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爷文化 |
释义 | 爷文化 § 简介 老北京很讲究“爷”这词。走到那里,张爷李爷赵爷钱爷不绝于耳。爷这称谓在这种时候和辈分没什么关系,往往是一种尊称。比如拉脚的叫“板儿爷”,有钱的叫“款爷”,能说会道、满嘴跑火车的叫“侃爷”;做小买卖的个体户叫“倒爷”,过年领着孩子逛庙会给买个泥塑的玩具叫“兔爷”,倒退200多年,京城里还坐着个“乾隆爷”, 甚至赤膊的叫“膀儿爷”等。而且,甚至可以和身份地位个人能力没什么关系,即便是一掏大粪的,没准也有被人叫某爷的可能。 § 中心 关键在于,你行为做人得有些能让人竖起大拇指来。意思与北京话中的“孙子(办事不地道)”相对。 § 批评 有人说,北京的“爷文化”代表的是北京人“生于皇城”、以“首都人民自居”的傲慢;“爷文化”更不可取,有损“首都人民形象”,尤其是一到夏天,满街的“膀爷”更是不利于建设首都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诸如此类批评,不胜枚举。 [1] “爷文化”就是一种骨子里的傲气、霸气和媚气,这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文化样态。傲气、霸气好理解,媚气是什么?媚气就是北京市井文化中充斥着对官员的崇拜、甚至顶礼膜拜,这在山东、河北、上海,甚至全国其他地方的文化中是很难见到的。 [2] “爷文化”不利于北京的发展,也不利于树立真正的首都人形象,出台一些规定规范当然好,但唯一的解决之道,是让服务人员们明白究竟谁才是上帝,如果仍然不明白,不妨拿出过去老北京掌柜的对伙计的杀手锏来对付这种假“爷”,直至把“爷”的地位倒转过来为止。[3] § 内涵 文化,确有雅俗之分,但雅与俗,皆是文化,必有其传承与渊源。北京的“爷文化”也在其中,人人都是“爷”,并非“傲慢”,而是骨子里透着一份自信和调侃,透着那么玩世不恭。 [1] § 特点 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官员媚俗之气甚浓,而且什么事情都喜欢计划经济时代的论资排辈。一听说谁的爷爷、或者爷爷的爷爷曾经做过一个4品、5品官,哪怕是汪精卫政府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员,都立刻肃然起敬。当下社会,听说谁是个处长、或者局长,立刻笑脸相迎,阿谀奉承。[2] § 爷文化在人际交往中的主要表现 1、喜欢自我吹嘘,在自我吹嘘中寻找满足感,但讨厌别人的自我吹嘘。喜欢别人对自己溜须拍马,即使你身高160厘米,也喜欢别人说你长得高大。 2、对于自己没有一个客观冷静的估计和分析,总以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过分自傲,常常表现为自欺欺人。比如,自己学术水平不高,但是对于别人的较高的学术水平却嗤之以鼻。学术会议上,自己发言总是总结性的,即使说的漏洞百出,对于别人的疑问也不屑一顾,其实,骨子里是没有能力、没有办法回答。 3、总拿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所谓全面性人才的高素质说事,喜欢说别人“你真笨”。高校对教师的衡量指标除了政治思想之外,应该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但是,北京爷文化重在考核人的打扑克、玩保龄球、组织歌唱比赛、卡拉ok比赛的能力,谁在这些活动中获奖谁就在大学里出尽风头,谁就更可能评教授。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只要你在课堂上能说话,至于说什么,没有人管,因为管理者多数也不懂你说的是不是有学术水平;至于科研论文,更不属于考量之列,那是些什么都不会的“农村人”干的事情,北京爷们根本不屑一提。 4、喜欢侃大山,煲电话粥。客观地说,北京的爷们侃大山能力还是很强的,全国来看,仅次于东北人。北京人侃大山那是相当有水平,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度。在皇帝眼皮底下,当然知道事情多,侃起大山来有理有据,自娱自乐,不管你愿不愿意听,反正我是一个标准侃爷。当前,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煲电话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知一个同学参加聚会的时间和地点能够说一个半小时,水平够高了吧? 5、买东西不侃价,侃价太小气了!南方人,特别是浙江人,就是抓住北京爷们的这个特点,大赚特赚的。[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