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瀍河回族区 |
释义 | § 民族宗教 瀍河回族区 瀍河回族区属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全区居住有回、汉、满、蒙、藏、白、苗、壮、彝、瑶、侗、黎、畲、土、朝鲜族、布依族、土家族、锡伯族、纳西族、傈傈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2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2.8万,占总人口的16.7%。辖区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三大宗教,活动场所16处,其中清真寺13坊,基督教堂2处,天主教堂1座,信教群众3万余人。 § 交通状况 瀍河回族区辖区交通极为便利。陇海铁路、焦枝铁路在这里形成十字交叉。310国道、207国道、开(河南开封)洛高速和洛界(安徽界首)高速等高级公路在此纵横交汇;九都路、中州路横穿城区,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辖区内洛阳北站,是全国较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铁路编组站;洛阳东站是陇海、焦枝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改扩建后,相当数量的客车在此始发,输送能力大大加强,成为洛阳东部地区较大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 医疗教育 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达,功能齐全,服务设施配套。全区共有各类医院11所,病房床位2000余张,其中洛阳正骨医院是全国最大的骨科治疗中心,名扬中外;市第一人民医院设备先进、医术高超,十五局医院、洛阳铁路分局医院、机车工厂医院综合实力雄厚,社会信誉较高;有各类中等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22所,中小学38所,其中回民小学5所,回民中学1所。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洛阳正骨研究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本区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中专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 § 文化旅游 瀍河回族区瀍河区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此,瀍河先后为汉、曹、魏、晋、隋等京畿重地;道家至尊老子曾在此建有宅院,文圣孔子曾至此问礼于老子,在东关大街现留有“孔子入周问礼至此”碑一座。民俗博物馆(潞泽会馆)以其完美的古建筑群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名闻遐尔。位于瀍河西岸的吕祖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目前市内保存较好的唯一道观。还有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出生地夹马营,三国时曹操发兵的点将台九龙台,以及瀍壑朱樱、铜驼暮雨、勒马听风、三贤祠、贾谊词、洛神庙、药王庙、泰山庙、古唐寺、迎恩寺、三井洞、云溪观等历史名胜遗迹。 古唐寺位于洛阳市东郊唐寺阀村内,陇海铁路、焦枝铁路、郑潼公路在此交汇。该寺坐南朝北,和一般中国佛寺“坐北朝南”的方向迥异。据有关资料记载,古唐寺原名福先寺,始建于唐朝,原址在今洛阳市郊区瀍河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明朝洛河泛滥,将寺冲毁。洪水过后,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寺内现存山门殿、观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另有碑石十余方。 吕祖庵又叫吕祖庙,在洛阳市北约2.5公里的邙山上。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憩鹤于邙山之颠”,后人在此处修庙塑像,即今之吕祖庵。现存建筑为清代所留。该庵座西朝东,依山临水。庵院小巧玲珑,古树参天,风景清幽,历来就是游览避暑胜地。现有歇山式山门、卷棚、大殿(原供吕祖像)、二殿、配殿及厢房等建筑,另有石狮一对,古碑碣十余通。民俗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是在古建筑群潞泽会馆的基础上组建成的。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今长治)、泽州府(今晋城)两地商人集资所建,主要用于同乡商人传递信息和物资集散,是晋商文化的产物。整个古代建筑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是中原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之一,在建筑设计和营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筑技术之大成,是中原地区清代地方古代建筑杰出的典范,其建筑装饰艺术十分考究,木雕和石雕作品非常精美,堪称中原地区雕刻艺术宝库中一束光彩夺目的奇葩!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古建筑作为重点项目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河洛民俗文化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主要的旅游资源,洛阳民俗博物馆正是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除有刺绣厅、婚俗厅、寿俗厅、民间工艺厅、匾额厅等基本陈列外,还有皮影表演、婚俗表演、民俗服饰表演等演示活动,这些陈列和活动,不仅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还处处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特别是一年一度在这里成功举办的洛阳民俗文化庙会为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中外游客青睐。 § 社会发展 瀍河回族区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工业强区,商贸强区”的“双强”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强化改革,使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显著,2005年国务院授予我区“民族团结进步规范单位”称号。一个面貌全新,生机勃然的新瀍河已成为古都洛阳的一颗明珠。 瀍河,面向世界敞开,17万瀍河人民真诚欢迎海内外一切有识之士来瀍河投资发展,观光考察,我们将一流的服务,有力的保障,与中外朋友携手合作,共创美好明天。 § 城市建设 瀍河回族区一、背街小巷及城中村道路改造工程 (一)背街小巷 1、买家街:班家街至陇海铁路,长280米,宽4米,面积1680平方米; 2、九龙台南街:九龙台路至九龙台小区,长260米,宽5米,面积1300平方米; 3、西闸口东街:九龙台花坛至下闸口街,长500米,宽4米,面积2000平方米。 (二)城中村道路 今年,我区拟21条城中村道路进行改造,改造总长度14880米,改造面积58550平方米。 二、街头绿地 今年是园林局批复的可改造街头绿地,我区为4块,分别为启明西路北窑回族小学前,250平方米;新街西头两侧,150平方米;兴隆桥护城河,75平方米;九都路、启明南路交叉口东段两侧,8000平方米,总计8475平方米。 三、启明南路向南延伸工程 启明南路延长工程是我区重点工程,工程北起九都东路,南至洛浦公园,道路全长873米,道路规划红线为60米。目前修建宽度为25米,混合车行道15米,两侧各5米人行道。征地依据规划红线60米范围征地,占地面积78.6亩,涉及拆迁户90户,拆迁面积13129平方米,其中砖混9629平方米,石棉瓦3500平方米,现正在积极协调拆迁工作。 四、夹马营打通至九都路项目 该项目是今年我区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彻底改变东关、下园老城市区城中村面貌的重要举措,改道路拆迁量很大,意义深远。对廛河区现有路网的贯通也有重要作用。夹马营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该路贯通后两侧建筑将实施综合整治,延续该路北段的明、清风格。预计需市财政补贴500万元。目前该项目正在前期建设、拆迁调查。 § 回族风情 瀍河回族区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介绍伊斯兰教义,会用"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故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伊斯兰教礼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制作的食品称作"清真食品",穆斯林开设的饭店和食品店习惯用"清真"二字作为标记。宁夏现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布山川城乡。回族穆斯林按《古兰经》的要求要遵守五项功课,即念(祈祷)、礼(礼拜)、斋(斋戒)、课(捐赠)、朝(朝觐)五功。 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节日。开斋节,顾名思义,即斋月期满后的第一天。古尔邦节,在开斋后70天,阿拉伯语"古尔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称宰牲节。圣纪节,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为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丧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小孩出生后;要阿訇命名,谓之"经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续,领取结婚证书后,多选择聚礼日--星期五举行婚礼,由阿訇主持仪式,诵读《古兰经》,为其证婚。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娘家,叫做"回门"。回族丧葬为土葬,主张速葬,不用棺木,遗体净洗后以白布包裹,埋于土穴中。亲人先逢七、后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礼拜前要进行沐浴,"小净"用汤瓶洗头、手、脚等处,"大净"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齐干净,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从井里提水用的桶挂在墙上,不能落地。 回族禁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猪、马、驴、骡、狗等不反色的动物。回族以习武健身为美德,故多有高寿者。在服饰上,回族男子多戴无沿小白帽或黑帽,称为礼拜帽。女的一般戴无沿撮口白帽或盖头,将头发遮掩起来。盖头,少女一般戴绿色,已婚妇女则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妇女喜欢佩戴耳环、戒指、手镯和头饰。 §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5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9﹒53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15﹒88亿元,增长16﹒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5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0﹒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33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5﹒17亿元,商品出口总额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5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61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0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618元。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538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231419万元;工业增加值56673万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46529万元;工业利税8860万元。基本形成耐火材料、金属冶炼、汽车销售、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商业销售额68774万元,商业利税342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52万元。全区民营企业达到328个,其中工业企业196个、商业企业132个、新注册民营企业80个,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79%。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3亿元,比上年增长74﹒3%。完成万隆小区一期、新房家园和东出入口绿化工程。九都东路北侧旭升村都市村庄开发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全长1490米,总投资1800万元的启明西路改造工程完工。完成启明南北路综合整治工程;投资400余万元对16条背街小巷道路进行了改造。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上项目12个,总投资达38590万元,涉及工业、大型商贸、汽车贸易、城市交通和房地产开发等领域。项目投资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11个、1亿元的1个。引资环境明显优化。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运行,首批进驻7个部门和单位,设立25个服务项目,开展了证照审理事务办理和相关业务咨询。区政府拨出20余万元,对在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优秀企业家给予物质和现金奖励。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企业融资1000余万元。投入科技三项经费80万元,用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上规模。 生活质量持续攀升。全区肉、蛋、奶产量分别为838吨、970吨、1049吨,畜牧产值达1907万元。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全区农村在外人员5030人,常年在外人员2560人。大力发展畜牧、禽蛋、林果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26﹒1元。完成熙春园广场和区东出入口绿化工程,绿化面积42公顷。实现就业和再就业5365人,其中再就业人员3029人、“4050”人员1524人。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辖区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低保”。征收失业保险金53万元,接收失业职工406人,发放失业救济金79﹒37万元;全区参加医保人员3478人,征收医保金173﹒2万元、大病统筹17﹒1万元。 § 招商引资 瀍河回族区瀍河区委书记马志强:“今年瀍河区的工作重点是全面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情况。”瀍河区委书记马志强刚一落座,就直入话题。 提起招商项目,马志强如数家珍: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抓好标准化厂房建设,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亿元,入住企业15家以上;二是继续做好大项目招商工作,重点抓好总投资2亿元、年产50万吨的H型钢项目建设及洛阳机床厂、洛阳叉车厂等企业入驻工作;三是落实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首席服务官制度,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瀍河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条件便利。”马志强面带喜悦地说,“今年将继续做大做强洛阳名车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汽车4S店,使瀍河区汽车4S店总量达到20家以上;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大型汽车贸易广场,力争达到年销售汽车2万台,维修汽车4万台,营业收入15亿,利税3000万元;抓好洛阳神州唐三彩工艺城建设,完成首期180亩的开发任务,形成洛阳旅游产品集散地;规划建设占地400亩、总投资6亿元的奥园文化旅游购物广场,全力打造洛阳东部商贸龙头。” “在上述招商项目全面落到实处的同时,瀍河区今年将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说起创卫,马志强更加目光坚定,“首先抓好18项旧城改造项目,对洛阳机床厂、启明南路东南部、九龙台街等地块、做好前期规划,争取上半年开工建设。二是完善城区基础设施,配合市政府搞好洛浦公园东延工程,建设好洛阳东公交车站、客运车站。三是建好两大商住社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招商引资谋发展,民族团结促和谐,三到五年后的瀍河,将是一个既具古城风貌,又具现代气息,极富民族特色的和谐新城区。”展望未来,马志强信心百倍。 § 参考链接 http://www.chanhe.gov.cn/ http://www.chjsw.co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