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澎湖列岛
释义

澎湖列岛 - 基本概述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的南部,由64个岛屿组成,面积约126平方公里,域内岛屿罗列,港湾交错,地势险要,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线,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陆文化传入台湾的跳板。澎湖列岛中的岛屿,按其位置可分南、北两个岛群:南岛群在八罩水道以南,有望安岛(八罩岛)七美屿、花屿、猫屿、东吉屿、西吉屿、草屿、南塭、将军澳屿、西屿坪、东屿坪、头巾屿、钟仔岩、锄头屿、大塭、白沙塭等。几乎所有岛都为火山岛,组成的岩石均为第四纪玄武岩;北岛群分布在八罩水道以北,包括有面积最大的澎湖岛和渔翁岛(西屿)、白沙岛、吉贝屿、鸟屿、姑婆屿、虎井屿、桶盘屿、大仓屿、毛常屿、金屿、目斗屿等岛屿。[1]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是澎湖列岛最大的特色。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本岛与福建之间,台湾海峡之中,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玉石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上。该海岛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第四名。这里有美丽的海岛风光,清澈的海水,洁白的沙滩,走在海滨,看微波漾碧,白云浮空,海天一色,美不胜收。而每当夕阳西下,绚丽的彩霞和湛蓝的大海互相辉映,景色令人陶醉。暮色渐浓、烟雾迷朦之时,渔火渐升。若逢月夜,皓魄中天,万千渔船灯火布满海上,恍如一座不夜城。于海滨眺望,一望无际的海上,环岛流动闪烁的万点渔火,明灭变幻,与空中星斗、月光交相蚊蚋,蔚为壮观,这就是著名的“澎湖渔火”,清代时即被列为台湾八景之一。

澎湖列岛 - 历史渊源

澎湖,古称“岛夷”、“方壶”、“西瀛”、“澶洲”、“平湖”等,16世纪西洋人进入澎湖,称澎湖为“渔夫之遍”。直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澎湖才正式内入中国版图,距今已700多年,比台湾的开发要早400余年。然而,比起台湾来,澎湖列岛的开发速度显得十分缓慢。 澎湖列岛

不过要追溯澎湖列岛的有关历史,大概还可以更加悠久些。秦汉时期,始皇求海中神仙,寻长生不老药,有人可能就到过澎湖。史书记载,公元607年至610年,隋炀帝先后派出朱宽、何蛮、阿棱、张镇协率众到过澎湖等地。[1]

澎湖列岛扼守台湾海上交通要冲,是控台湾海峡之锁钥,战略地位重要,有“台湾海峡之键”、“海上桥墩”之称。澎湖于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国版图,南宋时属泉州晋江县管辖,南宋政府曾遣军民屯戌。当时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元代移民渐多,至元十六年(1279),元代设澎湖巡检司,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其开发时间比台湾本岛早380余年。明代中期,澎湖曾为倭寇侵占,成为袭掠中国沿海的据点。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平倭寇后,派兵驻澎湖,以防倭患。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曾多次侵占澎湖列岛。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自厦门出发,首先攻占澎湖,以为前进基地。康熙间,澎湖列岛随台湾一并并入清朝版图,雍正年间,设澎湖厅。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澎湖割让给日本,日据时期设澎湖岛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中国。1946年设澎湖县。

澎湖列岛 - 行政区划

澎湖列岛东与云林、嘉义两县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是台湾地区唯一的岛县。由澎湖、渔翁、白沙等64个岛屿组成,其分布范围,南北长60余千米,东西宽约40千米,陆地面积126.86平方千米,人口9.5万,辖马公市和5个乡,县治设在马公市。

澎湖县因开发早,古迹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观,使澎湖县观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全县农业和工商业难以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80年代初以后,该县开始注重发展观光旅游业。“澎湖渔火”自清代起即为台湾“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宫、西屿炮台、西屿东谷均为台湾省一级古迹。其他还有观音亭、顺承门、孔庙、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桥、海水浴场,成功水库、西屿灯塔。果叶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游客每年都在l00万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划为“特定风景区”,设有澎湖旅游服务中心,观光旅游业已成为澎湖县最重要的产业。

澎湖县对外交通主要靠海运和航空,马公港有至台湾本岛高雄港、基隆港的客货运输航线。马公机场有至台北、台南、嘉义、高雄等机场的定期和不定期航班,每年旅游旺季的6-8月间机票难求,平时又有寥寥无人的情况。1970年建成的联结澎湖本岛与白沙、西屿的跨海大桥,使三岛连为一体,有公路相通,其他各岛屿间主要靠船只行驶。遇有大风、台风时,岛内外交通则几乎都陷于停顿。

澎湖列岛 - 地理气候

气候

澎湖列岛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是台湾省唯一雨量最少、气候干燥区域。降雨多集中于5~9月(以6~7月最多),而10~11月最少,冬季和夏季偶有咸雨。年平均气温23℃;2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6℃;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澎湖列岛多风,且风速大,11月至翌年4月多为北东风,11~1月风力最强,6~8月多南或西南风,6~9月多台风。

澎湖列岛与台湾本岛一衣带水,但气候差异很大。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7.7摄氏度。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比台北市还低;最冷的1、2月份,平均气温比台北市还高1摄氏度。澎湖夏凉冬暖,惟雨量稀少,风力强大,全年平均风速超过6级的大风日多达144天,其中,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大风日每月超过20天。每年除6-8月为南风外,其他月份多为东北季风,最大风速可达每秒20米以上,相当于中度台风。全县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是台 湾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干旱期长达180天左右。

地理

澎湖列岛的底基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经过多次海陆升降、海蚀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一般在海拔20?30米。位于望安乡的大猫屿海拔达79米,为境内最高处。在64个岛屿中,以澎湖本岛面积最大,为64.24平方公里,其次是白沙、西屿二岛。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还有虎井、吉贝、望安等8个,其余53个岛屿的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个岛屿无人居住。

澎湖列岛 - 主要岛屿

澎湖列岛主要岛屿为澎湖本岛、渔翁岛和白沙岛,三岛面积约为9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1%。三岛由澎湖跨海大桥、永安桥、中正桥等连结成为一个群体。陆上主要由公路相交通,主要公路有4条,总长约130千米。三岛屿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7米,最高点为西南望安乡大猫屿,海拔78.9米。由三岛屿环抱而成的内海就是澎湖湾,澎湖湾南北长约12千米,东西宽约8千米,北口为牛公湾海峡,已建跨海大桥,不能航行;南口被凤柜里半岛和渔翁岛所扼,宽约3.3千米,水深10~62米。湾内无码头设施,但海峡岩北方的锚地,水深10米以上,泥沙底,是台湾地区冬季最理想的避风锚地。

澎湖岛

澎湖岛又名“马公岛”,是澎湖列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岛。在澎湖岛的西南方有一大一小两小海湾相连,风平浪静时,宛若一平静大湖,故称“平湖”。闽南方言中,“平”、“彭”两字音近,故后成澎湖之名;马公之名,也是由“妈宫”两字讹音而来。

白沙岛

白沙岛又称“北山屿”、“北海屿”,顾名思义,即位于澎湖岛之北方。白沙岛上最为著名的风景是通梁古榕。

渔翁岛

灯塔

渔翁岛是澎湖三大岛的西翼大岛,所以又名西屿。“西屿落霞”,自古以来就列为“澎湖八景”之一。若从澎湖岛的观音亭望西屿落霞,西屿浮在红霞金波之间,恍然使人进入五彩缤纷之世界;西屿上有一座台湾地区的第一座灯塔,它初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当时为塔顶燃长明灯;在光绪元年(1875年),改建为西式灯塔。塔身为圆形,白色铁制,高38尺,距水面158尺,上装白炽灯,可照射15海里,比旧灯塔照得更远。渔翁岛上最为著名的景点是“西台古堡”,是台湾省的一级保护古迹。

虎井屿

虎井屿是澎湖烈岛的第七大岛,位于澎湖岛西南方向的3.2公里的海面上,为一长形东西向的岛屿。虎井屿的主要景点是其扔有神秘的“沉城”奇观。

七美屿

七美屿位于澎湖列岛的最南端,原名大屿。面积约6.98平方公里,是澎湖列岛诸岛中第五大岛屿。

澎湖列岛 - 资源特产

澎湖列岛的水产资源

澎湖列岛上物产非常丰富。石斑鱼、龙虾是澎湖的特产,此外,澎湖亦盛产鰛鱼、小营以及鰆、珊瑚等。目前,澎湖列岛开发“海上牧场”,使得渔业更加兴旺发达。澎湖以盛产鲳鱼、鲣鱼闻名,此外还有马鲛鱼、鲨鱼以及乌贼和龙虾等。在近海捕捞的渔货,多运至高雄和台南出售;而沿海捕捞的渔货,除供当地销售外,均加工腌成鱼干,销往台湾省各地。

每年初秋时分,是去澎湖吃海鲜的最好季节。这里的龙虾很有名,它们习惯栖身于深海岩石缝隙之中,不易捕捉,然而味道鲜美。此外,大明虾、九孔、海臭虫等,也甚为名贵。所谓“九孔”是当地人的叫法,指的是鲍鱼。这种鱼有点像飞机,身上有两排酷似机窗的圆孔,实际上不止九个,只是叫“九孔”好听而已。如果想尝尝肥鱼,则以龙占鱼、土托鱼为上品,也可吃生鱼片、鱼丸和螃蟹等。在澎湖的特产商店里,还可以买到虾仁干和各种鱼干、紫菜和海苔酥等。

澎湖盛产石花菜和海人草。石花菜产量很高,是制造冻粉(台湾俗称“洋菜”)的原料,每年2、3月开始采集,4―6月采收最忙。当地居民在粮食不足时,也用石花菜作为代食品。海人草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制造“鹧鸪菜”的原料,自古为小儿驱蛔良药。在澎湖的马公港及附近海域有广泛分布。

澎湖一带的海产资源之所以丰富,是因为有曲折的海岸线。其单位陆地面积所拥有的海岸线长度约为台湾本岛的120倍。沿海多天然港湾和天然鱼礁,而近海海域的水深多在50―100米以内,海底倾斜平缓,海水温度较高,适宜底栖鱼类繁殖栖息;加上海流条件好,是黑潮(支流)暖流、南海季风暖流、中国沿岸寒流的交汇处,为寒水性和暖水性浮游生物繁殖的理想场所,可以满足各种不同水温习性鱼类对饵料的需要,因此能够吸引鱼类回游,是一个良好的天然近海渔场。

澎湖还盛产珊瑚。台湾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珊瑚产地,而台湾珊瑚又以澎湖所产最多、最好,包括白、红和桃红等颜色。

澎湖列岛 - 旅游资源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的自然景观是十分优美的,著名的“风柜涛声”、“鲸鱼洞、”“望安玄武岩”、“虎井沈城”、“将军屿帆船石”、“花屿仙人脚印”、“桶盘屿石柱”等。人文景观有妈祖宫、文石书院、“澎湖跨海大桥”等。

“西屿落霞”是澎湖著名的景致,与“澎湖渔火”同为台湾八景之一。西屿,即澎湖列岛中的第二大岛渔翁岛,因位于澎湖以西,故又称西屿。每当夕阳西下,美丽的西屿与绚丽的彩霞和湛蓝的大海互相辉映,无边的大海色彩艳丽,如诗如幻地叠起叠裳,伴承受着太阳归去的豪壮气势,令人心绪激荡。

澎湖列岛附近海域鱼类特别多,再加上各岛的海岸线曲折,到处可以开辟渔场,所以岛上居民多是“以海为田,以船为家”。渔民们因地制宜,利用黑色玄武岩建造的捕鱼堤、石沪等,也成为澎湖的一道风景。

澎湖岛上的“妈祖宫”,是台湾是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澎湖岛又称马公岛,马公即“妈宫”的讹音。相传始建于元朝后期,历尽百年沧桑,如今庙内墙垣斑驳剥蚀。但细看,仍能发现这座闽南特色的庙宇建筑结构精巧,浮雕技艺精湛,庙貌庄严古朴。正殿重檐燕尾脊凌空欲飞,线条流畅。檐下梁柱、柱础石鼓、窗棂及殿内各处的装饰雕刻,无不栩栩如生。

文石书院位于马公镇东郊,是清代以前澎湖唯一的学府,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来毁于战火,20世纪60年代改建为孔庙。孔庙前为大成殿及圣祠,后为文昌祠,右侧是古老的登瀛楼,为文石书院遗迹。登楼凭栏远眺,可见澎湖湾碧波万顷,白浪滔滔。附近还有记载着书院建立和整个澎湖列岛开发历史的石碑两块,极具研究价值。

在渔翁岛与白沙岛之间,有一座宏伟的大桥,桥头耸立着白色半弧形拱门,这就是“澎湖跨海大桥”。总长5541米,其中桥梁长2160米,海上路堤长320米,路上引桥3061米,计桥墩74座,桥孔68个,是远东第一深海大桥。它从1965年4月动工,历时近6年,1970年才建成通车。远望这座大桥,犹如一道长虹。伫立桥上,看海阔天空,沙鸥翔集,听浪音涛声,心旷神怡。若恰逢风狂潮急,走在桥上,回顾皆是惊涛骇浪,令人惊心动魄。

通梁榕树位于白沙岛的通梁村,这是一棵罕见的大榕树。树龄已有300多年之久,树高仅3米多,顶面宽平,因风势影响,树枝长到一定高度就横向生长,使树冠成为一片翠绿的华盖。覆荫面积意达660多平方米,显得格外壮观。树上垂下的气根有90支之多,有的落地入土长成树干,远望其如一片一座小树林。在土质与气候条件恶劣的澎湖,这棵古榕地长寿遐龄,郁郁葱葱,实为一大奇观。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一艘福建商船在途经澎湖白沙乡时遇大风沉没,只有一个内植小榕树的盆景漂流到了通梁村海边,为乡人拾获,遂移植在村里保安宫前,承受日月流逝,小榕树越长越大,不仅存活至今,而且成为全台湾屈指可数的大榕树。

澎湖列岛 - 风土人情

澎湖列岛的特色建筑澎湖列岛上居民的习惯风俗也甚有趣。大概是因为当地居民世世代代、长年累月地在与风浪的搏斗中生存下来,面对无情的、却又是赖以生存的大海,求“神”保佑的心理特别强烈。因此,澎湖列岛上寺庙极多,全县97个村镇,竟有142座寺庙!有些神像大陆还没有呢。渔民烧香拜佛,常年不断。在一些僻远小岛上,至今仍像世外桃源一样,保留着迷信风味十分浓厚的习俗。例如望安乡的将军屿上,仍盛行着一种特殊的神秘婚礼——夜间步行结婚。女儿出嫁,因忌生肖属虎的人冲煞,不能在白天众人面前迎娶,必要等到夜深人静的午夜一点钟,新娘由媒婆相伴,踏着月光,徒步走向新郎家中。进洞房前,也忌先与男主家人见面,所以当新娘踏进婆家时,满屋本来亮着的烛火突然吹灭,新娘在一片黑暗之中由人牵入新房。这时,由媒婆大喊一声点灯,灯火复明,新娘才出面拜见公婆,最后完成婚礼。

澎湖列岛 - 购物美食

经典美食

澎湖每年农历11月之后,沿海高潮线的玄武岩礁上就会生长出丰密的绿藻类,澎湖人俗称做“青海菜”。经过海水与气温影响,加上海浪冲激,只要准备好短棍,从逆水流方向稍加施力搅动,20分钟后即可获得许多青海菜。清洗后以小鱼干佐汤,新鲜独特,保证齿颊留香。

澎湖海鲜的最大诱惑就是“鲜”,不论远洋渔获、潮间带水族,还是近海养殖的各式海产,皆以新鲜著称,石斑、河豚、薯鳗、龙虾、大虾(斑节虾)、海臭虫(旭蟹)、红蟳、九孔、海瓜子等应有尽有,鲜美欲滴,其中尤以清蒸料理的爽嫩、沙西米生吃的鲜猛,最令饕客通体舒畅、浑然叫好。

若搭配澎湖特有的棱角丝瓜、海风风干的手工面线一起烹调,蚌炒丝瓜、鲜鱼面线便成了独一无二的乡土菜色;而石老鱼加酸菜热炒,也是一道传统佳肴,上桌时香味四溢,教人忍不住想大快朵颐。 澎湖列岛

在澎湖吃海鲜,大致有两种选择:一为经济型,尝鲜吃肥不计手艺;另一种是餐厅、饭店标榜的精致海鲜料理,做工与食材都很讲究。马公市的海鲜店家相当密集,三民路底的码头小吃区属平价经济型,麇集着不少海鲜摊位,每当华灯初上,热锅翻炒溢香、人群谈笑用餐,将街头烘托得十分热闹;而三民路渔会超市一带,沿街海鲜餐厅林立,卖的是刚从渔市场批来的现流海产。不论是经济型或精致型,店家们都会在店前放置一个个水箱,活蹦乱跳的鱼虾蚌蟹任君挑选,当场论斤秤两,说好烹煮方式,老饕就可入座等待鲜味上桌了。

除了海鲜大餐,马公市也拥有不少料好实在的乡土小吃,如文康市场内的鱼羹,仁爱路上的排骨面、排骨汤以及清蒸肉圆等,虽无醒目招牌,但每日生意热络,在马公市内人尽皆知,而光明路城隍庙附近则有条夜市小吃街,是宵夜的好去处。

澎湖的糕饼特产独步一方,天一食品的花生酥、盛兴饼店的咸饼、源利轩的黑糖糕均名闻遐迩,到澎湖旅游的游客,总不忘专程前往品尝采购;而澎湖特产的仙人果(红苹果)、哈密瓜、绿海苔等,竟然也能制成冰淇淋,可是外地尝不到的,来到澎湖,不妨也试试这些风味独特的冰品。

澎湖列岛 - 马公市

简介

马公市地处澎湖本岛的西部,是澎湖县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约34平方公里,人口约5.6万人,居民为汉族,

澎湖列岛

世居人口为福建泉州人。

马公市原名“妈宫”,系因明朝军队驱逐倭寇时,驻军在此兴建“妈祖宫”,故而得名。日据时期,于1920年改称马公。台湾光复后,于1946年设马公市,1982年升格为县辖市。

马公市最早的市街以妈祖宫为中心,清康熙年间曾修筑一小城,中法战争时被毁,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周长789.2丈,高1.5丈,辟四门,东南临海,西接金龟头,北浚护壕。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9米,境内的纱帽山海拔45米,为境内最高点。马公市形状似一马蹄形,海岸曲折多湾,沿岸有广大的珊瑚礁及沙砾堆积。

马公市远离台湾本岛,但作为县治,在公务机构方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市、县机关外,台湾省属机构在马公市大都有驻在单位。此外,台湾陆海空军在马公市也有驻扎单位,马公港是台湾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

澎湖列岛 - 经济来源

马公市经济历来以渔业为主,周围海域水深10-30米,是得天独厚的优良渔场,全市居民有一半以上从事渔业及养殖业生产。全市有6个渔港,其中马公一港、二港为台湾一等渔港,可停泊渔船300余艘。案山、乌嵌、桶盘、虎井为三等渔港,其渔港数量之多居全省第一位,是台湾四大渔业生产基地之一,每年鱼获量约占全省的1/5。马公市的工业也以鱼类加工和为渔业服务的工业为主。全市有鱼类加工厂、冷冻厂、修造船厂等百余家。

特色购物

澎湖特产文石及造型奇特的猫江石、雅石,其中文石最为珍贵,全世界除澎湖外,仅有意大利西西里岛出产。文石在清代贵为贡品,同心圆花纹的文眼石因水、空气、矿物质氧化而成,色泽瑰丽多变,令人赏心悦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