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火烧兰
释义

§ 概述

火烧兰 Epipactis helleborine (L. ) Crantz

兰科;地生草本,株高20—70厘米。根状茎粗短。茎上部被短柔毛,下部无毛,具2—3枚鳞片状鞘。叶4—7枚,互生;叶片卵圆形、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稀披针形,长3—13厘米,宽1—6厘米,先端 通常渐尖至长渐尖;向上叶逐渐变窄而成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长10—30厘米,通常具3—40余朵花,花序轴被短柔毛;花苞片叶状,线状披针形,下部的常长于花2—3倍以上,向上的逐渐变短;花绿色至淡紫色,下垂,稍开放;花梗和子房长1—1.5厘米;中萼片卵状披针形,稀椭圆形,舟状,长8—13毫米,宽4—5毫米,先端渐尖;侧萼片斜卵状披针形,长9—13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渐尖;花瓣椭圆形,长6—8毫米,宽3—4毫米,先端急尖或钝;唇瓣长6—8毫米,中部明显缢缩,下唇兜状,长3—4毫米;上唇三角形或近扁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3—4毫米,先端锐尖,常在近基部有2枚长约1毫米的半圆形褶片, 近先端有时脉稍呈龙骨状;蕊柱长约2—5毫米(不包括花药)。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约1厘米,具极疏的短柔毛。花期7月,果期9月。

§ 产地

产云南贡山、福贡、泸水、腾冲、兰坪、维西、德钦、中甸、景东、丽江、大理、鹤庆、洱源、昆明、禄劝、宜良、嵩明、昭通等;生于海拔1300—33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灌丛或沟边、路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不丹、锡金、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北非、俄罗斯、欧洲及北美均有分布。

§ 根茎药用

治跌打损伤、肾虚腰痛、毒蛇咬伤。

§ 生态习性

在下山建兰的大家族中,“火烧兰”是其中的一个变种,福建东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处处有可见到个体的火烧兰,火烧兰是当地的叫法,它长在海拔400米-500米之间的全光照的山势平缓的茅草丛和岩石夹缝的区域。火烧兰习性耐旱,抗逆性强。叶姿奇特,别有一格,株高20cm-70cm;叶幅0.9cm-2cm;叶片数3-5片;叶失较纯.有两个品种:其一叶质较硬且直立,其二叶质弯曲软弱,叶缘齿不明显。直立形的,叶断面为“U”形,软弱叶型的叶面“一”形,两种叶色均钱白绿色无光泽。假鳞茎椭圆形,根多粗壮且长。丛株数2-4株,从采挖实地判断,枯死假鳞茎较多,它生于恶劣的环境,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摧残,火烧兰的发苗率几乎没有1:1,属难发的品种兰。

火烧兰4至5月发芽,芽尖纯、健壮,冬笋形状,包叶紧。长在茅草丛中的火烧兰株直立,叶束也多些,株形轩昂挺秀,叶叶似剑,迎风接阳的叶片直立青天。

火烧兰花期较早,仲夏始花,初冬终花,一年有二至三度花期,花葶纤细出架,有青梗白梗两种,着花5-8朵,最多10朵,花径较大,为荷形水仙瓣,花径7-8cm,花期10天以上,捧瓣紧抱,蕊柱小,舌铺圆润微卷,舌点淡红点缀工整有致,全花外三瓣翠绿带黄,花容端庄、晶莹、自然清晰,外三瓣基处泛桃红晕显彩条,放花时每每嗅到香气,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甜香。根据植物的一般自然变异规律,花葶、花瓣一般是由植物的叶变异而来的,而火烧兰兰叶为浅白绿,花瓣为绿黄色。由长时间的红紫外线辐射引起.也有变异成红花红舌的火烧兰类种,花红可能是引诱昆虫传粉或防止真菌的感染。故下山建兰变异的红花红舌火烧兰是一个更难得的优良品种。

§ 栽培

火烧兰的栽培,因它根多且长,宜口径在20cm-30cm的花盆,基质疏松为主,需酸性土,湿度不必太大,七干三湿为原则,暑月避阳.余月可全光照,梅雨季节要移盆避雨,放置面面通风处,其他管理照四季兰方法栽培。[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