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爱心文化 |
释义 | § 简介 “ 爱心文化” 以“爱”为核心,是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仁爱”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第一要义。按照孔子的说法,“仁者”的含义就是关心人、帮助人,以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最大快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的道德观,强调厚德载物的精神。因此儒家的仁义之道就是爱人。这种精神就是贯穿古今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像孙中山所说的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对人对事“都用爱字去包括,这种中国固有精神应该发扬光大。” 毛泽东在谈论到孔子的智仁勇思想时曾指出:“仁象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书信选集》)。他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也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 的“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用我们万里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激的心态”。可见“绿色万里”、“爱心文化”就是对“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然,这种“仁爱”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在继承这种“仁爱”思想时要注意批判和改造。在培育“爱心文化”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更要结合时代要求,以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来培育更完美的道德体系。 § 现代理解 现在的“爱心文化”以“爱”为核心,以“尊重、理解、关怀、热爱”为基本内容,发扬“自爱、自尊、自强”的精神,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为基本要求,以“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为自我道德责任感。 § 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探索和实践 爱心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组成,爱心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的主旋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认识,适应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要求。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爱心文化以其普世的道德教育价值,无疑应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但爱心文化建设如何紧扣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教育规律,是当前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认真研究与探索的话题,也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任务。 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其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把教育的活力、建设的动力源自学生个体的道德自觉。 1.在机制上,确立以贫困生教育援助为重点的双向教育机制和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合力的爱心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爱心是育人之本。贫困生是我国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随着社会贫富悬殊的加大,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社会贫困现象,这直接导致相当数量高校贫困生的存在。因此高校贫困生群体是当前高校育人任务中特殊关注的群体之一,对贫困生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引导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但长期以来,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援助过程中,还在一定程序上存在着援助对象不尽准确,援助主要集中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援助内容主要局限于经济援助,相对忽视了其他援助;缺乏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受援不感恩较普遍存在等现象。只有以学生认定为主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认定;辅以广泛组织与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爱心奉献的爱心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在内容上强化非物质援助,把思想教育、学业、心理援助等纳入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援助体系,促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健康成才。在范围上充分发挥教育援助各方主体性,形成多向教育机制。《方案》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主体性,实现由感受爱心到奉献爱心的延续;调动了各方参与者的主体性,推动爱心道德实践;同时也调动了教育援助组织者的主体性,促成援助者与受援者的交互感染教育。 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形成校内外爱心文化建设大合力。爱心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在这点上,我们一方面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面向社会,多样化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手牵小手”心连心活动、“走进社区,关爱孤寡老人”志愿服务、“爱心送高考黄丝带”等活动,将爱心文化活动向社会延伸,影响并引领社会风气,推动与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在“走出去”、服务社会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引进来”的办法,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爱心文化建设,如社会人士积极援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企业进入校园开展爱心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把学校与社会联结成爱心文化建设共同体,不仅是爱心教育的共同体,共同促进爱心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2.在阵地上,以爱心社为爱心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以爱心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进爱心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需要阵地,没有阵地,爱心文化就失去了依托。为此,我们通过成立“爱心社”,并以“爱心社”为主阵地,以“爱心社员”为爱心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以此凝聚各方参与爱心文化建设的力量、汇集资源,保证了爱心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仅仅有了建设的阵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展一系列爱心文化主题活动,以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活动,没有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个体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为此,以“爱心社”为主体,在校园内开展了许许多多爱心奉献活动:如为身患重症的同学组织爱心募捐活动,举办爱心征文大赛、“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论坛”,“网络风云盛典”、“感动校园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活动,不定期举行的爱心专场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爱心教育活动,营造了浓郁的爱心氛围。很显然,文化比教育更具有张力和感染性,爱心文化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爱心教育活动上,那是一种浅层次,不符合大学生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此,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关键还在于把爱心教育活动赋予文化特质,给予文化内涵,上升到文化层面。其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为此,我们以爱心教育活动事件为原型,通过提炼、升华、创作等方式,精心打造爱心文艺作品,用爱心作品去鼓舞人、感染人、引导人、激励人,努力形成厚重的、独具特色的爱心文化氛围。如以社会帮助白血病患者为蓝本创作了音乐剧,以师生关爱贫困生为原型创作了话剧,以“大手牵小手”志愿活动为素材创作了爱心舞蹈,以奉献爱心自身经历创作了爱心DV作品等等,给爱心教育注入文化特质,也为爱心教育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3.在形象上,运用CI理念,对爱心文化建设进行形象设计 我们认为只有良好的爱心形象,才能有效实施爱心教育、引导参与爱心活动。为此,我们引入CI理论,对“爱心社”形象从理念、行为与视觉识别进行全面设计。一是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心理念征集活动,通过严格评选,确定了“帮助别人会让自己更快乐”为爱心社的爱心理念。二是我们全面制定“爱心社”行为管理规范:爱心社成员实行义务工作制;爱心社各级负责人不作为学生干部,不参与学校“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爱心社精心组织爱心捐赠、义卖以及收集矿泉水瓶等活动,多渠道筹集爱心基金;学校为爱心社提供基本办公经费,对爱心基金实施严格财务管理和监督,确保每一分钱均用于贫困学生等等,确保爱心援助工程的纯洁性。三是设计“爱心社”社徽,规范《爱心捐赠证书》文本样式;约请社会知名人士题写“爱心社”社名,创作“爱心社”社歌,举办以“落泪是金”专场文艺晚会等等。通过CI设计,为进一步提升“爱心社”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爱心理念不仅为广大师生接受,并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师生自觉的行为选择。通过上述实践探索,以“爱心、奉献、感恩”为内涵的爱心文化在我校得到有效构建,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现实和精神生态,学生参与爱心奉献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进一步丰富,和谐校园文化开始显现,一个团结友爱、公平正义的和谐校园景象。爱心在传递进一步浓郁、升华爱心氛围,形成大德育良好态势。 § 对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爱心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爱心本身具有极大的教育性与感染张力,奉献爱心必须源自学生内部。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设计爱心活动,也促使他们成为教育者。所以,就爱心文化建设而言,应当树立“人人都是教育主体、人人都是受教育对象”的理念,要感召学生自觉实践爱心行动,不能外在强力施加,也不能单方强调,否则会事与愿违。 2.爱心教育活动必须加强文化性建设,上升到爱心文化层面,才能真正形成爱心氛围,反过来也促进爱心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如果爱心活动没有文化性,那么这样的爱心教育活动就没有生机与活力,就停留在仅仅就活动而论活动状态,不符合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年龄特征,其实效性必定受到影响。因此,增加爱心活动的文化性,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爱心文化氛围,会让身居其中的成员自觉受到熏陶,感染爱的氛围,在无形中产生爱的行为。 3.爱心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平台和载体,没有平台或载体,爱心文化建设无从开展,也无从依靠。用一个相对规范管理、运作透明的爱心文化组织,是进行爱心传递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曾经受助的学生想回馈爱心,但无这样的平台或载体,那他的想法只能落空。所以爱心社这样的高校爱心文化活动组织,应当成为高校学生社团中相对比较固定的常设社团,以利于爱心文化的建设。 4.爱心文化建设必须延伸到社会。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单从文化层面上讲,高校的校园文化应当引领社会文化潮流,具有示范性和先进性特征。爱心文化建设在当下中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充分引导社会力量介入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既有利于形成大德育氛围,更有利于引领社会之风气。所以,要通过学校爱心文化的感召,引领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爱心奉献中,实现政府、企业与学校一起,在爱心文化导向性的熏陶下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帮扶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了新的乐章!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