无言的时刻 风说 爱跑得比飘浮的叶子快 爱回来过 爱说 你如她一般年轻 爱说 她回来过 爱说 你如信仰一般年轻 在黄昏 在黄叶 倦意飘荡的一刻 在人们感到 生命如白开水 一般 凉时 爱说 她回来过 有缘的人 总会遇见 爱回来过 我想 你定如她一般美好 理想的诗歌,是感情和哲理的化合,有了哲理,诗的“重量”就会大大增加。该诗的第一段,富含哲理;第二、三段,他利用拟人的写作手法,通过 “爱说”:“你如她一般年轻”、“你如信仰一般年轻”等诗句,诉说爱的可贵。并通过 “黄昏”、“黄叶”、“白开水”等景物意象的描写,通过色彩转换的变化,给人诗中有画,画里有诗的画面感。使读者读后,脑海产生想象与联想,丰富了“画”的寓意,变抽象语言为可视性形象。 近年来,在《诗选刊》、《诗歌月刊》等刊物上,我便读到王晓波的许多诗歌佳作。他的组诗《给幸福插上翅膀》(载《诗歌月刊》2009年9月)很耐人寻味。而他的《心的彼岸——握手农民工》(组诗)更显现了诗人关爱农民工的朴实情怀。问及他现在的诗观,和关于诗歌的创作感悟时,他说:“生活是一种艺术。生命就如那燃烧的蜡烛,既有辉煌的一刻,终有灰飞烟灭的时候。生活又是一种存在的现实。人生在世时,应努力工作,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并且让它留在世上,让后人亦能享受。幸福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感受。诗歌是渲染着情感的文字,诗歌是关于心灵的一种艺术,是需要心灵的感触,才能产生共鸣的一种艺术。阅读诗歌可分享幸福,创作诗歌同样是一种幸福,诗歌给幸福插上了翅膀。” ■ 王晓波诗体小说一篇: 一瓶冻的或暖的露露(诗歌体小说) 一、 爱情在左 幸福在右 年少的我分不清左右 北京的你 来信说 香山的枫叶随风飘红 南方应是稻穗香熟的秋 信中 每次还说 暖和的露露更可口 一再说 当年校运会上 我赠的那瓶冰冻露露 至今心里还曾丝丝凉透 二、 爱情在左 幸福在右 年少的我分不清左右 北京的你来信 多少次探问花城 是否四季如春 是否花团锦绣 说定比冰冻的京城浪漫 说南国花城的少女 定如夏天一般的烂漫 我们这些男生 必定是幸福在左爱情在右 我不知你的爱情在竟左右 三、 爱情在左 幸福在右 年少的我分不清左右 持续两年多的通信 每会我只说说球赛 你上京路过花城 不知何故我还是和你 说说运动场上 你们这些女子排球 我说生活本来简单 只要健康快乐便已足够 秋风中枕着月光 竟不知 爱情在左 幸福在右 年少的我分不清左右 你怎不提醒我分清左右 四、 爱情在左 幸福在右 爱情是否还在左 幸福是否还在右 我极想分清左右 摄氏35度的高温 派送清凉饮料的服务员 每问我要什么饮料 每会我望着空荡的球场说 “一瓶冰冻的露露!” 今天 蓦然心想 我从未曾品赏过暖的露露 不知将这瓶冻露露用开水浸暖 这个夏日会否变得更缤纷可口 ■ 王晓波散文六篇 音 乐 的 翅 膀 这是一次怎样的偶然呢? 数年前的春节,我外出旅游观光。在郑州市的这家著名商厦里我逗留了近二小时。才走进商厦,宽阔空旷的大堂,一阵阵缥缈浪漫的波涛声,在那抑扬轻柔的音乐中弥漫而来。仿佛柔和的海风中,我正在那椰林下驻足了望蔚蓝的大海。柔扬的音乐,灵气的音符,在轻轻抖落我心灵的尘埃。几天旅途的劳累,全被这浪漫音韵冲刷洗涤得一干二净。 轻快的节奏、活泼的鼓点,每一个浪花,每一簇浪群在不同的旋律中变奏着。滔滔的海浪不时地拍打着柔软的沙滩,音乐与海浪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间在旋转,思绪在这无际的乐韵中飞扬。在商厦里漫步,当背景音乐转变为港台流行歌曲时,我在商厦的值班经理处,知道了这些背景音乐来源于一张名为《观涛》的CD唱碟。这是一张“New Age”(新世纪音乐)唱片,音乐家通过电子合成器将波涛声和音乐和谐地糅合在一起。 现在,当我安坐家中的电脑前,在那如海蔚蓝的荧屏里“泛舟”时,电脑音箱播放的正是那将《观涛》CD唱片。在那行云流水的音乐声中,随手轻敲键盘,将思绪伴随那无边无际的海涛声,变成一个个文字,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却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生命无限的艺术。音乐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弱者在苦难中哀诉,强者却在苦难中创造了生命无限的艺术作品。失聪的贝多芬,没有被命运的厄难击倒,而是站在命运的浪尖上,破浪前进,音乐的翅膀在他“充耳不闻”的脑海里飞翔,在他的生命上空飞翔。创造了《命运》交响曲的贝多芬,成了战胜命运的英雄;创造了《英雄》交响曲的贝多芬,成了音乐的一个代名词…… 时代在前进,音乐的步伐亦在前进,从古典音乐中的交响曲、小夜曲到现代极之流行的电子合成器音乐“New Age”,这些纯艺术的、纯粹的心灵音符里,它们无不赋予聆听者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你无拘无束地在自由无限的想象中驰骋、翱翔,并从中得快乐和享受。 生活是现实和繁琐的,紧张的生活节奏,莫名的恐惧(诸如“禽流感”、“非典”、“疯牛症”、“爱滋病”、“核辐射” ……)在挤压着现代人,使人总有一种难言的压抑感。 大诗人徐志摩在其散文名篇《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见身边的人们说:“干一行,厌一行。”看来我们大多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都应了徐志摩所说的盼着“飞出这圈子!”。理想与现实,总是矛盾的、极难合一的。理想往往是美丽的、简单的、和谐的、有情有理的“乌托帮”;而生活的许多现实却是丑陋的、复杂的、生硬的、无情无理的“存在事实”。现实生活中,我们须以理想去解释现实。这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上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它要求我们要以宽容的眼光和态度待人处事。音乐不但是一种艺术,在我们疲惫时、苦恼时,它可以安慰我们的心灵,使人精神和谐、神经松弛,给我们精神上的超脱和心灵生理上的治疗。音乐是一种能使人精神焕发和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事物的高雅艺术。 生活也是一种艺术。 生命就如那燃烧的蜡烛,既有辉煌的一刻,终有灰飞烟灭的时候。它教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应现实地、快乐地过好生命的每一天。人生在世,不怕事多,最怕多事。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乎他拥有多少,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生活是一种存在的现实。贝多芬一生磨难极多,但他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灿烂的。在苦难中,贝多芬无疑亦是在享受生命。在失聪的痛苦中,他感受到了天籁之音,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后人在欣赏这些美妙的音符时,更应学会他的这种处事方法。人生在世时,应努力工作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并且让它留在世上,让后人亦能享受。前人栽树,既为自己“遮荫”,更应留以后人“乘凉”。这种递相授受的劳动享受,是何等的幸福呀! 音乐在感动着我,音乐家的这种“递相授受”的劳动使我能在这窄小的居所沐浴着海风,延续着、放逐着一份难得的悠闲心情。隆冬,大地一遍萧杀,在中原古城郑州,当我聆听着海涛轻拍海岸的奇妙音符时,自己浑然忘我地进入了另一个自然空间,仿佛自己就站在岸边观涛,海鸥在远近高飞低掠着。在想着那次邂逅《观涛》的情景。此刻,耳边一曲既罢,一曲又缓缓响起。音乐中自己仿佛静静地躺在沙滩上,柔和的海风摇着椰林。你看,那沙沙作响声中,潮起潮落,清澈的海水拍打在柔软的沙滩上。伴着韵律,有节奏的鼓点敲打在心房上。在陋室里听海,在这窄小空间观涛,让思绪伴随着音乐的翅膀飞扬,让音乐继续延续这份闲情。这就是音乐的奇妙之处,这就是“新世纪音乐”的魅力所在。 幸福和快乐都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感受。欣赏音乐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音乐是一种无字的情感。诗歌是渲染着情感的文字。音乐和诗歌都是关于心灵的一种艺术,都是需要心灵的感触,才能产生共鸣的一种艺术。西沉的落日映红了大地,夕阳挥洒着金黄,东方彩霞满天。在音乐中漫笔,浑然不觉饥渴。黄昏了,我拧开台灯,缥缈的音符中,我的思绪乘着音乐的翅膀翱游飞翔: 最后一抹彩霞 隐没了远方的归帆 平静的海平面 被飒飒的晚风 被欢声笑语的海岸 幻化成绵绵的云朵 最写意 莫过于听涛 最浪漫 莫过于听涛 近处渔火闪闪 闪闪渔火 远处繁星垂满海天 一阵海浪 送来了满海的星光 一阵涛声 卷走了尘世的繁喧 浪声渐急 “哗——啦” “哗——啦” 涛声阵阵 “浪——漫” “浪——漫” 一阵海涛卷来 抚摸了听涛人的双脚 蓦然发现 浪 漫遍了海滩 浪 漫了听涛人的心 在音乐中听涛,在电脑键盘上,随手敲出这首诗歌《听涛》。无意识中,下意识中,仿佛自己真的变成了海里的一条游鱼,乘着那琴键刮起的阵阵清风,在那无垠的海面上追逐着自己前方的一朵浪花。 注:该文获“2003至2004年度中山市宣传文化精品奖” 翘 首 盈 月 有朋自远方来,友嗜茶,大学时自称: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中山市近年茶文化大行其道,功夫茶室如酒楼食肆般成行成市。友人下榻的宾馆旁便有数间茶艺馆。和友人见面,相互寒喧后,步出宾馆就近挑一间幽静的茶室聚旧,品味人生。 晴朗的夜空,银色的的月光,茶室古朴的气味很容易使人怀旧。我望着窗台上的一对红纸小灯笼、小风车入神。“又快中秋节了!”友人随便的一句,油然勾起我以往的许多记忆: 七十年代初,我国的物质还很贫乏,许多日常生活用品还需凭票供应。我家兄弟姐妹不多,只有哥哥和我两兄弟,因为生活困难,虽说是四口之家,却分别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城镇。哥哥自幼便由远在外地的外婆抚养,我和父母生活在一个恬静的海滨小城镇。我五岁那年,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到县城工作。 临近中秋的那些日子,每天晚上我都和邻家的小孩用红纸糊起小灯笼,扎起小风车。每每做完这些小玩意儿,我便问身旁的母亲:父亲和哥哥是否回家过中秋节?母亲说:哥哥因为要读书无法回家,父亲到外省出差学习亦无法回家。听了母亲多次这样说,心想:今年中秋节家里将是很冷清的了。心里不禁有些不悦。 中秋节来临的那晚,虽然父亲和哥哥没有回家,但却没有影响我对节日的浓厚兴趣。月亮才露出笑验,我便拖着母亲的手,提着早已做好的小灯笼,走街穿巷,欢呼吆喝着,一路上和相熟的小朋友打招呼,相互比较谁的小灯笼漂亮。我和母亲绕着小镇走了一圈,返家时,那轮皎月已悬挂正空。离家还很远,远远的我发现家里亮着朦胧的灯光,我欢叫着:爸爸回家了! 我拉着母亲的手快步走回家,果然看见父亲的那辆自行车停放在家门口,父亲正在厨房里生火做饭。原来父亲从外省学习完毕,乘车返回县城时已近傍晚,错过了乘搭最后一班返家的班车。第二天是星期天,他还来不及吃晚饭,便骑着自行车,不顾小路崎岖赶了30多公里路从县城骑车回到家里。从小我便知道父亲有胃病,每逢饥饿便会胃痛。当他颤抖着手,把一筒月饼递给我时,我竟“忘记”了去接那筒月饼,眼里含着泪水,默默地走到灶台前,拨亮炉灶里的柴火。那年的中秋月饼全家人都舍不得吃完,一直摆在那里,摆放的时间很长很长…… 参加工作后,我远在珠江三角洲工作。因路途较远无法回家,每逢中秋节我便给父母挂电话以示问候。前两年中秋节,遥望朗月,思念家人,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大嫂,她说:父亲和母亲出外散步未返。后来,我又多次拨通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都是大嫂,经我多次追问,她才说出父亲因胃大量出血,到市人民医院留医已有三天,为免我挂心,他一再叮嘱不让我知道。末了,大嫂还说:父亲的病已过危险期,叫我不用担心。我听后,深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感到疚愧…… 和友人道别,返家的路上,茶室里那对小灯笼、小风车一直在我脑海盘旋萦绕。“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我出外求学工作十余年,现在父母已年纪老迈,不愿过多离开家乡,我和父母聚少离多。回到家里,已是午夜,凭栏仰望朗月,倍加思念远方的父母,我低头吟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眺望盈月,伫立良久,我无法平息思念父母之情,返入屋中,拾笔写下《中秋节》一诗: 家乡的父母 他乡的游子 翘首盈月 ( 注:该文获人民日报社1999年散文征文二等奖。) 微 笑 从医院出来已是深夜十时,寒风夹杂着无休无止、欲理还乱的雨丝。望着霓虹下匆匆行走的路人,佳节美景竟没有在妻和我心中留下一丝喜庆的感受。 撑着伞,在雨中静默行走。我们一路无言,妻默默地淌着泪。小儿在医院留医已是第五天,刚满八个月的婴儿,从留医的第一天起,还不会独立行走的小腿上,一天24小时扎着针头,每天打点滴十小时。看着那因打点滴而血水模糊和肿胀的小腿, 我们的心一阵阵抽搐、疼痛。 我们夫妻是双职工,妻产假满后请了极疏极远的一个亲戚香姐到我们家帮忙照顾小儿。年节刚过,香姐坐了几乎一整天的长途车从家乡过完春节赶了回来。我们舒了口气。第二天一早,我们到小儿的房间给他喂奶时,发现他已患了感冒。我们抱小儿到医院看病抓药回家,便认为无甚大事,忽略了小孩满半岁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这时起小孩的免疫能力要靠自己逐步培养。第三天一早,我们给小儿量体温时,大吃一惊,体温:三十九点二度。我们赶紧抱小儿到医院急诊。医生说:是感冒诱发上呼吸道发炎,引起发烧。从医院打了针回家,我们不敢有丝毫马虎,按医生的嘱咐每隔四小时给小儿量一次体温。下午,看小儿的发烧基本被控制,我才放心返单位上班。下午四时,我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香姐,我问小儿是否还发烧,香姐说:我走后,小儿又发高烧,妻给小儿吃了退烧药,因单位有急事妻需赶回单位,临行前为小儿敷了冰袋。谁知妻才出门,小儿双哭又闹满头大汗,敷在额上的冰袋掉了下来,香姐心急将冰袋贴在小儿的肚上。听了香姐的描述,我大吃一惊,说:“快!立刻把冰袋拿出来!我立刻回家!”…… 不出所料,晚上小儿的病加重了,先是连续拉了几次肚子,十点半后更是号哭不止,不管我们如何哄他,脸上的泪水和鼻水亦无法歇止。在去医院急诊的途中,小儿哭得抱成了一团。医生急诊后,说:因把冰袋敷在肚子上诱发肠痉挛。给小儿打针,约莫十五分钟,他在疲惫中入眠才停止了哭叫声。从医院返家,这夜我无法入睡。凌晨三时多,为小儿测了一次体温,三十八点八度,悬在半空的那颗心仍悬挂在半空。在焦虑中望着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天才蒙蒙亮,在岳父岳母的陪同下,我们抱着小儿到市人民医院办理了留医手续。 撑着伞,牵着妻的手在微雨里彳亍前行。远方西餐厅门口耀目的灯光下,那个年轻妻子怀抱里的小姑娘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由远传来。元宵佳节,一家三口共享天伦,多么美好啊!妻和我不由自主地止步远眺。“在岳母的陪伴下,小儿应该酣睡了吧?”我在心中自问。这时,一种情感油然涌现心头,孩子的笑声最美,孩子的微笑是家的微笑,孩子的微笑可以和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微笑媲美。 夜雨里,一阵寒风吹来,我用力撑着伞,另一手臂紧紧地搂着妻的肩…… 注:该文入选《散文选刊》“2000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作品”(见《散文选刊》2001年第3期) 智者的爱情观及其他 如果生命是一张弓,那么梦想就是弦,爱情则是拉动弓弦的一种力量。 我们为什么而生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哲学巨匠伯特兰.罗素(又译“卢梭”,1872年——1970年)的论述尤为精辟:“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在这里,我延着罗素关于“爱情”的论述漫步和漫笔。罗素说:“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令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可歌可泣;爱情,亦体现生存的价值。梁山伯与祝英台感人肺腑的爱情传说,千百年不朽。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成了爱的化身。梁祝二人的名字将伴随他们的爱情在华夏子孙生活的地方永远繁衍流传下去。异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亦将永远感动着人们。爱情是一个永恒的常说常新的话题。纯真的爱情,惊天地。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在我们幼小尚未懂得爱为何物时,便震憾了我们的心灵。情若无花,不结果。悲怆的爱情,虽没有完美的结局,但无疑却是最美丽的。让我们一起欣赏女诗人席慕蓉的一首爱情诗《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诗歌把情意寄寓在意象——一棵开花的树上。是向佛求了五百年,才化作的一棵树,“慎重地开满了花”花是爱的象征,“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心中的爱是何等的热烈和挚诚。爱得那么真挚,只为让你看见,“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是我凋零的心”。凋零的花是没有结果的爱,诗意构成了令人陶醉的艺术美。 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事物的认识亦有所不同。小时候,我不愿多看《梁祝》故事和电影,是我盼望完美,害怕破碎。现在,西崎崇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却是我最喜爱的CD唱碟之一。当夜幕降临,当繁忙的一天已成过去,我常倚窗了望夜空,聆听《梁祝》。人的一生大多是平淡的,我们常在无意或无聊中虚掷时光。《梁祝》虽是悲怆,但其悠扬而亢奋的音乐,却可洗去一身的疲惫,使人燃点起人生灿烂的盼望。《无尽的爱——聆听〈梁祝〉》是我对音乐,对爱情的一种新的认识,亦是我对罗素论爱情的一种共鸣: 杨柳依 落霞飞 断桥相送不忍离 山伯啊 此去别离 何日逢 英台心结成恨史 乐韵扬 情丝长 千年爱情 随琴乐翻飞 鼓声擂 声声唤 沉思中抬首 却见那双可怜人 花间化蝶 将凄婉谱成琴韵 聆听中 一片嘘唏 “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象过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它毕竟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不朽的爱情是人们向往的。正因为常人拥有生活难拥有真挚的爱情,所以“梁祝”的传说才会千古不衰。罗素的爱情是否完美如愿有待史学家去考证。但他希望拥有爱情的人生观无疑是叫人称道的。 希望是需要想像和勇气的。 孙中山先生说:“罗素是唯一了解中国的外中国人。”罗素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20年,罗素到中国作了一年的讲学,诗人徐志摩曾是他的翻译之一。当时中国正处在“五四”新文化活动时期,各种思想极为活跃。他在各地与中国知识界的精英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交往。以自己特有的睿智、远见和洞察力,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明作了深层的分析、透视,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评价了中西文明的特征、优劣的价值,受到了我国进步人士的热情欢迎和赞赏。罗素的文字清丽,思想深邃,余味隽永,譬如他的论说:“教育是人类开辟新世界的钥匙。”“一种快乐的人生,在相当程度上是恬静淡泊的,因为唯有在一种恬静淡泊的氛围中,真正的欢乐才能常驻。”“嫉妒是人类一种最普遍而又最根深蒂固的情感,是造成不快乐的重要原因。嫉妒者不是在自己所有的东西中寻到快乐,而是从别人的所有中感到痛苦。”…… 罗素的论说摄人心志。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罗素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生涯中,完成了60余部论著,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及政治等领域。1950年,作为哲学家的罗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给他的评语是:“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从这些多彩多姿,包罗万象的著作里,我们知道他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战士。”在罗素的论著里,人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20世纪人类的理想、精神和智慧。 学富五车的罗素在谈到自己时,谦逊地说:“略有成就,但不多。”时下,中国的一些文人、学者患有严重的诺奖情结,甚至宣称为诺奖而奋斗终生;而另一些自大的人取得了不值称道的成绩便固步自封。罗素却说自己的一生是“热情追求知识”,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反差。望着身边忙碌的人群,站在21世纪的岁月洪流,在谈论罗素论述的“爱情”话题之外,更多地谈论罗素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是人类开辟新世界的钥匙。” 注:该文入选《散文选刊》“2002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作品”(见《散文选刊》2003年第1期) 闹 元 宵 元宵节是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装佳节。在我的思忆里,元宵是一个热闹的,祥和的,令孩子们雀跃的,使恋人们憧憬的,教父辈们惦记的美景良宵。“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关于元宵的话题有很多。农历春节,人们互致新年祝贺,欢天喜地,热闹非凡,一直要闹到十五元宵节,度过了元宵夜,才算是真正过完年。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和“灯节”。上元,指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因此而得名。元宵节因点灯故又称为“灯节”。元宵节和元宵点灯有一段历史。据说:两千多年前,功臣周勃、陈平戡平了西汉史上的“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的这天,刚巧是正月十五,故全国上下普天同庆,家家户户挂灯笼庆贺。后来,每年这一晚,汉文帝都要出宫观灯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夜”在古语中称为“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闹元宵的风俗很多,自古至今,有“观花灯”、“猜灯谜”、“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踩高跷”、“ 吃元宵”等等。元宵之夜,一家老少出门观灯,孩子们提着早已准备好的灯笼,三五成群,欢呼吆喝着,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闹元宵,不但小孩子们高兴,青年男女更是毕生难忘。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极少有机会相互见面、接触。元宵节为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见之期。街市的一隅,闪烁的花灯间,目光相接的一刹,心中想着的该是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宋大诗人辛弃疾《青玉案 . 元夕》一词,既描绘了当时京都元宵的繁华熙攘,花灯满城,游人如鲫的盛景,更写出了男女恋人们渴望爱情的生动情景,可谓千古绝唱。摩肩接踵的人流中,乍现梦中恋人的倩影,诗人将它定格为一幅动静相宜的、绝妙的诗画,确是使人怦然心动、叹为观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灯火璀灿,闹中静处,眉目传情,释放的那是爱的音讯。 “相见时难,别亦难。”春天播种,秋天未必就一定能有收获。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恋爱是难能自由的。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欧阳修《生查子 . 元夕》一词,就是以元宵节为题材,描写男女追求恋爱自由,结局却缠绵悱恻的慨然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元夜》所写的元宵,最精妙之处就在“闹春风”的这一个“闹”字。唯有节日循环,显现热闹,社会才会有序有趣。元宵节是热闹的,唯有热闹,才有更多人凑热闹;唯有热闹,青年男女才有借结伴观灯之机,擦出爱恋的火花。 关于元宵的热闹,更有一段有趣的“闹剧”。元宵节吃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朝,诗人姜白石《咏元宵》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诗中的“市中珍品”即指元宵。这种食品,是以各式果饵,外面裹以糯米粉滚成的丸子,最初叫“元宵”或“浮丸子”。又因元宵,它飘浮在汤碗里,像天际的圆月,故人们爱称为“汤圆”。民国初年,袁世凯篡位做了大总统,却一心想复辟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认为“元宵”和“袁消”同音,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不吉利。便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称“吃元宵”,只能称“吃汤圆”。袁世凯倒台后,社会上又恢复了元宵节吃元宵的叫法。 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了。这一夜,该留下多少使人沉味的记忆,孩子们正是在回忆不断丰富中成长起来的。 2002年 春节 啊 !西 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北宋大诗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以点睛之笔鲜活了西湖景色,千百年来一直传诵至今。 大清早,我们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在下榻的宾馆上车,经湖滨路、北山路到中山公园前下车。才下车,一峦淡淡的远山浮现眼前,软风轻拍湖面,远处数只水鸟迎着朝阳比翼掠过,近处一堤杨柳依依。几天来的奔波劳累,被眼前的西子湖水渐渐冲淡了。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绵亘的西湖群山从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呈马蹄形的山地环抱着西湖,山水相映生辉,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按地理位置,历来习惯上以天竺山为界,把西湖群山分北山和南山两部分。在南北高峰之间,群山如龙飞凤舞,逶迤不绝,中涵西湖,碧波如镜,仿如“龙风抱珠”紧抱着西子湖。南北两高峰遥相对峙,秀丽耸立,构成了“双峰插云”的秀丽奇观,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西湖群山,山山有景,景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 南麓的灵隐寺,是著名佛教古刹,寺前的飞来峰,多奇石峭壁和洞穴,洞壁满布石窟造像。飞来峰,又名灵鹭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僧人慧理登此山时说:“此天竺灵鹭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而得名。北宋诗人王安石游飞来峰留下“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佳句。 西湖北岸的宝石山,山上浑圆的巨石突兀,岩石中含有赭色的“碧玉”矿物,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山上的保叔塔,秀丽挺拔,为西湖风景标志之一。西湖群山中有多处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的泉,以龙井、虎跑、玉泉三处最佳,被誉为“西湖三大名泉”。 我们在中山公园的西湖岸边登上画舫,由北至南泛西湖。深秋的西湖,湖水湛蓝,波光鳞鳞,远山近水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逸,大自然的气息仿佛渗入了游人的体肤。此时此景,你会有一种人和大自然溶为一体的纯朴感受。伟人毛泽东面对神州的壮丽山河亦曾留下“江山如此多娇,引天下英雄竞折腰。”的诗句。想着想着,转首回望时,西北岸苏堤“芙蕖万斛香”的漠漠荷塘景色已渐远;横跨金沙堤的那串洁白桥栏宛如玉带,桥上的亭阁似飞燕掠空,远远回望仿若长虹卧波。再往东北望去,断桥已在视线内渐渐消失了,只觉孤山离我们远了小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山”。 画舫过了湖心,在小瀛洲岛停下,游人们登上岸,一路欣赏岛上的名胜古迹,小流洲岛面积7公顷,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疏浚西湖,取湖泥环筑堤埂,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小岛。全岛林木青翠,花卉繁茂,园林布局极为精巧,置身其中,有步移景异之感.岛南侧湖中有三石塔呈等边三角形鼎立,这使是北宋诗人苏轼守杭时,为禁止在此范围内种植菱荷,以防西湖淤塞而建的标志,原塔已毁坏。现在所见的塔是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补建的。塔高2米,塔身中空,呈球形状,周围设有5个孔,似香炉一般。每当明月当空,塔内燃点香烛,塔孔蒙上防风的透明薄纸,烛光从孔沿中透出倒映湖面,宛如明月倒挂湖中,这便是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了。 画舫离开小瀛洲,在碧波上荡漾约一刻钟,便到了南岸的花港公园。花港公园,东接苏堤,西倚西山,是介于小南湖和西里湖之间的一处绿洲,因一小溪自花家山流经此地注入西湖而得名。南宋时为内侍宫卢允升的别墅,当时称卢园。园内凿池养鱼,时称“花港观鱼”,亦是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手书“花港观鱼”,勒石镌碑池畔。旧园仅有一池一碑三亩池。1949年后,扩建为占地300多亩的大型公园。全园采取自然式布局,由鱼乐池、牡丹园和新花港三部分组成.鱼乐池养放着大量的红鲫鱼,游客在曲桥上向水面投下食物,红鲫鱼摇头尾,群鱼相聚,前来争饵,染红了半个湖面。牡丹园中的八角重檐牡丹亭,为全园最高点,周围上下花坛遍植牡丹,还间插种上五针松、红枫、杜鹃、芍药、紫藤、海棠等花木,游人行走其中时仿如走进了人间仙境。新花港是1949年以后才新开辟的,北面有湾绿水,在水面上建有一座孔桥,宛如玉桥凌波很是好看.扩建后的花港公园园内植物配置精致,四季花卉长放,突出了花、港、鱼的景观。亭台楼客,花廊水榭,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洋溢着一派诗情画意。 在花港公园漫步时,阵阵微风拂面而过,在这怡人的景色中,我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眺望着湖光山色,心中似有丝缺憾,再抬眼观看面前树立的花港公园的简介,心中的疑团解开了。原来,大清早乘车经湖滨路、北山路到中山公园时,抬眼望处,在这些青葱翠绿中时有高楼隐现其中,这些现代高层楼宇破坏了西湖的湖光山色。这是当前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盲目地增加楼堂馆所,扩展旅游业,却使原有的自然景观失调了。走访全国各地的游乐场所和风景名胜时,我常慨叹,其游乐设施,么数十年不变,不更新发展;要么便是盲目发展,乱了方寸,使原有的特色亦丢失了。发展旅游业应吸取扩建花港公园的良好经验,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只有这样风光名胜,不但可得以保存,还能得到健康发展。 “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一路低吟着苏翁的诗句,心想千年前的西子湖定必淡艳极至,也许明天的西子湖畔风光会显得更加旖旎! 1997年10月3日 西湖 冰 城 富有童话色彩的风景建筑物是哈尔滨城市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物构图轻巧,层面坡陡,檐头垂下,装饰多是几何图案,色调明快,风景韵味浓厚,一眼望去使人产生童话般的联想。 这座高耸入云的圣.索菲亚教堂无疑就是哈尔滨市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了。直插云霄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宏伟的气势。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市人民足以引以为豪的人文景观。它始建于1907年3月,重建于1923年5月,至1932年11月25日落成,历时9年。这座曾经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的圣.索菲亚教堂,是一深受拜占廷建筑风格影响的,通高53.35米的,富丽堂皇的欧式建筑物,是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重要历史见证。 谈及哈尔滨,总使人想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雪世界。踏雪寻梅,欣赏冰灯是雅俗共赏的一大乐事。哈尔滨市冬季严寒多雪,素有“冰城”美誉,无疑是我国赏雪观冰灯的最佳去处。从 1985 年起,每年 1 月 5 日开始,为期 50 天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第一个以冰雪为内容的区域性节日,它使冰天雪地的白皑皑世界,变得婀娜多姿,充满生机,令人神往。 冰灯是流传在我国北方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清初已产生,嘉庆年间就有冰灯盛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灵气,雕塑出千姿百态的冰雕艺术作品,再辅以现代科技手段,便构成独特的冰灯艺术。冰灯现发展成冰雕、冰花、冰建筑等形式。其中冰雕是以原冰雕刻或冻冰塑造成多种造型,多用圆形,也有浮雕和透雕。冰花是由冰灯演化而成,既可观看生机百态,绚丽悦目的冰中动植物,又可欣赏冰块的造型美。冰建筑则是冰灯造型的扩大,主要有琼台楼阁、桥梁车辆、佛塔天宫等,巍峨壮观、奇光异彩。 哈尔滨冰灯晶莹剔透是取材松花江心的巨大冰块,运用锯、刨、凿等工具将天然冰雪与彩色灯光巧妙结合起来,通过雕塑、建筑和造景,使园林成为一个冰雪艺术整体。置身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伸手可及的是玉砌银镶的冰的世界、灯的海洋,使人宛如置身水晶宫般。 夏天的太阳岛,全岛碧水环抱,荷花艳丽,灿若云霞。岛上野趣浓郁,具有质朴、粗犷的北方原野风光特色。冬季的太阳岛,则是另一翻景色了,江上冰封后,是人们滑冰橇、乘冰帆、打冰球等冰上运动的好去处。在岛上,每年还举办大型的群众性冰雕比赛活动。 感觉冰雪世界的素雅、苍茫,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做一只雪中雄鹰,让银色的原野和一片片山林从雪杖后掠过,领略放飞自己的轻盈。滑雪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需要无畏的勇气。摔倒了,不用怕,厚厚的积雪就如绵绵的棉被。从雪地上爬起来,拌落的不仅是身上的雪花,拌落的更是一身的疲惫。和那洁白的冰雪世界耳鬃厮摩,体会身体的和谐、矫健与韵律。 张驰有度,文武之道。如果说欣赏冰灯是一种静态的悠闲,那么滑雪和乘坐雪橇、雪爬犁、雪地摩托欣赏冰封的长河,辽望积雪的林海便有一种动态的广阔。隶属哈尔滨的亚布力滑雪场是国内目前最大、条件最好的滑雪场地。滑雪场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形超伏,林密雪厚,风景壮观。雪场内有专用比赛使用的高山跳台滑雪场地、越野滑雪场地和花样滑雪场地。这里的积雪期为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4月,平均积雪厚度 40 厘米以上,积雪最深处1米以上,由于没有环境污染,滑度好,是个理想的竞技滑雪场所。 在冰雪上奔驰,在那雪花翻飞的欢笑声中体现雪花的快乐,我们的胸襟为之广阔,心情更是为之焕然一新。在体现苍茫的时刻,紧张喧嚣的世务离我们逐渐遥远。 2000年春节 哈尔滨 ■ 王晓波诗歌六首 大 雪 灾 风暴挟着雪雹狂啸 暴风挟着冰屑怪叫 白皑皑的世界一片惨寂 不见太阳出来打个照面 大雪灾 大雪灾 你是哪来的画家 雕刻家 你把天地描绘成一片死白 你把牲畜塑成一具具冰雕 大雪灾 大雪灾 你是暴君 你是怪兽 你吞噬了牲畜、村落和原野 在雪雹扑面 在冰屑割衣 在不见黎明 在不分午巳未的时辰 牧民们点燃了心灯 在远方机械的蜂鸣中 在雪源隐约的灯闪中 听 到 了 黎明到来的音讯 注:该诗获2001年度“中山市文艺精品奖”。 沙 尘 暴 猝不及防 呛人嘴脸的沙尘暴 骇人听闻 铺天盖地 在你未及掩面的一刻 就来了 背转着身 任由落叶 抑或 废纸屑恣意玩弄 风中的乱发 沙尘暴挂一丝冷笑 将蹁跹的彩蝶 裹进蚊虫滋生的臭水弄 黄沙踩着狂风 在中关村电脑城滚动 穿透 婆娑的松林 撕碎 燕园的静谧 腾格里沙漠昏黄的浑浊气旋 不可思议地 溶进 水木清华鸟啼蝉鸣的夕照 阿拉善草场的牧羊鞭 已成 戈壁沙漠不可少的饰物 沙尘暴 你是以怎样的姿态 载入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醒悟啊 破坏生态的人们 一朝醒来 别成了 那只在水里挣扎的彩蝶 注:该诗获2001至2002年度“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奖”、 2001年“中华诗歌征文” 优秀作品奖。 爱回来过 再美的鲜花也会凋零 再美的青春也会老去 再美的影剧也会终结 可是爱说 在你累了 在时光停滞 神思空白 无言的时刻 风说 爱跑得,比飘浮的 叶子快 爱回来过 爱说 你如她一般年轻 爱说 她回来过 爱说 你如信仰一般年轻 在黄昏 在黄叶 倦意飘荡的一刻 在人们感到 生命如白开水 一般 凉时 爱说 她回来过 有缘的人 总会遇见 爱回来过 我想 你定如她一般美好 传 说 哪年哪月 那个桂子飘香的牵手晨曦 那个荷香渺渺油桐伞下的午后 那个花灯中烟火里的元宵 那个石头记里的西厢往事 那个死与生 又生与死 那个打不成又解不开的结 我是你前世的守望 无奈却让你化成了 石头 却望不到头 盼不了 望不见 在江边守望千年的一个传说 你是我无心却相遇 无缘 却千里寻觅 望得见 盼不了 化蝶双飞的前尘往事 刹那的思绪如电闪 现世的我 惊疑前世 一个个遥远的爱情传说 姐 妹 楼 的 挽 歌 现实发生的 比电影想像更恐怖…… 我看见了被骑劫的民航客机 撞向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南塔 我听见了爆炸声 尖叫声 嚎叫声 烈燃在世贸中心大厦喷射 那是熊熊的火舌 那是164名民航乘客喷出的血箭 那是5万多名灾民尖叫的声浪 盯着卫星现场直播电视画面 我的心胸一阵阵抽搐疼痛 伫立108观光层俯瞰纽约 我曾自豪 凭借现代科技 我在58秒钟登上了107层摩天楼 轰然倒下的 是你么 411米的摩天巨人 灰飞烟灭 我目睹了姐妹楼失去姐妹 我目睹了姐妹楼双双倒塌 恐怖的灾难从天而降 地面上数千名伤难人员 救护人员 被你的伤残身躯活埋 2001年9月11日上午 纽约如同 火山爆发般浓烟蔽日 尘埃遮天 同一时间的华盛顿国务院 白宫 五角大楼 国会山庄 连遭数次恐怖袭击 这不是好来坞天翻地覆的大制作 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恐怖事件 我听见世界巨人的揪心嘶叫 血色的玛丽 哭泣的莫妮卡 呼叫的史密斯 颓垣断壁里闪烁的电波 可是 你们发出的呼救声 如山的瓦垣 一片死寂 玛丽 莫妮卡 史密斯 绝望中 你们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是否知道 在金钱是最大的自由的国度里 亦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是否看到 居里夫人穷尽一生提炼的铀 幻变成了可怕的蘑菇云 玛丽 莫妮卡 史密斯 你们看到了 想到了…… 我的心胸一阵阵抽搐疼痛 注:该诗入选《当代诗人诗歌选》,香港金陵出版公司2003年10月第一版。 热 泪 滑 落 的 巨 响 日落紫禁城 西天残红如血 晚风 在磨损的地面 扯起一个个气旋 紫禁城内空空 太和殿前空空 空旷中夕阳中看游人四散 听 风隐隐 闪闪泪光中 仿见铁蹄滚滚 八国联军鲸吞蚕食 华夏瑰宝顿失滔滔 满清腐败苍生可悲 听 风啸啸 泪光闪闪中 仿见奸淫掳掠声四起 日寇抢光 烧光 杀光 炎黄子孙痛失3000多万同胞 血流成河 血光冲天 在残红里落泪 伸手触摸历史的伤痛 是哪一阵晚风 是哪一阵气旋 扯我 进这沉痛的深渊 在巨痛中凝神 远方铜狮怒睁双目 近处麒麟踢蹄狂啸 身旁铜鹤振翅欲飞 听 风声雨声 听 晨钟暮鼓 听 历史深沉的倾诉 听 晶莹的热泪滑落脸庞的巨响 实话实说的诗情诤言 ——读王晓波文学评论有感 朱海湛 因为广东青年作家王晓波是个诗人,很自然,他的文学评论便以诗说词论为主,对诗歌界的诸多现象和作品会多加关注。 在他的诗论作品中,他发表在《人民日报》2002年6月11日上的“文艺点评”《吹掉泡沫 还诗歌以亮丽》,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发个人独到见解的诗论文章。当下的诗坛,尤其是个别官方诗报刊对所谓的“先锋”诗大加鼓吹,为其推波逐澜,使诗的过度散文化、口语化、文字游戏化、舶来品化广为流行,甚嚣尘上,谁还敢来说三道四呀。可是,晓波敢!且说得理直气壮,路见不平“一声吼”。在这篇文章中,他以理而论,通过汉语的字、词组到句子的特有语言表达方式与外文词组成句子的不同,说明“横移”不可“生吞活剥”,中国新诗必须扎根在古典传统诗学的土壤上才能有强的生命力,才能开放出时代更娇艳的花朵。晓波文中所论“诗含蓄简练,最能刺激人的想象”与我曾撰文所提倡的“诗要有汉语裸体原语的纯真美”的观点是相通的,在诗创作上多用原生态的名词、动词等实词,少用感情外露,过多修饰的形容词、副词等。我在读北京大学本科中文课程时写了一篇毕业论文,就曾论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名词与动词的艺术运用,建议新诗作者继承我国古典传统美学,多写些象马致远《净天沙•秋思》具有语言纯真美的作品,如同晓波所言:新诗创作要“吹捧泡沫,还诗歌以亮丽”。 而在载于文学名刊《作品与争鸣》2003年第7期的诗学评论《不敢苟同的错误诗学》一文中,王晓波与大名鼎鼎的诗评家孙绍振进行了一场新诗是非的论争。读了这篇诗论,给我的感觉是诗坛论争是平等的,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与诗界名人较劲,后来者的王晓波撰文应对,既可钦佩他敢于与“大人物”论争的勇气,又看出他对诗坛现象持独立思考态度的个性。我想,诗坛上多一些象晓波这样的“勇士”,诗坛就不会过于清冷,正本清源就有更大的空间,就会在横评纵议中前进,推动着新诗的发展。 《浪漫诗旅》(载《南方日报》2004年10月31日)吸引住我的眼球,是因为晓波又对诗创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篇诗评论,主要是评价诗人和学者丘树宏的为诗为文,但却引起我的共鸣。诗歌创作,不论古典还是新诗,自古至今大部份优秀之作都是与旅游有关,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可以说,诗史也是一部浪漫诗旅史。李白的《望天门山》等长江系列咏物壮怀诗如此,杜甫的“三吏”、“三别”如此;岑参、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也如此。他们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旅途中写就,是在万水千山之中发现和挖掘出来。至今,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名篇诗作,大多也与旅游相关。俄罗期的普希金的诗写透了欧洲风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也是他旅英生活中盛放的一朵艳美的浪花吗?所以,就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哲言。王晓波在集子中撰文指出:游行诗歌,是诗人献给社会的一种艺术财富。它既是抒发情怀写给自己的,更是写给人们欣赏的,是为永久时代而存在的,不是为短暂时代而存在的一种精神财富。可以说,旅行诗,是诗史上亮丽的风景:寄情于山水,又是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洗礼,艺术的流动。 晓波的诗论部分,还应该包括晓波笔下所论及的诗人的人与文。他发表在《人民日报》2000年8月12日的《无冕中书令》一文,写的是行为规举、公正,被某些“识事务者”称之为行为“憨居”的广州诗评家杨光治。他爱诗如命,坚守自己的为诗为人操守,令读者读后无不产生敬佩之情,正如流沙河所赠对联对杨光治的评价“养浩然气/读痛快诗”。《沉重的翅翼》(载《深圳特区报》2001年4月25日)写了来自福建的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新诗潮积极推动者、北京大学教授谢冕于诗坛上的二三事。借深读谢冕的《浪漫星云:中国当代诗歌札记》,晓波论及谢先生为诗的人品和对当代新诗支持的贡献,也谈及谢先生为新持发展所承受的心灵负重以及对他的影响。晓波由读书而进读诗评家,从中读出我国新诗潮历史潮浪的几多滋味来:“中国是诗歌大国,几千年来诗歌文化在我国长盛不衰,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有无数百折不挠的优秀诗人的缘故,而且更有许多像谢冕先生那样不畏强权的诗歌文化的播音人。”此谓肺腑之言,我也有此同感。 情 感 的 真 切 倾 诉 ——评王晓波的诗歌 杨光治 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诗坛出现了“反英雄”、“反崇高”和“反意象”的口号。有关的人士宣扬说,这是“现代人自尊自重和平民意识的上升”,是新诗“更进一步靠近并发展了现代汉语”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在这三个“后现代主义”口号的影响下,相当部分年青诗歌作者误入了“玩诗”的迷途。他们实行以“我”为中心,大肆“对语言施暴”(郑敏教授的批评语)。导致颓废、庸俗、低级的内容泛滥、大白话、大黑话、大黄话充斥,痞气盈行。这种远离现实生活、远离时代的东西自然大倒读者的胃口,使诗歌的不景状况更为严重。文转载自中山日报 幸好还有不少青年诗歌作者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被这些“时髦”口号所迷惑,坚决走面向时代,深入人生,抒发真情实感的道路。 中山的年青诗人王晓波就是其中一位。他的诗龄虽然不长,但对诗歌的本质有较正确的认识。他能敏锐地“捕捉”广大人民群众所热切关注的问题入诗,同时对艺术上又有所追求,抱着严肃的态度来从事创作。因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有一位母亲匆匆离去》(载1999年5月22日《人民日报》)就是很值得欣赏的一首。 这首诗是他知悉美国飞机野蛮地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等三位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以后,满怀义愤写成的。他借用了邵云环烈士的首篇战地报道《悲壮笼罩着贝尔格莱德》和绝笔报道《北约“意外失误”几时休》中的句子——我们做错了什么事吗?/他们为什么要轰炸我们?”、“他们还能说什么!/还不又是“一次意外的失误!”来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罪恶行迳提出强烈的质问,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最后一段给人印象尤深: 今天母亲节 有一位母亲匆匆离去 有一位母亲泪眼盈盈 有一位年轻的妻子还来不及成为母亲 三位烈士蒙难那一天,刚好是最富有人性味的母亲节。王晓波抓住这一点,并结合邵云环是一位母亲、年轻的朱颖还来不及当母亲的事实,来反衬美国空军灭绝人性的暴行,比直接的批判深刻得多。 为庆祝澳门回归而创作的《回家——欢庆澳门回归》(载1999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再次展现了他形象思维的活跃。请欣赏: 濯清涟的濠江 莲花福地的澳门 田田荷叶 亭亭花香 出污泥不染 世代热爱母亲中华 濯清涟的濠江 莲花福地的澳门 你的地形地貌 一朵含苞绽放的莲花 地名 街名 古老的建筑 飘着悠远的莲香 莲洋 莲峰 莲花山 莲溪庙 名字牵挂母亲华夏 濯清涟的濠江 莲花福地的澳门 1999年12月20日 儿女们牵手 穿过“莲花茎子” 跨过“莲花关闸” 尽洗四百余年的沧桑凌辱 回家 我们回家 飞扑入母亲的怀抱 回家 我们回家 “回家”一词,既朴素而又充满了亲切感,用它来比喻澳门回归祖国,十分准确、形象。他还从澳门的地形酷似莲花的特点出发驰骋联想,描绘它“田田荷叶/亭亭花香”的美感,突出它“出污泥而不染/世代热爱中华”的本质。使这首仅二十来行的短诗具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中国体育健儿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了28面金牌的重大胜利。对此,炎黄子孙莫不欢欣鼓舞。王晓波自然也不例外。中华体育健儿从悉尼凯旋归来的这一天,恰巧是10月1日国庆节。他由国庆节联想到悉尼奥运会,于是迅即奋笔创作了《祖国为你们骄傲——献给凯旋归来的中华体育健儿》(载2000年10月15日《南方日报》)。请欣赏: 51年前的今日 最使华夏大地振奋的 最使炎黄子孙难忘的 最使中华儿女骄傲的 是那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乐声中 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五星红旗 51年后的今日 神州大地街言巷语的 炎黄子孙喜闻乐见的 全国人民欢呼喝彩的 是那 大洋彼岸悉尼体育赛场上 《义勇军进行曲》的激荡 五星红旗升起泛起的光芒 28枚金牌 28个动人的故事 28遍鼓舞人心的旋律中 整个世界在看台上仰望中国 歌乐飞扬,我的心中在歌唱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五星红旗,我为你歌唱 歌乐飞扬,中国在歌唱 歌唱吧!我是中国人 起舞吧!我是中国人 自豪吧!我是中国人 多么令人羡慕,多么令人骄傲 为了今日的成就 我们体育健儿奋斗了51个春秋 此诗是以直抒的手法来写的。作者将悉尼赛场高奏《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欢乐场面与51年前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的激动场面联系起来,凝练地表达了炎黄子孙的欣喜;以明朗的调子、急速的节奏和排比的句式来倾诉兴奋的情绪,富有感染力。 此外,歌唱建设成就的《虎门大桥》(载2001年1月16日《深圳特区报》)、关切灾民命运的《大雪灾》(载2001年2月28日《羊城晚报》)、关注环保的《沙尘暴》(载2001年4月8日《南方日报》)也是可读性很强的作品。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创作应当表现时代、面向现实。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的诗人,作家在这一美学思想的指引下,创作出无数超越时空的优秀作品。年轻的王晓波所走的,也正是这条康庄大道。上述几首诗所写的都是大题材,可是毫无假、空之弊,这是感情充沛、艺术表现力较强的缘故。 他对小题材也驾驭得很好,刻画离乡背井打工者心态的组诗《他乡》(载2000年1月19日《羊城晚报》),就是令人难忘的例子: 寒 潮 寒潮 寒潮 越过黄河长江 席卷岭南大地 我迎着寒风 穿过坦露躯干的桐林 站在邮箱前 邮箱知道我在诉说什么 静穆地凝视着我 为自己是爱的信使而心暖 如今 遥远的你一定很寒冷 伸出你的小手吧 让我呵一口暖气 你拆开过这封信时 会听到我的呼吸 雨 南下三载 每逢岭南雨季 淅沥淅沥的雨丝 朦胧了厂房 街道 城市 朦胧了我的眼睛 千年干渴的家乡 滴水贵如油呵 岭南的雨丝 何时洒湿黄土高坡 湿洒庄稼 野草 洒湿你和孩子的心窝 《他乡》由两首短诗组成。《寒潮》写“我”冒着寒风给家乡的亲人寄信的情态:邮箱知道我在诉说什么/静穆地凝视着我/为自己是爱的信使而心暖……浓郁的亲情渗透字里行间,使人读后也为之动容。《雨》写“我”由岭南的雨季联想到缺雨的家乡,表达了这样的祈求:岭南的雨丝/何时洒湿黄土高坡/洒湿庄稼野草/洒湿你和孩子的心窝,联想自然,言近旨远。这些可圈可点的句子,是丰富感情和缜密思考的产物,绝不是“玩”出来的。 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作实践,王晓波的诗歌触觉比以前敏锐,表现能力也显著提高,他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诗路是曲折、坎坷的,今后如何突破自己?这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他肯继续努力,定然会不断地取得成绩。 二、 当前,被誉为“文学中之文学”的诗歌处于“不景”的状态,很多读者都不愿问津。原因大概有两方面。 一是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的改善,电视机,VCD等走进了家庭,夜生活的内容不断丰富,旅游业也迅速发展,导致人们的业余兴趣转移;加上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紧张,而阅读诗歌又得花费较多的精力,所以它的读者大大减少了。 二是诗歌本身的因素。这些年,诗坛上流行着种种“时髦”的思潮,很多作者随“风”逐“浪”,致使诗歌严重地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莫名其妙的“黑话”,淡而无味地“白话”、庸俗不堪的“黄话”充斥,大倒人们的胃口,因此连不少坚定“拥趸”也黯然地离它远去 于是,不少作者失去了信心而停笔转行,有人甚至断言它已走向了末路。 但是,也有人对它依然矢志不移,王晓波就是其中一位。 王晓波为什么在宝贵的业余时间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就因为他“总觉得生命里有许多情感要倾诉”(《生命•情感》的后记),所以能在商品经济大潮滚滚的环境中坚持诗歌创作,在出版了诗集《生命•情感)之后也没有停笔,因而不断有所收获。 诗是歌唱生命的语言艺术。生活不是指生活的现象,而是指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这与王晓波所说的“情感”是相通的。由于情感来自生活,而生活的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所以王晓波作品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对爱情、亲情的抒发,有对人生问题的思索,有对当代历史人物(如邓小平、太史公)的赞颂,有对游览名山大川的感受,有对时代热点(如香港回归)的讴歌,还有对花鸟鱼虫的吟唱……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既抒写“我”的内心世界,又表现了“大我”的心声;既凝聚着人间烟火,又折射了时代的彩光。 更可贵的是,无论写的是一花一草那样的小东西,还是关系着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他既不故作豪言壮语,也不装作洒脱清高,更没有将无聊的调侃和无病的呻吟嵌进诗行里。他坚持用自己也就是广大读者所能接受的语言来抒写真情实感,因此他的诗路是正确的。 英国的著名诗人雪莱说:“诗是想象的表现。”离开了想象就没有诗。王晓波对此是有所认识的,因而在创作时能够积极地驰骋想象,表现打工者和情怀的《心雨》就是其中一例。这首诗从自然界的雨出发来展开想象,写自处于岭南、伫立在雨中的“我”,想念着雨珠“会否滴落你和孩子心坎”,抒写了岭南的厂房、街道、城市,随着雨点“飘落黄土高坡/慰瘦弱操劳的你/解两地相思的苦”的愿望,表达了“何时家乡飘雨/润土/润田/润心”的迫切期待。作者想象,给雨这一意象增添了丰厚的内涵,使此诗具有隽永的情味。除此之外,《梦回》、《晴雨表》、《水上人家》、《星语》、《风铃》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诗既然是语言的艺术,就必须重视构思。年轻的王晓波虽然“诗龄”不算长,但已创作出不少构思精巧的作品,其中尤以一些短诗更为突出。请看《中秋节》: 家乡的慈母 他乡的游子 翘首盈月 中秋这一日子,凝随着中华民族子民的情结,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在这个晚上抬头望月,思念亲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令人难忘的篇章。王晓波抓住慈母、游子这一典型的关系来着笔,只写了“翘首盈月”就停笔,全诗没有一个“情”字,但绵绵无限的情意尽在言外,这首诗只有三行的小诗十分含蓄、精练。题为《恋》的短诗也很有感染力: 思念你 冥 想 中 那一声沉重感叹 成了静夜飞逝的流星 遥远的你 可有望见 将发自心中的叹息转换为天上的流星,再发出“可有望见”的询问,这一别致的构思深化了抒情,比连呼“我多么想念你”之类要感人得多。三行的《相爱》也很值得欣赏: 相爱是耕耘 更是奉献 却与收获同步 此诗除了具有含蓄、精练的优点之外,还蕴含着哲理,因此很耐人寻味。理想的诗,是感情和哲理的化合,有了哲理,诗的“重量”就大大增加。所以如何在抒情、描绘、叙述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融进哲理内涵,应当是诗歌创作的目标。王晓波在这方面是有追求的,而且已有了令人欣喜的表现。 王晓波的诗并非首首皆是精品,但是好诗也不只是拙文提及的这一些。可以肯定,他已在诗歌的创作上取得了成绩,迈出了稳健的一步。诗歌创作是极为艰苦的脑力劳动,诗路无比坎坷、曲折、漫长,只有钟情于缪斯、满怀勇气的人才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我相信,王晓波如果能坚持探索,不断突破自己,一定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注:载《中山日报》、《广州文艺》。 在台灣苗栗體驗客家擂茶 王晓波 台灣《旺報》2010/07/03 【兩岸徵文】2010兩岸交流小故事徵文活動 ---------------------------------------------------------------------------------------------- 去台湾旅游观光,台湾的美食小吃,常使游人难以忘怀。我想,如果你还品尝过台湾客家人的擂茶,这无疑更是一种意外“惊喜”。在台湾农村,擂茶是人们三餐之外解饥渴的“汤肴”,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品”。客家话中的“擂”是“以木棍研磨”的意思,也就是将茶叶与作料一同放在陶盆中研磨成粉末,放入爆米花,再冲入刚煮沸的开水,这就是最简单的“擂茶”。 我喜爱品茶,但从未曾品尝过擂茶。2010年4月中旬,我参加中山国旅的旅游团到台湾观光旅游,其中有一项目是到苗栗县的客家山村体验擂茶。现在回想起,当时品味自己制作的擂茶,至今还有颊齿留香,意犹未尽之感。 四月的台湾,是油桐花开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季节。多山的苗栗县位于台湾岛西侧。苗栗县的)山山脉是台湾的第二高峰,长久以来,“海线”的闽南文化与“山线”的客家文化泾渭分明。苗栗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是最普遍的、最传统的隆重礼节,婚嫁喜庆,亲友来访,均请喝擂茶。 在南庄客家茶庄,我们旅行团分四桌而坐,每桌十人并配备一名服务员。在服务员的细心指导下,我们每名团友亲自上阵使用擂棍、擂钵,研磨茶叶和作料。在那朗朗的祥和欢笑声中,在那争先恐后人人动手捣磨茶末的热闹场面里,约15分钟,那飘浮着茶香油绿带黑的花生芝麻茶末,便呈现在我们眼前。望着窗外的碧绿远山,呼吸着山区的清新空气,品味着那悠悠茶香,我们数天旅途的疲倦被冲刷得了无踪影。 擂钵和擂棍是制作擂茶的两样必备工具。擂钵是口径约50厘米的陶钵,其外观和普通的陶钵一样,但钵内有许多粗密的沟纹。擂棍,通常是用坚硬的番石榴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短木棒,长约80厘米。制作擂茶时,先将茶叶和作料倒入钵内,再用擂棍研磨成出油的粉末,再用小碗分装,并加入爆米花,接着水壶高提,水快冲,让开水在碗里冲成漩涡,使茶末在漩转的开水中自然冲匀。此时,整个碗面便会冒起缕缕扑鼻的独特茶香。台湾客家人的作料,一般以当地出产的花生、芝麻、杏仁、南瓜子、松子、黄豆、莲子、淮山、芡实、白糖为多。另外,喝擂茶时还要辅之以“压桌”,也就是加入一些杂食,如花生、瓜子、薯片、米果(糯米粑)、水果、饼干等,这种悠然自得的“叹茶”,真正可称得上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了解,“擂茶”又名“三生汤”。相传三国时,蜀国大将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当时,军中诸多将士染上一种“瘟疫”,无力前进,当地一名老中医有感于蜀军纪律严明,便献上祖传秘方,以“生茶、生姜、生米”三样生品捣碎磨成糊状,加盐冲入沸水调匀,饮后疫病渐除。这种“三生汤”被世人口耳相传,在山区民间演变成后来的“擂茶”,并传到台湾。在宋朝的《都城纪胜》、元朝的《事林广记》和明代的《腥仙神隐》里,便有关于擂茶制作的详细记录。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作为一名普通的访台游客,从台湾民间的“擂茶”习俗中,我们可亲切地感受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血脉相连,更感受到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从台湾回来后,我曾数次尝试使用电动搅拌机,将茶叶、花生、芝麻、杏仁等搅拌成粉末,加入爆米花,冲入开水,做成“擂茶”。亲友们品尝后,均称赞香甜可口。可是我总感叹自己制作的“擂茶”,没有那种独特的“香、甜、脆、爽”。是呀!我带回了台湾客家人的擂茶制作方法,却无法带回台湾)山山脉的清新泉水,更无法带回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热诚! 现在,我更加怀念台湾那碗清香独特的客家擂茶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