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烧袱子 |
释义 | § 简介 烧袱子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由烧纸钱演化而来。民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祭祖或平常祭奠亡灵时,都要烧袱子。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由烧纸钱演化而来。 袱子是只有中元节才可以烧给祖先,平时是普通的纸钱就可以了,所以是很郑重的。要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得平平顺顺的,再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了。封好后,还要用毛笔字写上敬奉的字样,中间写“故考某某某老大人收用”,左写“天运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右写“今当中元胜化帛虔具冥冥钱共多少封奉” 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半,是人们中元祭祖的日子。 在川西坝子,小镇,每年有三次大的祭祖活动。一是农历新年前后,从腊月二十至次年正月十五,都属于敬神祭祖的时间。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形式之隆重,都是首屈一指的。二是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城里人到郊外踏青、旅游或去墓地扫墓,享受春光,怀念祖先,而小镇人此时也闲暇无事,正好与已故先人垒土,上坟、立碑。第三次祭祖活动就是七月半了,祭奠的主要形式就是∶烧袱子。 据传说,七月初阴间开放鬼门关,各家各户的鬼魂都要回家过“节”,阳间便充满了鬼气;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也趁机四处游荡作祟。至七月十五关闭鬼门关,众鬼回归地狱,阳世才得以清净太平。因此这十来天,人们都变得格外的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特别把娃娃们看得紧,不让他们到沟边河边走动,更不让他们去沟里河里洗澡,生怕被野鬼们弄去找“替代”。与此同时,家家户户烧袱子,办祭品,祭奠祖先,迎送鬼魂,祈求平顺祥和。 袱子,是一种形式独特的冥钱,大都用黄签纸或火纸做成的纸钱一叠作内芯,用白纸封好,正面写“今当中元化帛之期虔具冥钱共若干封奉上∶故祖考妣某公母讳某某某氏老大孺人收某某敬献天运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云云,背面接口处大书“封号”字样,大概可以算是银库贴上“封条”吧。 袱子一般烧三代,每个人头可烧二至若干封不等。写不起字的人都要请先生代写。有的找不到先生代写的,就只好边烧袱子边喊祖宗先人来收取。 “这两封是祖祖的,您们来取吧,好在阴间使用;这四封是爷爷奶奶的,您们拿去在阴间里用吧,保佑我们没病痛没灾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烧袱子此外,还有两封不封头的小袱子,是烧给“地盘业主、故老先贤”和原先古宅住户的;余下还需烧点散钱,用以打发孤魂野鬼。 写袱子也现代化些了。纸火店里有印好的封面纸出售,买回去封好填上名字就可以了;甚至还有包封好的袱子,买上就可烧,再简单不过。虽然显得十分粗糙,但不再劳神费力,大家也就认可了。更有趣的是,冥币的悄然兴起,面额一万至十万,纸张的尺寸厚薄与人民币差不多,就连图案花纹也几乎相似,只是头像不是领袖而是阎王爷罢了。买一札烧给先人,其数目往往就是上百万上千万甚至数亿,真算得价廉物美。如此一来,那淳厚质朴的民风民俗味显得平淡了许多,反而加重了市俗的铜臭,添了一点社会的笑料。 祭祀先人的伙食一般都很丰盛,虽不像过新年那样杀猪宰羊,但杀鸡割肉买鱼打酒……是家家必办的事。烧袱子当天,外出工作的家人也要赶回来磕头上香、烧钱化纸,敬献酒饭……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供奉过祖宗的饭食,吃得饱鼓鼓喝得醉醺醺的,真应了当地一句俗语∶“敬了死人,饱了活人”。 § 相关介绍 上坟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这时期每家都烧袱包是沔阳人自古以来对已故亲人行孝道的一种信仰习俗,由烧纸钱演化而来。民间在每年的正月和清明到先人的坟墓前去拜祭;中元(农历七月中旬)和除夕是把先人请到自己的家里来设宴招待,俗称“烧袱包”或“烧袱子”。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 据《沔阳县志》载:“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家家烧袱包,以祭祖先,做盂兰大会,一些吃斋的人踊跃赴会,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五鬼门关’,故袱包可以从十一烧到十五”。《节气百子歌》云: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每到七月上旬,市上冥币俏销,从十一到十五的晚上,就有人在住屋外的偏僻角落焚烧袱包。烧袱包意味着是后人向已故的亲人寄冥币,好让祖先和已故的亲人在“阴世地府”有钱用,不受穷。有的人说:烧袱子是给祖先的魂灵寄款去,是对亡故了的先人尽孝道。有人说:烧袱子是愚昧!无稽之谈,死人还花什么钱?也有的人说:烧袱子是一种精神信仰,是对先人的情感寄托。烧袱包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种迷信,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唯心,实际上是后人对已故亲人的祭祀和思念。 袱子是只有中元节才可以烧给祖先,平时是普通的纸钱就可以了,所以是很郑重的。烧袱包并不只是“买了冥币用纸包,包了写好晚上烧”那么简单。袱子是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得平平顺顺的,再用白纸包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了。封好后按一定格式写上祖人姓名和烧袱子人姓名,编好封数。另外亦可增封些纸银、纸衣一同火化,皆取其“慎终追远”之意。袱子须用小楷毛笔工整书写上敬奉的字样,中间写“故考某某某老大人收用”,左写“天运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右写“今当中元胜化帛虔具冥冥钱共多少封奉”,字迹不能潦草,否则便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也不能用其他笔种书写,祖先只接受毛笔书写的字迹,如用其他笔书写祖先会降罪处罚活着的人。 写袱子的基本工是看《皇历》,选择烧袱子的吉日和吉时。包袱包有技巧,用白纸把冥币包得像信封装的钱袋一样,然后把口封好;写袱包有讲究,男称大人,女称孺人。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对先祖称呼从父亲一代上至祖宗九代依次称谓显考、祖考、曾、高、天、烈、太、远、鼻祖等;自称依次为孝男、孝孙、曾、玄、来、弟、乃、云、耳孙等。过去农村大多数人都要求人写,一是不识字的不会写,二是有文化不懂格式也写不好,如今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市上不仅有冥币出售,还有袱包袋配销,按照袱包书写的统一格式只要填上称呼名字和冥币数额及火化的时间就行了,销售商也可以免费为买者代写,既方便又真实,售者乐意,买者放心。还有的地方,乡民要用竹篾片编一个高约二丈人形,外用纸糊,饰以各色图纹,红胡绿眼,青面獠牙,名曰“鬼王”,竖立于台子坝中间,十五夜抬到河坝头烧,据说这样能免地方灾难,保百姓平安。 七月十五烧不烧袱包对唯物主义者来说都无所谓,有纸钱可以多烧,无者可以少烧或不烧,绝没什么危害。烧袱包只是后人对先人的祭祀和怀念,漂流在外的人这时间是无论如何要回家,举行最重要的烧袱子仪式的。写袱子筹办祭品,一家人举行烧袱子的仪式。先是把写好封帖齐整的袱子拿到堂屋的中心位置,垫上米筛那么大的一块黄纸,一个一个地堆成棚状模样,便于完整快捷地焚烧。袱子的字迹要向着外边,祖先看起来才醒目。袱子"棚"好后,还要在每个空隙里插上几张纸钱。等父亲完成这些工序后,母亲已经把一大桌丰盛、卫生、做工精细的祭品盛上来了。这时点燃纸钱香烛,一家人依辈份和年龄长幼为序开始磕头,恭恭敬敬地邀请祖先入席,给祖先敬酒、架菜,那燃烧着的袱子就是孝敬祖先的“钞票”。一家人陪同祖先的魂灵用餐,在青烟缠绕之间,在热气腾腾地餐桌边,仿佛并不是在举行一个简单地烧袱子的仪式,而是在举行一场敬老、尊老、家庭和睦、上下和谐、其乐也融融的一顿家宴!这已经成了对先人(老人)的精神和情感孝顺的重要组成部份了。 § 不同看法 写袱子年一度的七月十五”鬼门关”,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节,是中国老百姓祭奠先祖和亲人“烧袱子”的时节。每家每户都在家里烧袱子为亲人祷告着,思念着。 在民间大家一致相信:七月初一是阎王爷打开鬼门关的日子,被禁锢太久的祖先亡灵,有此难得的放风机会,自然会三步并着两步的往子孙后代家里赶。他们兴冲冲的赶来,看到子孙后代早早为自己准备了厚礼,想必会很开心,反之亦然。因此,旧社会民间在每年七月祭祖或平常祭奠亡灵时,都要烧袱子,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 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鬼神论”的追随者越来越少。现在,更多的人都将“烧袱子”看成是一种寄托对亲人想念和哀思的纪念方式,而不是给去世的亲人“汇钱”。因此,现在看来“月半烧袱子”感恩的成分超过了迷信。 “会写袱子的人越来越少” 和其它传统节日遇到的问题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信奉洋节,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的节日。一些纸火店老板讲到:“以前是每个家族都有一个有文化、地位的老人专门负责写袱子。现在,很少有人自己写袱子了,大家都是在店里边买现成的袱子,回家将名字一填就行了,甚至有的人还找我们填。” “这是一种文化的流失” 对于“月半烧袱子”,以前大家都认为是迷信或是感恩之类的,很少有人能将它提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去看待。 这是一种文化的流失,西方的万圣节也是鬼节,但是他们对待节日的热情比我们要高得多。在很多人眼里,烧袱子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我们转变一下看法,那就不一样了。 “很多传统节日都来源于传说,当然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陈旧的时候,或多或少的就会有很多迷信的成分。但是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节日也就成了‘科学’的节日。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了另外一面。”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很高深的命题。以前看过《中国国家地理》对“三江并流”地区的祭师的报道,祭祀照我们的看法也是一种迷信,但是它代表的却是一个民族独特的“口授文化”,而这种文化正在慢慢的流逝。在对待“月半烧袱子”的问题上,我们现代人再也不能将它看成是迷信,也不能将希望寄托在烧袱子上,毕竟生活还是要靠自己。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你没有把它看透才是问题。 § 相关词汇 信仰风俗四川农历 火化祭奠阴间钞票 § 参考资料 [1] 玩家旅游网 http://www.gootrip.co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