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川粗鳍鱼 |
释义 |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鲱王皇带鱼 又名 勒氏皇带鱼 俗称 地震鱼 皇带鱼、龙宫使者、白龙王、龙王鱼 英文俗名 Oarfish § 简介 石川粗鳍鱼 Tradhypterus ishikawae Jordan et Sny-der,属于月鱼目、粗鳍鱼科Trachipteridae、粗鳍鱼属Trachypterus鱼类,仅见于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海域、黄海和东海,为世界上珍稀鱼种,常年生活在200米以下的深海里,极少出现于浅海。 § 习性特征 石川粗鳍鱼为世界上珍稀鱼种,常年生活在二百米以下的深海里,极少出现于浅海。体延长而呈带状,甚侧扁,前部较高,向后渐细窄;标准体长约为体高之17-24倍。头小,眼上方之头背部陡直。体平滑,裸露无鳞。背鳍基底长,具软条6 + 345-365,起始于眼上方,前方6鳍条延长;无臀鳍;腹鳍仅一延长如丝之软条,其上具多个膜状突出物;尾鳍退化,小型且上翘,呈扇形,具软条4,下叶不明显。体银白色,体侧具许多个大小不一之暗斑。形态形质及分类地位尚待深究。[1] § 记载 台湾宜兰县苏澳“新喜盛号”渔船在东部沿海捕获一尾俗称“白带鱼舅”的地震鱼,据分析,应是东部地区接连发生数起有感地震,这种原本在海底的底栖鱼类才会离开栖息地落网。这种鱼最早记载于1901年的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博物馆杂志,由DSJordan 和JO Snyder(1901)首次根据一尾采自东京湾口外的标本建立的。本种在体形、鳞片和身体结节等方面与皇带鱼 (Regalecus glecus) 相似, 故常被混淆。台湾渔民曾在台湾海域捕到过此鱼,因巧合台湾地区正发生地震,故曾经被媒体称为“地震鱼”。地震鱼长相比较怪异,体表银白色且较粗糙,头与口较小,眼睛较大。 据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介绍,博物馆共有“地震鱼”4尾,分别由洞头和玉环渔民在1987-2002年在东海捕获。近几年来,地震鱼频繁出现,是否与地震有关,专家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由于浙江近海海域邻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属于地震易发地带,对这种异常现象,应该予以高度的关注,同时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