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顿 |
释义 | 海顿 - 简介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肖像画 Portrait of Joseph Haydn by Thomas Hardy, 1791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以制造和修理马车为生,母亲是个厨娘。尽管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1] 海顿由于海顿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岁时被著名的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选中。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一般刻苦地学习音乐理论与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从16岁起他甜美的歌喉开始不幸地逐渐沙哑。1749年的一天,奥地利女皇在欣赏圣斯蒂花教堂唱诗班的优美合唱时,突然从合唱队里传出一声很不协调的怪音,女皇当场就挖苦道:“这个孩子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乌鸦叫!”从此,海顿结束了他的唱诗被迫流落街头,靠拉琴卖艺糊口谋生。 此后的10年是他的艰苦岁月。他当过仆人--看门、送信、擦皮鞋,干过家庭教师,写过歌剧,作过大提琴手,任过乐队队长。1759年,他成为波希米亚伯爵莫辛的小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指导。 1760年,他娶凯勒为妻,犯了一个悲剧性的错误,为自己招来莫大的痛苦。凯勒体魄强壮而智能低下,性格凶狠暴躁,素质极差!她不仅在生活上虐待海顿,还常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创作的音乐手稿随便擦桌椅、包糖果、制点心盒等等。对此,海顿只有仰天长叹,而这又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后来,他们终于分道扬镳了。 1961年,海顿被匈牙利最有权势的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王子任命为宫廷副乐长,在此,他度过了长达30年之久的音乐仆役生活。受雇于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时必须穿上绣金花背心,白色长统裤袜,头戴假发或梳辫子,脸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后,要恭候在客厅里,等待主人有关当天音乐活动的安排指示。在创作上,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按主人的命题或要求,准时写成音乐作品。此外,还要监督乐队的纪律,看管好每件乐器,给新歌手上课,提高乐队水平,等等。海顿曾悲哀地写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几乎没有人类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几天我也不知道我是乐长还是剧场验票员……要知道经常作奴隶是很可悲的……”。 “尽管有时宫适生活强加给他的种种约束惹他生气,他还是居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既不怀疑王公的至高无上,也不怀疑穿制服的伟大艺术家的天才。关于他在埃斯特哈齐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后评价认为有利条件超过了不利条件。‘亲王总是对我的作品感到满意。我不仅经常受到鼓励,而且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我可以进行实验,观察什么产生了效果、什么减弱了效果,我可以改进、替换、作一些增删,可以大胆地按我喜欢的那样去做,我与世隔绝,没有人来扰乱或折磨我,我被迫成为‘独创才’。” 海顿在宫廷供职的30年里,埃斯特哈齐王宫两易其主(召海顿进宫的保罗·安东王子于1762年去世,继位的胞北尼古拉王子于1790年病故),1790年继位的新主人只聘请他作挂名的音乐指导,海顿从此得到自由,于是他移居到维也纳。 1791年,应英国之邀,海顿前往伦敦访问。在此期间,他出席了纪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尔的音乐会。当大厅里回响起亨德尔的名作《哈里路亚》时,年近60岁的海顿激动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先师!”接着,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来,全场听众无不肃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逝世,享年77岁。遗体被葬于圣麦斯公墓。 海顿 - 贡献 海顿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2]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 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 等 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海顿 - 趣闻轶事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关于出生日期 1732年4月1日,车轮匠马蒂亚斯·海顿的老婆玛丽亚·科勒在罗劳(位于下奥地利,接近匈牙利边境)生下一个儿子。这孩子出生证明上登记的日期是4月1日,起名叫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约瑟夫·海顿曾对自己的第一位传记作者迪斯这么说:“我生于4月1日,我爸爸的日记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我兄弟米夏伊尔(另一位大作曲家)总说我生于3月31日。这是因为他不想说我生在愚人节。” (也有说法为海顿生日是3月31日,因为,海顿一辈子都否认他是在4月1日出生的,原来是他不希望别人说,他是在愚人节出生的呆子。) 海顿爸爸 从未有人对海顿的音乐天才表示怀疑,但却发生过面对着艺术家本人而怀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顿的怪事。由于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爱海顿音乐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见到他时竟失声问道:“你是真正的海顿吗?......” 尽管我们的大师其貌不扬,却十分善良、纯朴、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与崇拜者们都亲切而风趣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屠夫。一见面,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诚地请求道:“尊敬的大师,我最亲爱的小女儿即将举行婚礼,对我来说,这是重大事件。我满怀感激之情,请您为我写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请求,除了向您提出,还能去找谁呢?”善良诚恳的海顿立即慨然允诺。到了约定之日,他果真写成一首典雅的《C大调小步舞曲》屠夫千恩万谢地取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几天之后,正当作曲家伏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埋头写作之际,窗外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混杂声响,着实把海顿吓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应过来:这是有人在奏乐。是什么曲子呢?......大师怀着一颗好奇的心仔细听了半天才终于恍然大悟:天哪!这不正是自己前几天作的那支《C大调小步舞曲》吗?他赶紧跑到窗口向外张望,只见台阶上立着一头强健的公牛,牛角上还挂有金色的彩带,喜笑颜开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后是满面春风的女儿女婿,一支由流浪艺人组成的我队正在起劲地吹吹打打!屠夫庄重地走上前来,恳切地说:“尊敬的大师,对一个屠夫来说,用健壮的公牛来对优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谢忱是最好不过的了。” 海顿 - 评价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年)在评论海顿时曾这样讲道:他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 海顿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不上贝多芬,英勇主动地向墨蝉现实发动猛攻。他虽有时对屈辱的处境感到痛苦,却安于现状,自得其乐。他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 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实,无论交响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过誉,因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才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弦乐四重奏中,他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呜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