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溪黄草
释义

§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

主根圆柱状,不分枝或稀分枝,有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高40一90厘米,基部径4—5毫米,有条纹,分枝或不分枝,全株被白色开展的长毛和密腺毛。 溪黄草叶密集,下部叶有柄,花期常枯萎;纸质,中部叶及上部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4—7.5厘米,宽2.5—3厘米,无柄,基部狭,全部叶羽状深裂,稀浅裂,裂片通常4—6对,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极偏斜,顶端稍尖,全缘或有疏齿,顶端的裂片大,倒卵状披针形,具疏齿,叶脉在背面明显,两面被长毛和密腺毛。头状花序径7—10毫米,在茎和枝端排成狭而短的圆锥状花序;花序梗短,密被开展的长毛及腺毛;总苞半球状钟形,长约6毫米,宽约10毫米3总苞片3—4层,绿色,线形,顶端渐尖,有白色膜质的边缘,背面被密长毛和腺毛,外层较短,长约3.5毫米,内层长6—7毫米,长于花盘,顶端常变红紫色,向外稍反折3花黄色,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极多数,花冠丝状,长2—2.5毫米,上部被疏微毛,长约为花柱的二分之一;中央约有40个两性花,花冠管状,长4—4.5毫米,檐部窄钟状,有5披针形裂片,管部上端被短微毛,花托半球形,中央明显凸起,两性花的窝孔较雌花的大,具齿缘。瘦果长圆形,长约1毫米,扁压,边缘脉状,两面被微毛;冠毛1层,污白色,糙毛状,稍长于花冠,基部连合成环。

§ 生活习性

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及草灌丛中。喜生于山坡、沟边、河旁或林下潮湿处。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 栽培技术

溪黄草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种植为宜。采用种子繁殖,播前把种子用新高脂膜处理一下再播种,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条播后覆盖稻草,防止干燥和风吹雨淋。第二年春季发芽出土,分批间苗,注意浇水追肥、松土除草。

溪黄草移栽后注意淋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每月施稀薄人粪尿1~2次,并经常除草松土,每次收割以后追施氮肥1次。并适时喷施壮茎灵使植物杆茎粗壮、植株茂盛。同时可提升抗灾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 同时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应遵循有病治病、有虫杀虫,无者则防的原则,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在秋末要做好越冬防寒保温工作,确保安全越冬,以保来年的丰收。

§ 历史背景

溪黄草是近几十年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味中草药。中国最早记载其药用价值及用法的书籍是1962年编印的内部资料《揭阳县民间常用草药简编》,但其中未记载其植物图和学名。后来出版的《常用中草药手册》确定中药溪黄 溪黄草茶草原植物为唇形科香茶菜属物线纹茶菜。但因香茶菜属植物种类较多,且外形易混淆,故目前临床上作为溪黄草入药的原植物除线纹香茶菜外,还有同属植物狭基线纹香茶菜、细花线纹香茶菜等。

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关于溪黄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证实,溪黄革的主要功效在于清热利湿退黄、凉血解毒散瘀,可用于湿热黄疸、湿热泻痢、跌打瘀肿等。溪黄草的水提物具有保肝、抗炎功能,近年被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伴黄疸者的治疗。另外,溪黄草中的某些成分经体外抗菌试验,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大雾山区。有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溪黄草就是该县地产药材之一。以溪黄革为主要原料,配合当地另一特色药材藤婆茶以及绞股蓝、桑叶、枸杞、山楂等精制而成的溪黄八珍茶,是当地人民传统的保健饮品,真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保肝健脾之功效。目前,该产品的生产已被广东省及广州市政府列为对连南瑶族贫困区的扶贫项目。

§ 化学成份

叶和茎中含二萜类化全物:溪黄草素A、B、D,以及尾叶香茶菜素A,2α-羟基熊果酸,熊果酸,β-谷甾醇甙。β-谷甾醇、齐墩果酸、α-,α-二羟基乌苏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线纹香茶菜酸。溪黄草甲素和1,14-二羟基-7,20;19,20二桥氧基-(1α,4α,7α,14β,20β)贝壳杉烯-15-酮,5-羟基-4-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苷。

§ 药理作用

溪黄草有效成分溪黄草素A,尾叶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对人宫颈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性味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苦,凉。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苦,寒。

§ 功能主治

溪黄草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癃闭,跌打瘀肿。

黄疸型肝炎:症见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寒发热,乏力,纳差,肝区隐痛,肝脾肿大,小便发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急性胆囊炎: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恶心呕吐,或伴大便干结,或伴腹泻,黄疸等。

§ 常用配方

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溪黄草、马蹄金、车前草各30克,水煎服。(《中医方药学》) 溪黄草

治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溪黄草配田基黄、茵陈蒿、鸡骨草、车前草,水煎服。(《中医方药学》)

治湿热下痢:

1.溪黄草鲜叶,捣汁冲服:

2.溪黄草配天香炉、野牡丹,水煎服。(《中医方药学》)

治痢疾,肠炎:鲜四方蒿叶。洗净,捣汁内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儿童二至三毫升。(《全展选编·传染病》)

治瘙闭:鲜香茶菜二两,鲜石韦、鲜车前草各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田螺500克,溪黄草50~100克。田螺养水中2~3天,使其排尽污泥废物,然后将田螺尾部敲去少许,与溪黄草50~100克,同煮汤服食。

§ 栽培要点

育苗与移植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湿润肥沃的沙质壤土作育苗地,清除杂物后全垦或半垦,充分细土,并进行消毒。由于溪黄草种子细小,若畦土较实,整地时要用细河沙拌匀改良。苗床土团要细,畦面土要平,四周开沟,一般畦宽1.2米,沟深20~30厘米。溪黄草繁殖育苗可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

1.种子繁殖 溪黄草

播种时间应选择在春季雨水充足、气温回升时或秋季果实成熟时进行,撒播或条播均可。播种时须用细泥粉或细沙按5~6:1比例与种子拌匀再播。播后覆一层细河沙,上面再盖稻草,以保温保湿。播后即浇水,用细孔喷壶均匀喷洒浇透。出苗后施稀肥水1~2次,苗长至10厘米以上,具8~10片叶时可移植。

2.扦插繁殖

一般以用嫩枝扦插,插条可从留种地或大田里割取,选取健壮枝条,裁成长10~15厘米,具3~4个节,剪去基部叶片,留顶稍1~2对叶,下端斜剪成马蹄形切口。剪好的插条用生根粉浸泡处理,以保证有较高的成活率。苗床整好,开横沟,将插条斜依沟壁,上端露出土面为插条的1/4~1/3,覆土压实。依次扦插第2行,扦插株行距4厘米×5厘米。扦插完后浇透水,上盖荫蔽度50%的遮阳网,防阳光直射。插后常浇水保持湿润,一般在一周后开始发根,15天后可移植。

3.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可把当年收获后的匍匐根茎(老头)集中密植,作为留种田,冬季需防寒保湿。翌年春天匍匐根茎上长出许多分蘖的新苗,用这些分蘖作种苗移植。

4.移植

大田施足基肥,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畦面耙细耙平,整好地后可移植。移栽时要切断幼苗主根,可使苗株产生更多的侧根,形成发达的根系,有利其生长。移栽应选择在阴天无风或晴天傍晚进行,一般按15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的行株距种植,穴栽或开沟种植。植后覆土压实,浇透定根水。

田间管理

溪黄草的整个生长发育期要注意肥水均匀,追肥要“前促、中控”,及时排水防涝,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防治病虫害。

1.追肥 溪黄草

移栽定植后10天,植株开始长出新根,此时要追施N肥一次,亩施尿素5公斤或薄施稀释的人畜粪尿,促根早生快发。移栽15~20天后再施稀人畜粪尿一次,每亩约1000公斤。以后每月施有机肥1~2次。植株封行后可改施颗粒复合肥1~2次,每亩施30公斤。每次收割后都要松土施肥,有利于植株的萌芽抽枝成活。

2.水分管理

幼苗移植后,早晚需淋水,早春则用地膜覆盖,以保温保湿。苗期要注意浇水保苗,防止干旱,促进根系下扎,以利幼苗茁壮生长;植株封行后,耗水量增大,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在雨季,尤其是连续多天的大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引起烂根。

3.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松,田间无杂草,减少水肥消耗,保持田园清洁,防治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选择晴天或阴天土壤湿度不太大时进行。溪黄草的根系较浅,中耕宜浅。封行后,植株分枝较多,枝叶生长茂盛,中耕除草次数要减少,以免损伤植株。

4.病虫防治

溪黄草的病虫害主要是白粉病和蚜虫。

白粉病

秋季发病较严重,早期发现染病的植株,要及时拔除烧毁,并及时喷药,防止病害扩展。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粉锈灵粉剂800倍液喷施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施一次,连续喷2~3次。

蚜虫

繁殖快,蔓延迅速,必须及时防治,选用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喷杀,可用辟蚜雾、乐斯本、农地乐、蚜克星等药轮换使用,喷雾防治。

采收加工

溪黄草在南方每年可收割2~3次,春季种植后90天即可收第1次。如管理得当,肥水充足,在首次收割后70~80天可收第2次,入冬前植株停止生长时收割第3次。每次收割时,用镰刀在植株茎基部离地面2~3厘米处割下,这样有利于分蘖萌芽。采收通常选择在晴天进行。收割后应及时干燥,晒干、阴干或烘干。晒干后待叶片回软时再捆压成件,即成商品。

§ 临床应用

近期对香茶菜属中二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有许多药理研究报道,而以前者为多,如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护肝作用、对平滑肌和心血管作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卢长安等作了山地香茶菜提取物对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实验研究,表明它对HIV-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溪黄草能否按照此思路进一步做一些药理研究,至今见诸报道的很少。廖雪芬等用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的水提取物作了一些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症反应,降低CCl4引起小鼠肝损伤后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的作用,而狭基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提取物能对抗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作用,说明三者都具有消炎利肝的作用。临床上,线纹香茶菜因清热利湿褪黄等功效,故广泛作为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片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近期有报道用溪黄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00例,用溪黄草与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等制成制剂治疗乙肝68例(有效率84%),用溪黄草与其他药制成“炎瘤宁栓剂”等。

§ 性状鉴别

1.溪黄草

茎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叶对生,常破碎,完整叶多叟缩,展开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两而沿脉被微柔毛,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具梗,由5至多数花组成顶生圆 溪黄草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狭卵形至条形,密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1.5mm,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夹有腺点;萼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等长;花冠紫色,长约5.5mm,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

2.线纹香茶菜

茎枝方柱形,具槽,被短柔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展开后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8.8cm,上面被具节微硬毛,下面被具节微硬毛并布满褐色腺点;圆锥花序由聚伞花序组成,苞片卵形,被短柔毛;花萼长约2mm,外具串珠状具节长柔毛,布满红褐色点;花冠白色,具紫色斑点;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

溪黄草。非腺毛少,圆锥形,较短,1-3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多膨大,顶端尖,疣突密且明显,下表面同叶脉处有明显波状纹线,毛茸密,近平匍状或斜向着生,有时顶端细胞主糨成弧形;腺鳞略呈平碟形,有四条棱突。

线纹香茶菜。非腺毛多,宽圆锥形略扁瘪,1-5个细胞组成,顶端略呈三角形,向前下方略弯,表面有密点状突起,近基部细胞宽可至110-150μ,表面有纵向或放射状突起的波状纹理。

§ 冲泡步骤

所需用具:烧水的茶壶、泡茶用的瓷杯、滤网、装茶的容器、杯子及茶托。 溪黄草

第一步:烧水,装满水烧,此过程需要13分钟左右。在烧水的过程中把茶叶放进烧毒好的瓷杯里,大概需要三份之一瓷杯容量的份量。

第二步:水烧开后,把开水冲进瓷杯里,盖上盖子先洗洗茶叶,用手开一条缝倒掉洗茶叶的水再冲多次,盖上盖子泡5秒钟左右。

第三步:随即把茶倒进烧毒后、有滤网的容器里,动作要迅速。

第四步:把容器里泡好的茶倒进洗干净的杯子里,这样就可以饮用由苦变甜的溪黄草了。以此类推,一般放一次茶叶泡七次以上,次数越后泡的时间要越长,第一、二次3秒、第三、四、五次5—8秒、第六次12秒。。。一般不要超过25秒,尽量在一个晚上能喝完,这样才能发挥溪黄草的功效。

§ 文化底蕴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退黄。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肝利胆,退黄祛湿,凉血散瘀。

§ 参考文献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

《广西中草药》: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管理服务站

《常用中草药手册》:王强编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

1.陈林姣,李植华,赖小平,等.中药材,1996,19(4):169

2.肖树雄,杨启存,吕红.中药材,1993,16(6):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6:279

4.陈健南,赖小平,刘念.中药材,1996,19(2):73

5.吴子超,周令仪,刘若雅.中药材,1990,(11):23

6.周晓东,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2):113

7.冯毓秀,宋万志,陈,红.中国药学杂志,1991,(3):147

8.赖小平,陈林姣,陈建南,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83

9.陈林姣,屈良鹄,施苏华,等.中国中药杂志,1998,23(6):328

10.曾元儿,赖小平,徐晖,等.数理医药学杂志,1997,10(3):204

11.刘晨江,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1,(4):343

12.王兆全,华西药学杂志,1988,(1):38

13.李广义,宋万志,季庆义.中药通报,1984,9(5):29

14.吴兹武,化学学报,1986,44(11):1139

15.金人玲,中药通报,1987,(10):39

16.赵清治,张雁冰,薛华珍,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32(4):77

17.郭跃伟,程培元.中草药,1991,22(8):371

18.郭跃伟,中草药,1992,23(7):380

19.胡俊宏,南京药学院学报,1986,17(2):143

20.阮德娇,云南植物研究,1986,(8):109

21.张春芬,济宁医学院学报,1992,15(1):11

22.陈慧芳,国外药讯,1996,(7):32

23.葛日萍,陈维洁,王晨光.细胞生物化学,1995,17(2):83

24.姚素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4):46

25.李素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17

26.李惠兰,中药通报,1988,(10):46

27.张春芬,李建美,王道生.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2):15

28.卢长安,中国中医医学杂志,1998,4(4):25

29.廖雪芬,廖惠芳,叶木荣,等.中药材,1996,19(7):363

30.秦雪峰,陕西中医,1994,15(1):26

31.莫激勤,陕西中医,1997,18(7):29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