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炮击金门 |
释义 | 炮击金门 - 简介 炮击金门1958年8月23日, 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1958年7月,台湾国民党当局乘美军进入黎巴嫩之机、叫嚷“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并于7月17日令其陆海空三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为了打击国民党军队对大陆的窜扰和破坏,反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中央军委于18日作出对金门的国民党军实施惩罚性炮击的决定。 8月23日、24日,福建前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向占据金门岛和马祖岛的国民党军队和驶往金、马的运输舰进行警告性、连续性的大规模炮击。击毙金门防卫部3名中将副司令和数百名官兵,击伤一艘运输舰和两艘其他舰只,摧毁了大批军用设施,封锁了金门。 9月初,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继续从各地调兵,加强台湾和台湾海峡的兵力,并派出军舰、飞机直接为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舰护航,把对台湾海峡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门、厦门的中国12海里领海范围以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宣布、将领海权扩大到12海里,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奉命于9月8日、11日和13日、对金门的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猛烈炮击。 10月6日和10月13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炮击再停两星期的文告,前文宣布从10月6日起暂停炮击7天,后文宣告再停炮击两星期。 10月25日,又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逢单日打,逢双日不打,但均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此后,停停打打,持续多年。其间,1958年10月20日,11月3日和1959年1月7日,福建前线部队又对金门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炮击。但炮击的目的已从惩罚性作战变为政治性和战略性行动,中国对外宣布了一揽予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从这一天起停止自1958年开始实行的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行动。同日中国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 炮击金门 - 背景 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武力介入台湾海峡。1954年12月,美台订立《共同防御条约》,使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问题复杂化,也使毛泽东深思熟虑:从战略高度判断台湾海峡的局势,首先是“美蒋协防”保台湾,要准备美国空军、海军卷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将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1955年3月,美国和蒋介石签订的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生效。在美国的支持下,台湾当局年年发出“反攻大陆”的叫嚣,不断骚扰大陆。 朝鲜战争刚刚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在东南沿海修建鹰厦铁路,浙闽、赣闽、粤闽战备公路,及福州、龙田、漳州、晋江、惠安、连城机场,1955年-1956年,铁路、公路及六大机场相继完成。1956年解放军仿制苏联米格17的歼-5亦试飞成功。 1958年7月中旬,伊拉克人民推翻伊拉克王室,建立伊拉克共和国,并退出巴格达公约,美、英立即派兵进驻黎巴嫩与约旦,中东形势紧张。1958年7月1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附近登陆,武装干涉黎巴嫩和伊拉克内政,中东燃起战火。台湾当局伺机摆出反攻大陆的姿态。1958年夏,国际形势骤然紧张。美国在黎巴嫩登陆,扼杀黎巴嫩人民起义;英国出兵约旦,威胁伊拉克民族革命。在远东,美国重申不承认中国,并支持台湾当局在台湾海峡进行战争挑衅。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以牵动全球战略格局,震慑美蒋顽固势力。他说道:不要怕鬼,你越怕鬼,你就越不能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我们不怕鬼,所以炮击金门、马祖。 炮击金门 - 过程 炮击金门 1958年7月18日晚,毛主席召集有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海、空军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金门炮战,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7月19日,叶飞率福州军区前线指挥部疾驰厦门。兵力部署如下:以17具炮兵营组成莲河地区炮兵群,以15个炮兵营组成厦门地区炮兵群,分别负责打击小金门和大金门的国民党军;以6个海岸炮兵连配置在围头、莲河、厦门前沿阵地,打击大金门料罗湾的国民党军舰。7月20日,中央军委批准组成以叶飞为首的福州军区前线指挥所。 工程兵夜以继日构筑90个连的野战炮兵掩盖阵地,95个连的露天阵地,抢修道路150余公里,桥梁500余米,保障炮兵部队急速进入阵地。航空兵部队神速转场至闽、粤、赣三省几个机场。在厦门、莲河地区组成1个高炮群,保障对空安全。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含鱼雷快艇)水陆兼程,隐蔽地迅速进入相关海域。 8月20日,毛泽东决定: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突然猛烈打击(不打马祖),把它封锁起来。8月21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作出8月23日17时30分发起炮击金门的决定。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4.5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金门炮声,天下惊闻。摸不着头脑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赶紧跑到北卡罗来纳山中地下深处的防弹掩蔽所,向总统艾森豪威尔汇报了金门的消息。艾森豪威尔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搞懂其中的玄机。于是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开始发挥作用:金门、马祖失守,台湾也就保不住了,这将威胁“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甚至冲绳未来的安全……因而将使美国的根本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他不敢再往下想,急急忙忙回到华盛顿,下令从部署中东的第6舰队调出两艘航空母舰加入第7舰队。美国人终于随着毛泽东的指挥棒动作起来。 金门守军海上补给线被截后,美台海军组成了联合舰队进行护航。福建前线部队请示打不打美台联合舰队?毛泽东命令照打,以试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到底有多大,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到底有多深。结果,解放军一通大炮,美舰顿时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丢下台舰及运输船只,掉头遁去,急得蒋舰大骂“美国人混蛋”。事情再明白不过了,美国是不会冒同人民解放军发生直接冲突的危险的。在这一新形势下,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10月6日,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告台湾同胞书》,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美国人总有一天会抛弃你们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并宣布暂停炮击7天。25日,毛泽东再次新撰《再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中国人的事情只能是我们中国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可以从长计议”,宣布“逢双日”不打炮,让金门等岛屿“得到充分供应”,“以利你们长期固守”,“一致对外”。 文告的发表,将台湾当局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处境暴白于天下。也宣告了中国人自己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从此,金门炮击战进入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新阶段,成为中外军事史、政治史上的奇观。美国“划海而治”的分裂图谋被最终挫败。 1979年元旦,由于美国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同时终止其与蒋介石集团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中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马祖等岛屿;同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炮击金门行动遂告终止。 历史是一面鲜明的镜子。中国人民350年来捍卫台湾主权的斗争证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分割我国领土和主权的企图,不管来自外部侵略势力,还是内部分裂势力,都不可能得逞;任何分裂主义分子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2] 炮击金门 - 时机选择得当 解放军炮击金门的阵地 1955年万隆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逐步确立了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但这一努力遭到了美国政府的阻挠。1956年的“波匈事件”(波兰和匈牙利国内爆发的反对苏联干涉其内政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后,美国调整了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政策。1957年6月28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旧金山发表演说,毫不掩饰地道出要消灭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从这年12月起,美国先是中断了中美大使级会谈,继而怂恿逃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破坏,妄图通过制造既成事实把台海两岸的分裂状况永久固定下来。1958年5月,美国在台湾成立“美军联合协防军援司令部”。 在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怂恿和包庇下,台湾方面不断出动飞机深入祖国大陆内地,在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等地空投特务、散发传单,甚至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轰炸。与此同时,蒋介石政府还不断向金门、马祖等靠近大陆的岛屿增兵,至1958年夏季,金、马两地的兵力已达10万之众。台湾海峡的局势日趋紧张。 金门列岛位于福建南部厦门以东,距大陆约5.5海里,分为大金门和小金门两岛,附近还有大担、二担两个小岛被蒋军困守,他们不断对福建沿岸进行骚扰。 1957年12月,由铁道兵承建的连接福建鹰潭和厦门之间的鹰厦铁路通车,这极大地提高了福建前线的国防运输能力。12月18日,毛泽东作出批示:“请考虑我空军1958年进入福建的问题。” 1958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限定美国政府在15日内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否则,中国政府就不能不认为美国已经决心破裂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的次日,杜勒斯亲自站出来发表讲话宣称,如果中国政府同意更改会谈地点,美国政府将派它的驻波兰大使参加会谈。但是,杜勒斯在谈话中还表示,美国不会向中国限定举行大使级会谈的“最后通牒”低头。 7月15日,就在中国政府为中美重开大使级会谈限定的最后期限到达之时,新中国领导人非但没有等到美国人重开谈判的答复,相反,却得到了美国出兵黎巴嫩,干涉伊拉克革命的消息。美国的霸道行径使得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美国出兵中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后来对台湾局势的反应能力。偏安一隅的蒋介石集团也想趁火打劫,于7月17日宣布进入“特别警戒状态”,同时加紧针对大陆的军事演习和空中侦察,摆出一副反攻大陆的架势。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的方案已在案头,毛泽东果断决定,“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3] 炮击金门 - 历史成果 炮击金门 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实施了七次大规模的炮击,取得了丰硕成果: 1、第一次炮击前夕,国民党官兵举行的周末会餐刚刚结束,国民党上将、“国防部长”俞大维,正同金门防卫部司令长官、上将胡琏散步;中将、副司令长官赵家骧,少将、副司令长官章杰,中将、澎湖防卫部副司令长官吉星文等三人在桥头聊天;当铺天盖地的炮弹袭来时,三个副司令身负重伤,不治身亡;中将参谋长刘明奎挂了彩;俞大维受轻伤;胡琏躲进了防空洞不敢出来。 2、击落、击伤国民党飞机34架,击伤、击沉其军舰27艘,摧毁各种工事320个,各种火炮30余门,毙伤国民党军7000余人。从而,大大打击了国民党军在大陆沿海地区肆意攻击、破坏的嚣张气焰,保障了我沿海地区的和平、安宁和经济发展。 3、顶住了美国对中国的战争恫吓,挫败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也极大地牵制了美国对中东地区武装干涉内政的图谋,增强了第三世界不畏强国的信念。 炮击金门 - 后方支援 炮击金门战场模型炮击金门的胜利,与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援助十分紧密,是福建前线军民齐心协力、团结战斗的结果。福建省支前民工48.5万人次,水路运输各种物资36万吨。在战斗激烈的时期,仅厦门的民兵和群众直接支前的,每日平均4000人以上。地方政府供应木料近4万平方米,麻袋50万条。金门炮击的胜利,又一次证明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军民协作一条心,试看天下谁能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