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池州戏曲 |
释义 | § 简介 地处江南的池州,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古傩舞(傩戏)、青阳腔、目连戏都滋生、繁衍在这 池州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现概要介绍如下:贵池傩戏、傩舞贵池傩戏、傩舞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目的,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的古老仪式性艺术形式,是古代民间社祭(土地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多元的宗教(含巫、道、 释及儒家等多种)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是戏曲文化,从而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格。 § 文化背景 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方文化厚土 池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说她古老,是因为池州作为州府建制始于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迄今已 池州有近1400年历史;说它年轻,是因为池州2000年6月撤地建市,距今只有8年时间。 池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千载诗人地”美誉。历史上曾留下过众多文人墨客、鸿儒雅士的足迹。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曾栽菊东流;南朝昭明太子萧统驻秀山,编《文选》;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晚唐诗人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作《清明》诗,让池州杏花村芳名远播;北宋清官包拯曾任池州知府,为齐山挥毫题名;南宋英雄岳飞曾扎营齐山,揽胜抒怀。与诗文化交相辉映的是池州的佛文化、傩文化、戏文化。坐落境内的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修成正果,僧众认定他是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正在建设中的99米地藏菩萨露天铜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佛像。地藏菩萨、高山悬寺、神秘地宫、肉身之谜,构成了九华山的浓郁的佛教文化。池州傩是我国最为原始的古老戏曲,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因此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傩戏之乡”。发源于池州的“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对京剧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目前,池州傩、青阳腔已被双双收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类别 贵池傩戏、傩舞 池州戏曲 贵池傩戏、傩舞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目的,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的古老仪式性艺术形式,是古代民间社祭(土地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多元的宗教(含巫、道、 释及儒家等多种)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是戏曲文化,从而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格。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早在明中叶以前,它便盛行于池州。至今每逢春节期间仍有演出活动。 贵池傩戏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宗族中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的影响,仍保持着宋杂剧和古南戏的古朴风貌。中外专家学者皆认为它有极珍贵的戏曲史料研究价值。因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青阳腔 池州戏曲 青阳腔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73-1620) 产生于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流行于池州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调”。它是在博采余姚腔、弋阳腔及当地佛乐、民曲、土 戏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声腔。 曾以其行云流水的“滚调”优势,风靡于大江南北,更借石台、太平梨园班社的传播,足迹遍及赣、鄂、湘、川、黔、鲁、闽等省,享有“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誉。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位置。清代咸丰以后,受战争影响,青阳腔在本土上逐渐绝响,仅有部分剧目声腔幸存于傩戏、目连戏以及本省的岳西高腔、江西的湖口高腔等地方戏中。 清代咸丰以后,受战争影响,青阳腔在本土上逐渐绝 池州戏曲 响,仅有部分剧目声腔幸存于傩戏、目连戏以及本省的岳西高腔、江西的湖口高腔等地方戏中。贵池目连戏目连戏是我国以表演“目连僧救母劝善”故事为主的民间古老戏曲。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唐代即有目连扮演的形式出现。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当时京城上演“目连救母”杂剧的盛况。明万历初,祁门人郑之珍在贵池之剡溪(今属石台)根据民间演出本整理为《劝善记》三册,首演于贵池。各班社竞相以各自的声腔(余姚、弋阳、太平、青阳诸腔通称高腔)形式搬演,由此形成全国各地不同演出风格的目连班社。贵池目连戏在解放前尚有民间班社多个,又称“花槌”,其声腔与南陵一带的目连戏(“青槌”)有所区别。 贵池目连戏 池州戏曲 目连戏是我国以表演“目连僧救母劝善”故事为主的民间古老戏曲。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唐代即有目连扮演的形式出现。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当时京城上演“目连救母”杂剧的盛况。 明万历初,祁门人郑之珍在贵池之剡溪(今属石台)根据民间演出本整理为《劝善记》三册,首演于贵池。各班社竞相以各自的声腔(余姚、弋阳、太平、青阳诸腔通称高腔)形式搬演,由此形成全国各地不同演出风格的目连班社。 贵池目连戏在解放前尚有民间班社多个,又称“花槌”,其声腔与南陵一带的目连戏(“青槌”)有所区别。 § 傩戏详解 傩戏是我国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根植于贵池市刘街等地的傩戏称“池州傩戏”,约起于明,盛于清,是一种带 池州戏曲面具,以宗族为演出单位的戏曲。无职业班社,仅在祭祀和敬神时演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演出两夜,有的加初十、十三日,唱四夜。其演出形式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傩舞、正戏、“新年斋”。 池州傩戏剧目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戏,用于娱神,如《舞伞》、《舞棋》、《舞回回》、《童子拜观音》等。另一类是本戏,共有五大本:《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寻夫》、《打銮驾》(即《陈州放粮》)、《章文选赶考》(即《卖花记》)和《花关索》。 傩戏曲调有曲牌和板腔两种。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钹、小锣、小钹、小堂鼓等,无丝弦乐器。 傩戏带有浓厚的宗教、宗族色彩,历史悠久,形式原始,风格古朴,故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对我国古代戏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987年2月,由中央艺术研究院、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古老稀有剧种--傩戏学术研讨会在贵池举行,同期举办了池州傩戏剧本、砌末、面具等史料、事物展览,与会人员在刘街乡观看了傩戏现场演出,会后,《安徽日报》发表了有关论著。 刘街等地的傩戏,自1988年起又引起国外艺术家的注目,西德、日本戏剧专家、教授,先后4次前来考察和录像。1990年4月上旬,在山西省临汾市召开的“中国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刘街乡傩戏业余演出队的公演,引起了中外学者的进一步关注,且以其丰富的内涵、特有的魅力、独特的地方风味,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现在戏剧艺术界有“南傩北鼓”之称(南傩即指池州傩戏,北鼓则指凤阳一带的花鼓戏),自然也吸引了美国艺术家,他们特别指定将傩舞拍进《虹》片内,并在大王洞中拍完中、美艺术家联欢的场景后,驱车来到刘街,仔细观看了傩戏演出的面具向傩戏老艺人详细询问了傩戏的演出形式和过程,以及面具的佩戴等。 § 景点介绍 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 大王洞,古称“穿山洞”。因北宋诗人 大王洞滕宗谅(字子京)与梅尧臣(字圣俞)在此洞赋诗唱和而名传千古。 大王洞,坐落在府城西南的牌楼镇大山、穿山村境内。全洞由大天潦、小天潦和大王洞三洞呈"丁"字形组成的巨型溶洞,干线总长2200米,总面积达10万平万余米,规模宏大,奇景天成,堪称"洞中大王"。是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是秋浦仙境的一块奇异的瑰宝。 大王洞风景区由“天桥奇观”、“神仙河谷”、“大王洞府”(包括凤殿、龙厅、银河、仙园〔小天潦〕、瑶池〔百穿山洞〕)和大王湖四大景区组成。是一个容山、水、洞于一体的庞大的艺术珍品。 大王洞一期工程:天桥奇观、神仙河谷和洞府申的凤殿、龙厅等景区,于1987年5月1日竣工开放;2001年贵池区人民政府进行二期工程开发,全洞贯通后,整个景区雄伟、险峻、清幽、神奇,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 名山欣赏 走进池州,就像走进天然公园。这里满眼翠绿,河流纵横,湖泊如镜,处处山青水秀,百姓安居乐业,人与自然 九华山和谐,森林覆盖率达57%,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 走遍池州,处处是景。九华山既是一座佛教名山,又是一座风景名山、生态名山。九华山方圆120平方公里,为黄山支脉,共有99座山峰。名峰、怪石、奇松、幽潭、瀑布雄奇灵秀,日出、云海、佛光、雾淞、雪霰蔚为奇观,名胜古迹、庙宇古寺错落其间,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牯牛降气势雄伟,山高林密,藏有野生动植物2000多种,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是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升金湖素有“日产升金”之称,水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禽鸟70多种,是亚洲最大的湿地之一,被誉为鸟的世界、鹤的王国。还有齐山——秋浦仙境、石台溶洞群、东至大历山等一批省级风景名胜。真正是集山、水、洞于一体,熔自然、人文景观于一炉。生态的池州,是中国东南部地区的旅游胜地。在这一方生态净土上,池州人民创下了90多处国家、省、县风景名胜。其中国家级旅游品牌有4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级水禽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始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的人文景观、悠久的佛教文化,构成了池州旅游资源的独特韵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池州也因之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相关链接 1.http://baike.baidu.com/view/544772.htm 2.http://www.51766.com/img/dwdfjq/ 3.http://www.gmw.cn/content/2007-07/16/content_640163.htm 4.http://nuoculture.jxnews.com.cn/system/2005/05/27/002017470.s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