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漫山阁 |
释义 | § 简介 漫山阁内佛像 漫山阁为1985年至1987年由国家投资100余万元在明代原有基础上重建,现已成为天龙山的标志。1986年,天龙山漫山阁复建工程开工,早在一千多年前,东魏丞相高欢在天龙山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兴建了天龙寺,并开凿了石窟,以后,隋、唐等都曾陆续开凿过,逐渐形成了绵延一公里有余的石窟群。上世纪20年代初,石窟遭到帝国主义的严重破坏,其中的大部分精品被盗运到国外,散失在日本和欧美等国。1997年,天龙山旅游专线道路竣工。修葺后的寺院建筑掩隐在蓊郁的山林之中,颇为壮观。复建后的漫山阁高大宏伟。[1] § 景观 漫山阁 天龙山最大的石窟为西峰大佛山的第九窟,窟上建有宏伟的木构阁楼以保护石刻造像,称为“漫山阁”。漫山阁为四重檐歇山顶,高与山齐,气魄雄伟,风铃叮当,近看十分壮观,远眺犹如镶嵌在绝壁的琼楼。内分三层,北侧有木梯,可供游人上下登临近距离观摩。漫山阁为1985年至1987年由国家投资100余万元在明代原有基础上重建,现已成为天龙山的标志。石窟开凿于晚唐至五代时期(公元890—979年),分上、下两层,上层释迦牟尼佛坐像高8米,容貌端庄凝重,衣纹流畅,脚蹬莲花。下层为11面观音立像和文殊、普贤骑兽像。观音像高约8.8米,其华丽的服饰,丰满的体态,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精美的佳作。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的雕像位于观音像两侧,座下雄狮大象气势威武,神气活现,富有灵性,座上菩萨祥和恬静,面部含笑,怡然自得,表现出高超的写实技巧,也是唐代雕塑精品。后壁凿刻有无数盘腿端坐于莲座上的浮雕小像,以繁衬简,立意绝妙。 圣寿寺坐落在天龙山半山腰,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四周山峦起伏,环境幽雅。寺内殿宇高大、石碑矗立。钟楼位于寺院的东部,1986年重建,内有明代大钟,重万余斤。钟声雄宏沉郁,悠扬数十里。千佛楼内有铁佛千尊,碑廊内有历代碑碣8幢,均可游览观赏。 蟠龙松是天龙山历史见证。古松苍劲曲虬,植于天龙山圣寿寺门前,树径60厘米,树冠呈辐射平直生长,状如巨伞,犹似凉棚,树下蔽荫面积约达200平方米。枝条按逆时针方向水平生长,似龙臂龙爪盘旋延伸穿插,犹如虬龙蟠空,盘旋狂舞,欲腾空而去,因此誉名为蟠龙松。 天龙山、石千峰、大沙荒三个林区组成为一个引人青睐的森林公园,面积2.1万公顷。区内山崖险峻,沟壑纵横,松柏苍劲,郁郁葱葱,山回路转,泉水潺潺,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宜人,风景秀丽幽静,是一处新兴起的旅游度假避暑的胜地。天龙山七松坪上,有七棵粗大挺拔的钻天松引人注目,树周建有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天龙山庄,供游人食宿。千佛洞内宽敞,壁上石佛甚多,可容纳数百人观摩。相传春秋时率奴隶起义的领袖柳下跖当年的遗物“插旗石”,矗立在圣寿寺南的南山峰上,高大醒目。著名的冯玉祥将军曾游览天龙山并题字刻石。[1] § 石窟 观音 石窟分布在漫山阁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2] § 高阁 漫山阁 高阁为天龙山漫山阁。每逢雨过天晴,云雾缭绕,高阁仿佛置身于茫茫云海岚烟之中,有“飘飘入仙境”之感。 鼎峰独峙。 “佛阁”称“大佛阁”,亦曰“重檐阁”,俗称“漫山阁”。昔日的“佛阁”早已荡然无存,今“佛阁”已重建竣工,再现其雄姿。有诗曰:“重檐阁在半空悬,大佛居中一笑禅。”这一景致,每逢雨过天晴,翠叶含珠,云雾飘渺,似黄山云海,如峨眉岚烟,是天龙山又一奇观,无怪诗人们留下绝妙的诗章:“佛阁高悬逼九霄,重闺幽达挂山腰。丹楹竟被红霞绕,翠瓦曾将碧雾描。”圣寿寺对面南山上有座山峰屹然突起,状如香炉,故名香炉峰。“鼎峰独峙”的鼎峰,指的就是香炉峰。“疑云认雨两相逢,众鸟翩翩对鼎峰。岫刺青霄悬万仞,尖摩碧落仰千重。”这首诗极好地描绘了“鼎峰独峙”这一景观。香炉峰与天龙册相望,它高出其它山峦而独峙于方圆几百里的重山峻岭之中。鼎峰上云丝飘飘,仿佛是炉中袅袅的轻烟,徐徐上升,确有香炉吐青烟之妙。在炫耀此景的诗中有“香炉峰峙万山高,胜游不厌同胞”的诗句。[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