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火不思 |
释义 | 火不思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土耳其共和国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 简介 火不思名称:火不思 制造年代:明 规格:长83.5cm腹宽12cm 收藏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火不思长83.5cm腹宽12cm。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其图像早在新疆吐鲁番西部地区发现的唐代古画中就已出现。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见于元代文献,《元史·礼乐志》记述颇详。元代以来,一直在蒙、汉两族民间流传,至今河北农村十番会演奏中仍有使用。并不断发现有精美的明清时期制品传世。 类型:古乐器 主题词或关键词:乐器 出处:中国古乐器 分类项:中国古乐器 § 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身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颈按弦,右手用拇指、食指弹拨琴弦,或用五指轮奏。考姆兹的定弦,因火不思地区和所奏乐曲的不同而有异,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等帕米尔山区有七种定弦法,特点是外弦为高音、音高不变,中、内两弦随乐曲的调式而变化,定弦为:c、g、c1,c、f、c1,g、g、c1,f、bb、c1,f、f、c1,g、bb、 c1,f、g、c1等;在特克斯等天山地区有六种定弦法,特点是中弦为高音、音高不变,内、外两弦则可改变,定弦为:f、c1、f,g、c1、g,g、c1、f,bb、c1、f,f、c1、g,c、c1、f等。定弦的多样化,是游牧民族音乐的显著特色,表明考姆兹对各种乐曲都能适应。音域c—e2。音色清亮而柔和。演奏技法除传统的以外,还吸收了哈萨克族东布拉、维吾尔族独它尔等多种弹弦乐器的技巧,右手有弹、挑、勾、提、扫、拂、抹、滚等,左手有按、滑、吟、揉、泛、点等,奏法达30余种,并创造了用手的各部位触弦,或将琴身倒置,或抵住两 肩、头部、背后反弹等,真是丰富多彩。火不思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歌、说唱伴奏。柯尔克孜人民最喜欢边弹边唱的表演形式,即“考姆兹弹唱”,除弹前奏、间奏和尾声外,中间的多段歌唱也要由火不思伴奏衬托。 § 历史背景 新型火不思火不思其名,始见于元代史籍,《元史· 礼乐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搕,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当时它被列入国乐,经常在盛大宴会上演奏,后来流传于民间,在山西、河南和陕西一带则称其为“琥珀词”。 明太祖灭元后,明代继承了不少的蒙古风俗,但火不思则未入国乐,继续在蒙古族中流传,并起着沟通蒙汉族之间文化联系的作用。15世纪中叶,瓦刺部强盛,明廷赠送给瓦刺可汗的礼物中就有火不思。 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有一文明代制作的火不思,琴长83.5厘米,四弦,琴轸排列于琴头左侧,在琴头和琴背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 清代盛行蒙古族风尚,火不思又列入国乐,除在欢宴蒙古王公时演奏外,每逢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大朝会和木兰行围时都要演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失传了,直到建国后方才重新研制成功。 火不思发音清晰、明亮、音色柔和优美,富有草原情调,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 美丽传说 火不思的美丽传说关于火不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9年—前33年),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王昭君被选入宫,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见汉皇,汉元帝以礼相待,呼韩邪单于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永结友好。王昭君自愿嫁到匈奴,汉元帝遂以昭君相许,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去匈奴路上,曾在马上弹奏琵琶。她的故事,成为后世诗词、小说、戏曲和说唱等的流行题材,绘画中也有王昭君马上弹琵琶图。在匈奴期间,王昭君所弹的琵琶,深为胡人所珍视,并模仿它制作了新的乐器,但既粗陋又不像,从此便有了“浑不似”之名。宋代俞琰的《席上腐谈》(卷上)记载此事写道:“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和必斯”,也就是现在的火不思。 § 相关词条 蒙古族王昭君 乐器琵琶 § 参考资料 [1].科普知识网 http://www.kpzs.net.knowlegde [2].淘宝网 http://img07.taobaocdn.com/bao/uploaded/i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