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犍陀罗
释义

犍陀罗犍陀罗(梵 Gandhara, Gandhara, Gandha-vati ),又作健驼逻、干陀卫。 意译香行、香遍、香风。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犍陀罗国的领域,经常变迁,西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时,它的都城在布色羯逻伐底,约在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东北之处。西元一世纪时,贵霜王朝兴起于印度北方,渐次扩张版图,并有喀布尔河一带。迦腻色迦王即位时,定都布路沙布逻,就是今天的白夏瓦地区。王去逝后,国势逐渐衰微,至寄多罗王,西迁至薄罗城,以王子留守东方。

§ 概述

犍陀罗犍陀罗(国名)亦译健驮逻、健陀罗、乾陀罗、乾陀卫、乾陀。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国大都城号布路沙布逻。按健陀罗本梵语,其义为香,故或译为香遍国,国名颇古。印度阿输迦王,已曾遣僧传教于其地,惟当时地域颇广,自今之白沙瓦,至古之呾叉始罗,皆其境。其后迭属于弥兰及大月氏,迦腻色迦王即建都布路沙布逻城,以统辖大月氏全帝国者也。迨大月氏衰,小月氏族为嚈哒所迫,南都布路沙布逻,领有今之喀布尔及船遮布,旋为嚈哒所取,故健陀罗于东方历史上最有价值。今阿富汗之喀布尔,堪达哈尔以东,及印度之西北边省,悉为健陀罗故地。而堪达哈尔即健陀罗之音转也。布路沙布逻城即今西北边省之白沙瓦,

斯瓦特即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健陀罗,当时这里的佛教曾十分兴盛。出生在这个地区的莲花生大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来到西藏地区,弘传密宗教法,成为西藏的密宗祖师。藏族人一直将该地区看成是佛教的圣地。健陀罗艺术也就随之在西藏传播开来。健陀罗佛教艺术,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结合而产生的门作品的特点表现为佛陀多着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强,衣纹走向从右上往下倾斜,左手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覆盖着肉暮,鼻梁与额头成一线,凹目高鼻,薄唇,蓄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菩萨穿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条布,从左肩搭于右手上,颈部饰有颈圈、项链、璎络等物,形体健壮,身材粗短,姿态有力,犹如年轻的男性武士,头发很浓,发型翻卷,为束扎头发,头发正中有方型饰物和大花卷,宝增在脑后结为四根,在两耳侧如蝴蝶般飞舞飘扬,耳朵上有耳饰。佛、菩萨像大多有同心圆形光背,下为四方形台座,台座四周刻供养人,左右为两个狮子,中间置水瓶花叶。

克什米尔在印度西北喜马拉雅山区,公元十世纪末佛教在西藏复兴,克什米尔佛教艺术也传入西藏,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品特点表现为人物的造型脸形长圆,眼睑大开,瞳仁点在正中,似吃惊状,有的眼大无神,身躯饱满。佛像多着袒左肩袈裟,上身比例略长,通身用黄铜铸造,光滑亮丽,台座形式多样。代表作品如燃灯古佛,方屋型台座,左右两侧跪供养人,佛作说法印,神态安祥亲切,袒右肩,裂装衣褶用凹沟表现,自然流畅,黄铜铸造,光亮滑润,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 历史

犍陀罗在西元前三世纪,到西元五世纪,前后七、八百年间,佛教曾盛行于此国;阿育王派遣布教师到此布教,是佛教在犍陀罗的发端。此国原是上座部,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中心,但后来国内的僧众吸收了大众部的学风,因此大乘思想也曾风行一时。迦腻色迦王统辖广大的领土,当时犍陀罗是他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会的枢纽之地。国王后来皈依佛教,在都城广建寺塔,造立佛像,开启了著名的希腊式犍陀罗佛教艺术。 大致来说,犍陀罗属小乘有部教派,世友、法救、胁尊者等,都是犍陀罗有部的杰出论师。西元四、五世纪,世亲造《俱舍论》三十卷,这部论书将有部繁琐的教义予以整理、统一、批判,历来被视为有部学说集大成的论着。

世亲之兄无着,出家于犍陀罗国,先在化地部修学,后转赴东方,受教于一位罗汉,研习小乘空观,但仍不能满意,于是前往中印度学大乘空论,在阿踰阇国入禅定三昧,上升兜率天,会见弥勒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 、《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大乘经义,回到人间后,为大众广说妙理,又教化其弟世亲皈依大乘。世亲回小向大后,专研大乘教法,遍历憍赏弥国等中印之地,宣扬大乘教,又作大乘论书百部,亲炙受教的弟子约有一千多人。

无着、世亲之时,犍陀罗也奉行大乘,但小乘教是主流。东晋的法显、宋云等人都曾到过此国,称道该国国民崇敬佛教,好读经典。宋云曾把在犍陀罗等地的见闻撰成《宋云行纪》。在宋云返回洛阳三十多年后,有犍陀罗国人阇那崛多来到长安,在四天王寺译出《金色仙人问经》二卷、《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颂偈等三十九部。由此可见,西元四世纪到六世纪间,犍陀罗佛教与中国佛教间的来往交流已经逐渐受到重视。

自西元六世纪以后,佛教失去王室护持,后虽有突厥王一时再兴,然而到第十世纪,又为回教徒所迫,佛教终于绝迹。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犍陀罗国的疆域,东西约千余里,南北有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今印度河),都城名布路沙布逻,王族绝嗣,隶属迦毕试国,市井空荒,人烟稀少。可见国力曾鼎盛一时的犍陀罗国,在七世纪玄奘大师西行之时,不但已荒废没落,且已臣属于他国。

总括而言,西域佛教自西元前二、三世纪到西元四、五世纪之间,教派多属小乘,当时盛行小乘的有疏勒、罽宾、犍陀罗等国;至于大小乘思想混合,而仍以小乘为主流的有安息、康居、龟兹等国;主要盛行大乘的则有大月氏、高昌、于阗等国。四、五世纪以后,犍陀罗因无着、世亲二位大乘论师的出世,大乘佛教遂有流行北印度的趋势。

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区,世人受婆罗门教影响,虔诚地对神灵顶礼膜拜。但是,早期佛教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释迦牟尼奉为教主,这大不利于佛教的流传。伴随社会的变化发展,一些佛教徒改变了自己的佛教观念,他们自称大乘,而贬低早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把释迦牟尼神化,称其为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同时把佛教的神灵描绘成人形,塑成华丽的雕像。由于公元1—2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塑造了最早的佛像,所以后来的人们称早期佛像艺术为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式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它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随着佛教的流布,佛塔、雕刻、绘画等佛教艺术也因而发达,佛像多以泥土、漆灰为原料,佛画以壁画为主,样式则多为融合希腊、罗马、波斯、大夏、印度等风格的犍陀罗艺术,此外还有回纥式、喇嘛式等。七世纪以后,中国美术色彩渐浓,遗物多见于吐鲁番一带。至于取材范围,佛像主要有佛陀及观音、文殊等菩萨,绘画以《贤愚经》、《六度集经》的故事为对象。经典的编纂、书写、翻译也极盛行,仅高昌、于阗二地,就发现了中阿含、般若、秘密等二十余种。

隋唐之际,穆罕默德在大食创立回教,由于用武力传教,马蹄所到之处,佛教尽为所灭,安息、大月氏、康居、迦湿弥罗、犍陀罗、疏勒、于阗、龟兹、高昌等各国的佛教,从三国时代到明代之间,先后被祆教、回教侵略吞并,西域佛教也因而从此没落。

§ 中西文化结合的最好例证

犍陀罗:文化中西文化结合的最好例证犍陀罗

在尼雅废墟中的犍陀罗文化属于古印度北方文化,深受古代波斯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影响。犍陀罗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南部和克什米尔;在古波斯帝国强大时期,犍陀罗地区成为波斯的一个省。因此,波斯文化很快传入犍陀罗地区。古代印度通用的文字是梵文。佉卢文是仅用于犍陀罗地区的地方性文字,来源于波斯的阿拉美文,属于拼音文字,其书写的格式是从右向左,上下转行。在贵霜王朝时期佉卢文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和发展,并传入新疆南部,成为古代于阗、鄯善的通用文字。随着贵霜、于阗、鄯善的衰落,佉卢文停止了使用。在史书中虽然有记载,但是后人都不知道佉卢文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使用等有关问题。在19世纪后期人们才在和田地区发现了"汉二体钱",这是古于阗国制造的佉卢文与汉文合璧的铜钱,由于文字太少,学者仍然无法进行深入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在和田、尼雅、楼兰、安迪尔等地,发现了佉卢文木牍,总数约在1000件左右,其中80%出土于尼雅废墟。

卢文在古代印度早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极少,仅限于钱币和碑铭。然而人们却没有料想到,在尼雅废墟中竟出土了数以百计的佉卢文木牍,于是在西方国家出现了研究佉卢文的热潮。经过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佉卢文现在已成为可以译读的活文字。

犍陀罗艺术,是古代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是佛教,故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古希腊艺术的东传,与亚历山大的东征有关。在佛教兴起之初,是根据印度民间流传的鬼神像来绘制佛像。在犍陀罗文化兴起之后,人们则参照希腊的人物肖像来绘制佛像。佛像脸部呈椭圆形,眼睛深凹,高鼻梁,头发作波浪形,有发髻。实际上是以希腊的宙斯(主神)、阿波罗(太阳神)、雅典娜(智慧女神)为模式制作。在建筑上,多叶板装饰,柱子多中间鼓起的圆柱子和人物像柱子。

在尼雅的壁画、家具等器物上,都可以看见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尼雅出土的木牍封泥上,通常捺有两个封印,其左侧多为雅典娜、普罗米修斯的侧身像,右侧则为汉文印章(有时只有人像,而无印章),这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最好例证。

在1995年对尼雅遗迹进行保护性发掘中,从收集到的6个木棺内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还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的锦帛,曾轰动了中外考古界。

§ 相关报道

重走玄奘路特稿:健陀罗国赏石雕犍陀罗

2006-11-9 9:16:47    来源:洛阳日报

本报记者寇兴耀巴基斯坦白沙瓦讯 公元628年秋,玄奘进入北印度境内,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河流域。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对印度有多种叫法,如“身毒”、“天竺”等。玄奘根据古印度语,在《大唐西域记》中主张应称之为“印度”,这一名称遂成为印巴次大陆的通称。

玄奘从那揭罗喝国(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东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罗国都城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健陀罗东临印度河,其佛教属于“一切有部”,流传至中亚和中国,称为“北传佛教”。玄奘赴印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瑜伽师地论》,而其作者无著就诞生于健陀罗。

健陀罗国创始者,原为公元1世纪入主其地的大月氏人(在敦煌附近),因疆域扩大,建都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市西北。这里曾为希腊人长期占领,留下希腊风格的雕塑艺术。健陀罗人汲取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加以发展,形成表现美的比例、和谐的几何形体和焕发生命力的人体雕塑艺术。

白沙瓦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健陀罗艺术珍品。6日上午,考察队员们来到这个艺术宝库,一饱眼福。博物馆有两层楼,展厅平面为十字形。玻璃橱窗里面展示小型石雕作品,最小的仅指头长短;橱窗之间摆放大的雕像,最大的两人高。

健陀罗雕刻艺术的影响极其深远。云冈巨大的佛主像从岩石上直接雕出来,带有健陀罗刚硬的风格。到龙门石窟时,中国的艺术家已经具有完全吸收印度和中亚风格的能力,雕刻艺术有了中国的民族气质。

作为一个洛阳人,不可避免地会把健陀罗雕像和龙门石窟进行比较。二者都太伟大了,看了都会让人震撼,仅仅是以我这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健陀罗的雕像更写实些,人体结构更精准些;龙门石窟的雕像更写意些,人体结构更夸张些。早期佛教以菩提树、佛陀的足印等象征符号代替佛陀,健陀罗艺术使其有了人格化的形象。我想,最初健陀罗的艺术家更注意希腊艺术的结构准确,想象的翅膀还没有彻底张开;而到了洛阳造像艺人那里,造的就是想象中的神佛,于是更传神,更有教化的震撼力。

但我不得不佩服健陀罗许多小的造像(如图),精美至极,而龙门的小雕像相比稍有欠缺。也许,这与当时造像者的财力、胸怀有关:健陀罗仅仅是个北印度小国,屡受外来民族侵扰,而北魏、大唐,号令天下,倾皇室、王公之力,自不会同等爱好、同等追求。

健陀罗与洛阳,在佛教造像艺术上树起两座里程碑,遥相呼应,在世界艺术之林熠熠生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