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粲(177~217)
释义

§ 王粲(177~217)

§ 正文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年十七,司徒辟举,诏授黄门侍郎;当时董卓新诛,其党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乃不应征召而往依荆州牧刘表。王粲在荆州住了16年,刘表以其貌不扬,又体弱通脱,不甚重用。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归降。操召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师祭酒。建安十八年(213),魏国既建,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病卒。

王粲天资聪慧,博闻强记,言辞明辨。精于数学、棋艺,对前代典章礼仪,尤为熟悉。在魏多参与朝廷奏议及拟订制度,《太庙颂》等皆出自王粲手笔。他自视甚高,在《仿连珠》一文中,隐然以管仲自比,并强调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儒家,间亦杂有法家刑名之学,认为欲致治世,必须“吏服雅训,儒通文法”,“宽猛相济,刚柔自克”(《儒吏论》)。他还接受了道家的某些影响,如《安身论》中把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安全,归结到“寡欲”,就是入了黄老一途。王粲颇得曹操信任,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政治地位最高,是唯一的封侯者。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生前诗赋往还,死后曹丕临丧亲吊,曹植又作《王仲宣诔》,谓“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可见其交情之一斑。

王粲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文学是有关“人伦之首、大教之本”(《荆州文学记·官志》)的一项事业。在创作上,他的成就在邺下文人中是比较出色的。刘勰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同他的生活道路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标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氏。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怨悱的情调。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着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立功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

王粲诗今存23首,包括四言、五言两种体裁。四言诗主要作于前期,有《赠士孙文始》、《思亲诗》等,多抒发其悲愁忧苦的情怀。五言诗数量较多,成就也更高,代表作有《七哀诗》3首、《从军诗》5首。《七哀诗》作于前期,其中第一首是诗人自关中避乱荆州途中所作。它以亲身体验的事实为题材,具体描写了汉末战乱给国家、给广大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等句,真实地概括了这场时代的惨剧,其中关于饥妇弃子的描写,更是传达了当时社会的凄楚气氛。此诗的写作时间早于曹操《蒿里行》 5年,是最早反映汉末战乱的优秀诗篇。《从军诗》作于后期,其一写西征关右,二、三、四、五皆写东征孙权,诗中提出“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政治进取心。总的来说,王粲的诗歌以抒情见长,故有人评论说他“情胜”(刘熙载《艺概》),同时辞采也比较秀美,刘勰将他与曹植同列,说“兼善则子建、仲宣”(《文心雕龙·明诗》)。

王粲赋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为骚体。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它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对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发出了强烈的感慨。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为刘表拟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比较成功。书中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写得“词章纵横”(张溥《王侍中集题辞》),甚有情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配图

王粲(177~217)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