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江镇 |
释义 | § 简介 全镇辖38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438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30907户;总人口96085人。境内土地总面积188.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662.4亩,林地215055亩,城区面积13.1平方公里。二OO四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2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413.9万元;实际引进内资4400万元,外资30万美元;全年人均增收达500元。 § 描述 泉江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宋建隆元年(960年)起,该镇(原为水南乡和水北乡)便开始成为龙泉县治(遂川县)设立地,历经了近千年的发展变化,至民国32年(1943年)1月1日,将水南、水北合并,正式定名为泉江镇。1995年6月将原瑶厦乡、泉江镇建制合并为泉江镇,镇政府设原瑶厦乡政府。2001年12月又将原上坑乡、盆珠乡、泉江镇合并建制成泉江镇,目前已成为全县最大的乡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曾三次率领工农红军进驻泉江镇,建立中共遂川县委员会,创建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现有毛泽东旧居、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西庄红军烈士纪念碑等多处革命遗址、座落在四农村孙坳后山的新石器时代至晚商时期的天子地古文化遗址和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点将台,是遂川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泉江镇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105国道、赣奥高速公路遂川连接线--井岗山大道、遂井公路、遂桂公路、遂堆公路、遂大公路贯穿全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新建、改建的工农兵大道、东路大道、文献街、交通路、川江路等14条主要路街均为水泥路面,宽直平坦,纵横交错。程控电话、有线电视、GSM基站均已开通,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近年来,泉江镇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苗林花卉、无公害大棚蔬菜、板鸭加工、生猪养殖已成为该镇的四大支柱产业。同时该大力开拓市场潜力,拉动产业链条,形成了西庄鹅鸭贩运市场、小溪上溪板鸭加工市场、洋村花钵市场、谐田冬笋市场和水南水果批发市场等五大专业市场。商品流通顺畅,农贸市场、小工业品市场、服装专业市场、商业批发中心等规模不断壮大,各类超市、连锁店等流通组织新形式也不断涌现,形成了大商业、大流通的新格局。 泉江镇也是全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业生产基础扎实,境内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除南北奥陂流灌两岸大片农田外,建有神山寺水库等小(二)型水库四座,小水陂17座,机电提灌站13座;全镇有效灌溉面积21271亩,旱涝保收面积19400亩。近年来积极推广了早稻杂优化、旱床育秧、抛秧、配方施肥、二晚水稻免耕等农业新技术。全镇农特产品丰富,有茶油、金桔、茶叶、板栗,林产品有榆木粉(俗称香粉)等大宗土特产品。特别是以遂兴板鸭集团公司为龙头的集孵鸭、养殖、板鸭加工、羽绒加工生产一条龙的板鸭产业,成为全镇一个具有传统的支柱产业,年板鸭总产量达200多万只,产品销往港、澳和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异军突起,乡镇企业总数达4469个。 全镇文化、卫生、教育、社会富利等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综合治理日趋稳定,城镇居民安居乐业,邻里相处和谐,正朝着小康泉江的宏伟目标迈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