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浸信会 |
释义 | § 浸信会 各地方的浸信会并不受一个中央的总会管理,而都是各自独立、自主和自治;浸信会传入美国后,自1836年起派传教士来中国。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目前存在于各地区的浸信会联会(例如: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香港浸信会联会、马来西亚浸信会联会等),并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会的组织,而是由各地方浸信会自由加入,目的在协调共同事工的推动。 § 信仰特色 浸信会信仰的特色可以用七个英语短句表达,而其每一句开头的字母拼起来刚好是BAPTIST。 Biblical authority 认识和肯定《圣经》的权威 浸信会以《圣经》作为信仰和实践的最高权威(若干宗派在《圣经》之上还加上教会或是信条)。一般说来浸信会中对于特定神学立场的执著是比较淡的。浸会中可能有加尔文主义者(以司布真为例),也有亚米念主义者;可能有时代主义的支持者,也有恩约神学的拥护者。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浸会中的神学是丰富而多样的。 Autonomy of the local church 自主的地方教会 Priesthood of the believer 信徒皆祭司(信徒都是人人平等的) Two ordinances - Believer's Baptism and Symbolic Communion 两种教会礼仪-信徒的浸礼与纪念性质的主餐 Individual soul liberty 人有上帝所赐的自由意志来选择他的信仰,但人也要对自己自由意志的行使负责任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政教分离 Two offices of the church - Pastor and Deacon 牧师和执事作为教会仆人的职份 另一种版本: Beliver's baptism 信徒的浸礼 Autonomy of the local congregation within the associational framework 自治而互助的地方会众 Primacy of Scripture 《圣经》首要和卓越的地位 True belivers only in the church 真信徒组成的教会 Individual competency and the beliver's preisthood 在圣灵引导下人人都有能力认识上帝以及人人皆祭司 Sepe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政教分离 Two ordinaces 两种教会礼仪-浸礼与纪念性质的主餐 浸信会在美国 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和美北 浸信会在中国 1836年9月17日,叔未士牧师夫妇(J.Lewis Shuck,只有23岁和18岁的新婚夫妇)抵达澳门,成为来华的第一位浸信会宣教士。1951年全数宣教士被迫离开中国。直到1949年,美南浸信会在中国有教会392间、布道所410间、信徒123,000人、220位宣教士,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等省。 浸信会在台湾 1948年6月间中华浸信会全国联会差派杨美斋牧师到台湾进行边疆布道,10月19日,美南浸信会差派明俊德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东济宁抵台北,12月26日举行浸会在台湾首次的主日崇拜。50年代前后,原在中国浸信会在浸会宣教士和信徒纷纷迁到台湾。因此浸信会在台湾的事工,以当时军公教背景居多的大陆省籍族群为主要对象,也因而被以为系纯“国语系”教派。 1954年7月5日成立“台湾浸信会联会”,1972年 更名为“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沿用至今。第一任主席为宣教士同时也是浸信会神学院创校院长的柯理培牧师,现任主席为恩惠堂邹仁鸿主任牧师。 华人浸信会名人 戚庆才牧师:中华全国浸信会联会的主席。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怀恩堂牧师(1935-1989)。牧养信徒达54年之久。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周联华牧师:浙江慈溪人,民国九年三月七日生,美南浸信会神学院哲学博士;从事传道、圣经研究员、作家、教授等工作,曾制作台湾电视公司“清晨佳音”福音性节目,现任台湾世界展望会董事长与亚洲浸信会神学院院长。 唐佑之牧师:曾任台湾浸信会神学院教授、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教授,美国金门浸信会神学院教授。 王美钟博士:道学硕士 (M. Div.),神学博士 (Th. D.);现任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院长、马来西亚浸信会联会差传部主席、马来西亚神学院校协会主席、全球华人浸信会宣教促进会总干事、世界华福会神学教育协调主任。 邹仁鸿牧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