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狄生
释义

§ 基本资料

姓名:狄生狄生

籍贯:山东邹县人

§ 简历

狄生 1919年生,山东省邹县(现为邹城市)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肄业,曾在山东滕县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任农民抗日义勇队中队特务长,鲁南抗日义勇总队第二大队排政治战士。1970年任菏泽地区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9月,任菏泽地委副书记。1973年8月-1977年4月任泰安地委书记。1977年4月,任江西省委副书记、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2月任江西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任江西省委副书记兼江西省纪委筹备小组组长、江西省纪委书记,1979年1月后任江西省委副书记兼江西省委秘书长、江西省委党史征集委员会主任,1983年8月任江西省顾问委员会筹备小组副组长、江西省顾委会副主任。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955年秋,狄生同志由山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调任菏泽地委书记,当时正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期,伟大的社会变革,鼓舞着广大干部、群众,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作为地委主要领导的狄生同志,既要带领全区人民搞好社会主义革命,也肩负着工农业生产、安排好群众生活、稳定社会秩序的重大责任。  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由初级社到高级社过渡太快,群众思想准备不足;合作社的生产财务管理、分配政策贯彻的不好;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简单化,思想工作没跟上,给一些破坏分子以可乘之机,全区普遍出现群众闹事之风。  主持地委工作的狄生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交叉,合作社工作上的错误与干部思想上的过急情绪交织。如果领导干部不冷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全区有发生动乱的危险。在此情况下,他顶风冒险,深入到闹事的村、社了解情况,指示各县: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闹退社、围攻打骂干部的,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问题,要坚持讲政策,说服教育的工作原由,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干部工作中强迫命令、违反党的政策的,要向群众作检讨;对极个别反党反社会主义、操纵不明真相的人闹事、殴打我干部的敌对分子,应坚决镇压。在狄生书记指示下,县、区干部都深入基层,宣传党的政策,检讨改正工作中的错误。闹事的群众逐渐平息,对于煽动闹事的敌对势力,给予了坚决打击,有怨气的干部消了气,群众明辨了是非,促进了干群之间的团结。鄄城红船有一个富裕中农,是村中一霸,对合作化不满,为破坏合作社,带头闹事,他拿一把大刀砍伤了村干部,闹得全村不安,区政府派人去解决,被他拿着大刀赶出了村。 区委汇报县委后,县公安、法院、社教办公室的5名干部前去处理,将其逮捕,全村很快安静下来。  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土改工作的指示(五四指示)后,不久,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菏泽地区成为主战场。华野西线兵团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在鲁西南牵制敌人。在敌我双方大拉锯情况下,菏泽的不少地方土改工作不平衡。1955年改造落后乡过程中,由于对这一客观情况认识不足,政策交待不够,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糙,补划地富分子的工作扩大化,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干部的不满,还引起了一部分错划者的抵制、上访。鄄城县旧城区刘庄一富裕中农刘明月,被补划为富农,多次向鄄城县委、菏泽地委、山东省委上告,因为该人与村内干部、群众关系不好,多次反映情况都未解决,他本人意见很大,屡次和县委干部吵闹。县委书记还因此被《大众日报》点名批评,更引起了县委干部的不满。根据省委指示,狄生同志委派地委办公室主任盛钊前去调查,盛钊同志了解到,此人雇工时间有半月中断(按政策连续不断),调查组的意见应该纠正。因为此事闹的很大,连当时的县委书记都牵连进去了,县委对纠正此案想不通。盛钊向狄生书记汇报后,狄生书记对盛钊同志说:  “中断了,不管长短,总是断了,要按中央的政策办事,做好县、区干部的思想工作,给予纠正”。狄生书记的意见贯彻后,闹了一年多的案子终于得以解决。

§ 调查研究 大兴水利

菏泽地区10个县中有4个紧靠黄河,属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堤,形成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留下了不少沙窝、涝洼、盐碱地,既不抗旱,也不防涝,一遇旱涝便成大灾。1957年,以曹县为中心的南部几县,两三天内下了七百多毫米雨,大地一片汪洋,平地行船,农田绝收,损失惨重。1958年生产大跃进中,狄生书记抓住这个农业上的主要矛盾,组织十万大军上阵,开挖了万福河、金堤河等骨干河道。为引黄灌溉,还兴修了菏泽刘庄、鄄城苏泗庄引黄闸。这些骨干水利工程,为治涝、防旱打下了坚实基础,改善了菏泽农业生产条件。

1963年5月18日-8月30日,全区先后降了4次暴雨,平均降雨量769.6厘米,接近雨量最大的1957年。鄄城、郓城、菏泽、东明等县超过1957年。全区135个公社,受灾的128个,占总数的94%;受灾人口456万人,占总人口的89%。全区最大积水面积839万亩,冲毁大小桥涵数百座。秋作物受灾面积676.3万 亩,占播种面积931万亩的72.6%。狄生同志多次亲临灾区,调查研究,主持召开10余次会议,研究抗灾措施,成立10个工作组分赴各县,深入重灾社队,调查情况,协助安排社员生活。在调查研究中,狄生书记认识到问题出在“大跃进”破坏了水的自然流势,提出了全区总动员、疏通大小河道的工作意见。1964年制定规划,1965年开始,组织8000多名干部,63万劳动大军上阵,从调整水系入手,先后治理了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万福河、东鱼河、太行堤河等防洪河道,基本上做到了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防洪排涝系统。违背自然的问题解决了,从此再没有出现曹县、鄄城、郓城那样大的水涝灾害。

治涝基本解决后,大片的涝洼地、盐碱地,成了发展农业的一大障碍。最严重的巨野县,仅龙堌大洼就有七、八万亩碱荒地,除种阴柳(又称三春柳、观音柳等)外,基本不长庄稼。成武、鄄城、郓城也有大片的碱荒地。狄生书记通过调查研究,决定做好改土这篇文章。办法一是搞排碱工程,凡是涝洼、盐碱地大搞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二是大搞台条田。为取得经验,先是在巨野的龙堌、成武的刘平坊、菏泽的沙土集进行试点,在取得经验后,全区进行了推广。1965年,在全区“四清”运动中,狄生书记强调,“革命生产两不误,生产是衡量革命的重要标准 ”。在他的发动下,“四清”工作队带头,开展了大搞台田运动。此时,我和地委副书记陶钧安同志在菏泽县的刁屯搞点。这个大队有2000多亩土地,北半部800多亩都是盐碱涝洼地,非旱即涝,好年景一亩产量百来斤,一遇灾害颗粒无收。我们“四清”工作队带头,发动干部群众大搞台田建设,经过一冬一春的努力,完成了500亩的台田任务。第二年,台田上种地瓜、大豆,沟内栽桑养蚕,一改过去盐碱、低产旧貌。到了秋天一派丰收景象,干部群众兴高采烈,工作队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更加高兴。巨野、成武、郓城等县挖排碱沟、修台田运动,更是轰轰烈烈,所到之处,低洼地、盐碱地不见了,到处都是整整齐齐的台田,菏泽旧貌换了新颜。

1965年是全民大学毛泽东著作之时,狄生书记想: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运用毛泽东思想在农业生产建设上建设稳产高产田,由点到面,逐渐推广,是菏泽地区由低产走向高产的必由之路。狄生书记根据经常访问的几个生产点的经验,提出了建设高产稳产田的工作思路,如果有了一定数量的高产稳产田,既可起到带动作用,也保证了全区粮食的稳定增长。他提出高产稳产田的标准是“十亩地、一眼井、一部解放水车、一头毛驴,四周四棵树。”有了这个条件,实现高产也就有了物质基础。他的这个意见,各县都认真做了贯彻落实。菏泽县是地区“四清”试点县,带头执行。全县在开展“四清”运动的同时,掀起了建设高产稳产田的高潮。地委副书记陶均安和我住的刁屯大队,带头打了5眼砖井,三眼机井,买了一部柴油机、一部汽油机,砖井上安了五部解放水车,还挖了二里多的引黄渠。改变了过去种地是靠天的境遇,仅1965年这一年就建立了能浇水的高产田570亩。

§  想尽办法,解决群众吃饭问题

1958年,生产“大跃进”急于求成的思想盛行,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等在全国飚起,菏泽也不例外,生产实行大兵团作战,吃饭食堂化,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丰产不丰收,食堂化又大量浪费粮食,春节之前,不少生产队已经断粮,公共食堂解散,人民群众生活极度困难。  菏泽地区生活问题最早发生在巨野县和鄄城县。巨野县不少社队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社员浮肿病大量发生,劳动力大量外流,牲畜大量死亡。鄄城县也大体如此,粮食吃光了,但那一年种萝卜很多。秋天,满地萝卜,除供应青岛一部分外,大部分埋在地里。萝卜是菜,不是粮,人们光吃萝卜,一个月后浮肿病大量发生,牲畜大量死亡,有些地方春季生产已经不能进行。此时,山东省委分管农业的谭启龙书记来菏泽检查工作,狄生书记向他汇报了菏泽的情况。当谭启龙了解了巨野的灾情后,在该县召开了菏泽全区电话会议。他说:“从现在起所有干部要深入下去,安排好社员生活,一切工作要为生活安排让路。”狄生书记说:“谭书记的讲话,抓住了菏泽地区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各县要认真贯彻落实,对社员生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凡是生活困难的,以安排社员生活为中心,解决好浮肿、劳力外流等问题。”鄄城县委的同志,听了谭书记和狄生书记的讲话,非常高兴,感到有了希望。在讨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时,大家认为,靠上级不现实,靠本县哪里还有粮食提供?唯一的办法就是动用国库粮。狄生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后,给当时在外地开会的县委书记杨毅打电话,说明鄄城县委和他个人的意见。杨毅书记是个敢负责任的人,但对当时动国库粮还不放心,决定回来看看再定。当他回鄄城了解实际情况后,坚定地表示执行狄生书记的指示,按照县委决定办,立即把粮食全部放下去。鄄城粮库有1600万斤粮,全县40万人,每人40斤粮,到麦收不到50天,基本解决了麦收前的生活问题。鄄城县委遵照狄生书记意见,立即行动,两三天的工夫,就把粮库中的粮食发放到了群众手中。在领取粮食的会上,不少群众情不自尽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安排人民群众生活,根本是提高农业产量问题,只有粮食产量上去了,人民生活才有保障。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狄生同志想,比较现实的是扩大地瓜面积(地瓜含糖分多,淀粉多,脂肪少,但它产量高,能填饱肚皮)。他每开会研究生产,就讲扩种地瓜,他的思想与杨毅的思想一拍即合。1960年春,鄄城县委决定大种地瓜,要求全县40万人,每人种一亩地瓜(春地瓜10万亩,夏地瓜30万亩)。秧苗从何而来?要求每社建立育苗火炕100个,10个公社共1000个。每个炕育秧5万棵,只能解决5000万棵,还需1亿棵。杨毅同志是个敢想敢干有胆识的人,他派人到烟台,购地瓜种苗,用汽车运回。几个部门共从烟台购7000万棵,还不够,又派人到四川成都去购,用飞机运到郑州,再用汽车从郑州运到鄄城。从成都运到鄄城的秧苗,一个叶也没有,都是5寸长的秧杆,有些人怀疑,这能活吗?结果几乎都活了。这年赶上天旱,瓜秧好的只有2、3尺长,有的只有1尺多长,每棵结的地瓜却不少,少的也有一二斤,多的有三四斤,春地瓜亩产一般3000多斤,夏地瓜2000多斤(春地瓜2斤半晒1斤瓜干,夏地瓜3斤半晒1斤),全县共产地瓜9亿多斤,晒瓜干3亿多斤,全县平均每人750多斤,加上其他粮食,每人平均近千斤。全县全年粮食征购任务5000万斤,实际完成7000万斤。

对鄄城县大种地瓜解决吃饭问题的做法,狄生同志在第二年大力宣传,推广到全区。菏泽、东明、定陶等县,许多社队的秧苗,都是鄄城提供的。由于扩种地瓜,全区吃粮问题基本解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7: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