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琅琊古刹 |
释义 | 琅琊古刹琅琊古道长约500米,条石铺成,婉蜒于山腰,由低渐高,平坦而幽深。古道两旁树木参天,枝叶茂盛,形成天然棚盖,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游人至此,常常流连忘返。 在琅琊古道上踏石而行,满目苍翠,贯耳鸟语。走着走着,突然苍山横卧,道尽路断。可是,你继续前行,一转弯便豁然开朗,只见古道依然,一座青石砌成的拱形门楼,镇于两山之间,楼额上刻“峰回路转”四个大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过“峰回路转”门楼,隐约可见一小亭掩映在树色之中,这就是蔚然亭。亭之大小、格式,约如醉翁亭中的意在亭。固亭旁有一座和平水库,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和平亭。现在,和平水库改名为深秀湖,亭亦改名蔚然亭。一亭一湖,蔚然深秀,相映成趣。 蔚然亭是游人途中小慈兼赏景的好地方。坐在亭中举目南望,两山之间一汛湖水,使是深秀湖,湖水清澈如镜。湖上筑有丸曲桥,游人可以从桥步行至湖的彼岸。湖水、蓝天)苍山、古树、曲桥、小亭、飞鸟、游人,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画。极目山峰重叠,古树葱宠处,便是琅琊古寺了。 § 地理位置 琅琊古刹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 § 琅琊古道 琅琊古道长约500米,条石铺成,婉蜒于山腰,由低渐高,平坦而幽深。古道两旁树木参天,枝叶茂盛,形成天然棚盖,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游人至此,常常流连忘返。 在琅琊古道上踏石而行,满目苍翠,贯耳鸟语。走着走着,突然苍山横卧,道尽路断。可是,你继续前行,一转弯便豁然开朗,只见古道依然,一座青石砌成的拱形门楼,镇于两山之间,楼额上刻“峰回路转”四个大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过“峰回路转”门楼,隐约可见一小亭掩映在树色之中,这就是蔚然亭。亭之大小、格式,约如醉翁亭中的意在亭。固亭旁有一座和平水库,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和平亭。现在,和平水库改名为深秀湖,亭亦改名蔚然亭。一亭一湖,蔚然深秀,相映成趣。蔚然亭是游人途中小慈兼赏景的好地方。坐在亭中举目南望,两山之间一汛湖水,使是深秀湖,湖水清澈如镜。湖上筑有丸曲桥,游人可以从桥步行至湖的彼岸。湖水、蓝天、苍山、古树、曲桥、小亭、飞鸟、游人,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画。极目山峰重叠,古树葱宠处,便是琅琊古寺了。 § 琅琊寺 琅琊寺距醉翁亭约1公里许,居琅琊山深秀之处。 初建于唐大历元年(公元771年),名宝应寺,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会同山僧易名开元禅寺。 以后又几经兴废,现在的寺院大部分为清光绪年间重建的,称开元律寺,系我国东南名刹之一。建国后,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成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风景名胜区。该寺因位于琅琊山上,长期以来人们就简称它为“琅琊寺”。1984年滁州市地名办公室报请市委批准,正式命名琅琊寺,扩修了琅琊古道。 琅琊寺占地约1平方公里,前有山门,上书“琅琊胜境”。寺内主殿为大雄宝殿,简称大殿,宏伟宽敞,高大巍峨,雕饰精致,古朴典雅,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珍品。殿中供释迦牟尼、十八罗汉、观音等佛像,“文革”中全部被毁。1981年重塑,更显光彩。大殿后院的墙壁上有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所绘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被世人誉为“眉目津津,向人欲语”的衡世绝笔。此像原置于琅琊寺东北的观音殿中,后殿毁于兵火,像就移至此,镶嵌于壁上。 大殿前有一放生池,名明月池,池上建有明月桥。每当月白风清之夜,站在桥前池畔,观月赏景,更显得清幽绝俗。池左侧有明月观,原是道教佛堂,现设茶室,游人可在此小憩、品茗。大殿后有藏经楼,原藏有佛教经书甚多,其中一部《贝叶经》,相传系大唐高僧玄奘从“西天”取来的,弥足珍贵。 此外,还藏有唐伯虎、文徵明、郑板桥等名家书画。藏经楼旁有念佛楼,现辟为招待所,供游人住宿。 大雄宝殿北面的院内有揽秀堂、积馨斋等建筑,积馨斋原为僧 人厨房,现改建为餐厅,对外供就素餐,风味独特,质美价廉,三友亭、濯缨泉等名胜。三友亭初建于明代,亭旁原有松、竹、梅“岁寒三友”而得名,周围景色清雅。原亭早毁,1917年由僧人募资重建,建国后又经政府大修。濯缨泉以取意于《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句,又名庶子泉,泉水清冽甘醇,过去与醉翁亭前的酿泉同享盛名,被誉为“琅琊名水”。 大殿南面有一园林名祗园,自成一独立院落。园内苍松翠竹,古树名花,景色清幽。院后峭壁高耸,壁上满是摩崖题刻,大多出自名家手笔,字体俊秀遒劲,百家纷阵,殊堪观赏。园中建有悟经堂、翠微亭等古建筑,为宋明两代所建,后都遭毁,现在的建筑是清代、由僧人重建的,现又加以重修,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琅琊寺东北侧有一无梁殿,原名玉皇阁,为道教场所,由于整个殿宇全用砖石砌成,无一根木梁,故俗呼为“无梁殿”。其旁过去还有地藏殿、观音殿等建筑,今已无存。无梁殿内有玉皇大帝铜像一尊,高8尺,亦在“文革”中遭毁,现已按原样重塑。殿旁有石径上山,可至清风亭、雪鸿洞、归云洞和皓青和尚墓。雪鸿、归云两洞曲折幽邃,深不可测,洞内有石刻多处,书法精湛,亦是珍贵文物。在离两洞不远,有一株奇特的“石上松”(现经专家鉴定,此树不是松,而是一古柏),躯干高大,盘根错节,虬枝如龙,已有四百余年树龄。整个树干是从一块巨石上破隙而出,堪称“琅琊一绝”。 在琅琊寺右侧有登山石道,一路上岩石崎岖,林木茂密,至近峰顶处有一山凹,即“南天门”。原有牌坊一座,因年久失修而废。除近过去有久废的碧霞宫、会峰阁、三霄殿等建筑,近年来已渐次修复和重建,焕然一新。这里视野开阔,气象万千,极目远跳,滚滚长江有如白练,巍巍钟山恍若青屏。山下阡陌纵横,眼前层峦叠翠,顿觉胸怀开广,心旷神怡。 § 周边景观 1.醉翁亭 琅琊古刹 醉翁亭位於瑯琊山半山腰處,在瑯琊古道之旁,是上瑯琊寺的必經之地。亭建於北宋宋慶曆六年(西元1046年),當時文學家歐陽修被貶於此任滁州太守,感於時憤,寄情山水,常邀友人遊瑯琊山,在瑯琊寺中飲酒抒懷,與寺僧智仙過往甚密。智仙敬于歐陽修的高尚人品,也同情他的不平遭遇,為了讓其少跑山路,特在半山處建一方亭,供他歇足,並可在此聚友飲酒。亭建成後,智仙請歐陽修命名,歐自號“醉翁”,遂題名為“醉翁亭”,還寫下了著名散文《醉翁亭記》,流傳後世。實則當時歐陽修年僅四十,並非老翁,也不常醉,取名“醉翁”者只是心有積憤,借“醉”來避世、玩世而已。文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深究間也”之句,這是他內心的一種真實反映。 現在的醉翁亭地區,已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而是以醉翁亭之間,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裡古樹婆娑,亭臺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據說當年歐陽修不僅在此聚友飲酒談天,也常在這裡辦理公務。在他詩中有“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之句,可見其飲酒中不忘公務。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滑出,貯于一石池中,水質清澈醇美,此即著名的釀泉,為瑯琊山十八景之首,當時歐陽修很喜歡以此泉不沏茶、釀酒而飲之。今釀泉早已湮沒,在其南面,玻璃沼旁,有讓泉,泉水也佳。 醉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於北宋紹聖二年(西元1095年),係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後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後重建。醉翁亭西側有寶宋齋,建於明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這是蘇為紀念其恩師而寫的。文有丰采,字亦俊逸,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瑯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臺建築。有泉水從墻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裡與友人共飲,有一次,他忽生奇想,用杯盛酒浮于水上,任其潭流,流至某人腳下,即將杯中之酒飲盡,稱為“九曲流觴”,為後世引為趣談。後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並倣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築,十分古雅。 在醉翁亭院的西側有一座醒園,建於1926年,面積不大,甚雅致。園內有解酲閣等建築。出醒園南門,過橋不遠即是瑯琊古道,道旁有洗心亭。 琅琊古刹 2.深秀湖 深秀湖景區位於醉翁亭至瑯琊寺山道中間的南側,原係瑯琊溪畔的一小潭,古人遊山時喜歡在這裡垂釣。周圍峰巒族擁,環境清幽。1958年政府為治理下游水患,在此溪上修築攔河大壩,遂成一山間水庫,當時取名“軍民水庫”,以志軍民合力共修之功。1983年瑯琊山風景管理處以此山水景色秀美,為開發旅遊資源,增加景點,利用這裡綺麗的湖山風光,修建起湖心亭、九曲橋、水榭、軒廊、石磯等建築,還整修了湖畔的蔚然亭,並在其附近山上建造了瑯琊書齋,接待遊客食宿,成為一個獨立的風景遊覽區。以歐陽修《醉翁亭記》文中“蔚然而是深秀”之句,取名“深秀湖”,亦頗切合這裡的自然景色。 深秀湖面積約540平方米,上接瑯琊溪水,下通余家洼水庫。湖水澄碧,清澈透底,猶如“山間明珠”。湖中建有湖心亭,重檐翹角,朱柱石欄,雕飾華麗,古色古香。一邊九曲橋與湖岸相連,一邊有長堤通向湖邊水榭,堤上築有拱形大橋。在此漫步遨遊,觀青山如黛,看碧水漣漪,恍如置身畫中。 水榭位於深秀湖的西側,臨水而築,正屋三間,高大寬敞。三面環廊,前面置臺欄,遊人可在此觀魚戲水,賞景乘涼。軒廊在湖的東南角,處於湖水的出口處,由三亭兩廊組成,一面臨水,建築古雅,與水榭、湖心亭等建築交相輝映,為湖景增色。深秀湖東岸有一組由太湖石壘成的“石島”石形怪拙,兀立水中,景色奇妙,名為“石磯”,遊人多在引攝影留念。 3. 野芳園 琅琊古刹 野芳園景區在瑯琊山門以內,進山門不遠即是,是上瑯琊山的第一個風景區,始建於1985年,原名“盆景園”,以培育花卉林木、展覽盆景為主,後擴建為具有亭臺廊閣、假山池沼、花木扶疏、環境幽雅的園林景區。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其佈局結構係倣蘇州園林格式,飛檐翹角,曲徑朱柱,小橋流水,峰青潭碧,猶如一座玲瓏精緻的大型“盆景”,佇立於瑯琊山間。園內有賞心齋、曲苑長廊、下班溫室、擁霞軒、展曦堂、舒亭、樂樂亭、大假山等建築,植有楓樹、桂花、紫荊、繡球等花木,依山就勢,佈置精巧,錯落有致。使山景園景渾成一體,在此溫步流連,頗覺賞心悅目。 賞心齋是野芳園進門的第一幢建築,面積約38平方米,朝南走向,四週墻上砌有格窗,在室中可透過格窗看到園中景致,頗有賞心悅目之趣,故名。其東側有門連通盆景長廊。長廊長約百米,三拐四曲,兩頭連接賞心齋和擁霞軒,又名曲苑長廊。廊內專門陳列各種花卉山石、樹樁盆景,花奇葉翠,姹紫嫣紅,盆景幽雅精巧,長廊古樸典雅。廊後墻也有漏窗,與外景相融。 擁霞軒在園的南測,面積約42平方米,面對朝陽,三面圍墻,廳堂明亮,北連長廊。堂內陳列山水、花鳥等畫卷,是遊人賞景論畫之所。長廊東面還有展曦堂,面積65平方米,內設茶室,堂前有觀魚池,池中倒影婆娑,遊魚嬉戲,在此品茗觀景別有情趣。 園的西側是一座大假山,用太湖石壘成,佔在面積為120平方米,山高8米。山上峰巒林立,山下幽洞相通,周圍還有池沼、小橋、亭臺等環繞,景色秀雅,成為園中之園。在野芳園院外的公路旁,還有醉翁石和“張飛賣肉處”兩個景點。 4.琅琊古道 琅琊古道长约500米,条石铺成,婉蜒于山腰,由低渐高,平坦而幽深。古道两旁树木参天,枝叶茂盛,形成天然棚盖,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游人至此,常常流连忘返。 § 参考资料 http://mychina.lvren.cn/scenic_6/intro6332.html http://travelguide.tripc.com/travel_intro_5948/ http://www.cts2008.com/Member/Sight/leudhg/info.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