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立夫 |
释义 | 王立夫 § 王立夫简介 王立夫,著名内画家,1953年生,河北省人,被称作内画王,著名画家范曾的弟子。 王立夫悉心钻研在鼻烟壶中画内画,占领内画艺术制高点以后,对它进行了重大改革,以新文人画代替市俗的仕女花鸟,以写意为主的多种手法代替简单的单线平涂,以特制毛笔代替竹签,把内画这一民间工艺带到艺术境界,成为中国画全新的一个品种。近几年他又有创举,把内画艺术和被视为中国历史文化象征的塔和鼎结合起来,内容与形式的全新结合,使内画艺术登上大雅之堂。。 § 内画王特长 ● 大陆作家尧山壁 王立夫是当今中国少数的天才画家之一。 英国哲学家西德尼说,能将别人感觉困难的事轻而易举解决者是人才,能将别人以为不可能解决的难题解决者是天才。鼻烟壶向为遗老遗少把玩之物,内画壶也曾经被视为雕虫小技。然而中国出了个王立夫,悉心钻研,占领内画艺术制高点以后,对它进行了重大改革,以新文人画代替市俗的仕女花鸟,以写意为主的多种手法代替简单的单线平涂,以特制毛笔代替竹签,把内画这一民间工艺带到艺术境界,成为中国画全新的一个品种。近几年他又有创举,把内画艺术和被视为中国历史文化象征的塔和鼎结合起来,内容与形式的全新结合,使内画艺术登上大雅之堂。 崎岖而未经修凿的道路,才是天才的道路。 王立夫并非出身书香门第、书画世家。相反,1953年他出生在河北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个武术世家。收养他的外祖父刘锁是北腿戳脚派掌门人,自幼除了割草、上学就是习武练功。他聪颖好学,天天闻鸡起舞,练到月上三竿,戳脚飞腿铁砂掌,行意八卦太极拳。在外祖父的严格管教下,练就一身功夫,能操演十八般武艺,是一块练武的好材料。他如果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也许早就成为武术冠军、散打王了。可是一件小事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十岁时的一天,小立夫放学路上见围了一群人,以为是耍把戏卖艺的。挤进去看,原来是天津美术学院的人在写生,一支普通的铅笔在他们手中神奇地移动,三两下就能勾勒出一棵槐树一条毛驴来,比变戏法还快。小立夫看呆了,感觉那小小铅笔比他常耍的刀枪还有意思,心动手痒起来。一位老师看他如此痴迷,就送给两支铅笔、两张画稿,一张少年头像,一张鸡蛋素描。小立夫如获至宝,捧回家去,贴在墙上,照葫芦画瓢起来。不久文化革命开始,学校停课,他让家人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任外面锣鼓炮仗吵翻天,静下心来练素描。后来一边给生产队放羊,一边画眼前的小桥流水、瓜棚豆架,又千方百计借来一本《芥子园画谱》,一遍遍临摹,揣其形,度其法,心画手追。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他模仿徐悲鸿的奔马达到可以乱真的程度。 天才需要勤劳,和勤劳需要天才一样。 小有名气的王立夫,19岁被招工到县工艺美术厂。他的家乡地处冀中腹地,黑龙港流域,经济落后,除了全国劳模耿长锁之外,有名气的就是棉花和玉米。当时内画鼻烟壶传到了他的家乡,他有心学艺,无奈当时的内画艺人把内画技艺当作饭碗技不传人,但他并不灰心,买不起画料,便到附近学校、医院收集了200多个墨水瓶、药瓶、像自幼习武一样苦练设计、构图、线条、着色基本功。200多个瓶子画完,王立夫成为工艺厂的顶尖高手。为了养家糊口,他试着拿自己的内画壶到天津友谊商店去卖,评价很高。不久商店和北京机场出现了王立夫作品专卖柜。 占领传统画制高点,王立夫在鲜花和掌声中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思索问题,寻求提高。 内画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从嘉庆、道光年间出现,至今不过200年历史。它最初形成于不意,吸烟时用小勺从鼻烟壶内一次次往外掏烟,天长日久壶壁上留下丝丝划痕,凑巧形成竹子、菊花的样子,便有文人墨客尝试把竹签削尖、烤弯,蘸上墨水伸进壶中作画,渐渐形成一种工艺。这种民间工艺,作者文化不高,钟情仕女、花鸟,单线平涂画法,陈陈相因,刻板单调,情趣低俗,所以徘徊民间,难登大雅之堂。内画要想提高品味,必须提高文化含量,向国画靠拢。王立夫说:“我主张内画要像中国画那样,有深遽的意境,独具的匠心,大家的手笔,使之从工艺二字脱胎而来,不做笔权,不为笔使,做到艺境与笔墨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 要提高绘画水平,仅凭自学成材已经力不从心。他迫切地要求学习,在时任团中央书记高占祥的支持下,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师从一资深教授。他阅读大量中西美术史、古典文学、宗教艺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着手对传统内画进行改革。 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善,而是创造。 首先在内容上,改变内画题材多以仕女、花鸟为主的脂粉、柔媚之气,将刀马画纳入壶中,方寸之间表现仁人志士的忠肝义胆和浩然正气。这方面他有优势,自幼从舞台上和文学名著中熟悉了许多英雄人物,练武时又掌握十八般兵器的套路。他从戏剧用品商店买来一些盔甲、刀枪,全副武装进入角色,对着大衣镜一招一式地揣摩,捕捉人物的神采。 其次在技巧上,改简单的单线平涂为以写意为主的多种手法。用小写意表现孙悟空的机智,用半工笔的行云流水描表现唐僧的善良,用大写意的减笔描表现猪八戒的粗犷。中国画的十八般兵器运用纯熟,自然就提高了他内画的艺术表现力。 再次是进行工具改革,将传统内画的竹签改为毛笔,变竹签画的拘泥、呆板为随心所欲、生动活泼。画李白、苏轼时,采用钉头鼠尾与铁线相结合的技法,方寸之间大泼大抹,酣畅淋淋。自制了不同品种、型号的毛笔,用来表现不同景物、人物。远山近树,大江小溪用笔不同,髫毛银发,长须虬髯各有讲究。这样画面虚实结合、轻重相间,层次分明,增加了艺术魅力。 凤凰自焚而重生,王立夫一改再改重构了自己的艺术天地。他用10天工夫创作出一个鲁智深,活脱脱一个花和尚,不亚于舞台上的袁世海。之后又创作了林冲、李逵等20多个梁山英雄人物,每出场一次都赢来一片喝彩。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黄绮夸他“银毫藏天地,玉壶贮乾坤”。书画家溥杰称之为“妙手慧心写万象,咫尺千里玉壶中”。中国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专题片。这个农民出身的画家,走上了中国最高领奖台。外国评论家称他的作品为“无与伦比的瑰宝”,先后被20多个国家收藏,包括法国巴黎和里昂装饰艺术博物馆,奥地利烟草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博物馆,意大利威尼斯博物馆,莫斯科东亚民间艺术博物馆。王立夫除注重内画艺术的技巧修炼外,还对内画艺术的理论进行了整理研究,1985年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内画艺术与技法》的出版,是中国内画史上第一部专业的学术论著,中国内画史上从而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进而结束了三百多年来内画艺术面传口授的历史。他还一改过去“艺不传人”的做法,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和“绝活儿”,几十年辛苦摸索的“真经”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社会。重大的成就和博大的胸怀,使年轻的王立夫在人民中赢得了一个称号:“内画王”。 正当王立夫踌躇满志、如日中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险些把他击倒。表面上是一次医疗事故,眼睛近乎失明,戴上多棱镜也像紧箍咒,疼痛难忍。动笔头疼,动脑更疼。疼起来神经像导火索一样刺拉拉,似乎要引起全身爆炸。这个以往铁打一样的汉子,经常处于感冒状态,9个月不敢开窗户。三伏天口罩、帽子全副武装,摇一下扇子都会浑身鸡皮疙瘩,接触冷空气,立即冷汗淋漓,几层衣服都湿透了。发病时面如黄纸,四肢冰凉,几次抢救后医生下了一个结论:严重疲劳综合症。 说得对,王立夫实在太疲劳了,疲劳得超过了极限。因为他选择了一条“蜀道”,难于上青天。他要像三国虬髯豹眼的张飞画美人一样面对艺术,一个铁骨铮铮的北方大汉,要用他那双钢筋铁手拿起锈花针般的画笔,要在艺术殿堂摘取王冠。不仅仅是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不仅仅是卧薪尝胆、悬梁刺骨。主要还因为内画受空间和角度的限制,用毛衣针一样细的笔竿,用针尖一样细的笔锋,在一二十厘米的器皿深处勾勒出一根根比头发还细并且带有韵律、带有生命力的线条。 医生劝告说,只有放弃绘画才能保住生命。王立夫不怕死,怕的是从此与画无缘,对他来说,画才是生命,画笔才是精神支柱。为了画他要活下去,活下去才有他的画。农民出身的王立夫想起了一句农谚:树挪死,人挪活。他想暂时离开生他养他的北方,这里夏日酷暑,冬天严寒,常常风沙弥漫,对他的病无疑是雪上加霜。选择哪里?他想起了深圳。他在那儿搞过画展,蓝天白云,气候湿润,不容易感冒,也许会有一线生机。1999年春天,他让家人把自己抬上火车,举家南迁。 天才是带着自己的灯火去寻找自己的道路。 深圳是世界花园城市,到处阳光明媚,花团锦簇,芳草如茵。王立夫摘下带了几年的口罩,病好了一半。只是眼睛还没有恢复,拿不了画笔,可以用脑了。王立夫开始思考中国内画新的一次改革。在锦锈中华、世界之窗流连忘返,他想,它们的成功是把世界著名景观缩小,我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艺术空间放大呢?放大就不是鼻烟壶了,可现在叫内画,内画可否选择别的载体?想来想去,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杭州的六和塔和北京的世纪宝鼎上。如果把内画艺术与具有几千年传统、被国人视为中国历史文化象征的塔和鼎结合起来,不就摆脱雕虫小技、供人把玩的形象,登上大雅之堂了吗? 王立夫带着设计图纸,跑遍广州、上海的玉器厂、水晶厂,最后由上海某光学研究所雕琢成一座高纯度高透明的人造水晶塔。这座塔有5层70厘米高,本身就是一件价值很高的工艺品。王立夫小心翼翼地把塔抱回家,眼睛也亮起来,又回到久违的画案前,用326天完成了中国内画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品——《水浒人物》水晶塔。人物按天罡地煞自上而下分布,梁山一百单八将,加上方腊、王庆、田虎等农民义军和宋徽宗、高俅等朝廷方面共136个人物。 王立夫是捧着《水浒传》长大的。小学课堂上画武松打虎,曾被老师说不务正业当场撕毁。他心里不服,说撕不掉我心里的英雄好汉,发誓将来非画出一百单八将不可。为了这个梦,几十年他读小说,听评书,盯着舞台、银幕,与《水浒传》里每一个人物混得像家庭成员一样烂熟。30多岁时技巧虽日臻完善,然而要塑造这一百多个人物的鲜明个性谈何容易,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40多岁时,艺术炉火纯青,然而又被重症折磨了他六七年之久,如果没有这个“梦”,他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他凭借坚强的毅力,微弱的视力,博览群书,从东西方文化、精典著作、民间艺术中吸取精华,用哲学辩证的方法对待历史、对待文化、分析艺术,为创造自己的艺术,为圆近40年的“梦”打下了基础。如今身体日渐康复,他就像呼保义宋江一样把梁山泊兄弟一个个地毕恭毕敬地请了出来,并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使每个人物都有着生动的造型和鲜明的个性。画中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鲁莽直率的李逵,老成持重的安道全,勇猛果敢的武松,一触即跳的秦明,风度翩翩的南太子方天定,无我无为的智真长老,放浪不羁的阮氏三雄,老奸巨滑的祝朝奉,连一些小人物都给予足够重视。青眼虎李云是个县级步军头领,被朋友朱富计赚上山。画面上的李云双手揖躬,哭笑不得,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圆了自己40年艺术梦以后,王立夫要报答社会和祖国,只有在新中国,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才会有他的今天。他要用内画水晶鼎的形式,歌颂盛世伟业,内容选择了建设中的三峡工程。自己设计的鼎体高20厘米,直径25厘米,厚2厘米,加上三足高38厘米。这样超厚超大的熔炼水晶体,世界尚无先例,退火技术要求很高。1个月中他向60个城市的电话114求助,最后上海一家光学研究所缘于慕名“内画王”,想成全他一片好心,才答应试制。试验1炉水晶160万元,三次试验才成功,制成一块80公斤重的毛坯。北京一位老艺人花费3个月时间才掏空、刨光。王立夫小心翼翼地抱回来,35公斤重的水晶鼎要抱着画,笔竿加长到1尺。120天画下来,人累得趴下了,腰椎间盘脱出,右腿失去了知觉。 《高峡宏图》水晶鼎,鸟瞰全景式构图,并非摄影写实,而是写意地把三峡枢纽工程、大坝、明渠、船闸等艺术布局,精心刻画,在高山阔水背景下烘托出来,歌颂中国人民改造自然、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气魄。全画不见一人,而大到16根擎天柱,小到旅游景点坛子岭,横空而来的索道,上下翻飞的吊车,逶迤而来的车队,都是人的化身,龙腾虎跃,生气勃勃。 作品传统山水笔墨,抒情格调,综合多种技法,既有四王的笔致细密,又有范宽的磅礴气象。淡墨远山,空蒙灵秀,得山之骨;积墨山石,次第远去,莽莽苍苍,得山之神。山岚轻轻,弥漫浮游,有动感;云海茫茫,波翻浪滚,有厚度。尤其笔下之水,大江横陈,辽阔空青,水天一色。平静处,微波荡漾,有风行水上之意;激流时,浪花跳跃,似乎听到阵阵涛声。百看不厌,山水云雾,变化万千。细想起来,又并不具体细微,都经过主观加工,是画家胸中意象转化而来。它还是一首浓郁的抒情诗,似乎听到动人的与之俱来的音乐伴奏。画面本身,就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山水画,何况这美仑美奂的图画又置身玲珑剔透的水晶宫中,更增加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听说,王立夫忌酒多年,这两部作品完成以后,他把压在箱底的衡水老白干翻出来,深深地喝了一口,唱了一段京剧《挑滑车》。 § 王立夫专访 大陆女作家毛竹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内画王就站在我面前了。 40来岁,约1.80米的个头,挺拔的身板,连微腆的“将军肚”都显得结结实实的。 是的,黑!是的,粗!是的,壮!是的,土! 那黑,那粗,那壮,那土中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内力,使这位北方农村大汉一下子从农民的形象中挣脱出来,显出一种特有的潇洒,一种艺术家才具有的内在气质——那是一股股生命中无论怎样也掩藏不住的激情。 仔细看着他的五官,不知怎的想起那个被称做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地壳巨变。 左右脸颊仿佛是飘浮在古特提斯海上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那执拗地插向额际的鼻仿佛是板块碰撞后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 那嘴唇很厚,需得用力才能闭上。闭上时,下巴尖儿被几股力向上拉起,拉出一个紧绷绷的坑,显出一种深沉,一种坚毅。 总感觉像有什么要从他的眉间印堂喷泄出来,使人如站在一堤坝的面前,听波涛声自头顶阵阵传来,听雷声自脚下隐隐传来,感觉那堤坝随时都可能决堤…… ’ 当你站在这样一幅“景观”面前,你能无动于衷吗? 记起了九方皋之相马,“注其内而忘其外,注其神而忘其粗。” 总的感觉正如他的名字——不仅是形似而是神似,一个站立的男子汉。 难怪立夫内画中的人物不论是岳飞还是李白成,不论是曹操还是项羽,都有那么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韵,都能真正显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雄伟气派。 立夫作画,静如磐石,却使人感到雷霆之势。一根沿合金的笔杆慢慢探入中指大小的玉壶瓶口,细如针丝的笔端在瓶壁上勾挑点染,似“反弹琵琶”。那线条细如蚕丝,却被赋于了生命,毫发千钧之势,厘凝万钧之能,带出一股血气,一连十几个小时从毫端流出,一直延注到神经末捎。一笔落成世界,一气哈出乾坤。这壮举正如大坝以低闸泄出的一股水,滋润土地,涂染山川,奔驰如海的气势。 如果说线条的变化,那是由对象而异,要做到流畅而不滑腻、古拙而不生涩、苍劲而不凝滞,这都是立夫作画时随着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置身于画中的抒发。 如果说立夫内画的线条潇洒俊逸,或柔如清风或坚如屈铁,但这只是功夫的体现,那么画的意境深邃,并有作者的个性、胸怀、气质在画中隐观,这便是立夫作品的风格。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立夫本人的气质?是什么形成了立夫做画时那种气势?立夫画的神韵从哪里来? 是的,功夫在“画内”更在“画外”。 立夫的姥爷是立夫成长过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立夫出生于河北浇阳县王桥村。无有子嗣的姥爷从抱养他的那日起就立志将他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姥爷名刘锁,是著名武术家韩其昌的兄弟,是“北腿”戳脚派的掌门人:练得一身绝技,尤以硬气功过人;虽没有文化,但胸怀开极受乡里尊敬;1937年加入共产党。抗战时姥爷凭一身武艺打鬼子,杀汉奸,威震四方。他坚:“武功能救国。” 抱养他那天,乡亲们见姥爷盖房都来帮忙,于是,姥爷给立夫起名“王干活”。 “干活”在当地语中的意思是“热热乎乎 “凑热闹”之意。王干活活可以不干,学可以不上,但武功决不可以不练。 每天天刚蒙蒙亮,姥爷就把小干活叫起来练“拿大鼎”,不到时辰休想罢手开饭;晚上练铁砂掌(在铁锅中用手抄砂子),小干活两只手火辣辣地疼,可他噙着泪刻苦训练。小干活能单手开砖了,姥爷又把他送到外乡师叔那儿去“深造”。小干活练成了一身硬功夫,磨砺出了坚强的意志——无论做什么事,非做到最好不可。 小干活学会各种拳脚,精通十八般兵器之后,气却调不顺,胸中积蓄了强大的内气内火,憋得浑身像钢铁一般硬,若不练功,内气放不出来几乎要爆炸,实在没办法时就用刀在胳膊上密密地割口子放血,肉硬得割不动就请人帮忙,小干活采取越发越静的办法,以坚强的毅力战胜勃发的内气。这是他给人感觉内力无穷的原因之一。这是立夫(立夫是上学后自己起的名字)创作的原动力。 严格的武术家教使立夫送肘崩衽,劲击连发,提膝侧踹,足带风声……他打戳脚翻子拳,手脚并用,腿法突出,手到眼到,意到力到。这为他内画创作时灵活运用五指,调动体内每一根纤细神经,表达他的创作意图,抒发他的心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立夫操起兵器来更是身手不凡,刀劈,剑刺,枪扎……样样精通,尤以虎头钩最为拿手,这使他做内画时,笔下的沙场武将,绿林豪杰,个个动作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精,气,神”俱出,绝无一般画师的生硬造做,隔靴搔痒之弊。 姥爷除教武艺外,对小外孙讲的尽是历代忠良战胜邪恶,抵御外辱的故事。久而久之,立夫的心幕上印上了一长串闪光的名字。他习武常揣摩岳飞怎样枪挑小梁王,鲁智深怎样拳打镇关西……久而久之,一个个英雄形象在他心中简直可以呼之欲出。他和这些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偏爱读古典小说,在反复阅读中琢磨人物的神态、体态,性格等。渐渐地他觉得他心中的内力像奔腾之海,里面溶化了千年圣贤的刚正坦荡之气。他明白了,姥爷是把自已的愿望全部寄托在他王立夫的身上。这使得立夫小小年龄就想方设法寻求做一番事业的路子,最后他选择了内画。 在学内画时,立夫很自然地想到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搬上内画艺坛,以抒民族豪情,长民族志气,他的笔浸透了殷殷爱国之情——没有一个胸襟狭窄,鼠目寸光的人能创造辉煌的艺术。一个精神猥琐的人,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 姥爷不仅对立夫进行武德教育,而且,还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为立夫进行人生最重要的品格教育。 乡亲们总喜欢给立夫讲他姥爷抗日战争时的许许多多故事。 姥爷家是共产党的保垒户,家中有一间房子是专门为过路的交通员、伤员准备的; 里面有面,有米,交通员,伤员来了就像回到自己家一般。这房子救活过多少伤员连姥爷也记不清了。 一次,日本兵包围了王桥村。村里男女老少都钻进地道。敌人发现了一个洞口。为了保护乡亲们,外祖父从另一个地道口钻出来,吸引敌人把他抓住。日本兵逼他交人交枪,他把日本兵领到自己家里,说这里有枪。结果日本人把他家唯一的炕挖了,把家中所有的东西砸了。日本人打得处祖父死去活来,可他一字不吐。 立夫亲眼看到的事对立夫影响更大。 姥爷乐于助人,哪怕自己倾家荡产也要救人一命,许多事在王桥村留下佳话。 1956年大水成灾,小尹村几十人逃荒路过王桥村,姥爷将他们安置在自己家,自家人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小尹村人半月后走了,立夫家的粮食也吃干了,挖来野菜充饥。 姥爷那时当公安员,他二哥的孩子偷了两把木须菜,他坚决重罚: “村里穷,偷不起呵!”结果是自己替交了罚款,等于罚自己。 十年动乱期间,姥爷赶集路过县农机厂,职工们正在批斗“走资派”。县长,公社书记戴着几尺高的帽子,跪在凳子上。姥爷听了一会儿,全是些子虚乌有的事,一气之下冲上去把高帽子撕了,留下一句: “谁想批斗,到我家去!”就把人给拖走了。 这些,立夫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把品格修养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他明白了无论做什么,应当先学会做人。 村里一老人没地方住,他毫不在乎传统忌讳观念,请老人住在他家老屋里,他还说: “我是吃千家奶长的,我怎么能忘记哺育我的父老乡亲以前救过的人现在当了官为了报答姥爷,想把立夫的户口农转非,可是姥爷坚决拒绝:“立夫的路让他自己去闯!闯成个啥样子是啥样!”姥爷不爱立夫吗?不!姥爷比一般隔辈老人更爱自己的外孙。姥爷患有骨结核,胸前穿孔,常年流脓,这可把立夫心疼坏了,他开始钻研医书,四处给姥爷买药。那时立夫当临时工,每月工资28元,14元交队里买工分,剩下14元养活全家。姥爷为了不成为立夫的负担,不耽误他的训练,为了不叫立夫为治病奔跑,花钱,竟摔了当时极珍贵的链霉素针剂及注射针管。而为给立夫买兵器姥爷却带病步行六十多里。在病重期间,姥爷为了不拖累立夫,竟将头一次又一次往墙上撞,拿起炕砖冬冬地往自己头上砸……立夫怎能不懂姥爷是求速死——望他成材啊!七尺男儿一腔血,望着满头满脸鲜血淋漓的姥爷,他知道姥爷这是要像丹柯一样用手扒开自己的胸膛,高举自己的心将他的前路照亮呀!立夫怎能不感动?立夫怎能不恸哭?立夫又怎能辜负老人家的愿望?那是一颗比金子还赤诚的心!那是一颗比钻石还要高洁的心呵!姥爷的愿望像火燃烧着立夫的心,姥爷的愿望像石悬坠着立夫的心。姥爷对他的爱是投入老人家全部生命的爱,那是与姥爷对生养土地的挚爱,对自己民族的痴情等同的爱。可是,姥爷选择了一种表达真爱的方式,决不溺爱,他培养了立夫自强不息,宁折不弯的优秀品格,给了立夫蓬勃向上的竞争意识。 这使得立夫无论学画还是创作都勇敢地将生命全部投放进去。他学画期间曾“后院失火”——一家老小六张嘴嗷嗷待哺,欠下队里的松款要收,姥爷,姥姥病倒,妻子带孩子回了娘家要闹离婚。他以放羊挣工分等形式一边挑起全家生活重担,一边坚持学画。他画人物首先使自己进入“角色”,似“人物附体”,又是体会人物心态,又是感觉人物处境;进而画窦尔墩他披甲戴盔、舞钩狂放,画李白他自斟自饮、醉生梦死…… 也许正是立夫身上这种忘我精神,使立夫画赋予了神韵。 姥爷不仅培养了立夫自尊、自爱,自重的人格,还培养了他独特的个性——对立夫一些独特的做法想法姥爷总予以鼓励,平时注意听他的新建议、新观点。 王夫立的妻子虽然只比他大三岁,可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 1988年在深圳立夫内画展览会上,一位屁股后面跟了一大帮随从的香港富豪,一定要买一个没标价的内画壶,立夫客气地给他讲了不卖的理由,不想这富商说: “多给钱,卖不卖?”“不卖。”“十万?卖不卖?”“二十万?卖不卖?”“五十万?卖不卖”,富豪的神态中透出傲慢。在富豪的眼里,钱是可能卖到一切的,别说小小的内画壶。可是,王立夫平静地说: “你以为有钱就可以买到一切吗?钱到处都是,可中国就一个王立夫!”’ 立夫成名后一次去日本的一个村。日本朋友说:“你看我们这生活怎么样?”立夫说: “很好!”日本朋友又说: “我们这一村光棍汉多。我们听说中国北方的姑娘很漂亮,希望你们中国姑娘来给我们日本小伙子当媳妇。立夫笑着说: “我们中国姑娘多是多,漂亮是漂亮,我们欢迎你们日本的光棍汉到我们中国去当儿子!”立夫幽默使所有的人忍俊不禁。 有一次,王立夫和同伴一同进了日本的一个庙,同伴进庙门倒身就拜,王立夫很进生气在同伴屁股上狠狠踢了一脚:你看清了没有?就拜!是什么神?若是靓国神社里战犯呢?你也拜?” 正是姥爷给了立夫胸怀。眼光、品格和胆量,使得立夫无论做什么都敢站上一个最高度。别看他是一个农村青年,他病了,就是要求中国最好的医生给他治:他练功偏了,内火烧身,就是要请全国最有名的武功师给他调治。他学画,68年,当他听人介绍了一位闻名四方的艺术家,尹长栓,他立刻骑车顶刺骨的风雪赶三十里路到东尹村拜师学艺。1972,他学内画,他掏空仅有家底,三次进京,拜访了中国内画三大流派中仅存的叶氏内画的第三代传人叶摹琪大师。后来他又拜见了范曾先生。 作画讲究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务以得势为主。在形象上,势有欲高者,有欲下者,有欲奔腾飞跃者,有欲静卧睡眠者。人得势,气贯长虹;山得势,巍峨磅礴;林木得势,生机盎然;石得势,怪而不失理,平而不庸。 姥爷就是使立夫“得势”,从而使立夫敢于展开胸怀,去包揽博大渊深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立夫人与画一般有势而不失理,有势而不失虚心,势狂而不乱,势怪而不紊,使他所拜见的名家总在与他第一次见面就接受了他。 “心有灵犀一点通”,每一次名师指点都使他跃上一个新台阶。 如果说在艺术上是芥子园、吴道子, 张大千,郑板桥等老一辈艺术家将他引入艺术殿堂;是尹长栓、叶摹琪,范曾等现代艺术家给他指点迷津;从作画先做人这个角度讲,立夫接受最多的还是他姥爷的菁华。 “我的良知、良学,良心、气质,品格等都是我姥爷给的。” “一个人再练(作画),也练不出风格;再练,也练不出性格。有什么性格就有什么样人生,就有什么样的画。” 立夫说话时目光不时投向姥爷的遗像,语气中透出那么一种崇敬之情。 如果说艺术家的胸怀是一座熔炉,那么铸造这熔炉的非姥爷莫属。姥爷的爱是立夫用之不竭的燃料,姥爷的热血是立夫永远的溶解剂。古今中外的知识,经验在这熔炉中融会贯通输入立夫的血管,被立夫吸收,一旦被灵性触发,进出来的是闪烁其强烈个性色彩的熔浆,带一股血气,一股浩气,从立夫笔尖泄出。 它冲破从清嘉庆,道光年间延续到今的匠气,创出一条将线描与拨墨,工笔与写意融为一体;将民间艺术风格与文入画风格相互交融的民间工艺和中国画相结合的新路子,尽情地抒发民族英雄的襟怀。它打破内画不能写意的传统说法,将板桥的竹,马远的山水,任伯年、范曾的人物搬进内画,完成了一次进了质的飞跃。 立夫现已开始追求独步天下的艺术个性,努力使自己作品中众多人物身上隐现出的“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追求自己独特的理论,意境和风格,追求灵感和神韵。他感到那一股力量正冲击着他,寻求下一个冲破口,摆脱一切条条框框, 再来一次质的飞跃。他说他的台阶是:画家、名家,画师、大师、画魔。 立夫给我谈了他作画时的感受: “无论是画跃马疆场的刀马人物,或是贤达高僧, 酒仙狂士,诗圣村夫、睿智顽鲁,以及盘松怪石,高山飞瀑,无一不是画就是我,我在画中一那是一种跟着感觉走,似是一种意识之外的力操纵着我,那是一种入神合一、物我合一的微妙感受。那会儿我似可以看到所画人(或物)的心里(内里)和这身外(物外)的一切,那时我感觉我不是画人物的形,而是人(物)的神,人(物)的魂,更确切地说是画我自己的灵魂。 “传统的中国画主要讲写‘神’,我画中的 ‘神’包括人物的‘神态’‘神气’ ‘神思’,神态,神气可以用线条及造型的表现方法而至,最难表达的却是神情,神思,这不仅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还触到人的魂……要达到这种境界,需得忘我,这种忘我需要一种气度,一种胸怀……’ 立夫的目光又一次落在姥爷的遗像上。 我不禁细细地看了看他姥爷,清瘦的脸颊,稀疏星星般爽朗的五官,花发苍髯,整个神态,形态和立夫笔下的李白、谢灵运、鲁智深……那飞动的须发,似睁非睁的眼睛,似动非动的神态等迥异,但却有同一种‘神韵”隐约其间,我忽 然间似明白了许多。 立夫将自己最珍爱、最得意的内画壶拿来给我们欣赏。 《赤壁赋》中的曹操,线条刚劲,潇洒中透出些飘逸,画出了曹操仰天长啸的不凡气度和博大胸怀。但就曹操的神思来讲,他犀利而高傲的目光中又透出一丝忧郁: “国土未统一,三国尚鼎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画面之中未画 任何景物,却可从人物的眼睛中、神态中想象出境, (使人)看了却如曹操面对沧海之汹涌波涛而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真可谓画中无景,人物心中有境:画中无景,看画者心中有景。而曹操那似是想景的神态更令人浮想连篇。 华容道中的关羽,八面威风之中的他也露出一丝忧郁,使人不得不设身处地,似我是关羽: “一是曹操对已有恩,诛之不义,二是自己与大哥刘备讨曹而灭汉,如将曹操诛之,刘备乃汉室宗亲,再兴兵讨汉及乃情理不通,放曹,而又立有军令状……”画中的关羽之神情,神思,非关羽莫属,却绝非过五关,战吕布之关羽,使人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及面临的处境都有一定的追忆、想象……“这就是意境!”立夫用目光对我说。 立夫画的水墨画“包公”,包公的官袍用的是酣畅的泼墨,人物的面部用的却是精练的白描线条,多一笔则乱,少一笔则不成画,袍袖之笼口,用几笔淡线条一挥而就,这样就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惜墨如金,又挥金如土,线条见功力, 泼墨见魄力和胆量。包公的神态既沉稳又显大度,既显出包公的高深莫测的城府,又显出袖两清风的潇洒…… 加之水晶,玛瑙玉壶为这些‘神韵’蒙上一层似有似无淡淡轻纱,使之平添了一种透明感,一份空间感,一份距离感,不仅感觉艺术家本人的风格,胸怀,个性在画中隐现,而且感觉画中人物有一种动态,真有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的‘魔劲’。我进一步懂了这不仅需一种“忘我”精神,而且需得一种“献身”精神方能进行的创作。 看懂了立夫的画便知道了立夫就是那个敢于打破中国几千年留下的“同行是冤家”的狭隘观点,敢于写出‘中国内画艺术与技法’一书,向全世界发出挑战,并乐于帮助竞争者的男子汉。 看懂了立夫的画就知道了立夫就是那拒绝外国人出高价让他画裸体、鬼怪等纯追求感观刺激内画的中国人;就是那个拒绝贩私分子以比国家高几倍的价钱收买他内画壶的永远的‘庄稼人’“土包子”。 这,就是他!决不是别的什么人。 现在,许多大城市以优厚的待遇请立夫去工作,许多外国人出重金请立夫去外国搞创作, § 参考资料: [1] 大时代杂志社 [2] 东方竹子国际互联网 http://www.eastpassion.com § 开放分类: 画家,竹子,毛竹,内画家,王立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