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州市开元寺 |
释义 | 泉州市开元寺 泉州市开元寺中国著名的侨乡福建省泉州自古有“佛国”之称。自晋隋以来,佛教兴盛,寺庙林立,现有史可考的寺庙有400多座,保存下来的约200余座,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要数开元寺。1983年,开元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西街,创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相传唐代时这里是一片桑园,园主黄守恭因“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初名莲花寺,开寺祖师为匡护法师。后又改称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称开元寺,一直沿习至今。 开元寺创建以后,在中央政权的支持和蔽护下,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代、两宋的发展,拥有下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合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明朝时,开元寺的名僧住持有永觉和木庵法师。1655年,木庵法师东渡日本,继隐元法师成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现寺内保存着木庵法师亲笔写刻的衣版楹联:“鹫岭三车,不离当人跬步;曹溪一指,好看孤塔云中。” 1924年,圆瑛法师接任开元寺住持,在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华裔僧尼的资助下,主持修复了开元寺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双塔、功德堂,重建了法堂,增建了藏经阁,创办了开元慈儿院、养老院。1928年至1942年,著名的弘一法师在福建弘法14年,多年在开元寺讲经说法,留下许多珍贵墨宝。 1935年,弘一法师书写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给开元寺的题句:“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至今为寺中所珍藏。 抗战期间,开元寺曾遭日本飞机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进行修复和保护。特别是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庙后,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以院为家,把开元寺修缮得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现在,开元寺占地面积为7.8万平方米,分布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台和藏经阁。东侧有檀越词、准提禅林。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和水陆寺。东西广场分别耸立着镇国、仁寿双塔。所有殿堂亭塔组成一个布局完整、宏伟壮丽的寺庙建筑群。寺内还有枝繁叶茂的菩提树,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桑树以及众多文物古迹。开元寺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前的照壁建于明代,嵌有明代书法家陈于王隶书“紫云屏”石刻。入山门后即是天王殿,殿后紧连着一座卷棚歇山顶的拜亭,亭旁排列着宋、元、明、清历代石经幢、石塔,其中有古希腊哥??古印度婆罗门式方石塔,十分珍贵。 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相传建寺时有“紫云盖地”,又称紫云大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重檐歇山式,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因殿内立石柱一百根(内糟减去六根)又称百柱殿。这些石柱和柱础,形式多样,有海棠式、龙柱式,方柱式和圆柱式、有的还刻着古印度和斯里兰卡流传的神话故事,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吸收的产物。石柱及铺间炉斗作仰莲式,屋架上重梁叠栋,秀巧精致。斗拱间附雕着二十四尊飞天乐伎,有的手持乐器,有的手捧文房四宝,轻歌曼舞于屋粱之间。与敦煌飞天形象不同的是,这里的飞天都长有翅膀.而这些翅膀不但是装饰品,也是拱顶的支撑点,建筑上的力学原理与艺术上的美学原理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二十四飞天雕刻为中国佛教寺庙所罕见。 大雄宝殿供奉的佛像也与众不同。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供奉一尊释迦牟尼像或三世佛、三身佛等三尊佛像,而这里供奉的是五尊佛祖像,正中一尊是释迦牟尼,两侧分别是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佛、北方成就佛。供奉五尊佛祖像,属于佛教密宗的独特塑像方式,在全国汉地佛寺的大雄宝殿中实属罕见。 大殿后为甘露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明清重修,为重檐八角攒尖式。坛分五级,最高层正中供奉明代木雕的卢舍那佛坐像,周围还有释迦参尼佛、阿弥陀佛、千手千眼观音佛等。伸缩像四周,菩萨侍立,金刚护卫。坛座环列“护三皈”、“护五戒”诸神神主牌位64座,气氛十分庄严。坛顶正中藻井结构复杂而精巧,斗拱间雕刻有飞天乐伎,衣结飘带,翩翩飞翔。 中轴线建筑群最高处是藏经阁,建于1925年,为水泥仿木建筑,共两层。阁上珍藏宋代刻板的《大云轮请雨经》等佛经2万余卷,阁下是古钟陈列室,有宋代以来铜、铁钟12口,有一口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铸铁钟,上有“台湾鹿港郊公置”、“泉州南关外浯江铺塔堂”等铭文,反映了闽台两岸的经济、文化往来。 镇国塔与仁寿塔合称紫云塔,是开元寺的另一组重要文物。东塔镇国塔,为唐咸通六年(865年)文称法师所造,初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宋宝庆三年(1227年)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共七层。宋熹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重建),改为八角五层楼阁工仿木结构的石塔,一直保存至今。塔高48.24米,塔基须弥座上有浮雕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每一门龛有浮雕的佛像,龛旁及门旁两壁雕有罗汉护法、中印僧人等佛教人物,共有浮雕80尊,神态各异,刻工精巧,是宋代雕塑艺术的佳品。塔心为巨大实心柱,周围有阶梯,可攀登塔顶。全塔在大石柱40根,大梁40根,大拱120支,小拱80支。塔顶用铜铸造的葫芦形塔刹,历时700余年仍光彩夺目。 西塔即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名无量寿塔,木塔,高7层,后毁于火。宋宝庆年间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证法师改建为石塔。此塔外观与东塔相同,高44.06米,八角五级,基座上雕刻有禽兽和花卉的图案。特别是西塔第四层东北壁的一尊猴行者的浮雕引起国内外游人、学者的兴趣与关注。这尊猴行者身穿直缀,头戴金箍,项悬数珠,腰挂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手握鬼头刀,右肩背一尊小佛像,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相似,但西塔建造比《西游记》早三百年。因此,中国一些学者及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中野美代子都提出“孙悟空出生在福建”的观点。 东西双塔结构合理、雕刻精美,气势雄伟,堪称为中国古代石构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奇珍瑰宝,也成为泉州古城独特标开元寺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人香客。 大批海外侨胞、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台佛教界和信徒专程来此朝拜。1983年,西哈努克亲王专程到开元寺进香。日本黄檗宗也经常派代表团前来参拜,有的日本佛教徒还能用闽南话诵经。今天的开元寺成为联系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桥梁和纽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