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希坚 |
释义 | § 简历 王希坚 山东诸城人。1937年毕业于济南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战。曾任部队小报的编辑及宣传科长。后来在党的机关和农会工作,主编过《山东群众》、《群众文化》等刊物。1947年出版了通俗小说《地覆天翻记》。1948年任华东局土改指挥部秘书,次年在淮海战役前线采访 报导。1950年任新华书店山东分店编辑部副主任,出版小说《变工组》和诗集《黑板报上写诗歌》等。1951年初调山东省文联,不久调中宣部编辑通俗教材。1952年赴朝鲜战场访问。半年后回山东任省文联编创部长、代理副主席等职。1954年出版了反映农村生活长篇小说《迎春曲》。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创作了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老解放区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雨过天晴》,小说质朴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特色。1983年参加创办历山诗社,主编《历山诗刊》,研究写作旧体诗词。 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 § 生平经历 王希坚,现代著名作家,1918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他的父亲王翔千与王尽美、邓恩铭等人一起创办励新学会和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是山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王希坚自幼跟随父亲到济南,5岁开始入杆石桥外的成德小学学习。1925年初,转入三合街的育才小学上学。当时正值山东共产党组织初创时期,许多进步青年经常出入王翔千的家,其中就有王尽美。革命志士在街头、广场进行演说以及群众游行的情景,给童年的王希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5年,王希坚随全家回到诸城,在相州王氏私立小学读书。1931年,考入刚刚在诸城建立的山东省立十三中学。在校期间,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不但广泛阅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普列汉诺夫等人的作品,还涉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九一八”事变后,他和同学一起通过办墙报、谈话等形式,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揭露蒋介石的卖国罪行。 1934年,王希坚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师范。他勤奋读书,成绩优异,文笔尤其出色。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王希坚参加了济南师范举行的追悼大会。他还参加过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刘清禄(又名安波,音乐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组织的世界语学习班,用世界语学唱《国际歌》。 1937年,王希坚在省立济南师范学校毕业,准备报考大学。但是,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平津后,沿津浦铁路大举南下,12月底占领济南。国民党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率大军不战而逃。王希坚再次回到家乡诸城,任教于相州王氏私立小学。 1937年春天,长期在东北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人王辩(王希坚的大姐,化名黄秀珍,是山东第一个女共产党员,曾就读于山东省立女师)、赵志刚夫妇回到相州镇开展工作。同年11月,王希坚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相州特别支部委员。 1938年3月,王希坚在共产党的组织安排下进入国民党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六六七团万毅的部队,在团部宣传队负责编印报纸《火线下》。他每天晚上收听广播,整理材料,刻板印刷,有时还自己动手编写了一些宣传材料和通俗的文艺作品。1941年5月,王希坚调到五十七军独立旅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43年8月到山东解放区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王希坚曾担任山东省农会委员、农会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并任《山东群众》、《群众文化》等刊物主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群众生活的文学作品。反映解放区生活的代表性作品是民歌集《翻身民歌》和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变工组》、《雨过天晴》。《翻身民歌》用贫苦农民的语言抒发了贫苦农民的感情。当时王希坚被誉为“民歌专家”。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是王希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惟一一部以减租减息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因此,有人把王希坚称作“山东的赵树理”。 1948年9月,济南解放。1949年,王希坚随山东省人民政府进入济南。1949年7月,王希坚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文协委员。1951年,王希坚调到山东省文艺界联合会,任驻会常委、党组成员、编创部部长等职。同年,王希坚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回国后发表《苏联参观记鼓词》和诗集《远方集》。1952年2月至9月,王希坚参加中国作家赴朝鲜访问团,采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前沿阵地》。1956年,王希坚任山东省文联代理副主席,主持工作。他连续出席第二、第三次全国文代会,还是第一届、第二届山东省政协委员。担任领导职务之后,王希坚不遗余力地培养、扶植文学新人,在山东文学界有口皆碑。 建国初期,王希坚深入胶东沿海农村体验生活后,写出了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迎春曲》。 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王希坚为保护好同志,坚决反对按百分比抓“右派”,结果被打成“反党”分子,开除党籍,撤销职务,下放到桓台县劳动改造。但是他没有心灰意冷,仍然坚信美好的未来,相信人民群众。淳朴的桓台百姓对他的友善和关怀使他深感慰藉。 1959年国庆节前后,王希坚摘掉“右派”帽子,重新回到省文联工作,但在政治上仍然备受歧视,多次受到批判。他在《山东文学》做了一段时间的编辑,后来又从事专业创作。长篇小说《雨过天晴》写完后,出版社已经打好清样,但还是被搁置起来,直到十几年后才得以解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王希坚被关押批斗,刑讯拷打,备受折磨。1970年,随省直机关“五七”干校下放到泗水劳动,暂时脱离无休止的批斗。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王希坚恢复了党籍。在同年6月召开的山东省第四次文代会上,他重新当选为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并任省文联党组成员,兼任《山东文学》主编,他还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并再次当选为理事。后又连续出席省政协第四、五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委员。62岁的王希坚开始他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1990年,王希坚离职休养。离休后,他除潜心旧体诗词的创作和诗歌理论的研究,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山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历山诗刊》主编等职。同时,还从事山东早期党组织的研究工作。1982年,中共山东省委党史征集研究委员会在主任高克亭的领导下,召开了“关于山东地方党组织创建时期若干问题讨论会”,王希坚被邀请参加,他提供了王翔千在1922年加入中共党员的登记表和《山东共产党的发端》的亲笔文稿原件,为讨论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王希坚在《山东党史人物传》丛书发表了他与战友合写的《王翔千传记》,在晚年还为大姐王辩整理了10多万字的回忆文章,同时准备整理诸城早期党员活动的文稿,后因病未能完成。1995年7月6日,因患骨癌病逝于济南。 [1] § 作品 翻身民歌(民歌集)1946,山东新华书店 地覆天翻记 说唱朱富胜翻身(鼓词、上下集)1946,山东新华书店 地覆天翻记(通俗小说)1947,山东新华书店 黑板报上写诗歌(诗集)1947,山东新华书店 老会长(鼓词)1949,山东新华书店 民歌百首 1949,山东新华书店 吴家庄抗灾得丰收(鼓词)1950,山东新华书店 自由歌(诗集)1950,山东新华书店 变工组(中篇小说)1950,山东新华书店 进城(快板)1950,山东人民 石头缝里长牡丹(鼓词)1951,山东人民 苏联参观记(鼓词)1952,山东人民 前沿阵地(短篇小说)1952,山东人民 牛瑞山炸坦克(短篇小说)1952,山东人民 看机器(通俗曲艺)1954,通俗读物 小麦粒自述(通俗曲艺)1954,通俗读物 迎春曲(长篇小说)1954,中青 陈老石入社(短篇小说集)1956,作家 远方集(诗集)1956,作家 雨过天晴(中篇小说)1978,上海文艺[2]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