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焉耆马
释义

§ 简介

焉耆马

焉耆马早在汉朝时,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隋 唐时焉耆年产马达10万匹,焉耆马有“龙驹”“海马”之美称。

焉耆马的身架紧凑适中,马头秀丽壮美,马眼炯炯有神,放射出一种龙的神威,马耳长立威风凛凛,鼻孔大有吞吐千里之势,嘴颚宽有尝百草之福,颈中等长,多为鹿颈,倾斜适度,

马背高长而挺平,马胸发育适度。宽深端正,腹形良好,4肢长而壮实,蹄形小而善奔驰。体长一般为1.45米左右,体高1.40米左右,胸围1.7米左右,体重350公斤以上,猛一看似龙之身驱,的确不凡。

说焉耆马是“龙驹”是因为它善于奔驰。一匹好的焉耆马每天可行300公里。古时的驿站,从新疆往北京传递消息,用得是每天1200里加急传递,就是几十匹焉耆马接替传递,一匹马飞速驾到驿站,另一匹马接奏报飞速而去,要求奏报五六天必须到北京,而皇帝的命令也必须五六天传到焉耆,从此焉耆马闻名天下,称为龙驹,只见它飞奔起四蹄生风,头迎向上,身跃入半空,尾飘于马后,如一匹蛟龙在大海中腾跃。它勇于爬山,善于涉水,走过一遍的路,它一辈子也忘不掉,有良马识途、老马识途之说,犹有龙一般灵性、龙一般的聪明。焉耆马

焉耆马有"海马龙驹"的传说。博斯腾湖古称西海,西海的老龙称为西海龙王,他有三个太子。有一年火神发威,大地久早不雨。四周草原上,百花凋零,牧草枯萎,人畜面临一场空前浩劫。西海龙王的三太子,见到草原遭此大难,于心不忍,瞒着老龙王引西海之水,腾空而起呼风唤雨,给草原普降甘露,草原上的人畜都得救了。但三太子却因此冒犯神规,被贬为马。从此一代一代繁衍了这些"海马龙驹"一一焉耆马。焉耆马主要分布在焉耆、和静、和硕三县,共有十万多匹。

除了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全国十一个省区。焉耆马历史上生长在博斯腾湖畔的和硕县查汗诺一带,因当时和硕未设县,该地为焉耆管辖,称焉耆马。焉耆马和驰名中国的伊犁马相媲美,在中国许多省享有盛名。焉耆马体质结构坚实,毛色有骝色马、黑色马等色。它的特点是头身大小适中,两耳竖立,敏捷而温驯,中枢发育良好,胸廓较深,因为出生后在沼泽地里,为选择嫩草,泥坑里跳跃觅食,从小就拔开了四条腿筋,长大奔跑起来步履轻捷平稳,蹄质结实,特别善走。好马日行一百公里,跋山涉水具有持久耐劳的特性。焉耆马一直被称为新疆名马之一。

产地(或分布):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

数量:1980年统计9.8万匹。

§ 主要特性

焉耆马的性成熟期为2周岁,母马为3周岁,发情期为22天,持续5─10天为发情高潮,怀孕平均335─350天,繁殖年限14─20年,母马终生可产驹20余匹,而且善于怀孕龙凤胎,“龙驹”美称也由此有因。焉耆马焉耆马说他是“海马”是因为它是游泳的大腕,如遇急事,它能游二三十公里不成问题,而且能驮着主人一起游。它还能驮上主人行李潜泳,它游泳的姿势也十分美丽大方,就象一条龙在水中龙腾飞跃,由此人们又称其为“海马”。它叫“海马”另一个原因是善于在博斯腾大冰滩上行走奔跑,拉车栽人。冬天焉耆地区的人把博斯腾封冻的冰滩叫大海子冰滩,其它地方的马在这上面行走,必定摔倒,寸步难行,而焉耆马却在大冰滩上健步如飞,决不会摔倒,而且还在冰上赛跑,拉车拉爬犁,拉栽几百斤重车。往往大冰滩的赛马会,成了中外游客的马匹交易会,生意之好,焉耆“海马”之名传遍天下。

“龙驹”“海马”焉耆人民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神将博斯腾湖封为西海,封管西海的老龙王有三个儿子,其中三儿子心底善良,有一年焉耆地区火神当值,大地久旱,牧草枯萎,人畜饿死,三儿子看着不忍心,便背着老龙冒着违反天条的危险,吸贮西海之水,腾空而起,请风伯当神相助行云布雨,骤然之间风驰雷鸣,瑞雨普降,一昼夜甘霖赶走了旱魔,拯救了绿洲人间,而三太子冒犯天威被贬为马,放逐西海,与凡马代代交配繁衍,西海遍布神骏,人于是称“龙驹”“海马”。

§ 产地分布

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博湖县,其中以和静、和硕两县为中心产区。分布于产区附近地区。据1980年统计,全州共有马9.3万匹,其中和静县有5.9万匹,和硕县有5千7百匹,两县的马占全州马总数的66%。焉耆马产区海拔1058~3300m,地形比较复杂,有高山、大河、盆地、湖?白、绿洲和沙漠,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气候类型多样,气温变化剧烈,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主要河流有开都河、孔雀河、塔里木河等。土壤以砂壤土、砂土为主。

焉耆马分山地型和盆地型两类。前者产于和静山区,终年放牧;后者饲养于焉耆等县盆地,以农耕役用为主,仅夏季上山放牧。和静山区最高气温不超过25℃,年平均气温4.7℃,年极端低气温-46.6℃,年平均降水量284.6mm。积雪20~40cm,积雪天数150一130d,无绝对无霜期。夏季凉爽,蚊蝇少,雨量多,水草丰盛,适于抓膘。土壤有高山草甸土、沼泽土、栗钙土、黑钙土等。

焉耆盆地属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寒暑变化差异更大,年平均气温3巳极端最低气温一30.4℃,极端最高气温39.2℃,年平均相对湿度50%,年降水量79.9mm,蒸发量2002.25—24:38.70mm,无霜期176.1~203.4d。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等,有种植苜蓿的习惯。禾本科牧草有绵羊狐茅、高山狐茅、红狐茅、高株狐茅、宾草等,沙草科有三棱草、细叶苔等。

居住和静县的民族主要为蒙古族,马匹是当地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牧民有吃马肉、饮酸马奶的习惯。每年还支援农区大量役马。

§ 品种历史

焉耆马的形成与蒙古族的迁移历史是分不开的。在十三世纪初期,成吉思汗率领部落西迁,部分蒙古人迁移至中亚和东欧,部分留在今新疆各地。清朝在新疆的蒙古族分为准葛尔特、杜尔伯特、土 焉耆马尔扈特和和硕特四个部落。十七世纪后半叶,土尔扈特部落迁居伏尔加河一带,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返回新疆。清皇朝为实行分治政策,将他们分散在新疆各地居住,形成今日蒙古族居住分散的局面。蒙古族与马相依为命,在他们迁移过程中,蒙古马既影响各地马匹,各地马匹也对蒙古马产生影响。

距今八十多年前,和静曾有人从俄国引进过种马,又距今六十年前由和静查汗和成葛岗喇嘛经伊宁从苏联三次购买十一匹种马,以改良自己的马群,主要在和静县巴音郭布鲁克山区进行自然交配,至今在山区马群中尚可见到其后代。1938年在和硕县夏拉苏木设军马场,从苏联引进英顿和奥尔洛夫马,改良当地马匹。1956年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种马场,并从苏联引入奥尔洛夫马对焉耆马进行导入杂交。1972年又从山丹马场引入顿河公马改良当地马。

综上观之,焉耆马是以蒙古马为基础,并含有中亚地区古代马种的血液;近数十年来,苏联马种对焉耆马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培育而成的地方良种。

§ 体型外貌

焉耆马体质结实,体格较大,具有明显的乘挽兼用体型。头较长而干燥,多直头,部分为半兔头,眼大明眸,耳长竖立,颚凹宽大。颈长中等,呈直颈,斜度适中,部分马颈肩结合不良,颈础中等高。甲高长中等。胸较宽深,背长而直,宽度不足,腰稍长,多弓腰,腰尻结合较差,尻宽略短斜,腹形正常或呈草腹。四肢关节明显,肌腱发育良好,后肢多呈轻度刀状肢势,蹄质坚实。毛色以骝毛、栗毛、黑毛为主,少量为青毛。

盆地型马头干燥,清秀,蹄形小而立,被毛稍短;山地型马头较粗重,体质粗糙结实,尾粗大,蹄大而低,距毛少,被毛厚。

§ 评价展望

焉耆马适于农耕和运输,骑乘速力亦佳,尤以走马著称。据骑乘速力测验记录:1000m为lmin23.4s,1600m为2min32.9s,3200m为5min35.2S,4800m为8min23s,50km为2h43min。最大挽力平均为400kg。单马拉胶轮大车,载重1600kg,可日行30km。成年马驮重80kg,日行70~75km,能 焉耆马持续3~5d;负重100kg,日行60km左右。

泌乳性能较强,据测定,母马平均日产乳4.36kg,90天泌乳量达392.4kg。屠宰6匹膘情中下等的马,平均体重318kg,屠体重145.4kg,屠宰率45.72%,净肉重99.24kg,净肉率31.21%。

公马于4岁、母马3岁时配种,5岁时体成熟,3周岁母马的体高约占成年马的97%。体长占96%,胸围占95.4%,管围占98.7%。母马于3月份开始发情,5—7月份为配种旺季。发情周期平均为22d,发情持续期5~10d,产后8~10d第一次发情。焉耆马以群牧为主,盆地型马在海拔1000m高的干旱盐碱地或沼泽地放牧,山地型马在3000m的高山草场放牧,经长期选育,形成耐粗饲、持久力强、善于登山涉水、耐热抗寒、体质结实、恋膘性强的特点。在南方和西藏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焉耆马属优良地方品种。能适应高寒牧区的群牧环境,分为山地型和盆地型。今后应进行有计划的本种选育工作,以提高其体尺和使役性能。对盆地型的走马类型应注意选育和保留。对山地型马下山死亡率高的问题,应继续研究和解决。

§ 相关词条

哈萨克马藏马岔口驿马

山丹马锡尼河马鄂伦春马

渤海马科尔沁马锡林郭勒马

§ 参考资料

1.http://www.xumu.org/cp_view1.asp?id=215

2.http://www.chinahorse.org/manager/news_show.asp?ArticleID=268&ArticlePage=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