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珍稀兽类 |
释义 | 珍稀兽类 虎 虎是山西省原有,而现在极难见到或已灭绝的食肉兽类中最大的一种全身棕黄色有棕色的横纹。栖居于山中,性孤僻凶猛,多在夜间活动,食各种兽类。偶然也走出丛林,袭击在山野放牧的家畜。据文献记载,曾经在山西省解州白坊村(运城市)出没。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珍稀兽类 梅花鹿(花鹿、草鹿) 冬季毛色为棕橄榄色或棕黄色,四肢毛色较浅,背臀部白色,成兽多有白斑,幼兽更多。雄兽有叉角,每角具有四叉。多栖于平旷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在中条山和芦芽山可能还有。山西省早已家养,单鹿茸一项年产在万两以上。现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马鹿(八叉鹿)珍稀兽类 体型大于梅花鹿,全身深棕色或带灰色,颈毛特深,臀部灰白色,成兽大多无斑,幼兽有斑纹,背脊有两条纵斑纹,两纹之间又有深色的背脊。鹿角粗大而长。多栖息于山地森林草原或森林里,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叶为食,常群居。山西省已家养。文献上记载,山西省只见于芦芽山,现已列为我国二类保护动物。 珍稀兽类林麝(香子) 体型较原麝小,全身色深,现橄榄褐并染有桔红色泽,臀部最暗,呈黑色。成体背面无斑点。由喉到前胸有一棕褐色长斑居于中央,两颊下向后各有一浅褐色、末端分枝的短纹。林麝是较典型的林栖种类,其体型小而灵活,并能攀树,曾在中条山和关帝山等地猎获过,数量较原麝少,现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原麝(香子)珍稀兽类 体型较小,雌雄皆无角,外观臀部明显高于肩部,这是因后肢比前肢长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缘故。成兽深棕色,沿背有两条纵纹,颈侧有纵纹两条,一般肩与背部有斑点。雄麝的上犬齿为獠牙、突出唇外,微向下曲。栖息于多岩石、针叶林或针阔林混交林中,以松树嫩枝叶、地衣、苔藓等为食。雄兽鼠蹊部有麝香腺呈囊状,囊内分泌麝香,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同时也是一种高贵的定香剂,是制造高级香水的原料。原麝山西省多见于管涔山、关帝山、太行山、霍山、中条山、五台山、绵山等地。原麝是国家的二类保护动物。 珍稀兽类兔狲(玛瑙) 体大似家猫,粗壮而短,四肢矫健,头部灰色,带有一些黑斑。栖息于荒漠、草原,也可见于林中。常在岩石裂缝或石块下面筑巢。夜行习性,多在清晨外出猎食,有时也潜入住宅盗食家禽,其天敌为狼。山西省在太原西山的化客头、交城、五寨都曾发现,数量极少,是国家的二类保护动物。 豹(金钱豹)珍稀兽类 是山西省现有大型食肉兽之一,体型似虎而略小,头比虎头小。全身棕黄色,背部和体侧有较大但不完整的黑圈。栖息于繁茂的树从或森林中,有夜行习性,昼伏岩穴或树丛中,夜出捕食鹿、狍、野兔等。豹在山西省分布较广泛,几乎各山区都有,是国家的二类保护动物。 珍稀兽类猕猴(垣曲猴) 是北方唯一的一种猴类,它躯体结构和生理技能颇似人类,为医学上的实验动物。主要在中条山的垣曲与阳城、绛县、翼城等县交界地区活动,陵川县也有发现。是国家的二类保护动物。 石貂(扫雪貂)珍稀兽类 体型细长似鼬,四肢较鼬略长,比鼬类多四枚前臼齿,脚下有毛。头部淡褐色, 尾和四肢黑褐色,针毛棕褐,绒毛丰厚洁白,背部灰褐。居于岩洞和岩隙中,晨间或夜间活动较多,在陡立的岩壁上行动自如。嗅觉视觉灵敏,性凶残贪食,主要以各种鸟类、鼠类为食,特别嗜食岩鸽和斑翅山鹑,也吃鸟卵。危急时,从腹部腺内放出极臭而能使对方窒息的液体以自卫。主要分布在雁北、忻州两个地区,尤以灵丘、广灵浑源、阳高、大同等县市较多。石貂皮极坚而鞣,绒毛细密,为制裘毛皮中的珍贵品。是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青羊(野山羊、斑羚) 外形颇象家养的山羊,不同之处是颌下无胡须。雌雄皆有角,角短直斜向后方。咽喉部有一块白色大斑。毛蓬松而厚软,冬为棕灰色或黑棕色,夏毛颜色较深,尾颇似驴驹尾,脊背上有纵纹,行动迅速,常在陡峭山崖上奔跑。春夏吃植物叶、草和果实,冬季以树枝、地衣、苔藓为食。主要分布于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州系山等山地。青羊肉味鲜美,血可入药,青羊皮是质地轻软、保温性能良好的高级毛皮。是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