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注意
释义

§ 定义

注意attention,是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1] 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而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

注意表现为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它具有选择的功能,也就是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注意还具有保持的功能,即感觉记忆的材料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如果不加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此外,注意还有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即一瞬间意识能把握的事物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注意的转移,即注意能否根据需要较快地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注意的分配,即能否同时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事物上。

§ 注意范围

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够清晰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特性。

注意的范围本质上就是知觉的范围。各种注意的范围都可以通过测量来确定。例如,用速,示器测量视知觉的注意范围,结果表面在不超过1/10秒的时间内,成人从速示器中所能把握的对象是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或者8~9个黑色原点。当刺激的数量增多,呈现的速度加快时,判断的错误就增加,一般倾向于低估。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对象的特点。如果被注意的对象具有实际意义,容易被理解;排列有规则,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颜色、大小、体积方面的特点单纯,则注意的范围较大。其次是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当任务复杂或者需要更多的去注意细节时,注意的范围就较小。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由于整体知觉的能力教强,则有助于扩大注意的范围。第三是把握对象的方法。实验证明,把握对象的方法不同,对注意的范围有很大影响。例如,对较少(4个以下)的对象,采用直接把握的效果较好。对中等数量(5~6个)的对象,则分组进行把握的效果较好。而对较大数量的对象,则分组和逐个把握的效果差不多。

在教学中,训练扩大学生的注意注意范围,是使他们较多较快地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 注意稳定性

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是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能够长时间地把注意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是学习、工作高效率的保证,是具有良好注意稳定性品质的表现。实际上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据研究证实,不同年龄的人,注意稳定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5~7岁的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15分钟,7~10岁每次注意稳定约20分钟,10~12岁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左右。观察和实验都表面,经过一定时间之后,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客体,产生一种周期性起伏的现象,这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特性,叫做注意的动摇性。一般来说,在不长的时间间隔里,注意动摇的情况是正常的现象。

广义的注意的稳定性不是指一个人的注意要始终指向同一个对象,而是就注意活动的总方向而言的。例如,学生作文时,可能要翻看字典,查阅有关资料,推敲字句等,虽然他所接触的对象和内容时刻都在变化着,但这些活动都要服从于写好作文这一总任务,因此仍然表现了注意的稳定性。

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学生的注意能否长久保持稳定,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对象如果是内容丰富的、特征复杂的、活动变化着的,那么注意就容易稳定和持久。

2、 对活动任务的态度。如果学生对活动的目的、任务认识明确,或者对活动具有责任心和积极的态度,并能从中获得求知欲望的满足,则注意就能长久与稳定。

3、 人本身的特点。个人的学习与工作习惯、抗干扰的能力、情绪和健康的状态等都会影响注意的稳定性。

4、 注意的方式、方法。用实际动作支持注意,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使活动交替进行,把总的任务化为具体的分布完成的任务等,采取这些注意的方式、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者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例如,中国唐代画家张操可以“双管齐下”,一手画青翠葱郁的的活松,另一手画萎谢凋零的枯松。法国心理学家拨朗可以一面向听众朗诵一首诗,另一面又在写另一首诗,或者一面朗诵诗,一面完成复杂的乘法演算。但是,同时把注意分配到几种活动上,也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有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者的两只手都用一个指头去按天平,比较、判断天平另一端物体的重量,与此同时看速示器出现的短线,说出有几条。这两项工作分开进行的成绩都是100,而同时进行时,全对的只有12%,做对一项的是60%,两项都错的是28%。实验还表明,同时并进的几种活动内容和性质越复杂,注意的分配就越困难。

使注意顺利地进行分配的条件是:

(一) 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中,如果只有一项是不大熟悉的,这一项不大熟悉的活动可以集中多的注意去对付它,使之成为注意的中心,其余的活动所要完成的动作由于比较熟练或者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只要稍加留意或使之处于注意的边缘即可,这样,注意的分配就成为可能。

(二) 活动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如果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性质和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或者通过训练可以把各项活动的动作组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操作系统,那么注意的分配也就可以顺利进行。例如汽车司机的手和脚的复杂动作,在经过训练形成了一定的动作系统之后,则不需要特别的努力,就能很好地分配注意而完成驾驶的任务。

(三) 分配注意的技巧

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动作,如果巧妙地迅速更替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能顺利实现。例如弹奏钢琴时,眼睛在曲谱、音键和手指之间迅速来回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注意分配的技巧之后,便可以加快弹奏速度,应付自如了。

§ 注意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调动到另一个对象上,或者在同一种活动中由一种操作过度到另一种操作的特性。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注意的转移是另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它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学生上完第一节课之后,不受这一节课的饶有兴趣的内容所干扰,自觉地做好上第二节课的准备,这就是一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有一个过程。我们常说的“万事开头难”指的就是注意还没有完全从别的活动转移到新的活动上来的一种表现。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

第一, 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发强度。如果原来的活动是引人入胜的,有极大吸引力的,那么注意就难以转移。

第二, 引起注意转移的新的活动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比前一个活动更有意义、更重要,或者具有时间性等,注意的转移就会越迅速。

第三, 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如果事先发出注意转移的信号,给人的心理有所准备,则注意的转移就会主动而及时。

此外,注意的转移还与人的神经类型和已有的习惯有关。神经活动灵活型的人比非灵活型的人注意的转移要容易与迅速些。已养成注意转移习惯的人比没有这种习惯的人能更主动地完成注意的转移。

§ 种类

根据注意的产生有无预定目的,以及保持注意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来自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状态。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保持条件是:(1)明确的目的和间接兴趣;(2)活动组织合理;(3)坚强的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1]

§ 注意教学中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合理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防止分散注意力因素的干扰;(2)利用刺激物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对比关系和活动变化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3)培养学生的兴趣。凡是与学生爱好及已有知识经验有关的事物,都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4)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健康状态。

(二)积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3)加强意志锻炼,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三)引导学生交替运用几种注意。单靠有意注意,易于疲劳而导致分心,单靠无意注意会造成学生只凭兴趣学习,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两种注意交替运用,恰当地安排教学。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