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叔英集
释义

§ 王叔英集

诗文别集,明王叔英撰。

叔英,字原采,号静学。浙江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方孝孺等人一齐被征,唯叔英固辞归。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任职期间颇有惠政。据说有一年天旱,叔英绝食求祷,马上应验。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曾上《资治八策》以鉴国事。后朱棣兵起,南下至淮河时,奉诏募兵以抗北师,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他当时见齐泰奔来,还以为齐泰有二心要抓他。齐泰把京城不休的情况告诉他,两人抱头恸哭,共图后举。后来,知道败局已定,为表对建文帝的忠心,乃沐浴更衣,书绝命词藏于衣裾间,自尽于玄妙观的银杳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将他葬在了城西五里处。后其妻自尽于狱中,两个女儿投井自杀。

叔英之诗文由于遭禁毁,流失很多,与其同时代的杨士奇都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本子。成化八年谢世修首刻《静学文集》,仅存序、记二体共三十篇。明万历、清康熙、嘉庆、宣统各朝不断增补复刻,最后为三卷。

集中收录的《资治八策》比较著名,从其名字即可知其主要是讲修身治国的方法和策略的。“八策”指的是:“务学问、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赏、明利害、定法制。”“务学问”是劝君主学习古训、经史,用历史经验教训来指导时政,“为人君者诚能于古训学焉,而以其善而致治可以为法,恶而致乱可以为戒者,体之于身,验之于当时,而力(立)去取之则,于治天下不难矣。”“谨好恶”指出君主的好恶影响很大,乃“天下之所趋”也,“天下之所恶”也,故而君主要特别谨慎,“必也于一举动之间,内以度其可否于心,外以质其是非于人,善则行之,不善则勿行,或已行而速改之,如是则凡发于身而措诸事者,无不得其正,而天下之所趋者无不得其正矣。”

“辨邪正”劝诫君主要想修身治天下,就必须亲正臣而疏邪臣,因为“邪臣志在于利身,而务于从君之欲,故人君悦其适己而易得以亲之;正臣志在于济时,而务于格君之非,故人君恶其违己而易得以疏之”。对于顺己之意的邪臣和违己之志的忠臣,君王要辨别清楚才决定取舍。“纳谏诤”劝君王要多听谏语,因为人情就是喜欢听顺意之言,而不愿听逆耳之语,所以多拒谏之君而少进谏之臣。君王应鼓励进谏。“审才否”一节不完整,大意是说任用人才要有严格的审核制度。“慎刑赏”则主张刑赏公平合度,严格遵循法律,从而达到“赏一人而能使千万人欢,刑一人而能使千万人惧”的目的。“明利害”是“八策”中最详尽的,论述的是经济政策。提出“富”、“庶”、“教”的治世标准,其中发展经济,使社会富足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繁荣须做到开源节流,“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同之者舒”。

此外大力提倡发展农业,压缩工商儒等非农业人口,精简军队、政府官吏,减轻徭役以保证足够的人力,不失农时地从事耕作,反对浪费。还提出以制恒产、均贫富、平赋税的方式保证农民有较高收入,从而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重农的同时,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其原因在于现在工匠、商贾获利丰厚,而“农人竭一家之力者,或不足以当其一夫之获;积一岁之收者,或不足以副其一家之售,由是务末者恒有余而务本者恒不足。”“定法制”则意在说法制要因时制宜,合乎实际,但不能徇人情之私而违反天理之公,因为天理是公正的,而人情则会有偏失。《资治八策》是为“资治”而作,总结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治国经验,从为君之道、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经济政策等方面加以阐述,其中在经济方面提出的鼓励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的观点颇为深刻,针对性较强。

与同时期的方孝儒、茅大方、练子宁等人相比,王叔英思想比较开明,他虽尊儒道,但也重实际。建文初,孝孺欲推行井田制,叔英写了《与方正学书》曰:“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虽亲如樊、郦,信如平、勃,仁如萧、曹,莫得间焉。贾生不察而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载一时。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所贵于得时措之宜也。”说明对待先辈的传统,有些现在可用,有些现在不能用,必须因时制宜,才能使民乐受其利。

后来方孝孺虽未施行井田制,但用周朝制度,却无济于世,说明王叔英之见是适宜的。王叔英思想的通达还见于其他文章。如《送孙生序》在论及君臣关系这样的传统纲常仁义内容时,也并不迂执。他说:朋友之交有厚薄,“子待之以厚而彼报之以薄者,子纵不形于言,不怒于色,未必无愠于心也。”如今朝廷对待士人不薄,“赐田禄以养之,择师傅以教之,而稍成则升于太学,益丰其廪食,使广其学,学成授之以美官,可谓厚之至也”,士人也同样应该报之以厚,那就应该忠于朝廷,忠于君王。从朋友相待的厚报厚的人之常情推论到君臣关系,又以人臣食君厚禄推到必报君王厚恩,其说教入情入理,并不空谈大道理。

王叔英曾任教多年,故对为师之道也颇多经验之谈。在《送卓高序》、《送友生厥允廉教授潮川序》里指出弟子未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世俗浅儒不明此理,一旦为师,必要提出闻多见广的架势让弟子信服。天下古今之事变幻莫测,圣人也不可能尽知,更何况一般学者呢?老师也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必隐瞒自己的短处,对己对人都有好处。还指出教师既要有待人之资,又要有待人之量,“圣人不责人以必圣,贤人不责人以必贤,而后天下之才无所弃矣”。

集中诗作不多,仅录十四首,其余皆失传。

此诗文集所表达的思想不虚、不套、不泥古,其劝戒之言中肯,合情理,但可惜由于王叔英对建文帝之忠,使其诗作也成为永乐时的禁书,翻刻至今,其貌已不全了。

§ 相关信息

祝由术

纳气

牛仔裤的夏天

葫芦岛市世纪中学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朝鲜族烤牛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