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偷自行车的人》
释义

§ 剧情介绍

二战过后,罗马同许多城市一样,充斥失业和贫困,人们常常为一个工作机会争得头破血流。已失业两年的里奇(Lamberto Maggiorani)费劲千辛万苦获得一份海报张贴的工作后,却为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犯愁,为了以后的日子好过,他倾其所有购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不想,他的自行车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盗。

里奇同儿子布鲁诺(Enzo Staiola)寻遍罗马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到他赖以活命的自行车,眼见无指望的日子又要降临,里奇牙咬走上偷自行车的道路,可是他的运气却没有别的小偷好,被逮个正着。全片故事简单,但拍得有笑有泪,将战后罗马的社会面貌鲜活地反映出来。

§ 相关评论

《偷自行车的人》录像带封套《偷自行车的人》作为一部官方认可的经典之作,同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事隔这么多年之后再次重看,你会发现它依旧是如此鲜活生动、震撼人心。                         ——芝加哥太阳报

《偷自行车的人》是纯电影的最初几部典范之一。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最终,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的现实纪景中,不再有电影。——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

把《偷自行车的人》称为经典实在还是保守的法。 ——英国《音影》杂志

如果《偷自行车的人》看得越多,就会发现这个男人越迟钝,而德·西卡镜头中的城市影像显得越有诗意、成熟美。                ——大卫·汤普森

德·西卡所要讲述的似乎并不是一个绝望的人变成窃贼的过程,《偷自行车的人》一方面带有趣闻秩事的质地,一方面又是朴素不过的生活本身;而他的故事和主人公也藉此避免了贫穷的道德意味和狼藉的哭声。       ——《万象》杂志

§ 精彩影评

海报巴赞说,意大利人和俄国人天生就是演员。所以我就不知道演员的表演在多大程度上成就了这部电影史上的新现实主义伟大作品。新现实,并非纯然的客观,不是简单的自然主义,而有更为浓重的人工化手法,当这种人工化手法被掩藏到背后,观众无法识破时,这部作品几可被称为杰作了。在看《偷自行车的人》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演员全部是非职业的,于是在观影的时候,不禁为这种质朴的表演所倾倒,这种倾倒还是无意识的,因为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忘记了表演的存在。到了观看过程的结束,回想整个故事,才记起演员是非演员这回事,惊叹才出现了。所以新现实并非简单的实景拍摄和非职业演员演出这么简单,新现实是高度人工化的,他们总要表现一个完整的,没有缺憾的叙事,所有的一切都要支持这种完整,以便达到完美。试想如果《偷自行车的人》真的用职业演员来演出(据说制片方当初想用加里•格兰特来扮演男主角)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电影里里奇的声音其实也是配音演员配音的。同样,电影的剪辑、场面调度等等也是非常风格化的,风格化的作用在于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会游离于影片之外,技术被掩藏了,正如巴赞说的,“不再有电影”,似乎这就是现实。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因为现实中,矛盾不会如此集中化,不会如此戏剧化。新现实的魅力正在于此:高度集中化了的现实,影片似乎总要表达些什么,但因为过多的现实意象,影片的意蕴是那样丰富。

意大利的新现实电影到1947年左右其实已出现危机,因为新现实主义常用的电影表现手法如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演出等手法被滥用了,在一些喜剧类型的影片中也会使用这些不合适的手法,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电影思潮的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偷自行车的人》,并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意义可想而知,也可见伟大的导演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所在。

一辆自行车,成了一个人生命中无法承担之重,这构成了严重的不对等,在极轻微的物质价值和沉重的心灵重荷之间。一辆自行车,承载着一个人、甚至是一家人的生活的全部希望,希望就是一切,是一家人全部奋斗的意义之所在。整部影片正是围着这个希望展开,里奇需要一辆自行车才会拥有来自不易的工作,然而自行车被当了,全家倾其所有赎回了自行车,然而就在上班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了,然后就是影片最为精彩的寻找自行车之旅。自行车被偷,就意味着一家人的生活希望一下子坍塌,灾难的降临就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灾难之后就是磨难,影片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向观众展现了主人公历经磨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这个本色演员才能完美展现。本色演员并非是要求演员经历过故事中所经历过的一切,但他肯定是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他的生活环境就是社会的底层。这种磨难就是希望顷刻之间破灭,但个体不愿面对这种顷刻的破灭,他总要挣扎着去追寻,他越付出努力,他就越陷入希望破灭的泥潭,越发难以自拔。环境的悲剧最终不可避免地酿成心灵和道德的悲剧。当然反映了导演共产主义思想的影片总不会忘记社会批评的使命,导演的高明处在于,他没有孤立或者是简单地批评某一社会现象,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总显出丰富的意象。一辆自行车,对于社会底层的里奇来说,这是生活所有的希望,但对于不跟他属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来说,一辆自行车就仅仅是一辆自行车而已,被偷了就是丢了而已。所以整个寻找希望的过程,只有里奇和他年幼的儿子在徒劳地进行,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强烈地体会到了他们内心的绝望和孤独。

儿子在电影中的设置真的堪称神来之笔,他让整部电影的内涵丰富了很多,使电影深入到了心灵原本无法触及的层面以及道德层面。从父子二人寻觅自行车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对和谐的父子关系,彼此信任,彼此有着强烈的爱。自行车在某种程度上是父子二人共同的希望,寻觅希望的过程虽然是遭受磨难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之中,却体现了父子人格的尊严。然而,当磨难达到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时,里奇的道德一下子坍塌了,自己成了偷自行车的人,并被所有人进行身体及道德侮辱。这一切,全部被儿子看在眼里。影片的最后是很有意味的镜头,儿子握住了爸爸无助的手。在此刻,爸爸成了一个弱者,道德上的弱者。此时去追问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似乎显得多余,其实这一幕充满了感人的温情。德•西卡在另一部电影《孩子在看着我们》中,同样表现了这种父子间的脉脉温情,弗洛伊德主义者可以大大做做文章。

§ 幕后制作

海报

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1949年获得奥斯卡特别荣誉奖,历年来在大大小小的评选中都能入围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在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一部简单但有力量的作品。影片上映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演好一个角色——那就是他自己。剧本最先是由意大利首席编剧塞萨·柴伐蒂尼创作出来,他联合了多位从1940年代至1970年代活跃于影坛的重要欧洲导演。在柴伐蒂尼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和德·西卡是如何为了 这部电影而参观了一家妓院以及后来看面相女人的房间,这个女巫后来也成为影片中的一个角色。我们从这些记载中认识到,德·西卡以及编剧,完全的低成本制作,所有场景在罗马街头实地拍摄,以平民化的剧情推进,既不说教,也不升华,最彻底地接近那些战后的特殊时期,即意大利经济瘫痪、陷入困境的大时代背景,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

《偷自行车的人》故事很容易就能复述出来,剧本最初源于一则两行文字的新闻:一个失业工人和他的孩子,为了寻找他们丢失的自行车在罗马街头奔波24小时,结果一无所获。而在这部电影当中所要讲述的其实也就这么简单。里奇是一个整日在等到工作的男人,这一天,他得到了一份工作,条件是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实际上里奇没有车。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妻子玛丽亚便把家里所有的床单拿出去典当。有了自行车之后,里奇从事的工作就是到处张贴海报,在电影院的广告栏里粘贴了巨大的丽塔·海华斯的电影海报,这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好莱坞光鲜亮丽的世界,一个是新现实主义的日常生活。玛丽亚于是去感谢预言里奇能够找到工作的巫婆。在外面等候她的里奇,把自行车放在门口也上楼去看。此时德·西卡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大家都以为当里奇回来的时候自行车已经被盗,但是它仍然还在。

随后,毫无疑问,车还是被偷了,被另一个需要工作的男人。里奇和他的儿子布鲁诺四处寻找自行车。在大城市罗马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连警察局也爱莫能助。终于里奇决定放弃了,他对布鲁诺说:“你必须活着同时忍受着痛苦。” 此时他已被绝望折磨得精疲力竭后,他问儿子:“想不想来点批萨?”于是他们烈士般地走进一家餐馆,安东尼奥甚至给自己要了点酒。稍后不久,里奇意外认出了偷车贼然后追踪他进了一家妓院。一群非常丑陋的围观者。警察的到来也没有起作用。终于在影片最著名的这段场景中结束,里奇妄想为自己偷一辆车,延续了偷车和贫穷的循环。

非职业演员的经典演绎

新现实主义,作为一个电影学术语,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意义,但是它通常指的是电影中工人阶级的生活,设置在贫穷的文化背景之中,并且暗示这样的信息如果财富能够平分社会将更加合理。主演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是一名非职业演员,扮演一位每天早晨都加入到求职大军的行列中并且非常绝望的男人里奇。根据德·西卡的介绍,在筹拍《偷自行车的人》的时候,有一位美国制片商愿意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来赞助他,但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启用好莱坞当时大紫大红的演员加里·格兰特来出演男主角。德·西卡没有答应,他决定不用任何的职业演员。

德·西卡在罗马的就业市场中寻找到一位当时真正处于失业之中的工人来扮演他的安东尼奥,一个在街上看热闹的男孩来出演安东尼奥的儿子,他的妻子则由一位新闻记者来扮演。值得一提的是,炼钢工人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在影片中精彩演绎了这样一个日后成为永恒经典的角色之后,又回到了罗马的就业市场中重新陷入失业的危机之中。有一位德·西卡的同行这么评价他:“他是宁可要现实,不要浪漫;要世俗,不要闪闪发光;要普通人,不要偶像。”

§ 幕后花絮

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是业余演员,维托里奥·德·西卡决定不采用职业演员。

里奇工作的时候,在墙上贴的一张海报,是丽塔·海华斯拍摄的电影《荡妇吉尔达》 (Gilda 1946)。《偷自行车的人》海报维托里奥·德·西卡表示,他是根据演员们走路的样子来选择他们的角色,包括布鲁诺和安东尼奥,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一幕,是布鲁诺在穿过大街的时候差不多向前跑了两次,这并是不在预演排练之中的。因为当时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正好同时有两辆汽车经过。

《偷自行车的人》面世之初,被多数人视为一部马克思主义式的寓言,加上编剧柴伐梯尼本人还是一名意大利共产主义者,更有甚者,左翼作家卡挪夫批评影片结尾的处理“虽然有卓别林式的高尚但是削弱了社会批判色彩”。

在电影杀青之后,男主角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倒是真的开始为寻找工作而发愁起来。

前期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原来打算是让加里·格兰特出演男主角,而维托里奥·德·西卡则更加青睐于亨利·方达,当然了,这都是在他们决定采用全体业余演员之前的想法。

《偷自行车的人》在第一次发行的时候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1952年当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第一次发起国际范围内的电影人和影评家投票,该片被选为历年来最伟大的电影。投票每十年一次,在1962年《偷自行车的人》降到第六位,随后就跌落出了榜单。影片在1999年重新发行之后,新一代的观众得以看到了一部如此简单、直接和真实的作品,才发现“它是如此与众不同”。

§ 导演介绍

维托里奥·德·西卡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男,生于1902年7月7日,意大利

逝世于1974年11月13日,法国

星座: 巨蟹座

主要职业:演员 / 导演

出生日期:1902-07-07

出生地点:意大利 Sora, Latium, Italy

维托里奥·德·西卡: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被人称作"秒中生活的男人"。意大利导演兼演员。二战后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复兴中重要导演,而且是一位极具才干与魅力的演员。其作品对战后意大利底层人民流露出深厚的人文关怀,而且风格极其自然,毫无矫饰。16岁登上银幕,21岁跟他人一起搭台演戏,成为舞台剧的偶像巨星。1932年开始成为电影明星,主演浪漫喜剧。1939年初执导筒,出师不利,未显才华。后来开始跟罗西里尼和维斯康提一起关注老百姓的生活,1942年以《孩子在看着我们》掀起一场电影的革命。战后执导《偷自行车的人》,将新现实主义美学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因导演作品的商业失败,将主要经历转向表演,一辈子共参演了150多部影片。60年代曾执导少量佳片,但总体份量远不如前。

主要作品年表

《出航》 (1974),The Voyage

《向日葵》,又译《第二个月亮》(1970),Sunflower

《昨天、今天和明天》 (1963),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

《三艳嬉春》 ,又译《薄伽丘》(1962),Boccaccio'70

《布鲁克林的安娜》 (1958),Fast and Sexy

《终站》(1953),Indiscretion of an American Wife

《恩贝托·迪》 ,一译《风烛泪》(1952),Umberto D

《偷自行车的人》(1948),The Bicycle Thief

《擦鞋童》 (1946),Shoe-Shine

《孩子在看着我们》(1944),The Children Are Watching Us

§ 经典对白

里奇来到警察局报案。

里奇:有办法找回来吗?

长官:自己想办法吧。《偷自行车的人》海报里奇:罗马这么大,到哪儿去找啊?

长官:我又没有见过你的车,我怎么去找呢?

里奇:车的牌子、牌照号码,我不是都告诉你了?

长官:我们不能光为你丢了辆车出动全体别动队呀。

里奇:那丢了东西何必来报警察局呢?

长官:应该来报。你要碰到有人在卖你的车,或者在街上骑你的车,可以马上叫警察抓住他呀。

第二位长官走过来,问:怎么回事了?

长官:哼,丢了辆车。

第二位长官不屑地说:啊,再见。

里奇:那我非得自己去找了?

长官:我不是跟你说过了,你做得对,你应该来报案,再见!

里奇:再见!

里奇:你活着并且还要忍受着痛苦。

里奇:为什么在我担心自己是否快要完蛋的时候还要必须把自己杀死?

里奇:来,痛痛快快地吃吧。除了要死人,总有办法,

(父子俩一边大吃一边看着附近也在吃饭的一桌富人家)

里奇:像他们这种吃法,一个月起码得赚一百万。吃吧,吃吧,别管它。你高兴吗?

(里奇停顿了片刻,接着说)我想过,我们要能顺顺当当地过,总算在一起,12000工钱,好,你来记。

(里奇把笔和纸递给儿子布鲁诺)

(在看面相的女人家里)

一位助手:好的来,坏的去。

女巫:上帝啊,给我光明。给我光明。(转身问里奇)要问什么?

里奇(小声地说):有人偷了我的车。

女巫:什么?

里奇:偷了我的车。

女巫:你的什么车?

里奇:我的自行车。

女巫:你的自行车?我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呢。我只能说是你命里注定的事。听仔细了!眼前要是找不着,这辈子难找到。你明白了?眼前要是找不着,这一辈子恐怕就难找到了。要留神!

里奇:眼前我上哪儿找?

女巫:我只能说是你命里注定的事啊。听仔细了,听着,眼前要找不着,这一辈子也难找到。

(里奇从口袋里拿出钱,交给女巫的助手,然后和儿子一同起身走了出去。)

§ 精彩剧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