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游击战
释义

游击战

游击战(guerrilla warfare),通过单点做战分化对手,分散游动的作战,在对手意料之外突袭对手,最终的战略目标为单点制胜,再配合环境背景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单点加单点即为线,四个点可形成面,依此再复制战术及战斗结果即可成面,实施局部突破,如果各个面都可以取得胜利的话,大势所趋,必定胜利在望。它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革命的游击战能够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在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和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最后夺取战争的胜利。游是走,击是打,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叫做游击战。

§ 内容

游击战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展过游击战。中国人民对游击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适合本国情况的游击战法,为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袭击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等。

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它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出没无常地攻击和袭扰敌人,达到歼灭或消耗敌人的目的。游击战是一种非正规作战,无固定的作战线,较正规战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

游击战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它的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和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革命战争的游击战,是被压迫的人民或被侵略的民族,反抗压迫或侵略的一种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形式,在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经起到以弱胜强的重大作用。中国古代兵书史籍对游击战有生动的记述。"游击"一词,最早见于汉初。 《汉书·匈奴传》载:"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余日。游击无所得。"汉高祖设置游击将军,把游击部队称为"游兵"、"游骑"、"游军"。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载:"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这里说的游兵的作战行动,是游击战性质的。 《握奇经·八阵总述》 “游军”一节记述:“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陈(阵)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势无常定。”这是对游击战特点的生动描述。

§ 经典案例

毛泽东字迹1、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准备攻打楚国,采纳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后决战的建议,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国许多地方以游击战袭扰楚军,达6年之久,致使楚军疲惫不堪,尔后派主力入楚决战,大败楚军。中国历史上较大的农民战争,都曾把游击战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清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农民军处于弱小时期,大都采用出没无常,避实击虚,声东击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的游击战法,常使官军顾此失彼、腹背受击,疲于奔命。这种农民战争中的游击战,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2、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沦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3、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可说是近代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越共军队先用游击战的型态和法国对抗,获得效果;在美国大规模介入之後,即使美军使用现代化的装备与精良的武器,游击战的型态依然使美军吃不消,最後终于击败美国。

4、阿富汗面对苏联入侵时所采用的游击战,让苏联军方吃不消,间接造成苏联的瓦解。

5、严格的说,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汽车炸弹、路边炸弹等不算作一种游击战。

6、美国独立战争独立战争期间,“一分钟人”(Minutemen,又作瞬息民兵)在北美享有盛誉,它指的是反抗英军、追求自治的武装村民,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因为他们行动特别迅速,只要一听到警报,在一分钟内就能集合起来,立即投入战斗,在整个战争期间四处袭扰英军,让英国人吃尽了苦头。

游击战在世界许多国家也有较长的历史和辉煌的战绩。在1337~1453年百年战争中,法国人民组织农民和城市贫民游击队,进行了长期的抗英游击战,最终配合正规军驱敌出国,收复失地。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1808~1814年西班牙抗法战争中,1812年俄国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这些国家人民所进行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战胜侵略者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所进行的游击战,对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伟大的战略作用。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长期的游击战抗击侵略者,发展、壮大革命力量,赢得了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印度支那、阿富汗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创造了农村游击战与城市游击战相配合,袭击战与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打武装直升机相配合的新经验。

§ 中国特色的游击战

伟大领袖毛泽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主要有:

1、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2、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3、革命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4、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5、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6、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7、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为主要步骤

8、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很难独立地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使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紧密配合,才能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游击战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是人民战争的重要作战形式之一,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作为一种主要作战形式。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弱小的红军依托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发展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人民政权,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敌后战场,抗击着64%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辅助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以往游击战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主要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消耗消灭敌人,保存发展自己;分兵发动群众,集中应付敌人;以袭击为主要战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保持高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力求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游击活动;扬长避短,"游"与"击"巧为配合;政治主张公开明确,军事行动秘密隐蔽;从战略、战役、战术上配合正规战,并适时向正规战发展;依托根据地,自力更生地坚持长期斗争;战略上集中统一指挥,战役、战斗上分散指挥等。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是袭击,依据袭击对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等。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实践中,还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等丰富多彩的游击战法。这些战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袭击战,是乘敌不备,对其实施突然攻击的战法。通常选择战斗力不强,防备不严,便于袭击的驻止之敌或运动之敌,以迅速而突然的动作,速战速决,快打快撤。

伏击战,是袭击运动之敌的战法。分为待伏和诱伏,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圈时袭击之。伏击战要求秘密隐蔽,突然发起攻击,速决歼敌,快打快撤。

破击战,是以破坏敌方重要军事目标为主的一种战法。也称破袭战。破击战的目标,通常是敌方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基地等。目的是为了造成敌方交通瘫痪,指挥失灵,补给困难,力量削弱和精神紧张。进行破击战,必须有周密细致的组织计划和充分的技术准备,以出敌不意的方法和行动实施之。

袭扰战,是游击队、民兵和群众相配合,以各种诡诈的手段,杀伤、毁坏、恐吓、扰乱、疲惫敌人的一种战法。通常由游击队和民兵以单兵或小组进行袭扰活动,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杀伤敌有生力量,制造各种假象,虚张声势,迷惑敌人。

地雷战,是以地雷为主要武器杀伤敌人的战法。通常与地道战、麻雀战结合运用,以杀伤、消耗敌人,封锁和限制敌方的行动。

地道战,是依托地道工程打击敌人的战法,通常与火力战、地雷战、麻雀战相结合,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麻雀战,是小群分散兵力狙击袭扰敌方的战法。通常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时隐时现,出没无常,灵活机动地杀伤、消耗、迷惑、疲惫敌人。

围困战,是对驻止孤立之敌的战法。通常是包围封锁固守之敌,切断其与外部的联系,断绝其物资供应,陷敌于弹尽粮绝的困境,并结合政治攻势,逼迫其投降或为歼灭该敌创造条件。

在未来战争中,游击战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式武器装备不断出现,游击战将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对游击武装的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作战能力和指挥艺术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游击武装要做到能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打武装直升机,能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并把破袭敌方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与通信侦察系统,瘫痪敌方的供给能力和指挥活动,作为重要任务。

§ 战术评价

游击战一、正面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是一种战争艺术。

二、反面

所谓的“融于群众”其实是利用平民当作挡箭牌。逼迫对手制造战争暴行。违反人道主义原则。采用游击战的方面通常会高压压迫所倚仗的群众。以达到完成战略目的意义。是“恐怖主义”的惯用手段。是一种持久战,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

§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001.com/

《中国历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