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狂欢 |
释义 | § 简介 种类: 图书 作者: 伊沙 ISBN号: 7506336294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版次: 2006年4月 第1版 页数/字数: 445/400000 开本: 880X1230 32开 § 内容 《狂欢》是诗人伊沙的最新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灵魂在堕落与挣扎的宿命中沉浮的过程。 小说重点描写了杂志社编辑冯彪被妻子抛弃后,沉浮于欲海的历程。主人公身陷现实的尔虞我诈,在许多时候却又有隐约未泯的良心;既用一段段疯狂情爱追逐放纵自己,却又在身心堕落的同时经受着成长的疼痛。小说不仅展现了个体的疼痛,更重要的是对现代人所面对的伦理道德困境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与思索。 堕落状态的原始性状写 人精神的堕落是从身体的堕落开始的。一百年多前,不甘于本行成就的经济学家曾经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看来,把“经济基础”置换成更广义的“物质基础”,在人文领域似更说得通。而“身体”,则正是最直观、最具体、也自成体系的人类社会“物质单元体”。 诗人伊沙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狂欢》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部描绘人的堕落始于身体的作品。小说把主要聚焦点选定在了“文艺青年——传媒人”这一近十五年来最具活力、也最为暧昧不清、龙蛇混杂的“文化准边缘”人群。重点描写了杂志社编辑冯彪被妻子抛弃后,沉浮于欲海的历程。主人公身陷现实的尔虞我诈,在许多时候却又有隐约未泯的良心;既用一段段疯狂情爱追逐放纵自己,却又在身心堕落的同时经受着成长的疼痛……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灵魂在堕落与挣扎的宿命中沉浮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在人们由脱贫而小康的这十几年里随处可见;在日趋流水线化的影视工业里,已经被半遮半掩地作为牟利的原料和上演感官撩拨的平台,最后再加上那么点儿任何国家的主流意识都会大力认同的说教,予以挥霍并败坏着…… 《狂欢》很好地在描写中保有了这种堕落状态的原始性。这有些让我联想到美国导演约翰·卡萨维茨的“古典独立电影”,对人物之命运的展示,只有对源自生活活体素材的剪裁与拼贴,并无过分夸大和不着边际的叛逆式狂想。很遗憾,之所以提到国外电影,是因为迄今为止,由于孤陋寡闻的缘故,我还没有在本土的小说乃至其它文艺形式里,看到类似的朴素以及对伴随朴素而来的那种张狂的克制。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到本书为止,才推出自己第二部严肃意义上“长篇小说”的伊沙,还是对已经摸着石头过了三十年河的中国内地小说写作,都显得弥足珍贵。需要对本书的爱好者、以及将来可能会有的模仿者提醒一句:这不是技术主义对文体的胜利,而是写作者坚硬的灵魂在闪光。前者这些年已经被写手们关注得太多,后者却在汉语小说里长期缺席。 一个群体性的“寓言” 一种简陋的、生长着的生活。某些被经典小说传统培养起来的读者,可能会对《狂欢》所描写的这种狼狈不堪的粗砺有所不解、不屑、不满。但,难道我们面对的当下生活不正是时刻充满着这样直接与粗砺吗?一辆宝马车或一幢300平方米的小别墅,这种安逸、清洁的生活,离裙带的、传销的疯狂甚或"跑合儿"的萎缩,并没有那么远的。感谢老天,让我们的记忆离这二十年的真实还不太遥远。同时也因为这种切近,对文学与现实、以及写作与经典的关系又有了全新的解读。 观察和记忆,是身体性的。所以对时代和人严谨意义上的书写和思辩,也应该是身体性的。请注意,在我所强调的“身体性”里,不仅仅只包含了性器官和体液,它更多还包括了人肢体和意识这些所有真我部分,对所接触外部信息的反应。从这个角度讲,对一些来自文化圈的、喜欢或不喜欢的读者来说,《狂欢》的主人公冯彪的身上,又何尝没有一干众人的生活鳞爪呢?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身体和精神在以“人性”的名义放纵着、不计代价地喧泄着;另一方面,对文学的理解不是导入那些扭曲性的说教、干涩的标本化处理,就是沦为一种文字自慰和自怜,把对无意义生命状态的陈述等同于对生命观照和对人性的关怀。要么伪道德,要么无道德,似乎文学的一切取舍只能限定在这两极之间。《狂欢》的出现,对第一个方面,作为了全过程的切片呈现,对第二个方面,则做了某种矫正。 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愿意还是反感,《狂欢》已经被伊沙做成了一个群体性的“寓言”。这一切跟意愿无关,而与作家是否尊重自己的笔、尊重自己的眼睛大大有关。在我看来,笔和眼睛一样,同属于我们的身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