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仲刚 |
释义 | § 简介 王仲刚 大学文化。1971年参加工作。历任河南信阳、郑州铁路公安局刑警、科长、处长,广州铁路公安局长沙公安处政委,现任郑铁公安局督察长,铁道部公安局刑侦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省公安文联副主席。因破案立功15次,获全国反走私先进个人称号。[1] § 破案传奇 1985年1月6日,任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侦科副科长的王仲刚突接公安部一号通缉令:两名歹徒从某处盗得两支手枪、73发子弹后潜逃,可能要杀开封河南大学派出所所长及其恋爱对象。歹徒张方少年时便是神枪手。王仲刚机智果断,准确判断犯罪分子可能乘坐的列车,经过24小时堵截,歹徒终于露面,但刚一下车就被按倒在站台上。这个家伙正是开封市公安局侦控一年的专案对象。 1993年3月5日,王仲刚接到情报:一伙持枪歹徒在东北珲春市抢劫旅店、商店5次,其中一次抢走现金2.4万元,现潜入郑州市作案。他巧妙布网,带领战友在德化街一理发店内抓获了4名凶徒,缴获催泪弹、电击手枪和双管手枪各一支,子弹36发、匕首5把、警服及大量现金。 1994年8月18日,他接铁道部公安局通知:在长沙市抢劫出租车杀死司机的凶徒马纯义、赵虹在62次特快列车上。他火速带40名民警到郑州站,并登乘62次列车,经搏斗终将躲在硬卧车厢内的二人擒获。 1998年6月,王仲刚巧妙运用情报,摸到20多名抢劫、盗窃分子住进河北邢台一宾馆,他带领民警夜奔邢台。在邢台市公安局的配合下,他第一个冲进主犯的房间,将24名老贼全部抓获,无一漏网。战友们评价说:关键时刻他总是冲在前头。刑侦虎将 在刑侦战线上,王仲刚既是勇猛的战斗员,又是出色的指挥员。 1986年,郑州车站小件寄存处发现一具装在皮箱里的无头男尸。他作为主要指挥员,果断判定杀人现场离车站不超过3华里。以车站为点,以京广线划线,往东圈出个3华里的半圆,就在这里找杀人第一现场,而且人头也可能寄存在某个地方。一个星期过去了,各个寄存处找遍了,就是没发现人头,他火了,重新组织人,再仔细找一遍,果然就在不远处的另一个寄存处里找到了人头。经认定,尸源就是一个月前失踪的一个浙江做生意的人。在距车站一公里的地方找到了杀人分尸的现场。20天案件告破。有侦查员说:神了! 1996年春,陕南的安康车站接连发生3起杀害过往旅客的案件。王仲刚作为专案组的主要负责人,一再告诫在车站守候的民警,凶手连杀3人,可能还会再来。3月15日,他召开专案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强守候,凶手一旦出现,一定要抓活的。果然3月16日凌晨2时许,凶手幽灵般再来作案,被当场擒获。在他身上搜出杀人凶器剥羊刀和八磅铁锤各一把,这个杀人恶魔一口气交代在陕西、湖北等地杀过13个人的罪行。 1997年5月30日,西安东车站一民警被暗杀在值班室内,枪支、子弹被抢走。他奉命和局长许强一起赶赴现场认真勘查访问,判断此案排除图财害命,奸情杀人,而以抢枪为目的,作案分子是当地受过打击处理急于搞枪作案的人。为此以现场为中心,在五华里的圆径内寻找作案分子,果然仅用24小时就获取重要线索破案,与判断完全一致。 1998年,郑州铁路局物质总公司在福建被骗438万元,有关方面组织侦破,一年多未果。领导决定将此案交王仲刚为主办理。他和局长许强率领侦查员深入调查,摸清当地社情和对骗子格外庇护、抓人难的特殊情况,派出一得力侦破小组,寻找福建专案线人,并直接指挥线人深入犯罪集团内部侦查,搞清了这个十分严密诡诈的专业诈骗团伙内幕。经近一年的艰难细致的巧妙侦查,将骗子抓获,追回现金250万元,为国家挽回了巨额损失。 § 经历 王仲刚 十年,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昙花一现。可要把它放在人有限的生命里切割,却是分不了几个整块的。对于十年前那个声名显赫的“东北虎”毕海波来说,十年后的今天,不仅是虎落平川,而且,每一天,每一个时段,他都是掰着指头过来的。 常听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在乎时间,一种是被绝症判了死刑的人,另一种是触犯法律被判了死刑的人,毕海波当然是属于后一种。每当月色爬上窗棂,往事就在月光下舞动。是沉浸在往日的辉煌?还是铁窗下更多的悔恨、还是……恐怕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交织着在他心里翻腾。 那个年轻的“王科长”、“王干部”,对了,他到底叫什么,是王正刚,还是王仲刚,他始终也没弄清楚,只知道他叫“王科长”,在“5·10”专案中,是他接触到的最大的官。他不像别的干部那样一脸的严肃,他白白的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微笑,使人感到他是那么的真诚、坦城,面对着他,你不由得就打开了心扉,让他慢慢地走进你的心里,再一点儿一点儿地拨正你的心绪,由他带着,像人(正常的人)的方向靠近,这个过程是相当不容易的,对于我们这些“铁石心肠”、“灭绝人性”“冷血动物”……总之,把世界上所有形容罪恶的词,统统拿来用上,也绝对不会过分的人来说,王科长是付出了很大心血的。不然,哪还有今天的毕海波,魂都在地下蹲了十年了。 毕海波的心中始终都留着“王科长”的位子,他认为“王科长”是他的救命恩人。 毕海波一路想着,慢慢地走来。他不知道干部说“有人要见你”的这个人会是谁,我毕海波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妻子、女儿,再没有亲人了。难道是妻子,想给我一个意外惊喜,或者是有意设置一个小浪漫?不会的,怎么会呢?生活的重担已经把她压得都快窒息了,她那还有哪份闲情逸致?倒是自己在监狱这十年时间,业余时间除去跑神外,基本上都用来看书学习了,也许是文学书看多了,心里偶尔还会涌动出一些小情趣……唉,人哪!活着是总离不开幻想的。毕海波一路揣度着,在心里又摆弄了一遍手指头,怎么算离妻子两个月一次的探视时间,都差十几天。那么这个要见我的人会是谁呢? [2] § 作品风格 读铁警作家王仲刚的小说《喋血大动脉》之后感慨有三:一、这部作品并没有“展览”恐怖;二、作品没有暴露公安机关的侦察手段,去让更多的犯罪分子知道如何对付警察;三、书中出现了许多铁路工作专业的术语,读后几乎可以变成半个铁路行业专家。王仲刚很谦虚地说过:“我是占了铁路的便宜,因为我在这个行业可以说是一辈子了,不是专业作家,是一边工作一边积累,另外本身也是刑警,并且一干就是30多年。很多作家在今天的大环境下,要迎合市场,要短、快、准,也许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沉淀、思考。我写这部作品时,却调动了我30多年的生活积累。” 读《喋血大动脉》这部作品时,在感受惊心动魄的一个又一个案件后,还附带了解了铁路系统的很多术语。如:他们也是蹬大轮的……现在在后勤上负责给各个车送卧具……两人把编组表放在中间,用手指顺着从上到下一个一个车号查找着……还有作者对铁路环境细致的观察,这也是他人凭空想也想不到的。如:两条闪着寒光的钢轨静静地卧在黑暗的大地上,视线的尽头,亮点在抖动,在放大。突然间,大地和钢轨迅速地颤抖起来,巨大的轰鸣声划破夜空的寂静驶过一座小桥……类似这样的语句没有长久的现场观察和体验是根本流淌不出来的。 在这部36万字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以各不相同的性格风仪横跨万里铁道线,与亡命徒苦战,小说的结尾是铁警把犯罪分子全部打垮,这时铁警这个群体并没有想到荣誉,而是庆幸自己还活着。在作品的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你说情为何物———了结情仇》中,铁警齐向阳看着父亲,心中猛地一酸,他从父亲躲闪自己的目光中读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痛苦,因为他除了是父亲的儿子,他还在心里为自己的母亲难过,为这么多年能坦然地与母亲一起生活而难过,更重要的是他还要忠于自己心中的职责和使命…… 他从父亲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从来都没有领略过的那种铭心之爱,他替母亲感到悲哀。小说的结尾是齐向阳久久地立在那里,眼泪顺着他刚毅的面颊流下来。 反复看着这最后一节的文字,可以感受整篇文学作品到此突然有了转折性升华,那是人性光辉的升华,那是对人为什么要活着的回答,那更是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无数正确答案中的答案。 由此,我在读《喋血大动脉》时能感受到该作品字里行间流动的真实。这部小说中的情节其实都是真实案例,在小说和现实中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在公安民警的对面,除了有刀有枪的犯罪分子及各种各样恶势力外,还有模糊不清的阴暗事理:内部腐败、各级庇护、有意无意的误会和陷阱,这些更大更浓的阴云,构成了刑警们无法尽快破案的憋屈感,这本书营建了著作中丰厚复杂的心理背景,跳出了常规警匪题材的创作模式。 王仲刚作为几起专案前线总指挥,亲历这些场斗争,并把这些鲜为人知的片段从一个侧面展示给读者。他说:“如果用文学的眼光去读这部作品,我告诉你,这是真实的历史,这是真实的故事。但如果从纪实的角度去读这部作品,这是小说,不是纪实,也不是报告文学。” 写到此处,突然想起自己在新华社做记者时一位老作家金岱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积累,流淌的是岁月的精华。 § 作品 著有电影剧本《风流警察亡命匪》、《伏虎铁鹰》、《生死快车》、《槐乡人》、《非常民警》,电视剧剧本《紧急追捕》、《喋血大动脉》、《暖流》、《国旗卫士》等,另有长篇小说、影视文学、散文作品多部(篇)。作品曾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