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池小宁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姓名:池小宁 性别:男 生卒:1955年4月12日——2007年7月11日 出生地:北京 籍贯:浙江 温州 身高:1.72 血型:A 生肖:羊 星座:白羊座 业务职能:国际电影摄影师 学历:大学本科 1984年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1990年 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学科 § 个人概述 喜好:画画 专长:对数字摄影机的把握和运用 习惯:每天只睡4~5小时 其他:擅长于端着机器拍摄 § 成长经历 池小宁出生在北京,其父亲是著名美术家池宁。池小宁高中时就读于北京四中,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90年赴日本京都大学艺术系留学,1997年他回国发展。 池小宁的父亲池宁是电影界艺术造诣很深的老前辈,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总美术师,又是《祝福》、《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影片的美术指导。艺术界人士涉嫌“文艺黑线”,自然划入“另类”,池小宁按当时历史情况被定为“家庭出身有问题”。于是他在校3年,虽然军事训练、劳动锻炼、社会工作(负责黑板报搞宣传)不怕吃苦表现突出,解放军表扬他,老师肯定他,并积极呼吁对他要“重在表现”,但由于“家庭问题”仍然入不了红卫兵。为此,政治活动也与他无缘:当同学们拿着彩旗,穿着民族服装在天安门金水桥前迎宾的时候;当同学们持枪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民兵方阵训练的时候,池小宁正在四中教学小院的黑板报长墙上默默无闻地写着、画着,一脸汗,满头粉笔灰。 池小宁 池小宁是1968年9月入学的。由于战备的需要,当时年级的编制一律按部队的连排为单位。他在校3年,文化课时断时续,政治运动、政治活动频繁,军事训练、劳动锻炼不断。在农村劳动,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一起摸爬滚打,可以说,吃苦的磨练真是过足了瘾。文革的冲击迫害使池小宁父母先后离世,家里只剩下他和妹妹,靠父母的一点抚恤金度日。71届毕业分配时,同学们小部分参军、上高中,七八成去了工厂。池小宁由于“家庭问题”本应去插队,因为父亲病重留了下来。他被分配到四中校办工厂务工,后来进入北影厂修配车间当工人。此后,池小宁由喜好美术转为摆弄相机学习摄影。他的父母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留下的是三间屋子和满屋子的书。池宁一生爱书,50年代去苏联留学时带回很多画册,介绍的都是国外最新的建筑、艺术。于是太平胡同5号便成了70年代后期能站在时代前沿激进的文化青年聚集的场所。他们写诗、画画、拍照片;他们讨论艺术、传阅新书新画册;他们搞美展、摄影展,举办艺术讲座。 那时看外国书,听外国歌都是不允许的,显然他们是担着风险的。即使这样,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摄影艺术的探讨、实践和经验的交流。 池小宁还经常设法去北影图书馆看书,那里有很多外面根本看不到的外国画册和摄影杂志。 1976年周总理逝世,池小宁请了3天病假扛着3台相机直奔天安门,整整拍了3天。“四·五”事件后他赶紧偷偷把拍好的六七卷胶卷连夜冲出,藏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其中有一张是他爬到纪念碑的雕塑上,站在很高的角度上,拍的一张大全景照片。“四、五”平反后,这张难得的照片便被历史博物馆征集入册。看来,这便是池小宁“摄影事业”的开始。 1984年,池小宁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5年考入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学科。当时很多人劝他不要离开,此时选择出国会失去很多机会,但他至今不悔,前面的世界更宽阔。来到日本的第三天,他便开始打工、去餐馆洗碗,到建筑工地扛活,教中文、搞家教,为杂志社做采访,写稿子、拍照片等,他充满信心地在日本度过了5年边学习边打工的艰苦生涯。池小宁为人聪明好学,更突出的是踏实能吃苦,还爱帮助人,所以他的朋友很多,关键时也总有人来帮他。 1990年毕业,他终于从困境中走过来了。1992年与张艺谋导演合作,担任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摄影师,从此开始在自己喜爱的影视摄影之路上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1985—1997年在日本期间,池小宁曾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侯孝贤导演的《戏梦人生》,田壮壮导演的《兰风筝》,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王学圻、杨丽萍导演的《太阳鸟》等电影在日本后期制作时担任技术协调和制作工作。 他还为日本的哥伦比亚音乐制作公司工作,拍过MTV;为NHK、东京电视台、朝日电视台、TBS电视台等拍过大量记录片及电视节目。 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以后,2005年春节大年初四,池小宁又马不停蹄随胡玫导演赴山西拍摄电视剧《乔家大院》。这部作品长达四十集,2006年年初在央视开播。 § 代表作品 《乔家大院》 《汉武大帝》 《走向共和》 《雍正王朝》 《忠诚》 § 个人荣誉 1992年 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提名 《秋菊打官司》 1999年 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横空出世》 § 个人影响 52岁,对于一个电影人来说,正值壮年。池小宁的英年早逝,无疑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损失。 属于幕后英雄的摄影师,一般不为人知。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池小宁是何许人也,但提到张艺谋,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池小宁就是张艺谋的前摄影师。池小宁曾为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电影在日本后期制作时担任技术协调和制作工作。 很多人也许不熟悉池小宁,但你对电视剧《雍正王朝》、《忠诚》、《走向共和》、《汉武大帝》、《香樟树》、《乔家大院》等不会没有印象,而这些著名电视作品都是池小宁拍摄的。 池小宁具有高超的技术手法和高品味的艺术风格,既大气磅礴又纪实细腻,在业界颇具大师风范。 § 人物评价 池小宁秉承父亲的遗志,奋发努力成为影视界很有影响的摄影专家。他近几年所拍摄的电影电视作品更是成绩卓著,得到很多国家级奖项。他与其他年轻有为的影视工作者一起创造了影视界的辉煌。 池小宁为人忠厚、老实,在他有限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以“拼命三郎”著称。为了自己所喜爱的艺术创作,任劳任怨,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他待人宽厚、坦诚,助人为乐。在影视界在的演职员中享有极好的口碑。 高超的技术手法和高品味的艺术风格,既大气磅礴又纪实细腻,在业界堪称具有大师风范。他的去世是中国影视艺术的损失。 一部优秀的电影或电视剧的产生,导演固然是主导,摄影师也很关键。在第25届“飞天奖”研讨会上,导演胡玫这样评价他:“小宁先生不仅仅是从摄影方面,而且是从剧本方面,演员及现场把握方面,都曾为我们的作品付出巨大的努力。” § 作品列表 电影 1992年《秋菊打官司》 摄影师(金鸡奖摄影奖提名) 1996年《西夏路迢迢》 摄影师 1998年《葵花劫》 摄影师 1999年《横空出世》 摄影师(金鸡奖摄影奖) 电视电影 2001年《老家的故事》 (16MM胶片拍摄) 2001年《巧巧》 (高清24P拍摄) 电视剧 1997年《雍正王朝》 总摄影 1998年《风雨一世情》 摄影 2000年《乱世飘萍》 摄影 2000年《忠诚》 摄影 2002年《走向共和》 总摄影 2003年《汉武大帝》 总摄影 2006年《乔家大院》总摄影 2007年《大明王朝》总摄影 后期制作——技术协调和制作(1985~1997)年在日本期间: 《菊豆》——张艺谋 《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 《秋菊打官司》——张艺谋 《活着》——张艺谋 《霸王别姬》——陈凯歌 《沽岭街少年凶杀案》——杨德昌 《戏梦人生》——候孝贤 《兰风筝》——田壮壮 《鸦片战争》——谢 晋 为日本的哥伦比亚音乐制作工作拍过MTV,为NHK、东京TV、朝阳TV、TBS等电视台拍过大量记录片及电视节目。 § 访谈 访谈人:陈 帆(影视传媒CEO,198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香港作家、电影人) 受访人:池小宁(著名资深电影摄影师) 陈 帆(以下简称“陈”):你认为的DV是什么? 池小宁(以下简称“池”):DV因为手段不同,要开发它要用在什么地方?比如讲日本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导演,但是他不是电影圈里的人,人家都认为他是戏剧界的人。他六年做了很多试验片,实际上他是拿试验片,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视觉的东西表现出来。他经过这样一个长时间积累以后,最后在他的长片里故事片里都把它实践出来了。 陈:那么你怎样看待院校学生做的DV作业? 池:所以,我觉得作为学生做一个小东西,其实你不用考虑它的完成度,你在这个实践作品里,要把它做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让人家无所挑剔,我觉得其实用不着这么想。如果你是作为习作的一种手段的话,你只是把你自己对视觉的感受,你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受,把你的各种印象能够向观看的人很强烈的传达出去,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怎么利用DV来传达一种你的感受,我觉得这是一个首要的。而不是说首先你要考虑我要完成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作品。 陈:你认为DV的存在,它的价值何在? 池:DV的存在是一个个性时代的存在,不是说非要职业的人专业的人才能够控制它操纵它去做一部作品,而是说你任何一个人,只要是你有眼睛,你能够看世界,你的手能够操纵DV,哪怕你对DV还没有知识,还没有关于摄影方面的知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表现的新鲜感。你表现在东西大家能够感受到,而且能觉得非常新鲜,体现了你的个性。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陈:就此而言,你又是如何看待当下的网络传播? 池:现在的网络,实际上强调个性时代。在网络上发日记也好或者写什么东西也好,实际上写的都是很个性的感受。现在包括文学作品也不是非常有传世经久的文学巨著,而是说很多书穿插着个人感受,这种感受可能能够体验的人不是范围很大,但是有一部分人已经能够感受到它,那它是珍贵的那它是实在存在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