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灵菇 |
释义 | § 生长条件 白灵菇营养要求 白灵菇对营养的要求并不苛刻,所有阔叶树的木屑、棉籽壳、玉米心均可栽培,氮肥主要是麦麸、新鲜的玉米粉。白灵菇生产阶段碳氮比25∶1至40∶1;生殖阶段的碳氮比70∶1至200∶1。矿质元素可加石灰、石膏及磷肥。蓟县地区一般在5至6月份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份制作栽培种,8月份制作出菇菌棒,11月份到次年4月份出菇。一般生物效率为40%至60%。第二潮菇很少,菇形也差。但菌棒覆土栽培生物效率为80%至90%,菇长得虽大,但品质差。 温度要求 白灵菇属低温型的菇类,菌丝生长温度为5℃至32℃。最适应温度22℃至25℃,5℃以下生长缓慢,在35℃至37℃时菌丝停止生长。其菌丝体后熟则需要30至45天达到生理性成熟,一般控制在零下3℃至15℃之间,最适宜温度为7℃至12℃子实体方能分化,出菇生长温度在3℃至22℃,最适宜温度在13℃至18℃。从制出菇菌棒到采收为110至130天左右。从菇蕾到采收为8至15天左右,蓟县出菇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水分要求 培养料料水比为1∶1至1∶1.3,培养料的水分为65%,白灵菇菇体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至90%,相对湿度过高会出现黄菇。在低温6℃至7℃,空气湿度过小时常发生菌盖龟裂。白灵菇含水量小,采摘后在15℃以下可保持14天左右。 白灵菇光的要求 白灵菇在发菌阶段暗培养完全可以正常生长。但菇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子实体很难分化,强光下不易形成子实体,一般光线为800至1500勒克斯,光照时间每天为12至14小时。不同品种对光线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有的需要强光,有的需要弱光,但生产实践表明:在光线过弱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菇体畸形,菌柄细长,菌盖过小。在寒冷的冬季即使强光直射对白灵菇的外观形状、菇体色泽和品质也影响不大。 氧气的要求 白灵菇是一种好气型菌类,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均需新鲜空气,常通风换气是非常必要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4%以上,白灵菇原基很难出现,发育受阻,易产生畸形菇。从栽培经验看,白灵菇子实体生长阶段对氧气的需求量超过一般菇类。栽培环境通风不良使子实体菇柄增长,影响品质。但无论哪个生产阶段其通风换气必须是温和的,主要是温度和风速和谐一致。 pH值的要求 白灵菇自然生长环境土壤为微碱性,pH值为7.8,白灵菇菌丝可以在pH值5至11的基物上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至6.5。原种栽培中考虑由于高压灭菌时pH值往往下降到0.5分值,则配料时pH值应在7左右。栽培菌棒的配料最适合在6.5至7.5之间,各种培养料的pH值可用普通的pH试纸测定。 § 栽培技术 白灵菇提前预备好1至2台装袋机,(一般选择多功能装袋机,市场上一般每台350至500元左右)8至12人为一组,进行小型流水化作业,一般情况12至14小时能完成2000公斤(干料)装棒工作。装袋前应系好一端,一般现在白灵菇菌棒规格应在17至18厘米,长35至40厘米,厚0.05毫米的菌袋。入料时工作人员填料要适中,装袋时松紧要适中,适宜标准为用手指轻压菌袋,手指感觉有弹性,但不能过硬,如果用手轻压后菌袋即压痕明显则表明袋料为松,应重新再装,捆袋最好用尼龙绳或橡胶圈,捆扎不宜太松或太紧,用细绳在袋口处旋转两圈,然后扎一活结,为接种操作时提供方便。移动塑料袋时产生的菌膜破裂或被利物扎破必须重新换袋或用帘塑料胶条补上, 灭菌 制完菌棒后必须轻轻放入灭菌筐进行灭菌,一般情况下一次性可灭菌菌棒4000个左右,大约需要灭菌筐180至200个,按顺序把灭菌筐垒好,一般情况下垒4至6层、宽6至8行,长度根据菌棒数量而定,并用尼龙白布或降落伞布盖好,上面再加盖厚塑料布盖紧。四面用绳子勒好,周围用装有沙子的尼龙袋压好,制好灭菌舱后,用坚固的厚皮管与热源部分食用菌锅炉相连接。点燃锅炉后,能使锅炉蒸汽进入自制的灭菌舱,此方法主要是湿热灭菌,也是现在最有效和最经济的灭菌方法。锅炉采用优质燃料,(如大同块),每次灭菌需用煤0.5至0.8吨,必须保证锅炉内不缺水,保温舱内封闭严实,防止漏气,点燃后立即加大火量,保证3至4小时灭菌舱内温度达到100℃,并保持灭菌舱内温度一直处于正常的灭菌温度范围,常压灭菌温度为95℃至105℃,在此灭菌范围内应保持12至16小时。快结束时加大火势30分钟。灭菌结束后,待培养料温度下降到60℃左右时,再把周转筐移入冷却室,等待冷却后接种。 接种 接种的一般选择感觉沉甸甸的,手拍打咚咚作响,有感觉,而不是噗噗的响,用手掰费劲,可以随意掰成小块,表面无菌蕾,无污染的优质菌种为栽培种。当环境温度在20℃至28℃时,菌袋自然冷却后接种;如果环境在18℃以下时,菌袋冷却降至30℃左右趁热接种,确保接种快速萌发。接种人员要做到三快:快撑袋口、快接种、快系 白灵菇袋口。接种一般4人为一组,把栽培种和菌棒放在接种箱各一侧,每个栽培种可以接种15至20个栽培菌棒,每箱每次接菌棒80个左右、接种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接种人员用浓度为75%的酒精严格消毒,每结完一箱消毒一次,最好安排两倍的接种设施,轮流使用。在气温较高时,为了增强菌种优势,应加大菌种用量(每瓶接种不超过15个),提高接种成功率。 发菌 把接好的菌棒放在棚内(或其他发菌设施),大棚上要盖草帘子,大棚必须有较暗的环境,棚内撒少量的生石灰,保持棚内干燥,气温在20℃以上时摆放一般不超过4层,每排之间有50至60厘米的空隙,以有利于环境的通风降温,温度较低时摆放层数可以适当加高。 接种后3至7天应控制环境温度为20℃至28℃,在此条件下,少通风尽量不移动菌袋。接种后6至8天为菌丝发育期,菌丝开始吃料,必须加强通风,以保证环境的空气新鲜。在此期间应保证料温在19℃至22℃,空气相对湿度60%至70%,通风时要温和、暗光培养,时时掌握菌丝的长势。要特别注意料温,如果料温升至32℃,要及时翻垛,温度超过38℃就会出现烧垛现象,发生菌丝萎缩停止生长的不良现象,造成菌棒不出菇或产量低。发现料室温度过高,应增加通风量,降低环境温度。 搔菌 菌棒达到后熟阶段进行搔菌,使出菇较为集中,一般在搔菌地方出菇,搔菌露出新鲜菌丝体,挖出的菌块不宜过大或过小。为减少菌棒两端水分散失,挖完菌后,立即系好袋,但不宜太紧。搔菌过后,菌棒两端有白色菌毛出现时进行冷热刺激。 白灵菇刺激 给予大棚0℃至15℃低温刺激,最适宜刺激温度6℃至12℃,具体做法夜间打开大棚边门薄膜通风口,加大通风量,白天用散射光刺激,并将棚内湿度调到75%至80%左右,还可以用机械电磁波等刺激,一般经过10天左右出现块状,齿轮状的原基。低温刺激超过20℃时,很难分化成子实体。 出菇 当原基为黄豆粒大小时及时解开袋口进行修剪,修剪时用锋利小刀将多余原基切除,当原基蚕豆大小时揭开袋口立即进行修菇,留大去小,留壮去弱。乒乓球大小时将袋口挽起,此时,调解棚内相对湿度85%至95%并给予散射光。光照强度为600至1500勒克斯,光照时间每天12至14小时并将大棚内温度提高到13℃至18℃,常通风换气。在13℃至18℃条件下白灵菇菇体往往厚实、紧密。保持棚内温度,促使菌柄矮化。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4%,会造成菇柄过长,长成白色长柄形状,导致品质下降,影响商品价值。白灵菇从发生到采收需要10至15天的时间。 § 储运保存 白灵菇应遵循先熟先采程序。采收过早,子实体未充分发育,品质欠佳,影响产量;采收太迟,子实体易老化,直接影响储藏与保鲜质量。白灵菇采收标准:菌盖充分展开,但仍有微微卷边,孢子未释放时最佳。要轻采、轻拿、轻装,减少机械碰撞与损伤。单菇重150克左右时最受市场欢迎,售价也较高。 分级修整 选择菌盖完整、菇色洁白、菌肉坚实致密、菌盖直径7-15厘米、无病虫斑及机械伤的白灵菇,菌柄切削平整,柄长不超过2厘米。采收后应尽快进行分级处理,用利刀削平菇柄,削菇柄时尽可能不要让培养基黏附在菇体上,用毛刷刷净菇体杂物,将规模基本一致的分为一类,并剔除畸形、破损以及带病虫的菇体。 表面风干处理 将削拣分级好的菇体盛放在透气的塑料筐内,单筐盛放不宜太多,切忌大筐堆放,移至阴凉通风处风干30-40分钟,去除表面水分,用专用保鲜纸包裹好备用。也有的采用保鲜剂处理进行储藏保鲜,即采用0.01-0.02%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或0.1-0.5%焦亚硫酸钠漂洗3-6分钟,进行保鲜剂处理。采后必须及时处理,否则效果不理想,而且处理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 白灵菇预冷 分级完成后,应及时入冷库预冷。将经过分级修整后的鲜菇放入塑料筐中,及时移入0-1℃冷库中充分预冷,一般以15-20小时为宜。预冷时切忌堆堆,不要直接收入保鲜箱内,避免形成堆温延长预冷时间,加速菇体褐变,降低保鲜效果。 包装 预冷完成后,将菇体分装在气调保鲜袋内,盛放在周转筐或纸箱内,每箱重量以5公斤为宜。采取品字形码垛,确保各个箱体之间有良好的通气风道,以防形成积温,造成局部保鲜温度升高,造成储藏保鲜过程中菇体变褐,甚至腐烂。由于白灵菇较耐二氧化碳,因此储藏期间不用换气,袋内高二氧化碳浓度可较好地保持白灵菇品质与光泽。 冷藏与储运 适宜低温是白灵菇储藏保鲜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将经过预冷和各种处理的白灵菇在冷库中码垛或上架,于0-3℃条件下储藏,储藏期间保持温度恒定并定期检查。在上述条件下保鲜期可达40-50天。 § 病虫防治 白灵菇危害食药用菌子实体的主要害虫是跳虫,线虫,菇蛆等。跳虫、线虫主要是危害幼小的菇蕾;菇蛆主要危害成熟期的菇体。这些虫害对食药用菌生产危害极大,须认真防治。跳虫又名烟灰虫,弹尾虫。危害食药用菌子实体的主要是菇疣跳虫和黑角跳虫。 菇疣跳虫,近白色球形,半透明,幼虫白色,体形与成虫相似,休眠后蜕皮,色逐渐转暗,银灰色,群集时灰黑色,如同烟灰,成虫形如跳蚤,体长1.2-1.5毫米,有短状触须,无翅,有8对足,常在培养料和子实体表面迅速爬行,尾部有弹跳器,通常以弹跳方式活动,跳跃高度可达数10厘米高,体表有油脂,不怕水,畦内灌水时可浮水一层,如同糠麸,随水流动,在适宜环境中,繁殖速度快,每年可发生6-7代,20-28℃时大量发生。常群集于子实体背面根部和叶片的菌孔内。特别是幼菇期,原基会被虫体覆盖,使菇体萎黄,感染细菌腐烂而停止生长。跳虫是种植环境过于潮湿,卫生条件极差的指示性害虫。 防治方法如下: 1.种植场地必须选择卫生、通风,水源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避开低洼圈厕和垃圾场,减少污染机会。 2.没有长出子实体之前,可在周边环境喷洒0.1%的低毒辛硫磷1-2次进行预防。如果发现虫体后也可用同样方法进行防治。 (1)线虫线虫种类较多,常见有血线虫,菇蛆,节节虫等。血线虫,虫体长3-4厘米,非常纤细,好似血线头,成群集在菇蕾周围1-2厘米深的土层内,危害幼小菇蕾,使菇体生长停止萎黄或腐烂。 (2)菇蛆为危害成熟期菇类的主要害虫。体长寸许,多钻入菇体内侧,使菇体品质严重下降,失去商品价值。发生菇蛆,可在菇体根部,叶片之间发现蛛网状物或虫蛀孔等。 防治办法: 1.局部喷洒0.3-0.5%敌百虫水,周边喷洒速灭杀酊。 2.综合防治,清洁周边环境卫生。保持清洁水源。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处理,防止传播。 § 食用菜肴 白灵菇白灵炒肉片 原料:鲜白灵菇350克用手撕成丝,瘦肉片150克,食油、酱油、食盐、醋、料酒、葱花各适量。 做法:①旺火热油,放入葱花,再放入肉片拌炒;②将肉炒至六成熟,再放入白灵菇丝,炒拌均匀至菇熟;③加入醋及调料,翻炒几遍即可。 酷馏白灵菇 原料:鲜白灵菇300克,瘦肉100克,白糖2汤匙,猪油5大匙,生粉、酱油适量,香醋、精盐、味精少许。 做法:①将洗净的白灵菇切成三角块丁,瘦肉切细片;②将猪油在炒锅中烧热,先放入瘦肉用旺火翻炒,五六成熟时,放入菇丁翻炒;③菇熟时加酱油和水粉,迅速搅拌均匀,略呈糊状;④再加少许香酯、精盐、味精即可。 炒三鲜 原料:白灵菇250克,荷兰豆250克,黑木耳适量,猪油及调料少许。 做法:①将白灵菇洗净撕成丝状,荷兰豆切成丝,黑木耳滤干切成丝状;②旺火锅内放人猪油把荷兰豆丝炒至八成熟,加入黑木耳、鲜白灵菇丝,爆炒1分钟左右;③加入调料翻炒,盛于盆内,呈现绿、黑、白各种颜色。 炒鲜菇 原料:白灵菇250克,食油若干,葱、芹菜、食盐、酱油;香油各若干。 做法:①将白灵菇洗净,用手撕成丝,芹菜、葱切丝备用;②炒锅放入食油30克左右,放热火上烧,葱丝、芹菜丝用油稍炸一下,再放入菇丝,炒拌均匀;③放入食盐、酱油、味精炒拌数下,放入香油少许即可。 炒鲜白灵菇网油白灵菇 原料:鲜白灵菇500克,火腿肉250克,鸡蛋4个,猪网油500克,味精1克,精盐1.5克,胡椒粉0.5克;食油250克,干淀粉50克。 做法:①选择粗宽肥壮的白灵菇500克纵切成片,约40片。火腿肉切成与白灵菇大小相似的20片。用鸡蛋清调成糊。②猪网油用凉水漂洗,切成10厘米见方的块;平摆在案板上,用刀抹压,除去水分,把拌匀的味精、胡椒扮、精盐均匀地撤在网油上面,再用2片白灵菇片夹住1片火腿肉放在网油中包好。用蛋清糊封口,裹上干淀粉,逐个放入油锅中炸至呈金黄色,捞起堆码在盘中即成。 酒炖白灵菇 主料:白灵菇250克 辅料:油菜心100克、日本清酒适量 调料:盐、鸡精、三花淡奶、水淀粉、高汤、白糖、食用油 烹制方法: 1、将白灵菇洗净修整好,油菜心洗净; 2、坐沙锅倒入高汤点火,倒入白灵菇、盐、鸡精、清酒、沸后转中小火约30分钟,使白灵菇入味,捞出切片放入鱼盘中,油菜心过水焯熟放在白灵菇旁边; 3、将煮白灵菇的汤加入淡奶、白糖、清酒、调好味勾水淀粉浇在白灵菇上即可。[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