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秀山花灯戏 |
释义 | § 历史渊源 秀山花灯戏是由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派生出来的一个剧种。其形成时间可追溯到清末民国初年。在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秀山边沿地区的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 秀山花灯戏,相继传入了辰河戏、阳戏、灯儿戏、京剧、川剧等剧种。一些花灯艺人受到启发,创编了一些时间在10—30分钟,角色限于生、旦、丑,故事情节短小单一的折子戏,又称“单边戏”。花灯小戏表演者少者2人,多者不超出5人;道白纯系秀山方言,特别是花子(丑角)的刷白(讲白话,吹牛)风趣诙谐,起着承上启下,烘托气氛的作用;人物身段动作生活化,随意性强;唱腔多为一至两个调子贯通始终,旋律与跳灯相似;打击乐器加鼓作指挥乐器,与跳花灯的演奏方法基本相同;演出前设堂祭祀花灯神与跳花灯一样;丑、旦的装扮服饰同于跳花灯。花灯戏演员班较小,如花灯唱词所云:"灯哥花妹跳花灯,金花银花掌灯人,两个拉丝弦,四个打锣钹,还有一个掌调师,幺哥幺妹来帮腔,将将就就,一行十三人。"花灯舞蹈分"单花灯"、"双花灯"和"花灯戏"三种。单花灯由一旦一丑两个角色表演。旦角叫"幺妹子"或"花妹子",多男扮女装,扎假辫,系花裙,着短围衣,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叫"花子"或"赖花子",反穿皮袄,扎腰带,头戴瓜皮帽或扎头巾,右手执大蒲扇。 § 剧目及剧团 秀山花灯戏花灯小戏主要分布在秀山的兰桥、溶溪、峨溶一带,主要剧目有:《牧童看牛》、《看牛下棋》、《三媳敬寿》、《箍桶匠》、《小媳妇》、《盘花》、《表妹盘花》、《老伴盘花》、《三碗饭盘花》、《花子醉酒》、《徐氏教子》、 《徐氏做媒》 、《玉乐瓶》、《下南京》、《卖花记》、《五杯酒》、《三碗饭》、《三星送子》、《同年妹打彩》、《闹江州》、《陈姑赶潘》、《四季景》、《万花池》、《宝儿搂姐》、《裁缝偷布》、《刘胡子哥哥下棋》、《打渔救生》、《王大娘补缸》、《百花赠剑》、《安安送米》、《送报条》、《闹五更》等30余折。这些小戏大多是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爱情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活泼轻松、风趣诙谐的特点,乡土气息浓郁,内容虽然单调粗浅,但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秀山花灯戏的继承与发展,1964年成立了秀山花灯歌舞剧团,共创编了大小花灯戏20余出。花灯歌舞剧《洞房花烛夜》获四川省计划生育调演创作、演出双一等奖,并于1992年赴福建泉州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花灯戏《银河会》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戏剧调演,省剧协组织了专题研讨会;上述两剧均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题材团结奖。 新编秀山花灯戏,在编、导、演、服饰、道具、唱腔、置景、舞蹈、主要乐器配置、打击乐伴奏等诸多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探索工作,力求既尊重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 § 艺术特点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 秀山花灯戏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秀山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花灯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观者看花灯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团",也就是说腰、胯的扭动幅度是否大,是否灵活协调、体态自然。而尤为重点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态要随脚步自然摆动,像柳条飘舞,故"崴步"的手式叫"风摆柳"。 崴步是花灯"舞步"的基础。"崴"时,腰、胯的扭动要配合膝盖左右曲伸,胯的扭动要大一些。除此"崴步"还有"等点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蛳转背"等崴步动作。这些动作中腰的动态又要突出一些。花灯的各种"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对应,如"正崴"的朴实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骄健挺拔;"男小反秀山花灯戏 崴"的明快活泼,"蹂踩步"的柔韧舒展。"小崴"的轻松活泼,"大颠步"的泼辣稳健等。 花灯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独具特色的,其中有"转步"和"跳步"。"转步"有"崴掖步转"、"盖扇反花转"、"雪花盖顶转"、"小鱼抱水"、"岩鹰展翅"、"鸳鸯汲腿"等;"跳步"则有"跨跳"、"侧蹬跳"、"蛤蟆跳"、"后踢步跳"、"跳划步"、"鲤鱼穿江"、"乌龙伸腿跳"等。 "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表现为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和"扇花"的种种变化。如"手中花"有"平绕花"、"下挽花"、"挑绕花"、"后翻花"、"双绕花"、"侧甩巾"、"小甩巾"、"背巾"等。"扇花"则更多了,据说有70多种变化,有的名称也特别富有诗情画意,如"怀中抱月"、"蜻蜓点水"、"金丝滚绣球"、"雪花盖顶"、"凤点头"等。这些安排在花灯戏中更增添了花灯戏的歌舞色彩的情调、韵味。 § 文化内涵 秀山花灯戏“秀山花灯戏”是渝东南少数民族保持迄今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她的独特在于祭礼活动与民间歌舞等综合为一体的原生态。她蕴涵着区域民族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人文意识,体现出这种土、苗、汉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的特殊价值。 享誉全国的秀山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化内涵上看,它既包涵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群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又融合了土家族多种民间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一个构成元素众多,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体系。 § 现代传统及传承价值 秀山花灯戏仅属于土家族节庆礼仪民俗类型的观点缺少依据。 秀山花灯戏从史料来看,秀山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土家族、苗族与汉族等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有关秀山花灯族属问题的田野调查,亦发现秀山花灯文化形态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具体生动存在形式,及其与秀山地区多民族混居复杂的区域文化历史传统的融合生成关系。 在长时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灯戏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戏剧性、模拟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抢救、保护秀山花灯,对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土家族民俗音乐舞蹈艺术及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近年来,各地的花灯戏都面临着与其他传统戏曲艺术同样的困境,剧场演出日益减少,剧团经费短缺,新剧目编排上演困难,年轻一代的编创演出人员后继乏人,急需采取措施对花灯戏这一地方特色剧种进行抢救、保护。 § 参考资料 http://www.zh5000.com/ZHJD/zgxj/2006/zgxj-012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715572.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