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洪国藩
释义

§ 人物简介

洪国藩,生物化学家,浙江宁波人,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至1979年与人合作在中国首次完成了蓖麻蚕后部丝腺体丙氨酸tRNA一级结构的测定工作(不含稀有碱基)。1979年至1983年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桑格教授指导下,利用双脱氧法创立了非随机测定DNA顺序的新方法,这是基因研究领域中的重大进展,受到了国际生化学界的高度评价。在英期间,还与桑格教授等合作完成了λ噬菌体基因群一级结构测定工作。这是当时世界上被测定的最大的DNA分子(48,502对核苷酸)。还独自对DNA顺序测定作了一系列重大改进。首创了单链克隆DNA的双向测定法,单个核苷酸突变快速检出法等。指导英国博士研究生建立的缓冲梯度凝胶及35S标记快速DNA顺序测定法,已为国际上广泛采用。[1]

§ 生平简介

洪国藩故乡:浙江省

洪国藩(1939.12~)分子生物学家,浙江宁波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同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员,英国约翰研究所访问教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教授,中国生化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常务编委,英国《DNASequence》杂志编委、《TrendsinPlantScience》杂志顾问编委,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人类基因组科学协调委员会委员。

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职业生涯

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学术上有创新精神,造诣较高。1978年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这一发现,导致了凝胶中DNA顺序的可读性增加30%以上;建立了高温DNA测序体系;提出固氮菌中结瘤调控基因的调控模型;提出并发表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图的“快速、精确的BAC-指纹-锚标战略”,并用此战略领导完成了重叠群(contig)覆盖率达92%、平均DNA片段分辨率高达120kb的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4.3亿核苷酸)物理图。 DNA片断模型

1979年在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时,创造性地提出并通过实验建立DNA测序单链双向测定法、缓冲液离子梯度法、非随机测定法、35S-同位素测定法。这些方法分别提高或增加测试长度、分辩率、测试效率和准确性,其中有的方法引起科学界的轰动,被收入分子克隆及DNA测序丛书等国际经典书籍中,为各国学者引用。

1985~1987年,发现并首次克隆高温酶,提出并完成DNA高温酶测序法,解决DNA测序过程中二级发夹结构问题,此成果获中科院199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出任国家攀登计划“共生固氮体系中最佳固氮结瘤控制模型”首席科学家。在他主持下,经11个研究所和大学的科学家5年共同努力,中国固氮研究跻入国际先进行列。他主编的《固氮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英文版)由世界著名Springer出版社出版并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1992年主持水稻基因研究,1994年建立水稻全部12条染色体的人工细菌染色体(ABC)全库,1996年在世界上首次构建高分辨率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获得成功。1997年1月国家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为此,他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学术奖,此成果被全国和上海市评为1997年科技十大进展之首。他是上海市第九、十届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得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被评为1997年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十大杰出职工”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8 23: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