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珲春市 |
释义 | § 简介 珲春市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是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 珲春东南以珲春岭为界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中俄边境线长232.7公里。珲春西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中朝边境线长139.5公里。 珲春市是一个新兴的边境开放城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古迹。珲春依山面海,气候宜人,植物繁茂,江河纵横,山川锦绣,自然风光秀美独特[1] 。 § 命名由来 关于“珲春”之名,最早在《金史》中有“浑蠢”名,后来在《明史》中也出现了“浑蠢”一名,并说明“浑蠢”来自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语。在此后的诸多史料中“浑蠢”还写作“浑淖浑”、“温车恨”、“浑蠢浑”、“弗出浑”、“弗出”、“训春”等,最后音译汉化为“珲春”。从“浑淖浑”到“珲春”,变化很大,但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满语音译时所用的汉字不同而造成的差异,珲春是其最后较稳定的译音。据《珲春县志》和《珲春乡土志》记载:珲蠢金时称作浑蠢,为魏晋时“沃沮”二字的变音。凡勿吉、窝集、扶余皆此音之转。《明史》又载,珲春为满语“边地、边陲、边陬(角落)、近边”之意。 据吴桭臣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著《宁古塔纪略》中载:“在宁古塔西南(应为东南)地名红旗街与高句丽接壤颇近海,今设官府,出海参为头等”。其所说的“红旗街”亦即珲春。 另外,在民间有“珲春”是“浑(混)春”的转语之说。其根据是:因珲春近海,晨雾较多,尤其在春夏之交季节,晨雾濛濛缭绕近午方消,故曰“珲春”。 § 地理位置 珲春地处吉林省东部,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南,处在东经130°03′21″至130°18′33″,北纬42°25′20″至43°30′18″之间。 政区以珲春岭为界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哈桑区接壤,边境线全长246公里;西南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咸镜北道相邻,边境线全长139.5公里;北部以老爷岭为界与汪清县毗连,西北角与图们市相连,东北与黑龙江省东宁市相邻。 珲春市是中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位于图们江下游。与俄罗斯陆路接壤,与朝鲜临江相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珲春独特地理位置的魅力所在,“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是对珲春的真实写照。 由于珲春市处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带,也被称为“东北亚的金三角”。 § 行政区划 珲春市地图 珲春市辖4个街道、4个镇、3个乡、2个民族乡、1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含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 4个街道:靖和街道、新安街道、河南街道、近海街道。 4个镇:春化镇、敬信镇、板石镇、英安镇。 3个乡:马川子乡、密江乡、哈达门乡。 2个民族乡:杨泡满族乡、三家子满族乡。 边境经济合作区: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珲春市区南部。2000年和2001年,国务院又在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内批准设立了珲春出口加工区和中俄互市贸易区,从而使合作区成为目前全国唯一集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和中俄互市贸易区“三区”一体,具有工业生产、边境互市、保税仓库、商业服务、居住旅游等多功能综合开发区。 § 历史沿革 据《三国志》和《新唐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7年(汉河平二年),今珲春市境内的温特赫部城就已是高句丽的栅城。唐渤海国时期,在珲春温特赫部城设东京龙原府,领庆、盐、穆、贺4州。 公元785年—794年,这里是渤海国国都。明朝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密拉卫、乌尔珲山卫、童宽山卫(今珲春通肯山)等,都设在珲春一带。清初珲春属封禁区。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设珲春协领,这是有资料可查的珲春地名第一次在官方出现。珲春协领下设卡伦(哨所)15处,隶属于宁古塔副都统。次年始建协领衙门于浑蠢水(即珲春河)之北,并开始建城。 1859年(清咸丰九年),珲春协领升为副都统衔协领。 1881年(清光绪七年),增设珲春副都统,统辖延边大部分地区。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继续在珲春筑城,初在今珲春市靖和街东部(第一百货商店东—东关路一带),俗称旧城。同年设吉林边务督办、珲春招垦局,开放荒围。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前后在珲春相继建有副都统衙门、招垦总局、边务行营等军政机构。珲春市 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珲春厅,辖密江以东之地,治所仍在珲春城。添设吉林省东南路分巡兵备道,珲春厅抚民同知衙门与道台衙门同城。从此废除了吉林围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招民垦荒,驻靖边军,置防俄炮台,修通道路,整设驿站等,使珲春进入了重新建设时期。 1913年(民国二年),珲春厅改为珲春县。珲春初建县时县城称首善乡珲春城。 1930年后改称第一区。 沦陷时期,1936年改称珲春街。 1945年以后先后称珲春县、城区、城关区、第一区、珲春镇等。 1988年撤销珲春县,改置珲春市。 1991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城市, 1992年3月9日,中国国务院批准珲春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沿边城市。 2010年10月珲春至长春高速公路通车。 § 气候特点 珲春市气候属中纬度、中温度、近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又因西部、北部有高山作天然屏障,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全年日照时数为2322小时,历年平均气温为5.65℃,无霜期为140-160天,秋霜多在9月下旬出现,平均降水量为617.9毫米,年平均风速为3.6M/S。 由于靠近日本海,所以冬夏气候受海洋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特点是: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 8月份平均气温21.2 ℃,是盛夏避暑之胜地。 §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珲春市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有珲春、春化、敬信等几个沉煤盆地,煤炭探明储量7.78亿吨,远景储量12亿吨以上,是吉林省最大的煤田。设计开采规模700万吨/年,目前(截至2012年)年开采量为500万吨。 珲春地区是吉林省第二大黄金带,已发现大型矿床2处。珲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利用珲春丰富的金铜矿资源以及周边国家资源,建设了矿山开采个金铜冶炼厂,年产黄金1吨,铜4000吨。 此外,初步探明珲春的钨金属储量11.4万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 。 林业资源 珲春市市森林覆盖率为76.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5,128万立方米。域内拥有林地面积44万公顷,木材储积量4500万立方米,年度采伐量12万立方米。 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落叶松、水曲柳、椴木、柞木、桦木等。其中优质大径阔叶材比重较大,柞木占活立木总储积量的36.6%,为生产地板,家具等林木制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 水资源 珲春市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52条,水资源总量20.5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12,770立方米。 珲春依山傍海,雨量充沛,水系发达,泡塘遍布,经评价鉴定的天然饮用矿泉水3处,均为含锶的偏硅酸矿泉水。 农地资源 全市拥有耕地面积2.9万公顷,耕地、林地、牧草地之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3.7%。 耕地集中联片、地势平坦,坡度小于15度的耕地占99%,有利于发展粮食、蔬菜、药材及畜牧业。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大豆、玉米为主。此外,珲春土壤内富含晒元素,经检测地上农作物果实均富含晒元素,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3] 。 土特产品 珲春市土特产资源1000多种,盛产人参、鹿茸、蜂蜜、哈什蚂等名贵滋补药材和松茸、木耳等土特产品[4] 。 周边资源 俄罗斯滨海疆区林地覆盖面积1230万公顷,木材总储量17.5亿立方米,每年可采伐1000万立方米;区内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矿丰富;海产品产量占全俄的14%,主要有明太鱼、鳕鱼、比目鱼、青鱼、大马哈鱼、扇贝、螃蟹、海胆等,年捕捞量370万吨。 朝鲜东西海岸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品种多、数量大,仅鱿鱼蕴藏量就达500多万吨。 § 科技教育 珲春市现有各类学校52所,教职工2992人;卫生机构18个,卫生工作人员983人;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艺演出团体3个,各类文化艺术协会13个,文艺人才2300多人;拥有党政、管理、技术、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各级人才13987人。 特别拥有众多精通韩语、日语、俄语等外语专业人才;每年有大量的大中专、初高中、职业技能学校毕业生及来自周边地区的务工人员,为在珲春投资办厂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并且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珲春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与临近的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重点城市之间有着广泛交流与友好合作。 § 经济建设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3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口径工业总产值147.1亿元,同比增长30.6%;贸易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同比增长24.4%;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16.6%;财政支出14.2亿元,同比增长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6亿元,同比增长34.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亿元,同比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同比增长18.5%;接待国内外游客68.1万人次,同比增长78.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037元,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4元,同比增长19.2%。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工业经济总量、地方级财政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已进入全省前十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12名,先后获得吉林省工业提速增效十强市、全民创业先进市称号和县域突破明显进步奖。 2012年5月21日,中国政府新近批准在吉林省珲春市设立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标志着由中、俄、朝、韩、蒙五国共同参与的图们江国际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5] § 旅游名胜 望海阁 始建于1993年,是一眼望三国的主体建筑,矗立在防川哨所之前。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为该楼题名“望海阁”。“望海阁”北几百米的地方,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桑镇。西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豆满江市相望。沿图们江而下约1 5公里,即进入日本海。如果在晴朗的天气,海上的舰船都清晰可见[6] 。 防川哨所 被誉为“东方第一哨”,位于中俄边界山岗上。胡锦涛、江泽民、李鹏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曾来此视察,慰问全体官兵。 1991年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珲春视察时亲自为哨所题词为“当好国门卫士,固我中华边关”。 土字牌 土字牌 位于珲春南部敬信镇防川村中俄边界的起点处,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重立。 1886年,清朝督办边务大臣、督察院左副督御使、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向俄国勘界官员拒理力争,使俄国擅自立于洋馆坪处的界碑南移到这里,从而争回了被俄国非法占据的黑顶子(今敬信镇)地方。 “土字牌”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为花岗岩质。我侧正中竖向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左侧竖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俄侧刻有“T”字,是自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设立的“耶”、“亦”、“喀”、“拉”、“那”、“倭”、“帕”、“土”等八个界牌之一。 1960年,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一具有历史完整的疆域标志不受江水冲毁,筑有高6—8米不等,长1860米江岸护堤。 1994年12月,土字牌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10月又被确定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张鼓峰 又名刀山,位于防川村北部1.5公里的中俄边界线上,图们江上溯20公里的东岸,海拔152米,山顶分水岭为中俄分界线,是防川北部主要山峰,山林别致,山顶平坦,便于眺望,因日俄之间的“张鼓峰战役”而闻名,现在其山坡仍可发现战争遗物。中国一侧的公路边上,建成占地300平方米张鼓峰战役纪念馆,警示国人时刻注意国防安全。 沙丘公园 沙丘公园位于敬信湿地张鼓峰南坡,由沙丘和张鼓湖组成,总面积61公顷,因海水倒灌聚集而成。错落的丘梁沿图们江东南绵延而卧,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堪称绿地奇观,素有“绿洲沙漠”的美誉。沙质柔滑细腻,色泽金黄,富含硒、铁、锌等多种矿物质,人过不留痕迹,是滑沙的良好场所。 人称“塞外仙人湖”的张鼓湖,紧靠沙丘之东,湖长800米,宽700米,最深处17米,湖水清澈宁谧,鱼翔鸥飞。沙丘与湖水以一狭长半岛有机结合,使游人既可进行沙浴,又可游泳、垂钓。沙浴可治疗皮肤病、儿童厌食症及多动症等多种疾病。 莲花湖 莲花湖 位于防川村沙草峰东南,水面面积为48万平方米,东西宽480米,南北最长处可达1000米,潭水清澈。每年七月下旬到九月初时节天然生长出满池的荷花。清末诗人韩文泉有佳句“幽谷如临君子国,深山得睹美人仙”盛赞此景。 该地荷花又称“图们江红莲”,有着一亿三千五百多万年的历史,这里已成为我国野生荷花的研究基地。 防川村 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距珲春市区60公里,被誉为“东方第一村”,所辖总面积14平方公里,海拔仅5米,是吉林省海拔最低的地方,是珲春市单一民族(朝鲜族)的村落,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之称。 洋馆坪大堤 被誉为“天下第一堤”,坐落在敬信通往防川的公路上。历史上的防川有如一块“飞地”,一直孤悬“海外”,防川与内地之间有两处“地峡”,最窄的洋馆坪段于1957年被图们江水冲断,因此,当地百姓曾长期借走俄境出入防川。 1992年8月政府投资500万元建设洋馆坪大堤,经过挖石填江,填土筑路,硬是在图们江中属于中国的“领江”上修建了一条江堤公路,大堤长888米,宽8米,用青石填江筑成。 龙山湖 由六道泡、七道泡、八道泡、九道泡组成,水面面积达600公顷,池塘水草丰美盛产鲤鱼,曾作为渔场。其东临俄罗斯,可清晰的看到厄克斯别的青海湾。龙山湖宾馆实行星级服务,客房设施齐备,可观赏湿地、候鸟、荷花和休闲活动。 水流峰 又名鹰峰,海拔462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观测辐射可达460平方公里,其山势陡峭,林木葱郁,秋日登高环视能观测日本海和三国五座城市。 1963年罗瑞卿大将来此视察时指示在这里设立哨所,哨所设立后,此地成为军事要地,又为此处增添了神秘感。水流峰东约6华里有渤海国时期的古城—水流峰遗址,白马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五家山 因清朝光绪年间曾有五户人家在山下建屯而得名,又因此山距离日本海仅4公里,而被誉为“海湾第一峰”,海拔325米,山型宛若卧龙,山路崎岖盘旋,山顶陡峭险峻,山中林象壮观,有大面积的松林、灌木林,每年四、五月份当晨光熹微,朝雾缭绕,烟云飘渺之时,会出现“海市蜃楼”的景观。 回龙峰革命洞 位于敬信镇回龙峰村一个山沟内的半山腰上,南面为图们江。石洞由天然石块组成,洞口在洞的西南侧,只能容一人出入,洞内高1.3米,南北长约4.8米,东西宽约1.8米,空间容积约为20m3。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志士曾以此洞为革命据点,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 敬信野生玫瑰 第四纪古生植物野生玫瑰,生长于敬信平原的沙丘林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保护花种,对进一步研究古生植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敬信野生玫瑰花朵和提取物具有芳香开窍、滋肤养颜、消食健脾等奇特功效,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春日,野生玫瑰成群成丛,手掌般硕大的粉红花瓣竞相盛开,香气扑鼻,更兼枝头蜂舞蝶绕,树下落红缤纷,极具科学和观赏价值,成为敬信平原的一道美丽景象。 龙虎石刻 龙虎石刻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珲春市沿河街龙源公园北侧车大人沟河南岸。东距车大人沟河新安桥约50米,南距龙源公园东门大约50米。石刻“龙虎”二字为清末金石学家吴大徵所书。 清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占我乌苏里江的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后,又偷移界碑,继续蚕食黑顶子等中国领土。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吴大徵与沙俄进行勘界谈判。吴大徵坚持爱国立场,据理力争,最后签订了《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和《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立》,改立和添立土、萨、啦等石界碑和边界记号,争回了黑顶子地方和图们江的航行权,为阻止沙俄继续入侵做出了贡献。“龙虎”二字即此次谈判前篆写。 石刻原置凉水镇河东村(今改名龙虎村),图们江左岸。后因水患移至路旁,1986年为配合公路建设移置于珲春市车大人沟河北岸,1994年,又因城市改造移至于此,1980年国家拨专款,兴建一座具有清代风格的亭榭,以保护这块具有历史意义的石刻,使其流芳百世,激励子孙后代。 灵宝寺 灵宝寺 灵宝寺位于珲春市区海拔120米的北山旅游文化城核心区域,占地面积10000m2,总投资为6000万元。景区内共建有山门、钟鼓楼、送子观音、地藏菩萨、财神殿、滴水观音、天王殿、弥勒佛、大雄宝殿、千手观音、石林大佛、天坛卧佛、灵宝塔、长城、万佛洞、水灵洞等十六处佛教景观,每处景观都风格新颖,各具特色。 森林山 (21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地)位于珲春市东北部,距市区约65公里,是珲春市与汪清县交界的老爷岭的主峰,珲春河、汪清河、绥芬河的源头,海拔高度1477.4米。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何玉囡教授测定,森林山是21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地。 为发展珲春市的旅游事业,珲春市政府在2000年12月31日晚至2001年1月1日举行了“辞旧千年,迎新世纪,观赏21世纪第一缕曙光活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日出实况。著名词作家张藜、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著名歌唱家崔京浩共同创作了歌曲《第一缕阳光》。 草帽龙泉 在珲春市春化镇东北约20华里,有一座高大山峰,因山顶形如草帽而得名为草帽顶子。在山的西北坡海拔449米的山腰处,有一个面积约15公顷的泡子,俗称“海眼”、“小天池”、“草龙池”。泡子清澈、宁静,大旱不竭,霪雨不溢。在泡子东约200米处有一眼泉水,水质清甜,四季长流,日采水量可达86.4吨,为优质矿泉水,据说常饮此水可强身壮骨,白发变黑。 地下森林 在春化镇境内距草帽山北不远的陡峭幽深山谷中,生长着大片奇特的“地下森林”。站在崖边下望,丛丛树梢就在脚下,风景别致,实属罕见,可与镜泊湖的地下森林相毗美。 萨其城 为渤海时期山城。“萨其”为满语,意为“砍”或“砍平”,萨其城得名于此城为修整山坡而筑之城。萨其城位于杨泡满族乡杨木林子村南山,距市区14公里,城垣依山势而建,三面萦绕溪水。在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了望台,均利用突悬外伸百余米的山峰修建,高约3米,直径30米,周围环以石墙。该城遗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山玄武岩石柱 密江地质遗迹安山玄武岩石柱游览区,距密江乡所在地43公里,是第三纪上新纪由安山玄武岩岩浆喷发形成的大山锥体。石柱有六棱、五棱、四棱之别,排列紧密均匀,远远望去,整个山头就如人工打造的石条立着码放在那里,是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地质科研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已被正式确定为国家地质文物。石条外呈浅黄色,内呈灰黑色,富含铁质,相互撞击可发出不同种的金属撞击声。 大荒沟抗日根据地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北约45公里处,现为大荒沟林场所在地。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主要遗址有:中共珲春县委遗址、苏维埃政府遗址、头道岭军事筹备会议遗址、北一学校遗址、兵工厂遗址、十三烈士殉难地等。出土的主要革命文物有:在兵工厂制造扎枪、改制手枪及根据地军民使用过的生活用具等。 东西炮台遗址 清政府于光绪七年至十二年,为了抵御沙皇侵略,在珲春修筑了东西两座炮台。西炮台位于近海街春景村,距市区4公里。东炮台位于马川子乡东炮台村,距市区约6公里。两座炮台之间相距4公里,各安设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三尊大炮,是当时最先进的后膛装弹的远射程大炮,每颗炮弹重90多斤,射程可达90华里。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一路沙俄军队侵入珲春、延吉、吉林。 1907年沙俄军队撤出珲春时,将西炮台的三尊大炮抢走,运到海参崴修理后,作为要塞炮安于港口的一座山上。东炮台的三尊大炮一直保留到伪满时期,后被日本侵略者切割运走,做为生产武器的原料。 八连城 位于珲春市三家子乡八连城村北约0.5公里处,东距市区约6公里,西距图们江约2.5公里,从出土文物认定,八连城是渤海时期的古城,并且是渤海国东京龙源府所在地,公元785年至794年,八连城曾一度是渤海国的都城,号称亚洲第二大城。[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