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应睐
释义

§ 生平概况

王应睐王应睐,1907年11月13日诞生在福建省金门县一个华侨家庭。他2岁丧父,6岁丧母,童年是相当辛酸的,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养成坚强、发奋的秉性。在兄嫂的扶养下,他先在私塾读书,以后进入鼓浪屿著名的英华书院上学。由于他的聪颖与努力,6年半就读完了9年的课程,于1925年提前毕业。接着先后进入福建协和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

大学毕业后王应睐在金陵大学任助教。可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31年他得了肺结核,休养了2年。在治病的期间,王应睐从不忘读书。1933年,他进了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研究生院,从事氯仿、甲苯对蛋白酶的作用以及豆浆与牛奶消化率的比较等研究。1934年他再一次病倒,被迫休养。1936年病刚痊愈,就接受金陵大学的聘请担任讲师。这期间他还深入农村分析农民的膳食构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鼓浪屿。以后他考取庚款留英,于1938年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在L.J.海里斯博士(Harris)指导下从事维生素研究。这是30年代生物化学领域中最前沿的一个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维生素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以及维生素本身的新陈代谢,就需要有一个方便、准确、微量与专一的测定方法。王应睐选择了这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他所建立的维生素B1的硫色素荧光测定法,能够简便准确地测定食品以及尿等福建省

生物样品中的维生素B1含量,对于缺少精密仪器的实验室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方法在问世时也曾遇到一些权威的怀疑,认为过于简单,担心它不可靠。英国医学委员会维生素小组很注意王应睐创造的方法,决定组织一次对比测试,分别由牛津大学彼德斯教授实验室与王应睐分别应用各自的方法来进行维生B1含量的测定。对比的结果明显地表明了王应睐方法的优越性。在这个阶段,王应睐还建立了其它B族维生素的测定法以及维生素C的电位滴定法。后一个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在有颜色的组织抽提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由于王应睐的成绩卓然,他在研究生毕业时,获得了免试的待遇,并于1941年得到生化博士学位。

1941年王应睐受聘于剑桥大学Dunn营养实验室,继续从事维生素研究。他和Moore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合成的纯维生素A过量时有毒性,在英国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维生素A过多症”一文,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豆科植物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化研究能力与视野,1943年王应睐到剑桥大学Molteno研究所,在国际著名生化学家D.凯林教授(Keilin)领导下工作,对血红蛋白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王应睐提供完整的实验证据,证明豆科植物根瘤中含有血红蛋白。这一发现有助于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生物进化学说,并且促进了对豆血红蛋白在根瘤固氮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王应睐还提纯与结晶了寄生在马胃的马蝇蛆的血红蛋白,并且研究了它的性质,阐明了在不同生活条件下血红蛋白的性质与功能的关系。这项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王应睐的上述成就得到凯林教授的高度评价,并一直为国外同行所引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王应睐十分兴奋,他谢绝了凯林教授的再三挽留,决定立即回国。凯林教授十分赞赏王应睐的爱国精神。当时交通尚未完全正常,王应睐乘船取道印度回国,被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聘请为生化教授。

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官吏贪污腐化,民不聊生,科学研究不被重视,就是在中央大学也缺乏实验条件。王应睐一面授课,一面研究维生素与代谢,但是困难重重,他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应有的发挥。1948年他离开中央大学到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担任研究员。1950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成立,王应睐担任该所的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王应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84年春天,王应睐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十分尊重并全力支持新任所长的工作。他是中国《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的名誉主编,经常帮助审阅英文版稿件。他还担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为基地筹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1961—1966年,王应睐担任上海生化学会理事会主席;1979—1987年任中国生化学会理事长,1987年后任名誉理理长。他还曾担任过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7年,在王应睐的积极倡导下,召开了由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组织的国际生化会议(IMB)。王应睐作为会议的主席,在确定大会报告人,邀请国外学者参加等工作中起了主导作用。IMB取得完全的成功为中国生物化学界赢得了荣誉,这是与王应睐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作为国际上知名的科学家,他1981年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美术院外籍院士,1986年12月获匈牙利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88年12月又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春节前夕,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隆重举行“老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50年”表彰庆贺活动,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各研究所20位驰名科坛,功绩卓越的老科学家致以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人们以“中国生化先驱”赞誉王应睐。会上王应睐即席发言,他引用“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格言自勉,表达了他耄耄之年,壮心不已,为发展中国生化事业矢志不渝的一片赤诚。

§ 提纯创立者

王应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应睐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辅基鉴定以及辅基与酶朊连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解决了20余年未获澄清的酶的性质问题,并对于辅基与酶朊的独特连接方式作了深入阐明。

琥珀酸脱氢酶是生物体呼吸链上的一个重要组分。所谓呼吸链是生物体中一个由多种酶组成的系统,它是生物体把摄取的食物分解,释放出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所必经的一条途径。

1950年王应睐观察到鼠肝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活力与核黄素(异咯嗪)的摄取量密切相关,但要深入研究这个酶首先要解决酶的提纯。由于这个酶与具有脂双层结构的线粒体膜结合得比较紧密,很难溶解下来,所以提纯很不容易。针对这一特点,王应睐与邹承鲁、汪静英一起采用正丁醇抽提的方法,成功地把琥珀酸脱氢酶从膜上溶解下来,从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水溶性琥珀酸脱氢酶,其活力比同期国外报道者高出1倍以上。这一纯化方法至今仍为国外许多实验室所采用,只是稍加修改,在提取时不再加氰化钾而已。

他对这个酶的性质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发现,提出了充分的证据证明它是一种含有异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酸和非血色素铁的酶,酶的蛋白部分与异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酶是以共价键结合的,这是在酶的研究中第一个发现的以共价键结合的异咯嗪蛋白质,它为以后呼吸链有关酶系的分离和重组合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项工作居当时酶学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1955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生化大会上,王应睐宣读了这一研究的论文,受到极高的评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王应睐基础理论研究的造诣很深,但他也很重视联系实际的工作。上海解放初期,南下的解放军战士由于只吃大白菜、豆腐与大米,普遍发生舌头糜烂,下身奇痒与溃烂等症状。上海警备区特请临床营养学家侯祥川教授与王应睐前去会诊,很快就被确诊为维生素B2缺乏症。侯祥川对战士们进行治疗,王应睐则分析食品中维生素B2含量,提出有效的措施,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战士的主要食物是干粮,但是后方生产的干粮过不了多久就变质产生哈喇味,直接影响了部队的后勤供应与战斗力。王应睐接受了研究防止干粮脂肪氧化的任务,通过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包括利用含有天然抗氧化剂的黄豆粗豆油作为干粮的油脂来源,严格控制干粮中催化脂肪氧化的铜铁离子的含量,以及采用经防氧化处理的包装纸等,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1984年,王应睐退居二线,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还领导一个课题组,并亲自选定方向,对近年来国际上分子生物学中的前沿课题——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在这项研究工作中,他放手让课题组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挑重担,建立技术和方法,设计研究路线,并且对氨酰——tRNA合成酶本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取化学修饰,限制性酶解和基因克隆等方法获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举贤育才

维生素王应睐在建立生化研究队伍,发现和培养各种人才上做了大量工作。这是他为发展我国生化事业所作的又一贡献。

二次大战后,国际上酶学、蛋白质、核酸和中间代谢的研究迅速发展,成为生物化学学科的生长点。王应睐认为中国生化研究必须紧紧围绕这门学科的生长点来带动全局,才能使我国的生化研究尽快改变落后面貌。1953—1958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就以蛋白质、酶、代谢(包括核酸和维生素代谢)为主开展生物化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50年代中后期,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给各门生物学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根据这一新的动向,王应睐及时地加强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并向有关领导部门提出应重视并重点支持这方面的研究的建议。

在对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作出战略布局以后,紧接着的任务是要有一批学科带头人来共同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立时,国内生化人才很缺,他根据生化学科生长点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国外留学生发出了一封又一封邀请信。1951年他首先请到了在凯林实验室工作的邹承鲁。为了给他配备助手,王应睐把跟随自己工作的有发展前途的伍钦荣让给邹承鲁培养,开展酶的作用机制的研究。1952年曹天钦回国,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王应睐也为他配备了得力的助手,并争取到一系列研究蛋白质的先进仪器,保证了他的工作开展。之后又陆续请到了维生素专家张友端、核苷酸代谢专家王德宝和蛋白质化学专家纽经义。为了弥补所内微生物学专门人才的空白,他又争取到周光宇来参加工作,再加上生理生化研究所成立时来所工作的代谢专家沈昭文。就这样,一批思想敏锐,年青有为,崭露头角的科学家组成了一套门类较齐全并互为补充的阵容。王应睐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他善于发挥和调动各位专家的才干和积极性,并使全所上下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的研究集体,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有探讨问题的活跃的学术气氛,有操作严格、秩序井然的实验室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成果和人才的涌现。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在培养人才上,王应睐倡导的一个成功的做法是举办高级生化训练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学里没有设立过生化专业,建院初期来所的青年科研人员几乎都是化学系毕业的,没有经过生化的基本训练。王应睐参照他当年在剑桥的经验,举办了高级生化训练班,既系统讲授生化的最新知识,又强调提高动手能力,掌握研究方法,选了一系列经典的研究实验,让学员动手去做,从中学习生化大师是怎样做研究的。训练班的对象,开始主要是所内青年科研人员,以后应全国各地要求,于1961年举办了一次大型的训练班,有400多人参加。当年的学员中有许多人现在成了有关单位生化科研和教学的骨干。1979年又在沪、杭两地同时举办了一次大型训练班,参加者达500人。这种集中培训的方式,对于学员系统掌握生化的最新知识,打下扎实的生化基础,用以从事研究或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 攻关指挥员

结晶牛胰岛素作为全国生化研究的带头单位,生物化学研究所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成果累累。这是和王应睐出色的科研组织工作分不开的。代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成就的两项重大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都是以生物化学所为主力跟有关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的。王应睐为培植这两项成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是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参与制定合成方案,调配力量。在合成遇到较大困难时,他坚持组织一支精干的队伍,做踏踏实实的工作。1963年他担任人工合成胰岛素协作组组长,组织协调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的合作,1965年9月完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难度更大,协作范围更广泛,关系到京沪地区多个单位,在这样一个协作组要协调一致地互相配合,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不可能把研究工作组织好的。开始时王应睐担任沪区协作组组长,自1977年起,又挑起了整个科研工作的协作组组长的重担,在制定各单位分工,确定酶法合成与化学合成的关系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78年协作组成立了RNA连接酶制备、长片段连接和活力测定三个研究组,大大加快了步伐,终于在1981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

1988年2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生物技术冬季讨论会上,王应睐被授予“特殊成就奖”。这是为了表彰他领导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生物高分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而特设的一项奖励。在授奖仪式上,会议主席、迈阿密大学生化系主任韦伦教授向王应睐颁发了一块奖盾,上面镌刻着:王应睐从1958年至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曾作为协作组组长完成两项杰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一项是1965年人工合成胰岛素;另一项是1981年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今天,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以能赢得国际声誉,是与王应睐的努力分不开的。他清楚地知道多做了科研组织工作会影响他自己的研究工作,但他从全局利益出发,从全国、全所生化事业的发展来考虑,这种无私的精神,像一根红线贯穿着王应睐50多年的科研生涯。

§ 人物简历

1907年11月13日 出生于福建省金门县。

1925—1926年 福建协和大学学习。

1926—1929年 金陵大学毕业。

1929—1931年 任金陵大学助教。

1933—1934年 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

1936—1937年 任金陵大学讲师。

1938—1945年 英国剑桥大学进修,1941年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45—1948年 任中央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

1950—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8—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后改称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1978—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上海科学院院长。

1984年—迄今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名誉所长。

§ 主要论著

1 杨光圻,王应睐.米粒中维生素B1与烟酸的分布.中国科学,1950:99—107.

2 陈善明,王应睐.干粮脂肪防氧化.营养学报,1953,3,(1).

3 林若翰,王应睐.维生素B6与色氨酸过氧化物酶诱导生成的关系.生化学报,1958,1:180.

4 陈善明,胡旭初,王应睐.维生素B6缺乏对鼠肝切片变色氨酸为“烟酸”的影响.生理学报,1953,19:55—64.

5 彭加木,王应睐.黄豆芽植酸酶的研究.中国生理学报,1954,19:247—269.

6 方宇忠,王应睐.狗尿氨酸羟化为3-羟狗尿氨酸的作用机制I.酶的一般性质.生化学报,1958,1:96—106.

7 汪静英,王应睐等.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Ⅲ,异咯嗪辅基以及其与酶朊的连接.生化学报,1959,2:31.

8 王应睐.我国生物化学研究的发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79,11:293—2

9 汪静英,王应睐.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琥珀酸脱氢酶还原细胞色素c的性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13:347—352.

10 程晓东,林星祥,施建平,王应睐.用3'末端氧化的精氨酸tRNA亲和标记大肠杆菌精氨酰tRNA合成酶。中国科学(B辑),1990,(2):137—143.

11 缪枫,施建平,王应睐.大肠杆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巯基修饰及标记肽的顺序测定.中国科学(B辑),1990,(6):606

§ 参考资料

http://www.cas.cn/html/Dir/2007/11/13/15/35/76.htm

http://www.xj-zx.com/Article/kexuejiagushi/183156568.html

http://www.veip.cn/arc_71499.html

http://www.casad.ac.cn/2006-7/200671994806.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