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溴敌隆 |
释义 | § 基本信息 溴敌隆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 溴敌隆 化学品中文名称:3-(4'-羟基-3-香豆素基)-3-苯基-1-对溴联苯基丙醇 化学品英文名称:bromadiolone 化学品名称:溴敌隆 有害物成分: 溴敌隆 CAS No. : 28772-56-7 危险性类别:有毒物 最高容许浓度:未制定标准 检测方法:无资料 外观与形状:原药为黄色粉末。 熔点:200-210℃ 饱和蒸汽压:0.002mPa (20℃) 溶解性:微溶于水( 19mg/l , 20℃)、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 主要用途:用作杀鼠剂。 稳定性:在200℃下有热稳定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 聚合危害:不会发生 § 简介 溴敌隆 溴敌隆为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具有广谱、高效、适口性好、使用方便等优点。老鼠食后数天内死亡,死亡高峰一般在药后4~6天,不会引起鼠群拒食,一次单剂投饵即能灭死各种鼠类,适用于农田、住宅、仓库等处灭鼠。 半衰期60h,中毒潜伏期长,中毒症状至少在12—24h后出现,需3~5d中毒达高峰期。毒理作用是抑制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Ⅸ、Ⅹ的生物合成,导致凝血障碍。 其体内代谢产物亚苄基丙酮还可损害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强,血液易渗出,导致大出血而死亡。由于有出血倾向,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出血性疾病而没有采取洗胃、催吐、导泻等排毒措施,以致延误病情或导致中毒者死亡。 希望人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控鼠”,摒弃不科学的潜意识的想法。保护我们的土壤、河流、动物、植物,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不仅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更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态平衡意识和观念。政府——或者说灭鼠发力者,在管理上需要采取更加慎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体制,以减少鼠药对我们生态环境的危害。 § 剂型 0.05%、0.5%母粉、0.5%母液、0.005%毒饵。 § 症状 轻者为精神不振,全身不适,心慌头昏、恶心、微热、食欲不振或有皮疹;重者头痛、腹痛、全身暗红色皮疹、咯血、便血、尿血和皮肤出血。 § 使用方法 溴敌隆 溴敌隆是第二代抗凝血剂,对鼠类毒力很强,一次投毒可杀灭多种害鼠,并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药性的害鼠有效。对家栖鼠及野栖鼠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常用毒饵浓度为0.005%,防治某些野栖鼠可提高浓度至0.01-0.02%。使用时将母粉直接与饵料拌匀,母液可先用水按1∶20比例稀释,再浸拌饵料制成毒饵。 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所及不同种类害鼠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宜的施饵方法和灭鼠时间。施饵可采用均匀投饵、带状投饵、等距离投饵、洞口或洞群投饵等施饵方法和灭鼠时间。褐家鼠、小家鼠,用0.005%毒饵,每间房毒饵5-15克,每堆2克左右。 投毒饵1次或2次,如果两次投饵,可在第一次投饵后7-10天检查毒饵被食情况并予以补充。田间灭鼠,一般采用1次性投饵,每亩农田投饵150-200克。防治高原鼢鼠,用0.02%毒饵,按鼠洞投放,每洞10克;防治高原鼠兔,用0.01%毒饵,每洞2克;防治长爪沙鼠,用0.01%毒饵,每洞1克,或用0.005%毒饵每洞2克;防治达乌饵黄鼠,用0.005%毒饵每洞20克。此外,还沿田埂、地边等处老鼠出没路线投饵,每隔5m或5×10m设一饵点,每点5克。[1] § 投放技术 1、室内:农户室内采用连续多次投饵法,按多吃多补,少吃少补,不吃不补,吃光加倍补偿的原则进行补充饵量,一般每20平方米投放2~3堆,每堆5克。要提高毒饵的覆盖面,做到农田和农舍不留死角。 2、室外:投放重点为果园、山脚、江河两旁、绿化带、沟、渠、机耕路、村庄外环境。总的要求是“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室,田不漏块”。 投药可沿墙根、绿化带、沟、渠、路等,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法,直线或折线投放,每亩投饵量为100克,沿田埂或沟边每10米投放1堆,每堆5克。室外投药要注意天气预报,选择未来有2至3天晴天时投药,以提高效果。[2] § 注意事项 1、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2、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 相关措施 溴敌隆 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镜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2、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其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火星会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溴化氢。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3、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密闭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4、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未制定标准 检测方法:无资料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镜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案例研究进展情况 溴敌隆 第一个例子是国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城市鼠害严重,既造成庞大的经济损失,又威胁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于是化学家和生理学家开始研究化学杀鼠剂。1940年代初,两种鼠药面试,一种叫氟乙酸纳(Compound 1080),另一种叫α-萘硫脲,即安妥(ANTU)。1945年的《时代》杂志把这两种鼠药的研制列入当年的十大科技进步之中。安妥的发明者Curt Richter于1942年成功说服巴尔的摩市开展药物灭鼠运动,并一直延续到战后。1946年该市统计一共有5600个街区参与了投放安妥的灭鼠的运动,每个街区平均杀鼠75只,共有上百万只老鼠被杀。随公众逐渐对安妥产生迷信,Richter本人却撰文警告:安妥缺乏长久的效力,它仅仅在特殊的情况下,特别是鼠害非常严重的时期,短期灭鼠效果明显。事实上,安妥的效力很快就消失,巴尔的摩的老鼠后来又重新杀回。 第二个例子是国内的,所涉的鼠药是本报告所讨论的溴敌隆。国内科学家对1997年至1999年间浙江省六个城市通过投放溴敌隆毒饵的灭鼠活动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其结论之一为:“从各城市每年在3-4月和9-10月灭鼠两次的情况来看,除金华以外,各城市绝大部分月份的种群密度均能控制在捕获率为1 %或粉块阳性率为3 %以下。3-4月的灭鼠之后,种群密度经4-5个月的恢复接近或达到灭鼠前的水平,在9-10月再次灭鼠,又使种群密度下降。显然,每年开展春、秋两次的灭鼠活动,效果是明显的,在控制种群密度方面也是有必要的。” 这一结论显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需要进一步弄清楚的地方。其矛盾就是,既然鼠类的种群会经过4-5个月恢复到灭鼠前的水平,为什么可以得出这种方法在控制种群密度方面是有必要的结论。显然,这个推论漏掉了一个条件,即如果不投放溴敌隆,鼠类的种群密度会升高,老鼠的泛滥程度加剧。从文中我们得不到相关的说明。反过来,如果研究表明老鼠的种群其实是稳定的,那么投放溴敌隆起到的仅仅是在短期内降低鼠口的作用。 从国外的许多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和所有生物一样,稳定的鼠类种群是由它的栖息环境所决定的,包括食物和水的可获得性、洞穴、外在的威胁(包括天敌和人类的“灭鼠”活动),以及鼠类的疾病。从实践来看,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比如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居住地,鼠类种群会因为人类投放鼠药而产生短期的波动,但长远来说不一定会有太大的变化。杀鼠剂,尤其是现在广泛使用的溴敌隆在短期内可以大量杀灭鼠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达到了目的。但如果从一年或更长久的时间尺度来看,这种“灭”还是名不副实。 英国政府所属的健康与安全执行局(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HSE)则更明确的表示:“单独依赖杀鼠剂不能保证杜绝鼠类泛滥的状况,目标鼠类的种群会在鼠药投放处理后很快恢复”。国内还有研究发现不当投放鼠药情况下发生的城市老鼠种群密度不降反升的现象。 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当投放鼠药连“灭鼠”的短期效果都无法达到。 此外,当溴敌隆仍被普遍视作“适口性好,具有广谱性,配制方便,使用安全,且灭鼠效果好”的时候,我们反而需要保持更审慎的态度。正如因发明安妥而享有盛誉的Curt Richter所说的那样,1940年代的灭鼠运动得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老鼠是一种令人惊异的动物,它有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把自己照顾好。”昨天,我们看到老鼠对安妥和它之后的种种鼠药产生了抗药性或学会了避让;明天,我们有谁能保证同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溴敌隆和它之后的化学杀鼠剂上呢? § 专家提示 溴敌隆 一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是,国外文献中通常使用的术语不是“灭鼠”(Rodent Elimination或Rodent Eradication)而是“控鼠”(Rodent Control)。字面的差异显示的是国内外对于鼠害的认识和相关工作指导思路的差别。“控鼠”的概念本身包含对“灭鼠”某种程度上的否定,它看到了要消灭鼠类的不可能性,因而采取更科学和务实的措施使鼠害降到最低。 “控鼠”的合理性主要基于对两方面事实的认识。一方面,正视鼠类和人类的共生关系(Commensal,也有共食的意思)。各种国外有关鼠药的科学文献都在介绍目标鼠类的时候都强调这一点。老鼠长期与人共生,这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其生命力之强并非说“灭”就可以灭掉的。 这从投放溴敌隆获得短期效果后又迎来鼠群的恢复可以看出。另一方面,控鼠的根本目的在于控制鼠类给人造成的危害,而不在于将鼠类个体消灭。在“灭鼠”的语境下,消灭鼠类个体和消除它们的危害是等价的,但实际并非如此。比如,户外鼠类的活动和户内鼠类的活动所造成的健康风险就不一样,一定程度的鼠类活动也不意味着就是鼠害,因此无差别的消灭鼠类个体和减少鼠害并非等价。 基于如上两方面的认识,“控鼠”工作是从鼠害的评估出发,建立鼠类活动和这些鼠害之间的关系,进而确立不同境况下鼠类种群的控制目标。“灭鼠”的初衷虽然和“控鼠”一样,但它简化了认识鼠害和鼠类种群之间的关系,因而简单地把消灭鼠类个体作为其目标。盲目杀鼠,过犹不及,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问题。 还有数位学者的论文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仅仅施放毒药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因为鼠类种群有很强的能力恢复其数量。特别是在适合其栖息的环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鼠类种群不会受到投放杀鼠剂的太大影响。更糟糕的是,在食物充足和洞穴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鼠类还可能容易地避开杀鼠剂,从而使其种群更加稳定。 § 相关事件 溴敌隆 2009年5月16日10时10分,乐清市外国语学校接到学校食堂负责人的报告,称因操作失误,部分师生误食了掺有“溴敌隆”的食物。 接报后,外国语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向卫生局、教育局报告事件情况,向公安机关报案介入调查,并控制了事件相关人员。 市卫生局迅速作出反应,在现场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调查组和医疗救护组,集中骨干技术人员兵分两路进行调查和对误食人员的化验检测工作,查明误食人数,对剩余留样进行送核。 经温州疾控中心检测,确认食物中所含的药物为“溴敌隆”,含量为0.032mg/kg。市卫生监督所立即对食堂加工器具予以查封;市人民医院接到通知后马上做好救治准备,开启绿色通道,收治可能出现的中毒人员。 卫生局将该情况向温州市卫生局和市政府报告,并于第一时间向误食人员注射治疗“溴敌隆”的特效药“维K1”。同时邀请到温州医学专家指导调查和拟定初步诊治方案。 市教育局抽调人员在现场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启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学校统筹安排,做好人员分工和到岗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排查误食人员的准确名单;要求学校根据排查结果,组织学生检查化验和救治;邀请权威专家驻校指导,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及时向有关学生家长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查找责任,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据了解,5月16日早上,外国语学校早班食堂员工误将拌有“溴敌隆”的油渣同21公斤米饭、鸡蛋若干混炒成蛋炒饭,部分师生和食堂员工食用了蛋炒饭。 截至发稿,所有食用过蛋炒饭的人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经检查各类相关指标正常。 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外国语学校安排专人轮班,配合专家医疗小组,24小时密切关注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送医救治,同时组织人员做好对学生及家长的安抚工作,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干预问题,外国语学校已组织了心理咨询小组,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辅导,以平静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