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濉溪 |
释义 | 濉溪 § 地理位置 濉溪濉溪电子地图 濉溪县位于安徽北部,东近连云港,西连商丘、开封,南接宿州、蚌埠,北临徐州。地处东经116°23′-116°53′,北纬23°17′-34°01′,年平均气温14.5℃,降雨量852.4mm,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面积2381平方公里,人口112万。 交通发达 符夹、青阜铁路交叉于此,北接“欧亚大陆桥”的陇海线,东连津浦线,西临京广线,南通大京九,合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资源丰富 非金属矿产以煤为主,是全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县份。其次是水泥灰岩、优质大理石、翡翠石等。金属矿产以铁为主,铜、锌、铬次之。濉溪 名胜古迹 隋代大运河横穿县境中部。临涣土城是安徽省目前唯一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先秦古遗址。临涣文昌宫和小李庄为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址。双堆建有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的烈士纪念塔。 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濉溪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2.8倍,财政收入增长了15.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7倍。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花卉生产基地、软籽石榴生产基地、临涣包瓜生产基地、早熟酥梨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乳鸽生产加工基地,先后被列为全国粮棉生产百强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农业节本增效示范县、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和安徽省农机十强县。地方工业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加工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尖兵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乾隆”系列酒畅销不衰,日用瓷、高压电瓷、电解电容出口东南亚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银光可降解塑料薄膜、抗旱增产剂、铝箔等高新技术产品供不应求。全县6500多处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城北工业品批发市场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科普示范县、科技先进县,全省社会保险先进县、基础教育先进县、综合改革试点县。 濉溪投资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境内符夹、青阜、青芦铁路与陇海、津浦、京广三大干线相连。公路、水路运输极为方便。总投资4.6亿元的全县路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通讯设施建设已完成,城区住宅小区、城区供水建设已全面铺开,将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面积达8.6平方公里的濉溪经济开发区已建设成为省级开发区,是商贾投资的理想场所。 § 濉溪政府政策 中共濉溪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关于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濉溪县近期的大事 § 濉溪县历史 历史人物 历史名镇 濉溪特产 濉溪特色文化 § [历史人物] 1、秦相蹇叔蹇叔,东周宋国锤邑(今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鸣鹿村人,曾任秦国右相,辅秦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与百里奚、金至系(由)余等,共助穆公建立霸业。系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蹇叔博学多才,以其政治家的睿智,审时度势,很有知人之明。《东周列国志》有公子絷荐奚,奚荐叔,转相汲引布秦庭”的记述。百里奚,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30多岁时外出求仕,至40岁因无人引荐未果,穷困乞食于金至。蹇叔奇其貌,叩其姓名,留饭与谈时事,奚应对如流,指画井井有条。蹇叔日:“子非乞人也。”遂留奚于家.结为兄弟。蹇叔长奚1岁,呼叔为兄。蹇叔家也贫,奚乃为村养牛以佐家用。适值齐国公子无知弑襄公自立为君,悬榜招贤,奚欲往应召。蹇叔日:“先君有子在外,无知非分窃立,终必无成。”奚乃止。后闻周王子颓好牛,其饲牛者皆获厚精(粮食),奚辞蹇叔如周。蹇叔戒之日:“大丈夫不可轻失身于人。仕而弃之,则不忠,与同患难则不智。”奚至周欲为颓家臣,蹇叔自锤赶来与奚同见颓,发现“颓志大而才疏,其所与皆谗谄之人,必有觊觎非望之事”,其败立见。二人又同至虞国,经宫之奇推荐,奚为中大夫。叔曰:“吾观虞君见小而白用,亦非可与有为之主。”百里奚贫困至极而留仕于虞。塞叔辞归,行前对百里奚说:“弟为贫而仕,吾难阻汝,异日若见访,当于宋之鸣鹿村。其地幽雅,吾将卜居于此。”后果应蹇叔之言,虞公失国,百里奚几经逃亡,沦为楚国圉人,牧马于南海。时秦穆公有志称霸,用公子絷之计,以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欲拜为上卿,百里奚对秦穆公说:“臣之才,不如臣友蹇叔十倍。君欲治国家,请任蹇叔而臣之。”秦穆公派公子絷扮商人,请蹇叔入秦,封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位皆上卿,谓之“二相”。蹇叔的才智更见于治国整军上。他献给秦穆公的立国之道是:“德为本,威济之。德而不威,其国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内溃。”布德立威应先教化而后刑罚,并告秦穆公说:“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撅”。秦穆公信其言,用蹇叔、百里奚为政,内立法教民,兴利除害,外服戎狄,秦国大治,日渐强盛,遂成西方霸主。蹇叔的军事才能,在其退隐归田时,表现到了极至。蹇叔墓位于临涣城东周庄西南约50米处,在日伪时期被日军挖掘,殉葬品被劫一空。古墓成十字形,东西长7米,无堵头;南北宽4.5米,有堵头;高1.8米,全由石弓山长条石砌成,雕琢工整,精细美观。原城东门有石碑一座,横额为“蹇叔故里”,墓前立石碑一块,刻“蹇叔墓”3字。原碑已没,现碑为1943年临涣地方士绅重修蹇叔墓所立。2、博学多通的桓谭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生于西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卒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56年)。17岁入朝,79岁卒于任上,60余年问历事西汉、莽新、东汉三朝,官至议郎、给事中。桓谭遍习五经,博学多通,既是古今传名的卓越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宫廷音乐家,还是一位精识天象的天文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新论》29篇,宋代亡佚,现有清代严可均辑本传世。此外还有赋、诔(祭文)、书、奏等26篇。唯物主义哲学家桓谭正确解决了古代哲学中的形神关系问题。他举烛火为例,以烛来比喻人的形体,烛上所燃之火比喻人的精神;如果烛烧完火就熄灭,同样人体死亡,精神亦随之消失,即人死如灯灭。这就得出形体(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结论。他把人的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规律,是对那时广为存在的有神论的有力批判,对后来从王充到范缜的神灭论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这个观点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桓谭还把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用于实际斗争中。56年,光武帝刘秀下令兴建“灵台,,(即天文观象台),在朝会上讨论地点时,刘秀主张用谶(一种迷信的预言、预兆)来决定灵台位置,征求桓谭意见。桓谭沉默好久才回答:“臣不读谶。”表示反对。刘秀问其原因,他极言“谶之非经”,指斥图谶不合儒家经典。刘秀闻言大怒,斥责他“非圣无法”,要把他杀掉。桓谭伏地叩头流血,才得幸免,被贬为六安郡丞(郡太守的辅佐),病死在赴任道中。技艺精湛的音乐家桓谭之父在汉成帝朝任太乐令,在其父影响下,桓谭自幼即好音律,善鼓琴。他于17岁入朝,初为典刻漏、奉车郎中,不久即被任为乐府令,管理宫廷乐队。数月后汉成帝卒,新帝即位后精简了庞大的乐队,桓谭也改任他职。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桓谭被新上台的王莽任为典乐大夫,后又升任讲乐祭酒(位居上卿),直到王莽倒台。桓谭执掌宫廷音乐lo余年,从而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宫廷音乐家。桓谭不仅熟谙宫廷雅乐,而且更爱演奏河南民乐。刘秀即位后,丞相宋弘举荐他为议郎、给事中。刘秀生长于河南,所以特别爱听河南民乐,每当群臣宴集,即命桓谭当众演奏。而这种民乐却被儒家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乱世之音、淫靡之乐,所以宋弘对在宫廷中演奏这种乐曲极为不满,在他的坚决反对下,刘秀只好令桓谭停止演奏,并罢了他的给事中。桓谭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乐元起》2卷,《新论》中有《琴道篇》(未完稿)。精识天象的天文学家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桓谭被罢乐府令后复任郎官,掌管宫中刻漏,负责计时直到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升任大司空掾为止,在这8年中由于桓谭勤奋好学,从而成为一名天文学家。我国古代以滴水法计时,由于这种办法受水压大小、天气冷暖燥湿影响较大,所以计时常有误差,这就要求掌计时官员通过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来不断校正。桓谭通过认真观察,很快便熟悉了天文现象,掌握了它的运行规律。桓谭对天体构成的认识也站在了先进学说方面。我国古代学术界对天体构成认识有三派,一是盖天说,认为天像盖笠,地像覆盘,天在上面像磨一样向左转,即形成日夜变换;另一是浑天说,认为天像鸡蛋,地是蛋黄,天大地小,地在天中,天像车轮似的转动;还有一种宣夜说,认为宇宙是无尽的大,地之外是一个无穷尽的空洞。桓谭主浑天说。3、“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223—262年),字叔夜,东汉谯郡锤人,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和书画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的腐朽统治,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到处充满着动荡和不安的时代。嵇康出身寒微,后来做了魏国的中散大夫,又成了曹操孙子沛王曹林的女婿,由此而成魏室姻亲,但其思想基本上是代表寒族地主的。他是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的主要人物。他与魏晋名士的狂放放任有共同的一面,崇尚老庄,耽嗜药酒;但还有其不同的一面,敢于反对窃据国柄的代表世族腐朽势力的司马氏集团。嵇康在散文和四言、五言诗上成就很高。他针对司马氏利用“名教”进行残暴的统治,力倡老庄思想,以“自然”来对抗“名教”。他的诗文充满“忧生之暖”,代表诗作有《幽愤诗》等,特别在其散文名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更公然蔑视礼教,申明自己“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他的诗还常常表现一种清逸超脱的意境。在哲学上,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回到自然,厌弃各种人为的烦琐礼教。他在这方面的名作有《难自然好学论》等。他的诗文,敢说真话,不事假饰,载誉历代。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里评他的诗“嵇志清峻”。鲁迅先生对他评价很高,说“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还特地精校各种版本的《嵇中散集》,最后辑成精善的《嵇康集》10卷。嵇康精于音乐。他曾著《声无哀乐论》,驳斥司马氏鼓吹的礼乐教化。他写过《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有生动而细致的描写。可惜的是,他创作的《广陵散》已失传,后人遂以此作为千古绝唱的代名词。嵇康善书。《晋书本传》和唐张怀舾《书断列传》载其“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不在乎笔墨。”这正是最可贵的艺术作风。嵇康的画,记载有《巢许图》、《狮子击象图》等,虽然没有流传至今,但从其取材立意就可想其“峻切”之情。嵇康这样一个才气横溢的文人,处于诬陷和冤狱遍布的黑暗时代,却不保善终,其死因有三:一是司马昭宠臣钟会有一次慕名去造访嵇康,嵇正在大树下锻铁,对钟不予以理睬,钟怀恨在心伺机构陷;二是嵇康好友山涛从选曹郎迁官事中郎,便荐举嵇康代任己职,嵇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严词拒绝,书中有“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犯忌语;三是嵇康之友吕安因事系狱,嵇为其辩解。就因为这几件事,司马昭便决心把他杀掉。临刑前曾有太学生3000人请愿营救,但未获准,他最后索琴弹了一曲《广陵散》而从容就戮,时年仅40岁。嵇康虽被杀了,但他的思想、品行、诗文、书画,却对同代和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了他们诗画歌咏的题材,甚至成为他们理想和仿效的楷模。嵇康故居嵇山,清同治三年(1864年)划归涡阳县,该地有嵇康墓。 § [历史名镇] 1、濉溪镇 位于溪河入濉河之口,据说古时彼处有一徐姓人家,为往来过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处被称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从明代一个农村集市,发展成为小城镇,新中国成立后则成为县府所在地。濉溪周围地势低洼,又处于黄泛区,加之东有濉河,西有溪河,所以旧时水患频仍。溪河原于老城东汇入濉河,与水从东来也汇人濉河的西流河相距甚近,每当汛期,溪河受洪峰侵入常倒灌成灾。为除此患,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将溪河入濉之口堵死,使其移至濉溪南黄桥入濉。此举虽有所改善,但并未根除水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于是便命凤阳知府项樟环濉溪城筑堤防水,民感其惠,称之为“项公堤”。直到清咸丰年问,朝廷拨款,将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才基本解除此处水患。明万历年间,徐溪口村民便在村四周挖壕筑圩,既防水又起防卫作用。清咸丰五年(1855年)捻军首领张乐行攻占濉溪口,此后为抵御捻军,沿水圩四周筑土城。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地方绅士倡议,采取官府拨款、集市抽税、商民捐款捐工等办法。废土城建砖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竣工。城墙呈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周长近3000米。1947年第二次解放后,该城墙被全部拆除。明代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因为濉河水运之便,故商业日益兴盛,酿酒业也日益发展。清顺治三年(1646年)相城乡移驻于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驻,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凤颍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清末修建城墙后,濉溪有大发展,作为小城镇,有居民20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7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1977年2月濉溪县由宿县地区划归淮北市。由于濉溪老城属采煤塌陷区,所以该县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在符夹铁路以西无煤地带建起三纵六横街道的新城,濉溪镇面积扩大成今状。2、临涣镇 位于距濉溪县城西南37公里处的浍河(古称涣水)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秦汉时属于钰县,南朝梁属于临涣郡,隋唐时于此置临涣县。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县,是本市置县时间最长的城镇。临涣城墙夯土筑成,此城大部分保存较好,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城墙呈正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409米,周长5818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北有护城河,南以浍河为天然屏障。现今临涣的街道和居民大部集中于撼东南和西南沿浍河之处,城北地势低洼,已成为农田。临涣是座历史名城,名胜古迹较多。文昌宫位于城内东北角,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1948年11月,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曾驻此余日,后迁至城东小李家,被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阁又名玉皇阁,即南城门城楼,高15米、长12米、宽9米,始建于唐代,是居民登临赏景胜地,后被拆除。此外城内尚有城隍庙、慈云庵、禅阳寺(现称西尚寺)、山西会馆、基督教堂、仓沟等景物,城外有凤凰台、观星台、点将台、插花庙以及回龙泉、珍珠泉、龙须泉等。其中有些景物现今唯存空名。临涣茶馆始于明代,独具地方特色,现存10家,集中于南大街两侧,有茶座300 余位。茶用龙须泉水、六安茶棒泡成,汤色红艳,清香甘美。这些茶馆是居民休憩、闲聊的佳地。此外临涣产的酱包瓜也独具地方风味,远近驰名。临涣赖有水陆交通之便,古代即为商旅云集、经济繁荣之地,近代趋于衰落。20世纪70年代濉阜铁路的建成,淮北煤矿向临涣地区延伸,使这座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被定为全国500家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 § [濉溪特产] 1、口子酒 产于濉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口子酒的酿造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春秋鲁桓公15年(公元697年),宋襄公多次献血盟会诸侯,饮的就是当地酒。 口子酒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南宋、金、元朝代,口子酒大量生产。口子酒历时千年,入口味道甘美,酒后心悦神恰,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许多文人墨客、达官巨贾会集于此,或泛舟濉水,或饮酒赋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阵湖缘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宋元丰三年,徐州知州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词中白酒即为口子酒,那时濉溪口属宿州地。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徐州时,极为赞赏濉溪地方官进献的口子酒。以相山隐士任柔节的“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诗句最为流传。 口子酒的生产代代相袭,占有历代槽坊旧址,利用千年古泉,百年老窖,选用优质高粱,上等陈曲,利用传统酿造工艺,酒质清醇馥郁。 口子酒的特点为浓香,溢香远,留香长,透瓶飘香,隔宿不断,有“透瓶香”、“隔宿香”之称。它“清澈似玉露,浓馨胜芝兰,甘美沁心脾,入口味绵延”。南京人夸曰:“濉溪名酒到浦口,南京全城皆飘香”。古往今来,商贾行旅,文人墨客莫不“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历史上有“名弛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口子酒已成为淮北濉溪名片之一。 2、口子糕点 口子糕点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是濉溪的土特名产之一。 口子糕点分为普通糕点和精细糕点(粗点、细点)两种。像三刀子、羊角蜜、小京枣、蚂蚱腿、豆角皮、燎花、麻饼等均为普通糕点。精细糕点有寸金、麻片、烘糕、蜂糕、云片、山楂糕、皮糖、蛋糕、鸡骨糖、京蜜等。此外还有些时令性的糕点:酥糖、木瓜糕、绿豆糕、月饼等。并有专为祭祀用的礼品,通称“蜜供”。蜜供是用白糖制成的各种各样的人和物。如八仙人子、神像、宫殿、牌坊、宝塔、香炉、蜡台、壶、碗、盆、瓶、龙、虎、狮、马、牛、猪、羊、鸡、鸭、鹅、花、鸟、鱼等。这些“蜜供”制作精巧完美,观之,形态逼真,食之,香甜可口。 3、老城辣汤 相传乾隆在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感到肚子饿了,恰好路边有一家老太太煮鸡汤,乾隆就坐在路边喝 了一碗,感到很香,汤里还有麦仁,乾隆却不知这麦仁是鸡 老城辣汤没洗干净留在鸡肚子里的。于是,乾隆就问老太太:“这是啥汤?”老太太年龄大,耳朵也背,没听清楚,就重复了一句:“啥汤?”乾隆就误认为这汤的名字就叫“啥汤”。后来这个名字就叫开了,现在在濉溪人们都叫“啥汤”,又因为汤的味道鲜辣,有的人又称之为辣汤或胡辣汤。 濉溪老城的辣汤是用母鸡和圆骨,加上装有12种配料的料包煮汤。煮的时候除了加葱和麦仁之外,加上大量的生姜,这个汤的味道就偏辣,这种辣味很鲜。把洗好的面筋在温水中醒透,让原来海绵状的面筋表面变得光滑柔软,然后掐成一小块张开下锅,同时用筷子顺时针搅动,这时面筋就会被甩成片状,如鸡蛋絮,但比鸡蛋絮略厚一些。辣汤面筋制作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将面粉放入盆内,用清水约1公斤调成软面团,用手蘸上水把面团揉上劲;饧几分钟,再揉上劲,然后兑入清水轻轻压揉,至面水呈稠状时换上清水再洗。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将面团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将面筋用手拢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内。洗面筋剩下的面水勾兑到汤中,这样的勾兑连麦仁都沉淀不下去。最后,加上鳝鱼丝、盐、味精、适量的白胡椒。在汤中加上些许香油,更是美味。 4、王憨子油茶 王憨子原名王新从,他精心研制的油茶在老城小吃群中独领风骚。油茶是濉溪小吃中的滋补精品,人们常说“老城油茶喷喷香”。在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把大壶,外用棉布包着用作保温,壶内有做好的油茶。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油茶除了香,还有提神、消食健胃、驱湿避瘴、驱寒治感冒等功效! 5、留香阁毛笔 淮北留香阁毛笔厂生产的毛笔,选料精良,制作柔适度,有200多个品种,属宣笔。留香阁在发掘传统制笔工艺的基础上,即保持宣笔的特点,又博取众长,吸收湖笔取锋的长处,独创了自己的风格。保持了毛笔特有的尖、圆、齐、健、刚柔兼得、毛纯耐用的优点,而且锋长、锋清、体瘦、含墨量大,用起来挥洒自如,泼墨凝重,可致“铁线中锋”的妙趣。其中舞鹤游天、墨龙戏海、蝶寿、紫竹轩等品种,经著名书画家刘海粟、舒同、李苦禅、赖少其、费新我等试笔,一致称道得心应用,挥洒自如、纷纷留墨赞誉。日本著名书画家加藤丰翠、柴田木石等人也给予很高评价。留香阁毛笔远销港、澳、日本、泰国等地,享誉国内外书画界。 6、临涣棒棒茶 虽然临涣当地不产茶,但安徽却盛产茶叶。在濉溪临涣南面不足两百里的地方,就有着一个叫做六安的地方,茶叶生产远近闻名。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 临涣棒棒茶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据说常饮这种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还能解酒,多饮不撑腹,还可暂解饥渴。临涣镇的人口,现在还不足两千人,可这里数得上名字的古茶馆就有10多家,相传,这是因为临涣古镇有好泉水的缘故。古镇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龙泉,相传这口泉水清冽甘甜,茶楼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 7、濉溪酱菜 濉溪酱菜包括濉溪老城的酱菜和临涣镇的酱菜,均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老城酱菜 老城酱菜以酱包瓜最为著名,酱包瓜首创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生产历史。清香可口的酱包瓜瓜芯充填有多种味道鲜美的细菜,甜、咸、酸、辣、香诸味俱全。吃起来酱香浓郁,脆嫩爽口,风味独特。濉溪酱包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风味别具一格。元昌斋酱品厂选用当地产的优质包瓜为原料。此瓜呈鼓形,色泽青黄,清润丰满,而且要求每颗重量五百克至七百五十克,坚持随采摘随加工,不能过夜,以保证鲜嫩。制作时,首先在包瓜的梗处以圆盖状切开,挖去瓜瓤, 再经过初腌、日晒、酱制等工序,使瓜壳呈琥珀色;然后,筛选取优质杏仁、花生仁、黄瓜、线瓜、豆角、苔子、苤蓝、生姜、鹿角菜、陈皮等作为配料,并经过酱制之后切碎作馅,充填于酱好的包瓜壳内。最后将先前切下来的圆瓜皮盖再盖上,捆扎为原鲜包瓜的形状即为成品。 (二)临涣酱菜 临涣酱菜色香味俱全,脆嫩爽口而有弹性,色泽鲜艳透亮,并且散发出酱菜的清香,口感既不过咸,也无苦涩与生菜味。 临涣酱菜共有40多种,其中培包瓜和培腐乳名声最大。 (1)临涣培包瓜 临涣培包瓜,又称菜中菜,外壳是圆、嫩、鲜、脆的酱培包瓜,内瓤为“倾馅十样绵,颜色有五六” 的香味浓郁的酱菜。临涣素有“包瓜城”的美誉。久负 临涣包瓜盛名的临涣酱培包瓜,系临涣酱品中的传统名菜,有150余年的历史。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1981年在杭州举行的华东地区调味品协作会上,铚城牌培包瓜当选最佳产品。1985年被国家评为最佳调味食品。 包瓜原名女儿瓜,其种系是由2000多年前相传下来。包瓜的种植十分讲究。择其特定的土壤,仅施以农家肥和草木灰,包瓜清明点种,立秋采摘,鲜瓜华润丰满,呈青黄色。 酿造培包瓜选料特别讲究,所用包瓜每棵500克,呈鼓形,青黄色,滑润丰满。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入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的瓜壳待用。然后将加工好的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苔、酱生姜、酱培瓜、咸豆角、石花菜、陈皮等10余种优质酱菜配料切碎调配,装入酱培成熟的瓜壳内,盖上瓜盖。捆扎仍为原鲜瓜形,故名包瓜。 成品包瓜瓜型似鼓,色泽光亮,脆嫩清香,入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生产制作成的临涣酱培包瓜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糖类和矿物质,是纯天然食品。 (2)临涣培腐乳 临涣的酱品众多,与包瓜齐名的是独具特色的培腐乳。培腐乳有100多年的历史,随同包瓜远销四方。技术精细,工艺复杂,选料优良,配比适当,发酵酿制周期较长,产品制成后具有独特的风味。食培腐乳后,倍感食量增加,尤其用培乳的汁液作为烧肥肉的辅料,更是别有风味。根据气候、温差、土质、无污染等情况,全部精选上等黄豆,加入多种名贵中药材和特制的香料。培乳需要的原料选好后,按生产工序,严格把关,尤其是卫生标准更高。首先要用清水淘净后,再放进清水浸泡,成功后方能上磨磨浆,浆磨成后用箩过去粗渣。所留下来的细浆,用汽加温后点一定的石膏,然后上榨压成规定厚度和标准含水量的块状。下榨后用刀子划成2公分厚、4公分见方的胚块,间隔均匀地放入温室的笼里发酵,要求在恒定室温中保持45至48小时。待发酵到一定的程度,用特制干蜜酱黄培制,加上海盐和天然三伏酱油,装入大缸或坛子内底面,加用适度蜜甜酱,封口上签,放入专用酵室按规定存放。经过大豆浸泡、磨浆、过浆、烧浆、点膏、初榨、压平、复榨、划块、磨制、培制、入缸、封缸、储存、成品等工艺流程。自然发酵陈酿,从胚胎到成品大约10个月的时间,秋凉后开始出售。成品出售前再进行一次检查,如发现色泽和质量不符合标准,不准出厂销售。优良的产品呈棕褐色,皮肉鲜嫩,质地幼细,酱香味浓郁,咸酸味适度,晶莹酥软,软而不腻具有培乳应有的独特味道。 豆腐香乳的特点是:色黄而晶莹,开坛后卤汁香味特别而浓烈,软而不腻,美味可口。它的特点是皮肉鲜嫩,质地幼细,味道鲜美,滋味无穷。 8、临涣培乳肉 与培包瓜、培腐乳齐名,临涣培乳肉同样以它的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入口肥而不腻、乳香浓郁,令人有食之不舍之感而远近驰名。 培乳肉工艺考究,必须由当地酱菜培腐乳的汤汁为辅料,制作时须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加工成大块方形,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去掉油腻。捞出后冷却,再切成均匀的肉片,淋入培乳汁(其培乳汁的好坏决定了培乳肉的色泽和风味),加入作料调匀,放入碗中或盘中,再上锅中蒸若干时间,进一步去掉油腻,并将味道浸入肉中。蒸好后从锅中拿出冷藏,待食用时再上锅蒸15分钟后便可食用。 9、大庄葡萄 杜集区段园镇地处黄淮大平原,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宜林果种植。境内的大庄葡萄栽植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大庄葡萄砀山梨”之说,为保护其品牌,已对大庄葡萄进行了注册登记,每年一度的“大庄葡萄采摘月”活动更使大庄葡萄名声大噪。 10、黄里石榴 黄里石榴是久负盛名的特产,产于濉溪西北黄里村,多栽植在海拔50米至150米的山坡上。明朝嘉靖 年间,大夫吴梦春所著《随年》一书,记载黄里石榴“颜色 黄里石榴鲜羌气味芬芳,粒大籽软,汁甘而浓”。民国年间,远销南京、上海等地。黄里石榴品种繁多,有玛瑶籽、软籽、青皮糙、满园香、笨石榴等。其中品质最好的有一种是软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果圆形,皮极薄,单果重150克,最大300克,粒数350至400个,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实绵软,味极甜。 11、黄里笆斗杏 黄里杏品种有水白杏、面杏、关公脸等,其中最好的当属笆斗杏,因其形状似笆斗而得名。此品种系由技师丁仰斋于民国初年嫁接培育而成。其特点是个头大,产量高,果皮光滑,色红黄,肉质厚,酸甜适口。 12、濉溪西瓜 (1)土型西瓜 产于濉溪县土型,已有多年栽培历史,闻名淮海地区,风销淮北、徐州、宿州、蚌埠、合肥等地。该瓜品质优良,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文蜜。熟透之瓜,刀划其皮,自动裂开,瓜瓤突起,不可复合。主要品种是青核桃纹,属中熟种,果型较大,为椭圆形;皮青绿色,有细网纹,厚约1厘米;瓤红、质沙、籽黑。单瓜重约20斤,大的30余斤,亩产4000斤左右,最高达7000斤,每年栽培面积约300亩。 (2)铁佛无籽西瓜 2000年,濉溪县铁佛镇引进无籽西瓜载培技术,全镇种植面积达1.5万亩,形成了无籽西瓜产业基地,并注册了“福蜜”牌商标,被称为“铁佛无籽西 铁佛无籽西瓜瓜”。2006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2010年,“铁佛无籽西瓜”将走进上海世博会,供应时间一个月(7月20日——8月20日),确定面积为1000亩。 13、百善硬面大卷 濉溪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状美观看见舒心,麦香筋道吃起来掉渣,方圆百里闻名遐迩。过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尝硬面大卷以饱口福。 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 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仅这三个特点,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 百善硬面大卷,几经兴盛沉浮。如今在百善镇只有谢家独家经营。百善硬面大卷已濒于失传的边缘。 14、双堆面鱼 濉溪双堆面鱼是民间非常简朴的传统主食之一。近年来,它登上一些大饭店的大雅之堂,成为许多食客必点的主食之一。 濉溪双堆面鱼做法很简单,用碗盛上面粉,加上一定的水,放盐适量,捣成糊状,将水烧开后,用筷子将捣成糊状的面糊一筷一筷地拨入正在烧的开水之中,面糊进入开水后凝固,形状像大大小小的河鱼,成蛋状。面鱼入锅煮熟后,再加上适量的盐、油和调料即可食用。如果捣面糊时,加上一两个鸡蛋,面鱼吃起来会更松软。 “双堆面鱼”可荤可素,而面鱼的荤素一般都以配料和佐料来调节,素者,配料施以青菜、菠菜之类的蔬菜,用油也以小磨麻油为主。荤者,配料可用各类肉丁肉丝,用油则以动物油为主,加以少量的香油搭配。煮面鱼的汤也有讲究,现在大多用猪骨、牛骨、羊架子等炖煮的高汤了。 15、南坪响肚 濉溪南坪响肚是用新鲜猪肚烹制而成,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濉溪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故称“响肚”。 据介绍,响肚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但煮时的火候应根据作料细致掌握。需购买新鲜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 南坪响肚老少皆宜,营养丰富、色味俱佳,深受城乡人民喜爱。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南坪响肚”。 16、宿半夏 宿半夏是濉溪县的名特中药材,宿半夏不仅是药汤剂的原料,也是部分中成药品丸剂和露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17、其它土特名产 烧饼夹手撕狗肉、口子羊肉汤、牛肉粉丝汤、素馅扁食(大年三十晚上包好,初一早上吃的饺子)、干菜角子(一般正月十五做)、油炸小磨绿豆丸子(一般春节期间做)、水煎包、烧饼、鏊子烙馍、(芝麻)干馍、小磨香油、鸡蛋茶、(香油)腌冬瓜酱豆、变蛋、凉面、油炸知了猴、油炸蚂蚱。。。。。。。 § [濉溪特色文化] 1、纺织画 纺织画是用胶水和纺织颜料在普通布料上直接作出的画,它不受绘画工具、布料、尺寸的限制,且防水、不褪色、不掉色,是我县画家马泰先生和李凌女士共同创作的。创作纺织画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在1997年的一次运动会上因急需一幅队旗,图案为腾飞的巨龙,当时,刻板印刷太慢,用水粉怕掉色,用油漆不能干,急中生智中,用纺织颜料代替了作画材料,而且作画效果较好。于是,用纺织颜料在布上作画成了马泰夫妇多年来孜孜不怠的追求,他们潜心钻研,在各种布料上尝试作画,研究出一套通过纺织颜料来表达绘画的色彩和肌理效果的新技法。由于纺织画已经打破了传统画种的表现观念,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绘画材料赋予了它新的面貌,给人以全新的艺术视觉效果。纺织画既能画出油画的厚重、水彩画的透明,又能画出中国画的韵味,是一门中西画结合的嫁接艺术。纺织画比油画省时省力,切作画方便,宜于收藏和保存,装裱快速。作画时既可像国画一样,平放在案上作画,又可像油画一样钉在画框上作画。它色彩清新明快,透明华润、变幻丰富、水分淋漓流畅、色调高雅和谐,是以胶水和彩相互融合渗透的艺术,当多种颜料碰在一起时,颜色借助胶水的灵性所产生的种种绮丽、妙趣的视觉效果,是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十年来,马泰夫妇先后创作出纺织画五十多幅,其中,《生命之泉》、《山父》、《黄河源流醉秋图》、《发怒的山神》、《乡土》、《九雄争霸》等作品被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2、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诞生于淮北市濉溪县。淮北大鼓自明末清初已具雏形。始于手鼓伴奏,以半说半唱的顺口溜的形式演唱。清代中期艺人们改革手鼓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固定场地的演唱。清初大鼓艺人逐渐增多。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期。改革开放后,淮北大鼓这一演唱形式渐趋式微。淮北大鼓的演唱特点多为一人演唱。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花板等数种形式。演唱书目时多用“活口”。演员需要熟记一些常用唱段,俗称“片子”、“赞赋”。以灵活运用于描摹各种场景、场面、人物形象以及各种生活、心理、打斗情景等。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鼓以檀木或枣木扣成圆形,上下蒙牛皮,边缘用大头钉固定,四周加铁环以敲击时产生谐音。鼓棒用柘树条或石榴树条,前端加工成弯头状,敲击时不至损坏鼓皮。鼓架用六根竹条支成三角形支架。上用细麻绳攀系以固定大鼓。板有钢板和手扳两种,钢板形似半月牙状,钢或铜制成,也叫“月牙板”、“梨花片”,手板为三页板,用红木或檀木制成,长约30厘米,宽5至7厘米,每页厚0.2—0.5厘米之间,用丝线固定,下面两块固定在一起,手握上面一页敲击发声。淮北大鼓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改革开放后淮北大鼓艺人逐渐减少,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目前我县仅有少数鼓书艺人。淮北大鼓艺术濒临失传的境地,命运令人担忧。3、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解放后,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有百余个。1960年后急剧减少,现能坚持长年演出的,仅存周钦全一个业余花鼓班。这个花鼓班从解放初至今,平均每年演出不少于800余场次。从白手起家到添置服装道具,从一鼓一锣到配乐演唱,完成了从剧目、服装、到唱腔音乐的改革发展历程,形成了较完备的唱腔体系和独具淮北花鼓特色的剧目系列。现有剧目130余部(其中连台本戏70余部),可演200余场,内容涉及生活、爱情、战争、公案等各种题材。 淮北花鼓戏演唱时无音乐伴奏,用锣、鼓、梆子击以节奏。常用板式有大颠板、直板、小颠板等。擅演悲剧,唱腔如泣如诉,跌宕婉转,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句间以吸气浊音或衬音相连,若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三天,迷上就不轻”之说。它的唱腔保留了中华民族“歌言情”的原始风貌,充分展示了淮北地区妇女“哭言泣语”、“哀叹悲歌”的独特抒情方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且吸收了众多地方小调、民歌的营养,形成了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寒板、货郎段调等丰富的唱腔曲调。它的舞台表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所有情景纯用虚拟手法表现,男女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淮北花鼓戏传统剧目有《龙庆海吊孝》、《蜜蜂记》、《王二英盼楼》、《双锁柜》、《三打苏凤英》、《鞭打红桥》、《乾隆私访》等80余个。“花鼓大走场”是淮北花鼓戏最具特色的“绝活儿”。表现形式为男角背花鼓(称“鼓架子”)。在“盘鼓”和“八句子”中舞姿丰富多彩。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垫子———穿“三寸金莲”绣花鞋。表演技术难度高,演员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绑垫子”是淮北花鼓戏的一大独创。不仅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裹脚”这一历史现象,在1990年应邀赴安徽怀远参加电视艺术片《虹》拍摄时,曾被美国艺术家们赞誉为“中国的民间芭蕾”,是一不可多得的活的历史史料。改革开放以后,淮北花鼓戏渐趋式微,这一古老、稀有而又极受淮北地区民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将面临灭绝的境地。抢救、保护这一不可再生珍稀文化资源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4、淮北琴书 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而且曲腔对文学载力强。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为苏西、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据老艺人说:在没有洋琴伴奏的情况下,称“丝弦”,盲人演唱此曲种,群众称“瞎腔”,一人拉坠胡,足蹬脚踏板,口唱曲调,称“三张嘴”。师傅传授此艺术,徒弟必须先学“三张嘴”,才能学段子,学大部书。后来,有了洋琴,唱丝弦加上洋琴伴奏,叫唱“洋琴”的,再后来,唱洋琴学会说大部书,才有“琴书”之称。唱琴书的“三张嘴”是敲琴、打板、唱曲。淮北琴书,历史悠久,确切年代,无法考证。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淮北琴书演出流传曲目多以人文戏为主,地方群众称其为“鞋筐子戏”。由于琴书历史悠久,加上老艺人不断创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武戏。淮北琴书的曲牌《八大板》曲调鲜明,高低起伏,变化无穷,特别是坠胡伴奏,充分显示出它的特点。目前,皖北地区能编排并演唱淮北琴书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王益东作为淮北琴书老艺人王凤成之子,自幼随父学艺,对琴书有很深的造诣。他演唱的《宝宝》、《百灵鸟错怪呆头鸡》等曲目多次在中央及省、市调演中获奖。 5、泥塑李 泥塑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民间泥玩到清静高雅的寺院殿堂无所不在。据史书记载,泥塑艺术在商、周时代就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人们不但用泥塑成了各种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和神像,而且用泥塑造了各种动物和社会所需的容器等,对其进行烧制,成为陶器。特别是陶俑之类随葬品的发明和应用,结束了用活马活人陪葬的历史。到了隋唐时期,泥塑艺术最为盛行,尤其西域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泥塑艺术的蓬勃发展。但到了上世纪中期,泥塑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断层。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冲击,雕塑市场被石膏、蜡雕等艺术占领,加上泥塑艺术队伍的老化,目前面临着失传和灭绝。李正卿作为我县民间泥塑的传人,从1958年开始坚持创作泥塑作品,目前正致力于泥塑的抢救、挖掘和保护。他的作品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表现技法精练,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人们誉为“泥塑李”。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他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连夜构图画影,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塑造了一组七人群雕《伟大胜利》的泥塑作品,在参加全县的书画展后,受到了一致好评,先后被新华社、省、市各家新闻媒体报道。李正卿说,在泥塑创作中,做戏剧人物,要注意形体和穿戴,造型可以适当夸张。作动物时,要注意神气,作品要比事物有所美化夸张,作人物时,要注意神态刻画。之后,他又创作了《除恶务尽》、《所酒诗百篇》等泥塑作品。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民间艺术传承大师提名人。6、泗洲戏 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是淮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在一定基调的旋律基础上,演员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灵活掌握曲调节奏的快慢、急缓和强弱高低,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艺人把这称为“弦包音”(即丝弦伴奏必须跟着唱腔走),也叫“怡心调”(根据剧情自由变换腔调),尤其是女声唱腔,尾音翻高八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魄,被群众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早期的泗州戏形式比较简单,它从一人敲板演唱,一人柳叶琴伴奏,逐渐发展到小戏班。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解放后,泗州戏在声腔艺术、表演艺术和剧目的创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除挖掘整理了《吕蒙正赶斋》、《樊梨花》、《小南堂》、《吵年》等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剧目,如《结婚之前》、《两面红旗》、《摔猪盆》、《喝面叶》等。7、刻绫画 世人多知剪纸,却鲜闻刻绫画。刻绫画是画家贺馥女士在民间剪纸基础上与版画等各类绘画结合,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加以深层拓展,并在材料、技法、装裱上加以突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手法是刀刻,非剪;是绫,非纸,在装裱后方集大成。画面突破了剪纸的尺寸、表现内容的局限性,不仅有版画、国画的视觉效果,也有着装饰画的特殊美感。刻绫画依附于贺馥女士的艺术素养、个性因素和专业特性。她在创作中借鉴了传统剪纸的长处,灌注了自己的审美情感,体现着与各个画类的结合、传承,从而形成了独立性、创新性、唯一性,开创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成为刻绫画艺术的开山之人。现有作品百余幅,代表作《中华巾帼流芳史》卷长50米,《水浒传梁山一百零捌将》卷长近20米。作品《隋炀帝巡幸柳孜》卷长12米,2004年在安徽省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心连心》在全国工艺美术大赛中获特别金奖;《春风吹,福到了》2002年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大型全国美展。 § 濉溪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本地属宋国,置铚邑,邑址在今临涣集。战国时期,本地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设36郡,县境分属泗水郡的相县、铚县、蕲县、符离县。泗水郡及相县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侯国。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后侯国又改称沛郡。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本地分属魏豫州谯郡的相、铚、竺邑、蕲和符离5县。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本地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属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离和谯郡之铚、蕲5县;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临涣郡,治铚城,本地分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和涣北县,白掸县治所在今百善集南,涣北县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和涣北县。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废临涣郡和涣北县,置临涣县,治铚城。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萧县。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治所在今赵集山西村。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宿州,本地分属宿州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九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63年),分属淮南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本地分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符离、蕲县3县,辖地并入宿州。本地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宿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本地仍属宿州。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专区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个1月12日,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属宿县地区。1977年1月12日改属淮北市,为淮北市唯一市辖县。 § 濉溪风光 濉溪县旅游交通图老城石板街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东起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长1公里,街宽5米。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其建筑古朴典雅,呈明清风格,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濉溪城,俗称“口子”,春秋战国时期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时,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称“濉溪口”。明时本地商人富户多汇于此,为防匪乱,濉溪人于居民区四周挖壕设栏,濉溪城遂具雏形。石板街由清末民初绅士周俊哲倡导用青色瓦子石铺设。抗战时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烧,淮海战役时又遭国民党飞机轰炸。解放后,人民政府虽多次拨款修复,恢复了往日的面貌,然十年动乱,各种神庙、阁楼、牌坊等古迹文物遭到劫难。石板街渐失往日的繁华,日趋萧条。9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对老城石板街开发保护。 石板街所留胜迹、传说、名人轶事甚多,如:七十二步上天梯、三山夹一井、月牙桥、九道弯、城隍庙、关帝庙、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百善古槐] 位于百善镇西端,宿永公路北侧。 [柳孜隋唐大运河游览区] 位于百善镇柳孜行政村,离县城20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汉墓]位于铁佛镇古城行政村,该墓封土占地600平方米,墓室建筑240平方米,1992年经省文物局批准发掘。 [曹楼银杏树] 位于铁佛镇曹楼,树高约30米,冠径23米,树干高3米,周长6.3米,树龄近1700年。 [临涣古城] 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古为铚城,是浍水、涣水的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遗存较多,现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临涣镇即古铚县治所,位于濉溪县南约35公里处,水路涣浍交汇,濉阜铁路、S202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 临涣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古浍水为天然河,后演变为涣水、浍水。古人为乘其水利之便,择高地面水而居,故名曰临涣。春秋战国时期,临涣为一城邑,属宋,曰铚。随着历史的变迁临涣的称号和归属地也在不断变更,新中国成立后,临涣始属濉溪县。 由于临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旧有两庵四寺、九阁十八庙、二堂对两馆、二十景地配四泉之记载,临涣古城遗址与城内古建筑城隍庙、天主教堂、文昌宫、慈云庵、山西会馆、袁氏宅院及城外的张晋亨墓、李沃孜汉墓群、孙氏墓群等共同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古遗迹有位于临涣古城南端的观星台遗址、环绕临涣集四周的临涣古城遗址、位于南城墙外侧,浍河岸坡地上的陶圈井、城西外侧的宋代窑址。 古墓有位于临涣东周庄的秦相蹇叔墓、临涣集东李沃孜村西的李沃孜墓群、临涣郊区东侧的码头汉墓群、位于城西黄庄的元代墓群以及元奉大夫张晋亨元代墓。 古建筑有位于城东墙内侧的山西会馆、临涣十八庙之一的香山庙、位于临涣古城中部的城隍庙。 历史名人有秦相蹇叔,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音乐家桓伊以及东晋三戴(戴逵、戴勃、戴颙)、西晋嵇含、金代二武(武祯、武亢)等。 近代早期革命家朱务平、徐凤笑、刘之芜等。 二、濉溪县红色旅游线 [临涣文昌宫]位于临涣镇文昌路北头,始建于唐代。1948年淮海战役时是总前委指挥部,现为我县红色旅游观光胜地,1980年被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濉溪(图)濉溪 小李庄前委旧址] 位于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庄,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从临涣文昌宫移驻至此,直至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现小李家村前委驻地于1980年被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南面,东西长368米,南北宽292米,面积10.6公顷,烈士陵园于1976年筹建,1981年10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落成,双堆集歼灭占纪念馆于1988年10月竣工。陵园大门朝东,门内两侧各有一个面积为1250平方米的池塘。宽阔笔直的主干道通往纪念碑,南部的尖谷堆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期间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园内遍植雪松、龙柏、黄杨等风景树木,并有花圃和果园。1995年12月,陵园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陵园被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陵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第二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 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继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在双堆集地区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歼灭战。人民解放军从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浴血奋战23昼夜,经过阻击合围、紧缩包围圈、阵地攻击三个阶段,共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黄维兵团4个兵团部、4个军、11个师、1个快速纵队,计11万4千余人;生俘该兵团中将司令黄维、中将副司令官吴绍周将军率部起义;并且阻击了徐州、蚌埠国民党重兵集团的增援。为最后歼灭杜聿明集团,夺取淮海战役全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整个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丰功伟绩,广大指战员前赴后继、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千百万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的巨大贡献,彪炳千秋。英雄们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图)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中部,1980年5月动工兴建。翌年10月1日落成。碑高22。5米,白色花岗岩砌成。碑基分为两层,第一层南北长31米,东西宽31米;第二层长宽各为25米;四面各有18级台阶,并有青松环绕。纪念碑座正面镌刻纪念碑文,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两端环万年青图案。碑冠镶嵌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浮雕。纪念碑前铺设水泥结构的广场,面积约2100平方米。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位于陵园东南部,正面朝北,1988年10月建成,长32米,宽28米,占地900多平方米。张爱萍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该馆造型美观,民族式屋檐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外墙乳黄色,44面圆顶高窗分布四周。敞开式正厅宽14米,高6。8米,进深10米。东、南、西三厅互相串通,连成一体。中央为一天井,面积98平方米。整个建筑色彩明快,形式大方,既有古典建筑艺术,又有现代建筑风格。展厅陈列珍贵历史照片300余张,文物200余件,作战地图、图表、美术作品20余幅,并有电动沙盘模型1台。这些展品历史、形象地反映了淮海战役全貌。展出内容共分八个部分,以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为重点。第一至第七部分为战役部分,共8个展室。第八部分分为缅怀先烈厅,陈列着27位烈士的事迹、遗像和遗物。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烈士纪念碑碑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三大军区的地方武装,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于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伟大的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这个战役的第二阶段。淮海战役发起后,我军迅速将敌军黄百韬兵团包围歼灭于碾庄地区。猬集徐州之敌军主力陷于孤立,敌军黄维兵团由豫南急速东援。我中原野战军,先以一部兵力,对敌黄维兵团节节抗击,阻其前进,掩护主力集中并布成袋形阵地,继而全线出击,突将敌军包围,压缩在双堆集这一带狭小地区;又以排山倒海之势,连续作战,展开猛烈进攻。这次作战,以运动战开始,以阵地战终结。从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密切协同下,鏖战二十三昼夜,除一一O师起义外,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一个师及一个快速纵队,计十一万四千余人。生俘该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为淮海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思想的光辉体现。我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不怕苦、不怕死;冒严寒、闯火海;连续作战奋不顾身,表现出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中原、华东、华北各军区的地方武装和百万民兵、民工,艰苦奋斗,全力支援,对战斗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双堆集歼灭战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英雄们的伟大业迹昭日月!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凛千秋!三、乾隆湖旅游风景区乾隆湖风景区位于濉溪县城南端,由塌陷复垦的环湖风景区、步行龙图街、老城石板街3块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融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商贸购物为一体。由安徽建工学院规划设计,1998年lo月濉溪镇人民政府开工兴建。景区风光优美,更有帝王胜迹轶事引人人胜,主要景点有:御膳房进入朔正门,左边为仿明清建筑御膳房。御膳房分4层高19.98米,取1998年建造之意,造型古朴典雅。正门上方“乾隆御膳房”5字为爱新觉罗·毓岩手迹。餐房上下2层,室内装饰华贵。它集饮食、娱乐、住宿于一体,宜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消费。相传乾隆皇帝出巡江浙至此,不思用膳。恰有徐口麻婆奉豆腐一盘,乾隆食之顿感豆腐细腻柔软,麻辣爽口,妙不可言,遂将她的小店改名“乾隆豆腐店”。现在麻婆豆腐已成为御膳房的一道特色佳肴。这里笙箫歌舞,仙音缭绕,戏曲茶座,餐饮生意兴隆。御膳房门前竖立2尊华表,高9.8米,围粗1.6米,蟠龙盘柱,云板插顶,蹲兽镇巅,庄严肃穆。右侧彩绘长廊,长50米,绘有《红楼梦》、《戏说乾隆》等图案,墨笔流畅,画面活泼。人物画,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山水图,描绘出一处处旖旎风光。廊内陈列着各种根雕艺术品,一件件因势象形,栩栩如生,显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御墨碑从朔正门前行不远,有御墨碑立于休闲娱乐区的正中央,碑高8.8米,宽3.6米,厚o.26米,重约30吨。正面4个镏金大字“惠我南黎”,为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留下的手迹。背面刻有《乾隆湖旅游风景区碑记》,载有成因及园区景观。世外风情岛 湖中有岛,是乾隆湖与西子湖的共同特色,建筑别致,风情依依,却是她的个性。风情岛占地1万平方米。建乐泰城,高3层,琉璃瓦装饰,取欧洲风韵,由诸多“八”字型建筑拼合而成,内设西式餐饮,再现欧洲生活;名人名画,根雕制作,显示中国人文底蕴。建蒙古包7座,圆顶弧壁,苫草作顶,独见浙滇格调。岛上栽种中外名贵珍奇植物,北方花草争红竞绿,南国棕桐娇态傲骨,加之民族特色服务,形成一个浓缩的世界,步入风情岛,水情·、风情、民情、岛情,使你怡然陶醉,如入世外桃源。怡趣园 朔正门东50米便是怡趣园北大门,一颗古松植根于大门西侧,树干粗壮,高约5米,粗可两三人合抱,枝条蓬展,东伸的枝条形成门楣。东侧的立柱上鲜红醒目的大字——怡趣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怡趣园大门设计者要体现的寓意。怡趣园四周雪白的墙壁上绘制着一幅幅彩图,配着一首首古诗,诗意画境,陶情怡趣。园内游艺项目丰富多彩。跷跷板、滑滑梯、蹦蹦床、飞天椅、恐龙碰碰车、双人小汽车等各具情趣。在南端湖面,若坐上小船,摇动双桨,戏水赏荷,当十分惬意。位于园区东北角有演出广场,占地500平方米,舞台高筑,石凳俨然。每逢节假日,这里便是梨园弟子大显身手的热闹去处。 ‘龙兴寺坐落在怡趣园的东侧。传说雍正四年(1726年),山东蝗灾南袭此地,蝗虫飞动时遮天蔽日,落地时菽禾全无。皇帝派大将刘猛治蝗,刘猛在梦中接受点化,火熬蜜糖,遍涂于树,蝗虫吃糖被粘,层叠树上,刘猛遣兵聚歼之。为纪念刘猛功德,当地人民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集资建庙,取名“叭蜡庙”,俗称“蚂蚱庙”。今改名为龙兴寺,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几部分组成。山门朝东,面阔3间,10.6米,门楣上高悬金字朱匾,上有“龙兴寺”3个大字。正殿雄峙台基之上,面阔5间,高20.8米,单檐歇山顶,飞亮崇脊,檐角舒展。正中3间有露台前伸,四周绕以汉白玉栏杆,饰以莲花宝座图案。露台中央设有炉台宝鼎,鼎内终日香烟缭绕,使庙宇平添了宁静、祥和的气氛。殿中高大洁白的须弥座上安奉着释迦牟尼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佛像前侍立着摩诃迦叶和阿难陀两大弟子。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这些塑像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东西配殿相呼应,建筑与正殿浑然一体。东配殿供奉的是刘猛将军,英武刚烈,栩栩如生。殿内刻有对刘猛的赞颂介绍。西殿供奉着武圣关羽,激励后人忠义仁勇。元代石人 石像共有文武2尊,高约3米,重约2.5吨。文者儒雅洒脱,武者英武刚烈,刻功细腻,栩栩如生。这两个文物是在1998年10月间,濉溪镇赵圩村一农民犁田时发现,集众人挖出的,后移人乾隆湖风景区内,作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经专家考证,这两尊石像系元代文物,为该村魏庄魏氏宗庙祠堂的侍卫。碑廊位于龙兴寺西,长约100米,陈列着古今名家的诗词、书法、绘画等碑刻70余方。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手迹碑刻立于碑廊中心,体现了整个碑廊的主题。两边分别置有刘少奇、周恩来等多位中央领导人的题词以及王羲之、颜真卿、张旭等历史名家手迹的碑刻。乾隆皇帝“惠我南黎”的墨宝,也被刻立于碑廊中。漫步精品荟萃的碑廊,你将会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所陶醉。乾隆湖科教园 坐落在观光农业园区,乾隆大道右侧,占地2000亩,自然条件优越,是集旅游观光、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和农产品展示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 源远流长酒文化 口子酒,蜚声大江南北,声冠长城内外,不仅酿造日久,而且酒文化更加源远流长,从秦始皇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到孙中山推翻帝制,上下两千年,物竞天择,尤其是淮北人民巧夺天工修缀,使酒乡发生了沧桑巨变。同时,口子酒声誉日隆,更使该地名驰塞北,声振江南,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誉和故事……传,魏晋时期,濉溪酿酒业已具一定规模。"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与"七贤"之中的刘伶,都生于酒乡,酷爱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后快。《晋书》载:他们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捧罂承糟,衔杯啜醪,奋鬓箕距,枕曲籍糟,无忧无虑,其乐陶陶,"嵇康在《秋胡行》篇中留下了"俞酒盈樽,莫与交欢"的诗句。往事越千年,迄今的此地酒店,仍书有:嵇康问道谁处好,刘伶答曰此处高,做对联。人称"斗酒学士"的王绩(公元585-644)因性喜酒,辞官隐居武里山东麓(今濉溪蔡里)以酒诗自娱,好种黍,酿酒与采草药配酒。后来在酿酒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并著文《酒谱》。在《采药》诗中留有"家封松叶酒,器贮参花蜜"的诗句。唐朝诗人白居易,常携"符离五子"游车登山,或泛舟濉水,诗酒盘桓,与濉溪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曾把此地喻为他的第二故乡,留下了"濉水清怜红鲤肥,相扶醉踏落花归"的佳句。相传诗人携友第一次乘坐马车前来濉溪,刚至濉河东便闻到扑鼻酒香,随即出口吟道:"初入酒城车即住,香满长街马不前",尔后下马畅饮并挥豪留下了"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条幅。明朝万历年间,濉溪日渐繁荣,这时酒作坊已有十余家,诗人戴国士曾游濉溪,痛饮口子酒,留下:"橘来疑楚泽,沽酒读离骚"的美妙诗句。相山隐士任柔节曾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来赞美口子酒。一些文人墨客,达官巨贾,常会于此,登名山,瞰碧水,宴乐于佳酿美酒之中,留下"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能添壮志英雄胆,善助诗人锦绣长等,诗以酒作,酒以诗传,相辅相承,相映生辉。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濉溪于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行"乡饮酒礼",赴会多为地方官员,乡里缙绅和各酒作坊主,他们首先到各作坊道贺,然后分别品尝作坊主们带来的美酒,直率评议,鉴别优劣。"乡饮酒礼"一年两度,形成乡规,这可能是最早的评酒方法了,为了"府离今昔酒,闲阁不须还"的赞美诗句。乾隆下江南,曾路过徐州,御笔亲题:"惠我南黎"四字,交与两江巡抚高晋立碑刻于相山显通寺,后又转交宿州牧张开士办理,事成后,他们曾在相山庙楼上饮酒赏雪,耳闻目睹酒乡声势与饮酒习俗后,挥笔留下:雪霁冈峦人倚玉,岁逢萧鼓户飞觥的诗句(现存相山)。从嘉庆到光绪年间,此时的口子酒声誉大振,名闻遐迩,濉溪酿酒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建筑业、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七十二家作坊竞争的局面。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田劲松,了解当时盛景,曾写下了"七十二泉通大海,濉溪美酒仙窟来"的佳句。纵览古今,口子酒渊源深远,酒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勿庸置疑,口子酒是我国酒林中的一枝奇葩,她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淮北大地! § 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及习俗】一、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旧时,在腊月初八之后就开始筹办年货,有“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之说。一般人家在腊月下旬也就准备过年了。腊月二十四送“灶王爷”,这天,家家设供祭灶,将锅屋(灶房)墙上旧的灶神揭下,在香炉中焚化,谓之“送灶神上天”,然后张贴新的灶神。接着就是打扫房舍、庭院、几案,即所谓“二十四扫房,二十五掸尘”。蒸馍(馒头)炸菜,准备过年。炸菜中,有一种油炸小磨绿豆丸子,制作工序复杂:绿豆小石磨粗碎,浸泡去皮,再上小石磨磨成浆......一般春节期间才做。 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称除夕,含除旧布新之意。上午,户户贴春联、年画。春联内容多为吉祥喜庆词句,年画多为招财进宝等。中午,放鞭炮,吃年饭,为一年中最为丰盛,一般还要喝酒助兴。晚饭后,全家包“扁食”(一种素馅饺子)。放关门炮。 守夜。 正月初一称“春节”,旧称诸神下界之日。家家都起得很早,力争第一,鸣放爆竹,意为“万事大吉,家泰人安”。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一派欢乐气象。早餐喝糖茶、吃“扁食”,取其甜美吉利之意。 家养的猪羊牛马等也都要吃“扁食”。吃过“扁食”,晚辈大人们则带着小孩到长辈处拜年(古时要磕头),长辈给晚辈小孩压岁钱。出门相遇,不论亲疏,互相致意。家家备有糖果、花生、瓜子、糕点及烟茶。客至,相互拜年问好,盛情款待。城乡处处,你来我往,甚是热闹。此俗至今尚盛。 年初二为吉日,开始走亲访友,一般先去姥姥家。 年初三,各家早餐多吃“扁食”,有“初三吃顿扁,一不咳嗽二不喘”之说。 年初四,新婚男子多偕妻往岳父家中拜年,岳父以丰盛的酒席款待“贵客”。当天夫妻二人要返回,不得留宿,谓之“正月媳妇不空房”。 年初五为“小年节”,像年初一一样放炮、宴乐、吃“扁食”,只是节日气氛稍逊。是日,集市店铺开业,各店家燃放爆竹,互祝“财源茂盛,生意兴隆”。 过年走亲访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方止。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节前几日,大人们便为儿童扎制各式花灯,并准备蜡烛、烟花。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家家用麦、豆掺合面粉蒸成面灯,并按家人属相蒸上“龙、狗、鸡、兔”之类。另还蒸“干菜角子”(内放油渣即油梭子,为猪板油炼制,甚香)。居丧之家头一年不蒸灯,由乡邻送灯。晚上,各家则用杆草缠上棉花插于面灯中间作为灯芯,加入少许食油点燃。放于门旁、灶间、粮仓等处,另外每人一盏放于床头前。晚餐,各家食用糯米粉做的汤圆,乡间现改作吃扁食和水饺。入夜,孩子们提着灯笼,青年人端着面灯齐集村头、街道。燃放烟花,有时还玩龙灯、踩高跷、跑旱船、甩花、放云灯(孔明灯),热闹非常。乡间少年还有到村外田头点燃草把向空中抛投的习俗。是日,出过嫁的女子均不得在娘家过夜,有“正月十五看娘家灯,死得娘家人干干净净”的迷信说法。近年来,县城和集镇又出现了元宵灯会活动,成千上万之众聚在一起观看烟花焰火来庆贺节日。 三、归宁节 农历正月十六日称“归宁节”,是娘家接回出嫁女儿的日子。俗话说:“过罢十五到十六,家家都接连心肉。”是日,出嫁的女子多和女婿一道回娘家赴宴。民间称此日为“好日子”,多择该日结婚。至今境内仍流传“正月十六下雨雪,新娶的媳妇把嘴撅,一是不能走娘家,二来不能穿花靴”的歌谣。 四、二月二 俗说“二月二龙抬头”,旧称为祭龙之日,人们祈求天龙及时降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晨,家家早起,在庭院间用草木灰围上大小不等的圆圈,中间挖穴,置放少许五谷杂粮,谓之“围仓”,以示丰收在望。各家用玉米炸花子或炒糖豆、花生、瓜子食用。早餐不吃下面的饭,说是糊了龙眼无法降雨,只喝“灯汤”,即把正月十五日蒸的面灯切成片做成清汤。至今乡间多数人家仍沿此俗。旧时这天,各地庙会香火旺盛,前往寺庙焚香朝拜者不绝于途。是日,出过嫁的女子不准在娘家过夜,俗说:“二月二吃了娘家的花,死老婆婆啪嗒。”此说沿袭至今。 五、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这天,家家屋檐下插柳枝,有“清明不插柳,来生变黄狗”之谚。境内还有早上吃煮鸡蛋的习惯,说“清明不吃蛋,穷得乱打颤”。是日,各家都为已故亲人上坟扫墓,表示对亡灵的哀悼和缅怀。各学校等群众团体多组织学生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以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普遍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一天,人们还习惯踏青游玩,青少年喜欢放风筝。 六、端午节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日,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又称“端阳节”。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家家屋檐下都要插上艾枝,有“端午不插艾,死了变鳖盖”之说。节日食品除鱼肉之类,还有糯米裹红枣做成的粽子和油炸糖糕。旧时以粽子、糖糕、馒头等投入江湖水井,让鱼鳖食粽糕而不食屈原尸体。未婚女子多用红、绿、黄多色丝线和花绸布缝制香袋,内装艾叶、樟脑等香料药物,挂于胸前或分赠亲朋好友,有避邪之说。大人们则用五色花线为孩童扎彩圈套于手脖、脚脖之上,谓之“长命缕”,此俗,相传至今。 七、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旧时为长辈66岁大寿庆贺之日,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多备上酒肉、果品前往祝寿,长辈则设宴招待。是日,大人们则把孩童“端午节”时扎的长命缕剪下,丢于水中,俗说“能成龙”。娇惯的男孩小时戴的“狗脖项”,12岁的今日,请来舅舅给剪下,投于井内,意为“望子成龙”。并请来所有的至亲好友,备上丰盛的酒宴,共贺儿子长大成人。 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旧称中元节,是祭祖上坟之日。因此,各家都到祖坟上焚烧纸钱,或以“三牲”(鸡、鱼、肉)礼品祭奠祖先。建国后,此俗渐被摈弃。 九、中秋节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秋高气爽,年成已定,民谚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成”,为农民庆丰收之节日。家家备月饼、苹果、石榴、梨等节日食品、礼品,走亲访友。置丰盛的午餐,饮酒欢宴。至夜,庭院设案,摆上月饼、瓜果,全家团聚赏月。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人,必须回婆家过节,同吃“赏月饭”。而今,中秋佳节仍为传统盛大节日。 十、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按旧习,双日为阴,单日为阳,故名“重阳节”。时值秋末,庄稼大都收获归仓,已无活计可干。旧时,地主于此日开始辞退长工,民谣说:“九月重阳十月一,杀大领(即长工)配小鸡。”建国后,城镇有些学校组织学生野游,登高赏秋,领略大好风光。 十一、腊八节 腊八节为农历腊月初八日,古称“腊日”,是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与吉祥的节日。旧时也称为“释迦牟尼佛”成道之日,佛寺僧众煮多味粥以供佛,其粥以小米、大米、红豆、江米、菱角米、栗子、红枣煮成,加桃仁、瓜子米、花生米等点染,取名“七宝粥”。后此俗传至民间,是日,家家早起用米、豆皮、菠菜、馓子、粉丝熬粥,谓之“腊八饭”。 【礼仪习俗】 婚嫁 婚嫁礼俗,境内各地大同小异。 一、说媒 旧社会男女婚姻全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成婚,先由男家父母通过媒人持庚贴至女家说亲,谓之“求婚”。女家同意后即将庚贴留下,并把女儿的年庚八字交于媒人带回,以便请算命先生占算二人是否合婚。 二、过启 过启古称“纳采”。男女年庚八字占算合婚,双方同意结亲后,男方即可向女家“过启”。启上写有“白玉种良田,千年合好;红丝牵绣幕,百世良缘”字句,以示诚意。遣媒人择定吉日带丝带2副、针2包、线2团、红布6尺、银耳坠2副及酒、鱼、肉、鸡、糕点等聘礼送至女家。女家收下聘礼,除回送男家笔、帽等物外,另写“回启”。启贴上写有“兰桂同荣,山河永固;阴阳定位,地久天长”的语句,以示允诺。 三、看日子 过启之后,男方请来“算命先生”按双方生辰进行“推算”,择定迎娶吉日,俗说“看日子”。大都选择二、四、六双日。喜日定后,用红纸写上书贴,再遣媒人送至女家求娶。此后,双方家中则忙于筹备结婚事宜:男家备新房,置衣物,给新娘做红衣(谓之“上轿红”),并约好鼓乐、彩轿等。女家为女儿做嫁妆,添置衣物等。嫁妆多少随家庭条件各异,多为4件、8件、13件。 四、迎娶 成婚前一天,男家门前张彩挂红,贴上喜对联。鼓乐、彩轿发至女家,谓之“过轿”。有一男孩压轿前往,后面跟着两个抱鸡的,先抱去一只公鸡,回时女家送一只母鸡一同抱回,以求吉利。轿杆上挂猪肉一块,谓之 “离娘肉”。富豪之家还备有三洋枪、对子马、金瓜钺斧朝天蹬,鸡鸭鹅笼高提灯等。女方亲朋都到女家送礼,俗称“添箱”。出嫁女子则少吃饭食,谓之“饿嫁”,母亲还要向女儿交待一些婆家规矩。晚饭后,唢呐鼓乐齐奏,至中夜。 次日凌晨,出嫁女子则梳妆打扮,穿上男方送来的“上轿红”,谓之“上头”。由女方叔伯或兄长背上轿子,也有用椅子抬到轿前上轿的。关上轿门后,嫂子要端来一碗面水泼向轿腿,俗谓:“泼出去的水,嫁出门的女”,以示能安分守己过日子。这时女家要送给轿夫“上轿礼”,否则,轿夫迟迟不发轿。轿起登程,要鸣炮奏乐,新娘往往放声哭出村外。女之兄弟两人随轿左右送行,谓之“押轿”,半途方回。陪办的嫁妆由人抬着一溜排开跟随其后。沿途遇村、桥、庙宇、岔路口则燃放爆竹驱邪。 五、拜堂 花轿来至男家村前,要放炮迎轿。轿至大门口,男家还要给新娘“下轿礼”。新郎至轿前,朝之三揖,谓 “拜轿神”。然后由女傧两人搀扶新娘出轿,由“胭粉客”引路,慢慢走在由两条芦席轮番铺垫的路上,使之脚不沾土。此间,由男家兄长抓着盛放在竹筛中的红枣、花生、核桃、栗子、杆草等物不住往新娘头上、身上抛撒,谓之“撒帐”。至香案前,新郎、新娘分左右站定,由赞礼主持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入洞房。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意为“新人见面、称心如意”。 待亲朋满座、宾客盈庭之际,新郎、新娘再同到香案前,向亲朋尊长一一跪拜,大家送给“磕头礼”。礼毕,再酒宴开始,亲朋欢聚一堂。 六、洞房 酒宴过后,由两个儿女双全的妇女为新郎新娘铺床,把早已准备好的红枣、栗子等物置于铺盖之下,意为 “早立子”。然后为新娘“开脸”,由妯娌们用红丝线将新娘脸上不规则的毛发揪掉,边揪边唱:“揪脸人不怠慢,揪脸还得红鸡蛋。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妯娌嬉闹,煞是有趣。晚上,不论长辈、晚辈、年龄大小,均可闹新房,谓之“三天不分大小”。待闹房人退后,新郎拜过双亲及长辈才可回房就寝。好事者,常藏于室内或门外窃听窃看二人谈话与举动,以资谈笑。 七、认祖拜三朝 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由妯娌们陪同前往男家祖坟祭拜,谓之“认祖”。然后回家拜见长辈、平辈,受拜者均需送新娘“磕头钱”,称“拜三朝”。是日,新娘兄弟多前来会见,告知回门日期。 八、回门 三朝后,大都选择婚后第六天,新郎、新娘同往女家拜见岳父母和女方亲友,谓之“回门”,女家盛宴招待“贵客”。午后则回,不准在娘家过夜。至此,婚嫁即告结束。 【诞生】 一、催生 女子婚后第一胎,临产前一月,娘家备上红糖、鸡蛋送至婆家,名日“催生”。婆家以红鸡蛋馈赠。 二、报喜 孩子生后第三天(也有七天的),父亲即去孩子外婆家报喜。生男孩则带书1本(红绳系之)、红糖2斤、单数红鸡蛋若干;生女孩则带红花1朵、红糖2斤、双数红鸡蛋若干。外婆见到礼物即知生男生女。然后回赠红糖2斤、母鸡1只,称“开生”。 三、送米面 孩子生后12天,外婆家则备上小孩衣物及红糖、鸡蛋、米花、馓子和几段彩幛等,装在专门用来送米面的盒子里,贴上写有“×月×日喜封”的红对联抬着送去,以示贺喜。外婆和亲朋数人同去。尊辈要一一送给婴儿“见面礼”。主人将所送衣服、彩幛悬挂于门楣之上。中午,点燃炮竹,设宴款待来客。宾客去时,要送馒头和红鸡蛋之类,以示谢意。婴儿外婆一般留下住几日,如若有事不能留住,须脱一件褂子留下。 四、接满月 婴儿满月,外婆家要去人把女儿和婴儿一同接回住上10天半月,谓之“接满月”。去时,婴儿脸上要抹点黑灰,回时脸上搽点白粉,俗称“黑脸去,白脸来,婴儿越养越富态”。外婆还要送一只“铰头鸡”,用一块红布挖孔套在鸡脖子上。也有送“铰头羊”的。不管是鸡是羊,只许饲养,不兴宰杀。旧时,头胎生女孩,娘家多在28天“接满月”,有“接得早,生个小(指男孩)”之说。 五、揭花疤 婴儿多在年内种花,即种牛痘。旧时种花为险期,要用红布条挂于门前避邪。伤疤愈后,外婆家送红糖和红点馒头祝贺婴儿安全“过关”,俗称“揭花疤”。 【庆寿】 旧时,人到60岁便可称“寿”。生日那天要庆贺一番。建国前,富家祝寿较为隆重。做寿时,家中设寿堂,张灯结彩,悬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对联。堂中置案,摆供果,燃烛焚香。拜寿时,寿者坐予正堂,子女亲朋依次礼拜。一般人家做寿,多为送礼品祝贺,不举行仪式。穷苦人家一般不做寿。而地方豪绅常以庆寿为名,广发寿帖,索取财礼。建国后,境内仍保留为老人做寿的习俗,但不是每年都做,多在66岁、71岁、73岁时做寿。 一、六十六 老人66岁生日时,出嫁女儿和至亲好友备上66个红点馒头、66个扁食或水饺、66个红皮鸡蛋、6斤6两猪肉,以及糕点、酒之类礼物前往祝寿。俗称“六十六吃块肉”。女儿所送数量一般大大超过66个,以祝老人延年益寿。另外还给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设宴招待亲朋。 二、七十一 “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活到70岁即为大寿了。本地大都在老人71岁生日时为其祝寿,因有“七十一吃只鸡”之说。所以出嫁女儿和亲朋前来祝寿必备鸡1只,馒头、扁食、鸡蛋等各71个,以祝老人延年益寿。另外还给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设宴招待亲朋。 三、七十三 俗说“七十三,吃个鲤鱼猛一窜。”旧称“七十三不死鬼来缠”,老人吃条鲤鱼,即可度过生死关。因之老人73岁生日时,出嫁女儿和亲朋都备鲤鱼1条及馒头、扁食、鸡蛋等各73个为老人祝寿,以祝老人延年益寿。另外还给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设宴招待亲朋。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本地为老人祝寿已形成风气。现时城市祝寿礼物已时兴蛋糕、长寿面等,但农村仍多沿用旧俗。 【丧葬】 老人死去,称“正寝”,丧事则称“白事情”。旧时均用棺葬,俗称“坟葬”,丧礼甚是繁琐。 一、送终 报丧 老者临终,家属到场送别,咽气后,即烧纸箔,谓之“烧落地纸”。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后,将尸体移至堂前(靠左边),覆以被单,同时烧香焚纸点油灯。在路口烧毁死者被褥、席草之类,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然后向亲友报丧。 二、人殓 守灵 棺木放置屋正中,将死者殓入棺木。入殓时,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手拿饼子,脸蒙1纸。棺头点长明灯,置1小罐,插筷1双,谓之“密封罐”。地上放1土盆,谓之“老盆”,以备亲属吊唁烧纸之用。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亲友前来吊孝,由孝子跪迎,跪送。若来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至孝堂跪迎。 三、出殡 安葬 死者全家都穿白色孝服,亲属多给死者扎纸物;死者为男,则扎纸马、纸人;为女,则扎彩轿、纸人。另扎4筒彩幡。亲友奠仪以纸箔为主,交厚者多送挽幛(6尺黑布)。至第三日晚上,由两人抬土罐,内装面汤,带上端菜托盘,全家人随之,哭入附近神庙,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称“送汤”。祷告后,打碎土罐,举家痛哭,尽哀始还。出殡前,打开棺盖,让全家与至亲围棺一睹死者遗容,然后封棺出殡。棺起身,长孙持白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领棺下地。家属亲友持纸人、纸马、幡幛等随后。本地有女眷不能随棺下地的习俗。至墓地,长子引棺先绕墓穴向左向右各转3圈,然后引棺入穴。葬毕回家,宴谢吊唁亲朋。次日,孝子到送礼各家叩头“谢孝”。 四、圆坟 葬后第三日,全家同往墓地,添土筑墓,并焚烧纸箔,围坟跪哭,称为“圆坟”。 五、守孝 老人死后,儿女要穿孝3年。百天之中,孝子见人不分长晚辈,均向人叩头,以示行孝。守孝期间有3忌:百日内不剃头;3年元宵节不蒸灯;3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当年不贴,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