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化安
释义

§ 简介

王化安与王化安

一对白族父子53年坚守山村小学。姚峰界小学地处革命老区桑植县的偏远山区姚峰界村,全村共75户,人口302人。这所学校的历史上,别说没有国旗和旗杆的,就连学校的创办也特别传奇。1956年,年仅17岁的白族青年王元举回到了故乡汨湖乡姚峰界村务农,并村里也办起了农民夜校识字班,读过高中的王元举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学校创办之初条件异常艰苦,借用在村里大队部一间仓库里面上课。1971年,村里领导和王元举决定自己动手,修建学校。经过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建了一栋五间大瓦房教室,于是这所矗立在了姚峰界村的大山之巅学校,终于有一自己的家。学校学生也由当初的7人猛增到增加到48人。

§ 事迹

白手起家,王元举创办姚峰界小学

1956年,年仅17岁的白族青年王元举回到了故乡汨湖乡姚峰界村务农。

此时,全国上下正掀起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村里为此也办起了农民夜校识字班,读过高中的王元举成了教师人选。

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家扫盲识字,王元举利用白天的空档,带上钢笔和笔记本,翻山越岭徒步10里来到汨湖乡前坪村完全小学,虚心地向正式老师请教。接着,他又回到姚峰界村,匆匆忙忙地赶到村部(那个时候叫做大队部)仓库,帮助村里的父老乡亲断文识字。

但让大家借读在大队部的仓库里面,始终把仓库当作教室也不是长久之计。村里领导和王元举商量,决定自己动手,修建学校。经过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一栋拥有五间大瓦房教室的学校矗立在了姚峰界村的大山之巅。

为了创办这所学校,当年最为时尚的窗户玻璃是王元举从汨湖乡供销社一步一步、翻越无数座大山背回来的。教室使用的木板基本上都是王元举自己找人搭伙做对手,一起拉大锯,一锯一锯拉出来的。学校的老师虽然还只有他一个人,可是学生已经从当初的7人,增加到了48人。

时间流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根据安排,王元举一度离开姚峰界小学心爱的岗位。

1983年的秋天,根据当时的清退政策,担任民办教师的王元举下岗了,不得不丢下教鞭,回到家里,扛上锄头,专门种地。直到一年之后,王元举才获知湘西自治州表彰的半农半读优秀教师称号,可以作为硬性条件转正。又能够回到教育岗位上啦!王元举欢呼雀跃。1984年8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王元举成了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

带着教鞭和满身的粉笔灰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姚峰界小学。站在讲桌前,面对呀呀学语的孩子们,王元举的内心满是沧桑,眼中含着泪水上完了回来后的第一堂课。“岁月无情,我已经老了。”他说。

薪火相传,王化安接棒姚峰界小学

1992年第二学期一结束,王元举就要退休了。然而,姚峰界村群众不让他走。

村民王兴国的小儿子王海平还在村里读五年级,第二年才能升入汨湖乡中心完小读六年级。他硬要王元举坚持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等到王海平升入汨湖乡中心完小以后再说。(下转五版)

在群众的挽留下,王元举留了下来,直到1993年的夏天,王元举才正式退休。令人欣慰的是,王海平后来以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毕业于山西太原中北大学,成了姚峰界这座大山深处的白族村寨的第一个研究生。

王元举在汨湖乡教书时,在家务农一年之后的儿子王化安,收拾行李,随着父亲成了一名代课教师。走上教书育人的讲台,王化安一站就是28年。

1983年9月,王化安参加了全县统一举行的代课教师招考民办教师的考试,顺利通过后被录取为汨湖乡民办教师。

王化安先后在汨湖乡护国村张家界组小学、金峰界村小学、护国村庄垭组小学任过教,直到1998年春天,因为王元举退休以后几任接替者都没有好好教学,导致姚峰界小学每况愈下,教学质量越来越差,王化安才回到姚峰界小学,手握教鞭直到今天。

从1982年教书开始,王化安就投入了他全身心的精力。他备课认真,讲解生动,教学质量一直都是顶呱呱。

现任汨湖乡中心完小的常务副校长刘为民告诉我们:“按道理,汨湖乡中心完小应该是我们校区成绩最好的。可是每一学期的期末,语文和数学的全乡第一名基本上都是王化安包了。那个时候,我是教导主任,期末考试后,写获奖证书进行教学质量表彰就是我的事情,写去写来,基本上都是写的王化安的名字。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王化安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刘为民的语气里面全是钦佩。

他还告诉我们,后来不时兴写获奖证书了,全部改为发奖品实物,比如洗脸盆、被单、锑桶、热水瓶、茶杯等等,否则王化安的获奖证书就不是20多个,有可能超过100个。

身份尴尬,坚持教学,大爱无边

1986年7月,父亲王元举转为国家正式教师接近两年之后,王化安来到汨湖乡中心小学领取工资,突然发现自己的工资从民办教师的月薪45元变成了代课教师的60元。

这事非同小可,令王化安大吃一惊。因为那个时候只有民办教师才有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的资格,代课教师是不能直接转正的。自己明明是考取了民办教师的,怎么一下子变回头了,成了代课教师?相关部门给出的答复是:王化安一家现有两人教书,王元举已经是正式教师了,王化安需要让出这个名额,否则难以服众,全乡那么多民办教师都等着转正哩。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安排,1998年是全国对代课教师“一刀切”的最后年限。也就是说,还是代课教师身份的老师全部要解除聘用关系。王化安马上就要永远地离开他心爱的讲台了。

王化安必须要下岗了,但没有任何山外的国家正式教师愿意到山高路远的姚峰界小学来教书,姚峰界小学这个教学点就要撤除了,孩子们要翻越几座大山到山外读书去了。姚峰界村75户人家302口人,人人的眼里充满了绝望。

最后,姚峰界小学保住了,没有撤除。王化安老师留下来了,不过什么身份都不是了,既不是民办教师,也不是国家正式教师,更不是代课教师。1999年8月9日,桑植县教育委员会民间办学管理办公室为姚峰界小学颁发了《湖南省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专业设置为小学一、二、三、四年级。通过社会力量办学,这是保住学校和老师的唯一合法途径。

王化安为我们算了一笔帐。1987年,王化安拿的是代课教师的工资,全年合计接近800元,加上近500元的各种教学奖励,全年的总收入接近1300元,根据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等多重因素折算成现在的数目,应该接近20000元。而自从姚峰界小学变成完全的社会力量办学以后,考虑到当地老百姓的收入也不高,王化安收取学生的所有费用加起来只有240元/人/期,这里面包括书本费、开水、零食、日常用药等等。即使是学前班,也只是这个价格。一年下来,把所有的费用扣除以后,余下来的钱就是王化安的“工资”,不足3000元。

最为困难的是2003年,非典肆虐的那一年,王化安全年的收入刚好2000元。过年的那一天,王化安面对父亲殷切而又无奈的目光,差一点就放声恸哭。但是,他忍住了,牙齿死命地咬住嘴唇,咬得嘴唇变青变紫了都没有哭出声来。他知道,自己扎根乡村教育一辈子,哪怕天塌地陷,他也没有别的选择。

然而,王化安对待他的学生,从来就不小气。

1989年春天,汨湖乡护国村庄垭组农户王吉林的家,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为了不让王吉林分别时年11岁、8岁、7岁的三个孩子辍学,王化安不仅帮忙安抚他的家庭生活,为其捐款100元,还先后为三个孩子倒贴学费、书本费等各种费用270余元,折合成现在的数目超过4000元。

1991年第一学期,王化安为特困户学生钟家斌兄妹(哥哥8岁、妹妹5岁)倒贴学费180元,全部从自己的工资中扣除冲减。

1993年第一学期,汨湖乡护国村庄垭组村民彭清国家中失火,生活困难,王化安为其儿子彭长委(5岁)倒贴学费94.5元。

1993年第二学期,王化安的特困学生共欠王化安277元,全部由其“买单”。

1994年第一学期,王化安的特困学生共欠王化安245元,同样是在王化安的工资中扣除冲减。

2008年第二学期,竹叶坪乡南湖村的学生杜婷家中失火,王化安在自己早就没有任何“工资”来源的情况下,仍然咬牙为其捐款100元。

每一年,每一学期,为家庭困难而又好学上进的学生买铅笔,买作业本,甚至买鞋子,买衣服,对于王化安来说,就像家常便饭。

2003年第一学期,家住竹叶坪乡南湖村的学生杜剑,在上课的时候癫痫症发作,不省人事。经过简单的急救处理以后,急需送到医院救治。王化安安排好其他学生,二话没说,背起杜剑就开始爬山,然后下坡,手脚并用,蹒跚前进,翻越无穷无尽的大山。天黑以后,王化安才和赶到山脚下的杜剑父母汇合,乘坐汽车,一起将杜剑送往竹叶坪医院进行抢救,直到杜剑脱离生命危险。

只有奉献,从不索取,就为了那片读书声

“二选一,是和我一起出去打工,还是陪你的学生和父母?”王化安的前后两任妻子都曾经有过同样的问题。

1984年10月,走上教育岗位两年多的王化安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妻子是和他同龄的周某。1987年,大女儿出生。两年以后,小女儿也降临人世。然而,仅仅只有一年半,也就是1990年9月,这段看上去十分美好的婚姻却走到了尽头——王化安与周某正式离婚了。

王化安告诉我们,他和周永贵的离婚起因于计划生育,在结扎这个重大问题上产生了误解和分歧,加上性格不合,感情破裂,导致最后只有无奈地分手。实际上,通过我们的采访和了解,把学生和父母看得很重,不想和妻子一起出去打工,死守着这份“卑微”的工作和可怜的工资,应该是周某离他而去的主要原因。

十年后,同样的生活悲剧在王化安的身上再次重演。2000年,王化安有过一段短暂的再婚历史。对方是竹叶坪乡的李某,虽然也是二婚,但是年龄比王化安整整小了十岁。这段婚姻持续的时间,并不很长,不到一年,便告夭折。两个人都很平静,好合好散,协议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李金兰想和王化安一起出去打工,王化安却丢不下他的学生,还有年迈多病的父母需要生活上的照顾。

对于王化安的遭遇,他的领导、桑植县汨湖乡中心完小的校长周明生不无伤感地对我说:“王化安啊,害就害在这个子承父业上。王元举对姚峰界小学有感情啊,才让他的儿子王化安子承父业。只要子承父业,大山界上永远都有朗朗的读书声,一切代价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2008年冰冻以后,王化安家里,面对王化安叠在一起有一尺多高的获奖证书,王元举不顾严重的支气管炎发作,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一字一顿地向周明生这位务实的校长诉说了父子俩坚守大山界上的乡村教育岗位50多年来的喜怒哀乐和生死歌哭。字字泣血,声声呜咽。

在来姚峰界之前,周明生作为一校之长,就已经接到了县教育局的通知:姚峰界小学作为一个一人一校的教学点,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非撤不可。

面对王元举的泪花,周明生不敢想象:学校撤了,年近50岁的王化安老师你干什么去?你连教师的身份都没有,你还能干什么?你把大半生都献给了教育,而教育有可能把你甩了。

那天深夜,周明生校长跌跌撞撞地回到了汨湖乡中心小学,彻夜难眠,含泪写下了长达1500余字的工作日记《姚峰界父子》。在日记中,王化安就是一座坚毅刚强的大山,威武不屈。因为,周明生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语:“大山,我读懂了你。你只有奉献,没有索取,永远没有索取。”

1998年秋天,在广东东莞打工的高中同学陈恒找到王化安,满腔义愤:“王化安,凭你的本事,在外面打工,你一个月拿不到2000块钱以上的工资,老子跟你一起姓王。走,不教书了,跟我一起打工去!”最后,王化安没有打工去,留在了姚峰界小学,继续教书。

然而,陈恒走的那天晚上,王化安流泪了。汹涌而下的泪水,虽然无声无息,却湿透了厚厚的棉被。第二年,陈恒不死心,利用春节回乡探亲的机会,继续劝说王化安去打工。第三年,依然如此。第四年,还是这样。最后直到第十二年后的今天,王化安还是坚守在姚峰界小学的教学岗位上,教书育人,不为外界的诱惑动心。

老师,谁来温暖您快要破碎的心灵?

王化安现在一个人教着三个班级,12名学生。学前班4人,一年级5人,三年级3人。二年级断了档,这一学期刚好没有学生。我们前来采访的这一天,刚好有2名学生生病休假,没有来上课,只有10名学生参加了我们一起举行的合影和文体活动。

采访之余,笔者捕捉到了两个细节。第一个是王化安的母亲杨松年,这位年近70岁的湘西女人,去年在砍柴的路途中把脚踝崴了,完全脱臼,病情严重。因为考虑到儿子没有工资,所以舍不得花钱,一直用草药治疗,加上砍柴的地方离家远,耽误了治疗时间,到现在,还没有治好,一条腿基本上报废了,重一点的家务活也做不成。

我们的吃饭问题,全部由王化安在岳阳打工刚好回家探亲的堂弟操持,头发完全花白的杨松年只能支撑着病残的身子在旁边指导。

第二个细节就是姚峰界小学,本来有五间大瓦房,但是现在只有三间了。2008年春天,冰冻以后,周明生校长来到姚峰界,发现学校的房子竟然成了危房,要求立即维修。但村里拿不出一分钱,王化安的手头也很紧张,只好把暂时没有利用的两间瓦房卖了,价格是400元。

王化安用这400元钱将另外三间瓦房维修好了以后,买了这两间瓦房的主人却只是把瓦片和檩子拆卸下来,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柱头和木枋却任其在风雨中腐烂。王化安催了几次,买主都不想将两间瓦房全部拆走。原来他是看王化安可怜,觉得直接给学校送钱维修教室,王化安肯定不会接受,因为王化安是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白族男人。所以,他只好拿钱来买这两间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用途的瓦房。[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