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泽湖 |
释义 | § 自然地理 洪泽湖 洪泽湖(Hung-tse Lake)亦作Hung-tse Hu或Hongze Hu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其地理位置在北纬33o06′—33o40′,东经118o10′—118o52′之间,南望低山丘陵,北枕废黄河,东临京杭大运河,西接岗坡状平原。西纳淮河、东泄黄海、南往长江、北连沂沭,淮河横穿湖区,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 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之美誉,堪称镶嵌在苏北平原上一颗灿烂明珠。 § 历史发展 洪泽湖 洪泽湖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都,一路干旱,经过“破釜塘”时,喜逢大雨,水位大涨,一望无边,他一时兴起,就将破釜塘改为洪泽浦,洪泽之名由此而来。到了唐朝,又改称洪泽湖。 1128年,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明清以来湖水全凭洪泽湖大堤作为屏障,形成“悬湖”。 1949年以后新建规模宏大的三河闸,整修入江水道,加固洪泽湖大堤。 1952年在高良涧以东修建苏北灌溉总渠,长168公里,用以灌溉里下河平原,兼作排洪之用。湖水还可出二河闸经杨庄水利枢纽由中山河(或称新淮河)入海。1958~1960年又增辟淮沭河,由杨庄水利枢纽引洪泽湖水北上,到沭阳入新沂河。 2003年开通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北岸入海。目前(截至2011年)洪泽湖水共有5条出路,已兼具泄洪、灌溉、航运、养殖之利。 现(截至2011年)洪泽湖正常水位12.5公尺,面积2,069平方公里,最深5.5公尺。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公尺,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公里。近年(截至2011年)加固了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提高到16公尺。湖水主要经由三河泄入高邮湖,再经邵伯湖入里运河,到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 § 形成原因 洪泽湖 其一,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 其二,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 水文水系 洪泽湖 洪泽湖属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区与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区的过渡带,湖区四季分明,无霜期240天,湖上风速大,年平均风速3.7米/秒,最大风速24米/秒,有明显的湖陆风,多为偏东风。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洪泽湖降水量较为丰沛。年平均气温14.8℃,1月为1.0℃,7月为27.6℃ 。 洪泽湖属过水性湖泊,水域面积随水位波动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时,面积达2069平方公里,容积为31.27亿立方米,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当湖水位达到13.5米时,湖区面积为2231.9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2.95亿立方米,此时湖区面积基本与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相当(太湖水域面积为2388平方公里)。湖水位17米时,防洪库容135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间,最低处7.5米左右。湖底高程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 洪泽湖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6.9米,发生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因黄河决砀山、东溢六塘河,洪泽湖水位猛涨,礼坝(位于今三河闸南岸)被冲决,自此淮水由入海为主改为入江为主。洪泽湖近40年来,最低水位为9.68米,发生在1966年。 § 主要河道 洪泽湖利用洪泽湖水资源的主要建筑物有:三河闸、二河闸、二河新闸、高良涧进水闸、高良涧水电站、高良涧船闸、高良涧复线船闸、三河船闸、洪金洞、周桥闸等,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 上游 上游进入洪泽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团结河、张福河等,汇水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总量的70%以上。淮河入江水道为淮河、洪泽湖的主要泄洪道,湖水60%—70%由三河闸下泄,经入江水道流入长江。另有淮沭新河和苏北灌溉总渠,分别经由二河闸和高良涧进水闸承泄湖水。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淮河入海水道,以备特大水灾年承泄淮河洪水。 下游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 一、淮河入江水道,全长156公里,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高邮湖、邵伯湖至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设计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每,1954年8月6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 二、苏北灌溉总渠,全长168公里,西起洪泽湖高良涧进水闸,流经淮安(今楚州)城南与里运河平交,至射阳县六垛扁担港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1975年7月19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 三、淮沭新河,全长196公里,南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淮阴、沭阳进入新沂河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11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 四、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全长163.5公里,西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清浦、淮安、阜宁、滨海4县(区),至扁担港入黄海。近期(截至2011年)设计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远期设计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实际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 § 主要景观 洪泽湖 万顷碧波 甘泉般的湖水,养育着千百万人民。湖内既有鱼鳖虾蟹,又有鸡鸭鹅鸟,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辽阔的湖面,时而波涛滚滚,大浪排天;时而风平浪静,湖水如镜。极目远眺,白帆点点,机声隆隆,南来北往的运输船队,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渔船,鱼肥仓满,争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百里长堤 有着1800年历史的防洪屏障,宏伟的土堤,壮观的石墙,青翠的绿柳,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移游欲飞的巨型青龙。那茂密的林荫,新鲜的空气,清脆的鸟鸣,和煦的湖风,人行其中,尤如步入仙境,心旷神怡,流连往返。 港坞帆墙 洪泽湖汛期水深、风疾、浪大,直接威胁着过往湖中渔船民的安危。湖东岸原有蒋坝、高良涧两座避风港。随着水运的发展,1966年加固洪泽湖大堤时,增建九龙湾、夏家桥、周桥三座避风港,1994年又在洪泽湖心建一座避风港,另加三座船闸,现在共有9处可供渔民避风之用。这些避风港,四周皆用石工砌成,安全系数较大。船泊其中,在船头仰视,俨如数十仞之城墙;港坞外,浪花飞雪腾湖面,百里狂涛撼大千。出航时,千篙拨得烟霞乱,万里航行捷足先。仔细观看,品味无穷,别有一番景象。 奠淮犀牛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张鹏翮、采库司张弼安安排铸造,作为镇水之物,安放在洪泽湖大堤险要地段。牛身略小于真牛,腹部有铸词,距今有300余年。原有9具,尚存5具,分别存放在三河闸、高良涧高堰等地的湖堤上。对景生情,令人感慨。 泄洪大闸 位于洪泽湖东岸的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承担洪泽湖泄洪重任。闸身雄伟壮观,作用非凡无比。蓄水时,固得天池挂碧空,烟波浩渺有无中;泄洪时,滔滔巨浪归江海,滚滚狂涛走巨龙。 老君遗踪 位于洪泽湖南岸,淮河入湖处的老子山,古称丹山,相传老子(李耳)曾在此炼丹,故而得名。山上现有炼丹台、青牛蹄迹和凤凰墩等名胜古迹。游人登山时,知其古老,仍能体会到“石上青牛留足迹,炉中红火照仙颜,洞存石镂去崖处,凤起山岗霄汉间”的依稀情景。 洪泽湖 龟山晚眺 龟山,位于老子山南侧,山形如龟,为历代用兵之地,古称龟山镇。为秦汉以来历史名镇,留有夏禹治水之遗迹。清末仍有寺庙12座,和建筑宏伟的洪泽都司署。清代为清河县南陲重镇。它扼立于淮河入湖口处,是淮运分流的天然鱼嘴,孤峰峙立,砥柱中流。登山纵目,千里长淮,八方烟雨,尽收眼底。山上有很多古迹,如安淮寺、水母井、古银杏树、淮渎碑、名人石刻等。 明陵石刻 明祖陵,位于洪泽湖南岸,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时间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沉没。1966年,洪泽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继露出,石刻雕群经维修后,恢复原来栩栩如生面貌。 临淮观日 临淮头,为洪泽湖西岸之半岛,三面临水,古时为临淮郡志,三国时,东吴大夫鲁肃出生于此。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洪泽湖管理局、洪泽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现为水产养殖基地。四面圩堤环抱,像一颗璀璨明珠飘浮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上。每当黎明之际,站在防洪大堤上,极目东眺,一轮红日从碧波如镜的湖面上冉冉升起,那灿烂朝霞,闪耀金波,捧出即将出浴的金娃,摇晃于水盆之中,此情此景,较之泰山观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墓园春晓 位于洪泽湖西岸的半城镇,设有雪枫墓园,园内安葬着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将军遗体。墓园大门两侧为时任苏皖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对联,墓东侧建一座由邓子恢题写的淮北苏皖解放区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环塔有石碑13块,铭刻着抗日烈士英名4079人。园内还有纪念馆,陈列着烈士遗物和革命文物。洪湖之滨,半城之阳,地居高岗,迎湖遏浪,墓隐丹枫,塔耸碧云,花草松柏,四季常青,每当“清明”祭扫,人群络绎不绝,已成为教育后代的革命基地。[1] § 自然资源 鱼类 洪泽湖 计有鱼类9目16科50属67种(和亚种),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41种;鳅科鱼类5种,其余各科皆不超过4种。 渔业生产主要捕捞的鱼类,依其个体大小和产量的高低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个体大、数量多、在渔获物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如鲤、鲫、鳊、鲂、鲌、草、鲢、鳙、青、赤眼鳟、鲇、乌鳢和鳜等,其中鲤、鲫鱼约占捕捞产量的15%~20%; 第二类是个体小、数量多、商品价值高的鱼,如刀鲚、银鱼和黄颡等,刀鲚产量占捕捞产量的7%~27%,银鱼年产量虽有40~330t,占捕捞产量的0.3%~3.0%,但其商品价值高; 第三类是经济价值高、目前(2011年)产量已不多的鱼类,如鳗鲡;第四类是个体小、数量又多的鱼,如鳑鲏、泥鳅、鰕虎鱼、麦穗鱼、船钉鱼、棒花鱼和刺鳅等,约占总捕捞量的15%~20%。除鱼之外,虾、蟹、螺、蚌等,是仅次于鱼类的渔业资源,其中虾年产量1 500~2 000t,占渔业总产量的15%左右;蟹产量不足50t;蚌高产年份约5×104kg左右;田螺共捕捞100×104多千克(1972年),以后产量有所下降,1978年又有上升,共起捕139×104kg。受多种原因影响,渔业产量自1956~1989年一直不稳定,34年间捕捞产量的多年平均值10 481.4t,最高的1956年达21 654.0t,最低的1957和1958年,分别为5 526t和5 608t。1980年前养殖渔业的产量不足总产量的5%,1980年以后,养殖渔业产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1987年开始,养殖产量超过了捕捞产量,到1989年渔业总产量45 793t,其中养殖产量达27 820t,占60.8%,而捕捞产量为17 937t,仅占39.2%。 水生植物 洪泽湖 计有水生植物36科61属81种,其中单子叶植物43种;双子叶植物34种;蕨类植物4种。按生态类型分,有沉水植物13种,浮叶植物7种,漂浮植物10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51种。 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12.0~13.0m高程的滩地上,面积约210.3km2,占全湖面积的5.23%;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11.5~12.0m高程的滩地上,面积约256.2km2,占全湖面积的16.04%。优势种为芦苇、蒲草、菰、莲、李氏禾、水蓼、喜旱莲子草、荇菜、菱、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聚草、菹草、黑藻、苦草、水鳖、满江红和槐叶苹等。年总现存量211.0×104t,其中挺水植物约87.77×104t;沉水植物78.17×104t;浮叶植物45.21×104t。 浮游植物 计有浮游藻类8门141属165种,其中常见属种或优势种主要有蓝藻门中的微胞藻、色球藻、蓝纤维藻、项圈藻、颤藻;隐藻门中的卵形隐藻、啮蚀隐藻、尖尾蓝隐藻;甲藻门中的裸甲藻、飞燕角藻;硅藻门中的双菱藻、直链藻;绿藻门中的丝藻、双胞藻、小球藻等。其中隐藻门中的卵形隐藻、啮蚀隐藻和尖尾蓝藻,在60、70年代还是稀有种类,目前(截至2011年)已发展成为常见种类,有时还是一些湖区的优势种。浮游藻类的平均数量541.9×104ind./L,生物量3.57mg/L。其中数量蓝藻为279.2×104ind./L;绿藻为141.7×104ind./L;而隐藻、硅藻、裸藻、甲藻的数量分别为62.62、46.34、11.37、0.68×104ind./L。生物量隐藻为1.22mg/L;硅藻为0.82mg/L;绿藻、裸藻、蓝藻、甲藻分别为0.65、0.57、0.7、0.13mg/L。 浮游藻类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数量达4 530×104ind./L,生物量达15.157 2 mg/L,以绿藻为主,数量占99.4%,生物量占97.6%;夏季次之,数量1 864×104ind./L,生物量7.687 6mg/L,以绿藻和蓝藻为主,数量分别占58.1%、40.1%,生物量分别占76.6%、8.7%;秋季数量738×104ind./L,生物量2.492mg/L,数量以蓝藻、绿藻居多,分别占58.5%、24.8%,生物量以隐藻、绿藻为主,分别占35.0%、34.1%;冬季最低,数量仅415×104ind./L,生物量1.749mg/L,并以绿藻占优势,数量占9.16%,生物量占67.3%。作为水库型湖泊,洪泽湖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泄洪和农田灌溉,换水周期短、湖水更新快,浮游藻类大量随流动的水体而被带出湖外,难以在湖体过多积聚,藻类数量不致于大量增加而造成危害。 浮游动物 计有浮游动物35科63属91种,其中原生动物21种,轮虫37种,枝角类19种,桡足类14种。原生动物占浮游动物出现总数的23.1%、轮虫占40.7%、枝角类占20.9%、桡足类占15.4%。优势种有原生动物的尖顶砂壳虫、园体砂壳虫、钟形虫、降缩虫、累枝虫、急游虫和中华似铃虫;轮虫中的萼花轮虫、台氏合甲轮虫、螺形龟甲轮虫、矩形龟甲轮虫、曲腿龟甲轮虫、晶囊毛轮虫、刺盖异尾轮虫、奇异巨腕轮虫和独角聚花轮虫;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长肢秀体溞、僧帽溞、长刺溞、角突网纹溞,棘体网纹溞、微型裸腹溞,长额象鼻溞、简弧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和园形盘肠溞;桡足类的汤匙华哲水蚤,指状许水蚤,球状许水蚤、中华窄腹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等。浮游动物的平均数量1458.8ind./L,生物量1.2445mg/L,其中原生动物1239.2ind./L,0.062mg/L;轮虫166.4ind./L,0.1994mg/L;枝角类16.6ind./L,0.4015mg/L;桡足类36.6ind./L,0.5814mg/L。 12~翌年2月是浮游动物种类最少时期,大多是全年出现的种类,其中原生动物有砂壳虫,轮虫类有矩形龟甲轮虫,枝角类有简弧象鼻溞、园形盘肠溞,桡足类有汤匙华蜇水蚤、指状许水蚤、中华窄腹水蚤等。2月下旬臂尾轮虫、晶囊轮虫、英勇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等出现。3月增加了针簇多肢轮虫、短尾秀体溞、长刺蚤、蚤状蚤。4~5月,原生动物中出现长三肢轮虫、奇异巨腕轮虫、聚花轮虫等;而桡足类中的英勇剑水蚤5月底即消失,6月出现老年额蚤,7月出现棘网纹蚤,8~9月无新的种类出现。7~9月是浮游动物种类最多季节。长刺蚤、蚤状蚤在7月初就消失。老年低额蚤于8月下旬消失。10月,各类季节性出现种类陆续消失,只有微型裸腹蚤延至11月消失。到12月只剩下一些全年出现的种类。 底栖生物 洪泽湖 计有底栖动物8纲39科57属76种,其中环节动物3纲6科7属7种;软体动物2纲11科25属3种;节肢动物3纲22科25属25种。优势种3纲22科25属25种,有环节动物的苏氏尾鳃蚓;软体动物的河蚬、园顶鳞皮蚌、背角无齿蚌等;节肢动物中以甲壳纲占绝对优势。底栖动物平均密度138.7ind./m2,生物量91.845g/m2,其中环节动物13.3ind./m2,0.3141 g/m2;软体动物101.1ind./m2、89.8729g/m2;节肢动物24.3ind./m2,1.661 5g/m2。底栖动物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密度以冬季最大,258.78ind./m2;秋季次之,155.64 ind./m2,春季145.74ind./m2,夏季最小,137.74ind./m2;生物量亦以冬季最高,206.135g/m2,秋季次之,175.752g/m2,夏季为154.74g/m2;春季最低153.035g/m2。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生物量上看,底栖动物均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均达97%,而软体动物中河蚬是优势种,其数量占80%以上,生物量占90%以上。三大类群的数量和生物量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21种,优势种有尖顶砂壳虫、园体砂壳虫、钟形虫、降缩虫、累枝虫、急游虫和中华似铃虫,数量为1239.2ind./L,生物量为0.062mg/L。[1] § 交通信息 洪泽湖 宁淮高速,宁连一级公路,京沪高速,宁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距离淮安市区40分钟车程,距离南京1.5小时车程,距离上海4小时车程。 宿迁长途客运站每日有多次班车开往泗洪,5:30-18:00,每隔20分钟一班,发往南京、义乌、杭州等地的车也路过泗洪,交通十分便利。[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