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潜蝇科
释义

§ 基本简介

潜蝇科(Agtomyzidae) 双翅目环裂亚目有缝组无瓣类的1科。微小至小型的种类。体长1.5~4毫米,黑色或黄色。头部有1对相互分离的后顶毛(单眼后毛),1对短小的单眼鬃,触角芒裸或具刚毛,具口鬃。翅宽,具臀室,前缘脉在Sc末端处有缺刻。

世界已知500种以上。体长1.5~4毫米,头部有2~6对额鬃,下方的额鬃短小,向内方会合。胸部具规则的肩鬃、中鬃、背中鬃。腹部雄虫可见腹节5节,雌虫6节。幼虫长3~4毫米,乳白色的小蛆,头部不明显,前气门位于体前端背面,左右靠近,可与黄潜蝇幼虫相区别。

§ 生活习性

潜蝇科

3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12—19日出现第一个峰值,6月23日一7月1日出现第2个峰值,7月28日一8月18日无虫。9月15日一22日出现最高峰,10月20日以后虫口数量下降。看来该虫在5月中旬一7月初及9月上、中旬一10月中旬有两个发生高峰期。该虫在台湾全年均发生,台湾风山年生25—26代,在甘蓝上主要有两次发生高峰期,一次在3—6月,4月达到高峰;第二次高峰在10一12月,10月进入高峰,种群密度上半年高于下半年,7—9月雨季发生少;4月和10月均温25—27℃,降雨少适其发生。经试验15℃成虫寿命10—14天,卵期13天左右,幼虫期9天左右,蛹期20天左右;30℃成虫寿命5天,卵期4天,幼虫期5天左右,蛹期9天左右。幼虫老熟后咬破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25℃条件下每雌产卵量约183粒。在甘蓝上卵多产在真叶上,基部叶片最多,偏喜成熟的叶片,由下向上,较有规律,少部分产在子叶上。该虫在田间分布属扩散型,发生高峰期,全田被害。天敌有蛹寄生蜂Halticoptera circulus (Walker)和Opius phaseoli Fischer等。

完全变态。大部分种类以幼虫为害植物的叶或根茎,潜食造成隧道,致使叶片枯死。老熟幼虫在隧道中化蛹或钻出隧道在叶面上化蛹。以蛹在土中越冬。在中国北方1年发生数代,在南方发生10代以上,在春季为盛发期。少数种类寄生同翅目昆虫。

§ 危害

潜蝇科

在中国的重要农业害虫:

①豌豆植潜蝇(豌豆潜叶蝇),头部前方黄色,体青灰色,雌雄虫额宽为头宽之半,眶毛1行,向前方弯曲,上眶鬃2对,等长;下眶鬃1对,向内方弯曲;颊高为复眼高的 1/3,触角黑色,第 3节圆形,触角芒裸。胸部背面的中鬃或毛常全缺;背中鬃4,粗长。翅的前缘脉仅达第4、5合径脉处,亚前缘脉端部有1褶痕。足黑色。幼虫潜叶,潜道为不规则线状。

幼虫在潜道内化蛹,蛹的前端伸出叶表皮之外。分布于北京、东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福建;亚洲、欧洲、非洲。为害作物有:莴苣、茼蒿、鬼针草等(菊科);油菜、青菜、甘蓝、花菜(十字花科);西瓜、黄瓜、南瓜(葫芦科);薄荷(唇形花科);豌豆、蚕豆、豇豆、大豆等(豆科);洋葱(百合科);亚麻(亚麻科);茄、番茄、马铃薯(茄科)。

②为害大豆的种类有豆秆黑潜蝇,豆根蛇潜蝇,菜豆蛇潜蝇,豆叶东潜蝇。

③为害小麦的有麦黑潜叶蝇,麦黑斑潜叶蝇。 潜蝇科

危害原因

发生原因。⑴种子未经过检疫,异地繁种、调种时一些私营种子公司和种田大户未经检疫贩运种子,将豆秆黑潜蝇的虫卵带进本地,使之再次发生。⑵适销对路的大豆种子缺货时,一些种子经销商把食用大豆收购当作种子,质量差,带虫卵多,造成虫害快速蔓延。⑶连续多年暖冬,2000-2007年,大连地区连续出现暖冬,冬季温度高,黑潜蝇虫卵冻死少,越冬基数大。⑷倒不开茬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土地分散经营面积小,重茬、迎茬大豆较多,即使倒开茬的地块,离相近重茬大豆地也较近,越冬虫卵孵化后马上飞到附近大豆地为害。

为害特点

豆秆黑潜蝇主要为害四季豆、豇豆、大豆、赤豆、绿豆、毛豆(青大豆)及豆科蔬菜等作物,生产上以大豆发生面积最大,损失率较高,轻者减产30%,重者减产50%。幼虫钻蛀为害植株,造成茎秆中空,植株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而逐渐枯死。苗期受害,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有机养料累积,刺激细胞增生,形成根茎部肿大使植株呈铁锈色,比健壮株显著矮化,重者茎中空,叶片脱落以致死亡。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 科属分类

蔷薇潜蝇

紫菀萼潜蝇

豌豆彩潜蝇

柳枝瘿潜蝇

豆叶车潜蝇

小菊斑潜蝇

豌豆斑潜蝇

豆杆黑潜蝇

豌豆潜叶蝇

毛茛植潜蝇

菊潜叶蝇

§ 防治措施

潜蝇科

1、农业防治。在斑潜蝇为害重的地区,要考虑蔬菜布局,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或轮作;适当疏植,增加田间通透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把被斑潜蝇为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覆盖防虫网在秋季和春季的保护地的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防止露地和棚内的虫源交换。

2、采用灭蝇纸诱杀成虫,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m2置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诱蝇纸诱杀成虫,3—4天更换一次。也可用斑潜蝇诱杀卡,使用时把诱杀卡揭开挂在斑潜蝇多的地方。室外使用时15天换1次。悬挂黄板诱杀成虫即在保护地内架设黄板诱杀保护地中的斑潜蝇成虫,如能保持黄板的悬挂高度始终在作物生长点上方20厘米并保持黄板的黏着性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3、科学用药。在受害作物某叶片有幼虫5头时,掌握在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于8—11时露水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或者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时开始喷洒选用50%灭蝇胺水溶性粉剂2500-35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阿维•杀单可湿性粉剂1000~1500液、除虫脲3000倍液、灭幼脲2500倍液、25%斑潜净乳油1500倍液或48%毒死蜱1500倍液、98%巴丹原粉1500倍液、1.8%阿维菌素(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98%杀虫单可溶性粉剂800倍液、1%增效7051生物杀虫素2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36%克螨蝇乳油1000—15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防治时间掌握在成虫羽化高峰的8—12时效果好。此外,还可选用5%氟虫清悬浮剂、5%氟虫脲乳油、5%氟啶脲乳油等。

4、生物防治法。释放姬小蜂Diglyphus spp、反颚茧蜂Dacnusin spp.、潜蝇茧蜂Opius spp.等,这三种寄生蜂对斑潜蝇寄生率较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