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淄川区 |
释义 | § 城区 淄川区人民法院 自西汉初设般阳县(因治所位于般水之阳而得名),又名龟城。曾为县、州、郡、路治所。初为土城,后几经重修。明·崇祯九年(1636年)改建为石城,周围8里, 设四门。建国后,城区不断扩大,现城区面积18.2平方公里。[1] § 历史沿革 淄川之地,夏商为青州之域,秦属齐郡。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在此设般阳县(现留仙湖公园东侧就有一段汉代土筑城墙),因城南濒临般河而名。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改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取名淄川县,因濒临淄水而名。《括地志》云:“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般阳县城东南方有山,叫五松山,山后有岭,叫天齐岭,岭上有一石幢,石幢下有一神龟。张唐卿《孝义天齐嬷嬷幢》记载:“《齐谐》曰:天齐渊水,都南郊。又西南80里,有石幢,一曰嬷嬷幢。石幢者,齐地遗风也,莫知起时。古人享祭神灵,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达天听。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齐嬷嬷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 远古时,般河和孝河经常泛滥,而般阳县城相对低洼,经常受水灾。人们苦不堪言,就到嬷嬷幢祈求天齐嬷嬷保佑。由于龟有辟邪化灾、增添福气兼长寿和善良的灵性,能给人带来吉祥幸福,于是天齐嬷嬷便委派幢下神龟迁移到般阳城边的湖泊中居住,保佑般阳平安。此后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旧淄川县志曾经根据传说记载:县城在建设时,东南天空有祥云闪现,施工者挖掘城壕时,果然挖出一只乌龟,人称神龟,这就是般阳古城又名“龟城”的来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淄川知县杨武再修城时,按其传说,把旧城依据地形规划建设为龟型。西南为首,四门为足,预备仓为腹,按照龟纹形状设有东西、南北向街道,般水向北、向西环城入孝水,四门外护城河围城而流,东北隅为尾。又隔数十年后,知县鲁惠于正德十四年又对城池维修,挖出小乌龟数十个,这更神化了“龟城”的传说。前几年在留仙湖清淤时,又从湖里挖出了三只大龟,再一次验证“龟城”传说的真实性。 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淄川县, 唐初置淄川郡。宋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元设般阳路,治所在淄川城。明初设般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县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淄川县属济南道。民国17年(1928年)撤道,民国20年(1931年)县辖十路改为九区。1948年3月,淄川县全境解放,辖11个区。1955年4月,淄川县制撤销,原县境内建立杨寨、洪山、昆仑3 个区。1956年2月,撤销昆仑、杨寨两区,设淄川区。1958年4月,洪山区撤销,归淄川区。 § 概况 区名由来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1956年称淄川区。 政区人口全区总面积1000.61平方公里。辖16个镇、3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435个行政村,45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67.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58万人。男女性别比100.9∶100。人口出生率8.37‰,人口自然增长率2.12‰。 经济概况国内生产总值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7%。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61.3∶35.9。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0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086万元。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5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7亿元。贷款余额58.97亿元。 农业总产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71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1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0.49万公顷。粮食总产8.56万吨,平均亩产227公斤。粮经产值比1∶1.85。肉猪、牛、羊年出栏14.11万头(只)。肉、蛋、奶产量2.6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1万吨。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9.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实现销售收入149.2亿元,增加值48.62亿元,利税19.2亿元,利润11.32亿元。 建设环保基本建设投资0.47亿元。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21亿元。建筑业总产值6.2亿元,实现利税5815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35万平方米。全年污染防治总投资2.44亿元,比上年增加0.88亿元。 交通邮电邮政业务总量2789.76万元。电话总户数18.83万户。公路通车里程956.25公里,年货运量1591万吨,客运量1354万人次。 贸易旅游城乡集贸市场 64个,商品成交额114.99亿元。进出口总值21847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697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95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17万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家。主要旅游景点:蒲松龄故居、聊斋园、淄川游乐园、奎盛园、梓橦山、马鞍山、文峰山、黉山、留仙湖、峨庄瀑布群风景区、鲁中驾考中心、青云寺、孟子山、三台山。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境)外客人 1600人次,国内客人149.8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700万元。 教科文卫各级各类学校153所,在校生113375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7.6万人;教职工9116人,其中专任教师7709人。科研机构48个,4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文化体育场所4处。医院26处,床位962张,卫生技术人员1321人。 社会生活全年支出救济金78万元。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221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215元,人均居住面积32.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0元,人均居住面积26.85平方米。 山水集团(淄博)一期工程投产 岭子镇与济南山水集团合资兴建的山水集团淄博万吨水泥熟料基地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技改项目和第八期国债专项资金项目及淄博市“三○工程”,计划总投资8亿元,分两期完成。工程全部竣工投产后,可年产水泥熟料360万吨,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一期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2003年11月建成投产,投资4.9亿元,日生产能力5000吨,预计年销售收入3.8亿元,利税8000万元。这是淄川区年内一次性投资最大的项目。 打造鲁中商贸基地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服装城、建材城两大商业圈,倾力将淄川打造成鲁中商贸基地。总投资4.6亿元,建成新星物流配送中心、新东方女人广场、仟佰汇购物中心;开工建设了中国淄川服装城、淄川水产城、淄博威通现代物流园、五金机电城、建材城改造工程、中国财富陶瓷城、汇金城、装饰建材广场等工程。随着诸项工程相继建成,淄川批发市场日趋强大,现代物流业逐步发展。 中国财富陶瓷城首期工程竣工 中国财富陶瓷城由香港恒兴发展有限公司、淄博淄川永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规划占地面积40公顷,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分三期完成。首期工程于4月动工,9月竣工,投资1.36亿元,开发面积10万平方米。该项目被列为淄博市2003年度流通“三○工程”。 黄烟生产 淄川区提供优惠政策,投入600多万元大力发展黄烟生产,种植面积达1402公顷,烟农1929户。一是健全技术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从临朐、沂源等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投入23万元实施户籍网络化管理;实行领导包片、驻村,及时解决黄烟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改善黄烟生产条件。投资25万元,新建小水窖800座,总蓄水能力7580立方米,引进可移动式渗灌设备,全区烟田浇灌面积达万亩以上;投资100万元,新建评级仓2个、货场1处。全年收购烟叶215.2万公斤,上等烟比例占52.5%,总收入达到2309.06万元,实现特产税399.08万元。 企业技术创新年活动 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企业中开展技术创新年活动,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投入3亿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一是组织企业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53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50项。山东双凤股份有限公司50吨核苷酸浓缩工序技术优化创新项目和淄博七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秸秆屑栽培花菇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双十”工程项目。二是重点培植以七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批食用菌生产企业,年生产花菇菌袋100万袋,其中出口50万袋;开发培育新型食用菌品种百灵菇30万袋;新增收入近100万元。三是全区专利申请139件,4项科技成果获淄博市科技进步奖,搜集科技成果及先进实用技术350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完成29.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8.13%,比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年内,淄川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工作考核,被评为山东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 胶王路、泉王路拓宽改建工程竣工通车 胶王路淄川段二期改建工程东起鲁中驾考中心,西至与周村区交界处,全长9.5公里,按一级路标准改建,路基宽26.5米,中间设隔离带,单幅路面宽11米,工程总投资7800万元。泉王路拓宽改建工程东起昆仑张博路路口,西至岭子镇与周村区交界处,全长17.51公里,按二级路标准建设,路基宽13.5米,路面宽12米,建中桥3座、小桥涵26座,工程总投资8080万元。两项工程于4月底开工,11月底竣工通车。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5亿元,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一是高起点统筹规划。以校园规划科学化、校园环境优良化、校园文化育人化、教育技术信息化为目标,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进行规划发展。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淄川一中与淄博金城公司联合办学,创立股份合作制性质的淄川金城中学,公司注入资金1600万元;鲁泰公司与淄川第二职业中专共同投资1400万元建设职业教育综合楼、学生公寓等工程,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三是高标准建设管理。淄川金城中学按园林化、生态化、数字化设计,建立校园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千兆校园网和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是按国家实验性、示范性普通中学标准建设的完全中学。 抗击“非典” 区委、区政府坚持“科学、规范、持久、有效”的方针,把“非典”防治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有序开展工作。1.建立健全三大组织网络。一是建立指挥网络。抽调15人,成立区“非典”防治工作指挥部;制作“非典”疫情报告、处理流程图,下发各类文件35个,编发简报34期;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7个部门、单位相应成立指挥部。二是建立医疗卫生网络,内设保障物资储备、综合协调、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疫情管理、信息宣传6个专业组。形成以村卫生室和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为网底、乡镇卫生院为中枢、区卫生防疫站为龙头的医疗卫生网络。三是建立群防群治网络。落实“十户联保”责任制,全区22 个乡镇、街道,473个村(居)确定6059名村民任小组(楼)长,15951人为“十户联保”责任人,形成抗击“非典”的铜墙铁壁。2.“严”字当头,切断输入源。摸清底数,设立787个监测点;发挥“十户联保”和公安、交通系统的作用,构筑“五道防线”,通过电话、书信等对在外人员进行劝阻,让他们就地预防、观察和治疗。停开赴外省的所有车辆,在高速路口加强登记、监测和消毒。对公共场所、公交车等进行消毒,关停网吧、歌舞厅等场所。对外来及返乡人员进行监控隔离和流行病学调查。设立30个发热门诊,发现患者及时救治。对城区楼堂馆所及服装城、建材城、旅游景点等部门加强防范和消毒。3.控制传染源。全区投入500多万元,配备床头X光机20台,猴服4000套,消毒液4吨。区医院投入200多万元,设立传染病房8间、床位20个,设立单独通道,配备救护车2部、呼吸机5台。加强医疗队伍建设,配备专业医护人员165名,成立45支流行病学调查分队。4.与防治“非典”相结合,推进清洁工程。集中清除垃圾和白色污染;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开展绿化美化。5.抓好“非典”防治持久性工作。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制定下发《淄川区今冬明春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预案》。 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运行 淄川区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运行。该中心总面积3900平方米,进驻29个部门,设服务窗口34个,工作人员75名,中介机构4家,金融机构1家,融服务、会务、商务于一体。 组建计算机网络,引进开发“行政审批系统”,实现业务办理程序化和项目管理自动化。以“服务经济,提高效率,方便群众,塑好形象”为宗旨,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分别审批,统一收费,统一考核”的运作方式。至年底,办结各类审批手续15000件,办结率100%。 《蒲松龄志》出版发行 《蒲松龄志》是淄川历史上第一部人物专志,由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主编,淄川区人民政府承编,部分蒲学专家分工撰稿,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书名。全书26万字,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00余幅,全面记载了蒲松龄的生平、家世、代表作、版本、影响等。编纂历时4年,几易其稿。4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10000册。在第二届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上举行了发行仪式,社会反响强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