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 鄱阳湖湿地概况 鄱阳湖是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涉及南昌市、九江市、上饶市的12个县(区)。 鄱阳湖水位涨落受“五河”(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每当洪水季节,水位高涨、湖面宽阔、一望无际,湖口水文站最高水位21.80m时,面积3955km2。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洲滩出露,湖水归槽,蜿蜒一线。洪、枯水位面积相差极大。“高水是湖、低水是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鄱阳湖湿地包括水域、洲滩、岛屿等地貌。洲滩系指高低水位之间的广阔地域,面积约3130 km2。岛屿41个,面积约103 km2。 由于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冬季“水落滩出”形成众多的浅水湖和洲滩,这些浅水湖和洲滩就成了冬候鸟的主要栖息地。在夏季,出露的岛屿以及湖边的洲滩高丘,是夏候鸟的主要栖息地。 湿地图片 § 非生物环境 1、鄱阳湖湿地地表水径流量 鄱阳湖湿地为鄱阳湖辐聚水系的汇聚中心,其水环境受制于整个水系大环境。鄱阳湖水系由鄱阳湖及与之相连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及清丰山溪、潼津河、樟田河和博阳河组成,流域面积162225 km2,1950-1984年流域平均年径流量为1457×108m3,1986-2000年流域平均年径流量1525×108m3。 2、水位 鄱阳湖1956~2000年各水文(位)站平均水位12.86~15.19 m,最高水位22.43~22.98 m,最低水位为5.90~12.09 m。有75%的年份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7月;78.8%的年份最低水位发生在12月、1月。 3、水温 鄱阳湖湿地多年平均水温18℃左右,以8月最高为29.9℃,1月最低为5.9℃,全湖极端最高水温为38.2℃,极端最低水温为0℃。日间最高水温出现在15~17时,最低水温在6~8时。由于鄱阳湖湖水不深和受风浪、湖流的影响,水温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小,上下层相差1℃左右。 4、水质 鄱阳湖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全湖水质基本维持II~III类水标准,水质较好。从超标情况来看,所选定的12个评价项目中有总磷、挥发酚、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等项目在不同的水期在部分的监测断面出现超标。从污染分担率情况来看,入湖口以总磷、挥发酚、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比重大,湖区以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比重大,出湖口以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污染比重大。从污染负荷比情况来看,入湖口以赣江南支口和信江东支口污染相对较重,修河口和抚河口污染相对较轻;湖区以蛤蟆石和都昌污染相对较重,星子和瓢山污染相对较轻。虽然目前鄱阳湖水质尚良好,但有机污染物质、营养物质等入湖量大,特别是总磷等营养物质,对鄱阳湖水质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污染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全湖氨氮、挥发酚和综合污染指数以上升趋势为主,高锰酸盐指数以下降趋势为主;湖区波阳、龙口、瓢山、康山和蛤蟆石以上升趋势为主,渚溪河口和蚌湖以下降趋势为主。湿地图片 § 底栖动物资源 底栖动物是鱼类和鸟类等的天然食物,也是水环境质量监测指示生物。底栖动物有多孔动物门的淡水海绵,腔肠动物门的水螅,扁形动物门的线虫和腹毛虫,环节动物门的寡毛类和蛭类,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类和瓣腮类,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类、水螨和昆虫,苔藓动物门的羽苔虫。据1981~1992年调查,鄱阳湖已知底栖动物106种,其中包括软体动物87种,水生昆虫5目8科17种,寡毛类12种。底栖动物的平均总生物量为246.42 g/m2,平均密度为721个/m2。软体动物占平均总生物量的99.34%,水生昆虫占0.42%,寡毛类占0.24%。水生昆虫以摇蚊幼虫为优势种群,寡毛类以水蚯蚓为优势种群。 鄱阳湖87种贝类中腹足纲8科16属40种,双壳纲4科17属47种(其中40种为我国特有种)。鄱阳湖腹足纲的种类主要以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方形环棱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大沼螺、方格短钩蜷、折叠萝卜螺等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河圆田螺、包氏环棱螺、长河螺、色带短沟蜷、尖膀胱螺等数量稀少。全湖腹足纲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5个/m2和55 g/m2;蚌湖的分布密度和生物量最大,为549.12个/m2和150 g/m2;南姜湖的分布密度最小,为13个/m2。双壳纲的种类主要以湖沼股蛤、圆顶珠蚌、剑状矛蚌、背瘤丽蚌、三角帆蚌、扭蚌、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和河蚬等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为优势种。刻裂丽蚌、环带尖丽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三巨瘤丽蚌、多瘤丽蚌、龙骨蛏蚌、橄榄蛏蚌等种类较为稀少。龙骨蛏蚌分布于吴城修河,处濒危状态。近年随着滨湖地区珍珠核工业的发展,对丽蚌过度捕捞,造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双壳纲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个/m2和7 g/m2;大汊湖的分布密度和生物量最大,为89个/m2和73 g/m2;瓢山附近最小,分别为0.1个/m2和0.4 g/m2。 鄱阳湖底栖动物的分布因水深、水流、底质和水生植物生态类型的种类和数量有显著的差异。在沉水植物区双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湖北钉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中华沼螺和纹沼螺。在菰丛区则主要是腹足类的梨形棱螺、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在河口、河道中有大量的刻纹蚬、背角无齿蚌、方格短钩蜷、铜锈环棱螺、背瘤丽蚌等。底质有机质丰富的地带,方形环棱螺和中华圆田螺的数量较多。湖中的消落区软体动物贫乏。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分布全湖,但菰丛区比沉水植物区大,湖西北的密度比湖东南大。鄱阳湖底栖动物生物量为2 464.26 kg/hm2,其中软体动物2 448.03 kg/hm2,湖区按31.8×104hm2计算,全湖有底栖动物约76.7×104t,其中软体动物76.2×104t,可年产青、鲤、鲫等底层鱼类9 568 t。 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是良好的淡水珍珠蚌,主要分布于通湖的进水河道。1970~1974年鄱阳湖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年生产量平均为6 999 t,1975~1979年为5 206 t, 1980~1984年为4 458 t,1985~1988年为2 485 t。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珍珠资源,198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在鄱阳湖区南昌、新建、星子等建立了1 553 hm2以保护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为主的鄱阳湖河蚌保护区。 § 虾蟹资源 鄱阳湖虾类有8种,占江西已知虾类10种的80%,其中秀丽白虾(Palaemom modestus)和日本沼虾(Maerobrachium nipponenes)为优势种,分别占年总产量的40%~50%和30%~40%。另外,还有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粗糙沼虾(Macrobrachium asperbum)、细螯如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细足米虾(Carioina nilitica)、克氏螯虾(Cambarus clarkii)(外来物种)分布。鄱阳湖1949~1958年虾平均年产量为2 474 t,1959~1968年为2 644 t,1969~1978年为1 825 t,1979~1981年为2 068 t,1995年虾产量仅为1 631.3 t。 1954年为历史最高,年产量达3 987 t。近十年来克氏螯虾已逐渐上升为优势种,在虾产量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鄱阳湖有蟹类4种,占江西已知蟹类14种的28.57%。中华绒螯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分布长江和鄱阳湖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江河建闸筑坝,亲蟹降河洄游和幼蟹上溯通道受阻、捕捞强度增大等原因,中华绒螯蟹资源急剧衰退。鄱阳湖原有较大产量,现长江流域的中华绒螯蟹已形不成产量,代之而起的是沿湖各大中小湖泊、池塘、甚至稻田的人工养殖,已成为鄱阳湖区主要养殖品种。 § 鱼类资源 1、鱼类种类 鄱阳湖已记载鱼类有140种,隶属21科,主要成分是鲤科,有75种,占鄱阳湖鱼类种数的53.5%。主要优势种为鲤、鲫、鳊、鲂、鲌、鲩、青、鲢、鳙等。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II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我国有淡水鱼类800多种,长江水系有鱼类300余种,江西有鱼类205种。鄱阳湖鱼类种数占我国淡水鱼类种数的17.50%,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67%,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 2、鱼类产卵场和索饵场分布 鄱阳湖定居性鱼类主要有鲤、鲫、鳊、鲂、鲌、黄颡鱼、鲶、鳜、乌鳢、太湖短吻银鱼和乔氏短吻银鱼等。洄游性(江海洄游)鱼类有中华鲟、长颌鲚、鲥、鳗鲡、窄体舌鳎、半滑三线舌鳎、弓斑东方鲀和暗色东方鲀。半洄游性(江湖洄游)鱼类有青、草、鲢、鳙、鳡、鳤等。山溪性鱼类有鳠、中华纹胸鱼兆、胡子鲶和月鳢等。鄱阳湖东南部的波阳、余干等县水域是鲤、鲫鱼的集中产地,湖区南部程家湖的赵河、黄老湖的项子口、草湾湖的岭口是长颌鲚产卵场,永修县吴城松门山以北的蜈蚣山一带是鲥鱼幼鱼的主要索饵场,珠湖、西湖渡、青岚湖、大郁池一带是银鱼的主要产地。 3、渔获物量、渔获物组成和年龄组成 1995年鄱阳湖渔获物总产量为34 852.2 t,较上年增长1%。其中银鱼产量133.4 t,较上年略有下降;鲚鱼产量1 358.5 t,与上年持平;虾产量1 631.3 t,与上年持平。渔获物主要由鲤、鲫、鲶、青、草、鲢、鳙、鳊、鲂、鳡、鳜、鲌、黄颡鱼等组成。其中鲤鱼占25%,鲫鱼占20%,鲶鱼占10%,青、草、鲢、鳙占10%,鲚、鲌、黄颡鱼等占35%。渔获物以当年繁殖的鱼多,2龄鱼少,出现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鄱阳湖渔获物产量占江西省水产品年产量127.1×104t的2.74%。 4、渔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渔业资源,江西省人民政府在鄱阳湖划定了休渔区和休渔期。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休渔期,休渔范围包括:余干县的北口湾、程家池、鲫鱼湖、三洲湖(长湖子);南昌县的大沙坊(芳)、三湖、团(潭)湖、进贤县(青岚湖);新建县的东湖、上北闸(甲)湖、下北闸(甲)湖、上新湖、下新湖、常湖;永修县的沙湖、大湖池、星子县的蚌湖、波阳县的汉池湖、大莲子湖、云湖、都昌县的西湖渡等,共20处。休渔区的草洲高程为12.3~14.7 m。在冬季还实行轮换休港,以保护鱼类越冬。 § 鸟类资源 (1) 鄱阳湖鸟类种类 鄱阳湖已知鸟类310种,其中典型的湿地鸟类(水鸟)159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有13种为世界濒危鸟类。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54种,其中I级保护动物10种: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II级保护动物44种,如小天鹅、卷羽鹈鹕、白枕鹤、灰鹤、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有153种,占协定保护鸟类种数227种的67.4%;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有46种,占协定保护鸟类种数的56.8%。 (2) 水鸟数量及分布 鄱阳湖水鸟总数约40×104,其中越冬水鸟约10-20×104只,最多时达30×104只。越冬水鸟中雁类数万只。最重要的有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白额雁、白琵鹭、小天鹅等,总数量在3×104只以上。世界上现存的鹤15种,见于我国有9种,鄱阳湖有5种。其中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为冬候鸟,沙丘鹤(Grus canadensis)为偶见的迷鸟。鄱阳湖是白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越冬种群数量2 500余只,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这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越冬群所在地(3万只以上)。自1998年以来,鄱阳湖又成为东方白鹳的重要栖息地,2800多只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约占世界总数的80%。 我国有繁殖鸟种及亚种1 889种,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有繁殖鸟种及亚种241种,在鄱阳湖区的繁殖鸟种及亚种152种,占我国的8.05%,占华中区东部亚区的63.07%。 1983年鄱阳湖鸟类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东部瑞洪、康山一带以雁鸭类为主,也是大鸨的分布区之一。鄱阳湖南部小滩湖、蚕豆湖、程家湖、草湾湖一带以小天鹅、雁鸭类为主。鄱阳湖西部吴城、吉山一带以珍稀水鸟如鹤类、大鸨、小天鹅、鸳鸯及雁鸭类为主。鄱阳湖北部三山、泗山、朱袍山等岛屿一带以雁鸭类为主。 近年多次航空调查和环鄱阳湖同步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白鹤的分布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波阳大莲子湖、共青南湖、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的卫星湖九江赛城湖为重要栖息地,都昌棠荫和新妙湖、余干落脚湖、星子寺下湖为较重要栖息地。 综上所述,目前鄱阳湖区鸟类分布特点如下: 鄱阳湖东部余干、波阳一带由过去以雁鸭类为主,扩展为鹤类、鹳类、小天鹅、白琵鹭以及雁鸭类的较重要越冬栖息地。鄱阳湖南部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昌、新建和进贤一带由过去以小天鹅、雁鸭类为主,扩展为以保护区为中心的鹤类、鹳类、小天鹅、白琵鹭、猛禽和雁鸭类以及鸥类、鹬类等的重要栖息地。在2001年冬,首次发现100余只黑脸琵鹭在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栖息。鄱阳湖西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修、星子一带仍是珍稀水鸟如鹤类、大鸨、小天鹅、白额雁、雁鸭类的重要越冬栖息地。鄱阳湖北部庐山区、湖口一带以雁鸭类、鹭类、鸬鹚等为主;都昌新妙湖、三山、泗山、朱袍山等岛屿一带由过去以雁鸭类为主,扩展为以白鹤、东方白鹳、小天鹅、雁鸭类、鹭类为主的较重要栖息地。 另外,地处赣北的赤湖(九江、瑞昌)、赛湖(庐山区)、太白湖和芳湖(彭泽)自1998年洪水后,也成为珍稀水鸟的越冬栖息地。 每年3月,夏候鸟迁徙至鄱阳湖区繁殖,10月,又迁离鄱阳湖。鄱阳湖滨的共青城耀邦陵园、恒湖综合垦殖场、新建县象山森林公园、南昌天香园、南昌环球公园、南昌510和828招待所、湖口鞋山等地是鹭科鸟类的繁殖地,每年约有近10×104只的白鹭、中白鹭、牛背鹭、池鹭、夜鹭到鄱阳湖区觅食。少量的黄嘴白鹭(国家II级保护动物)、大白鹭在湖区繁殖。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等的变化,有部分夜鹭渐渐成为留鸟,冬季也在鄱阳湖区栖息。 湿地图片 §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的西北角,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全球白鹤和东方白鹳主要越冬地,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于198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原名为“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管理机构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管辖有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常湖池等9个湖泊,地跨南昌、九江2市所辖的新建、永修、星子3县,涉及16个乡(镇、场),总面积为22400hm2。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据调查,保护区内有浮游植物50种,高等植物476种, 浮游动物47种,贝类40种,昆虫类227种,鱼类122种,两栖类13种,爬行类48种,鸟类310种,兽类47种。鸟类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4种,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153种,占该协定中鸟类总数的67.4%;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46种,占该协定中鸟类总数的56.8%。 白鹤是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约占全世界总数95%以上的白鹤在保护区越冬。同时保护区还是其它鹤类、鹳类、天鹅等水禽的重要越冬地,及鹭类、部分野鸭和雀形目鸟类的繁殖地和迁徙鸟类的重要驿站和中途食物补给地。“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是对鄱阳湖越冬候鸟壮观场面的真实写照。每年秋冬,大批候鸟从北方,成群结队,携儿带女,历尽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到鄱阳湖越冬。保护区的核心湖泊大湖池经常出现五、六万只各种鸟类欢聚一堂的壮观场面。 1992年2月,原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列为我国40个A级保护区之一,同年7月我国政府申请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作为首批加入公约的6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被原林业部指定加入了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还是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5个示范保护区中唯一的1个湿地类型的保护区。 赣、修两河在区内汇合后注入浩淼的鄱阳湖。丰水季节,河湖一体,水天一色,一望无际,人在其中,犹如置身于大海;枯水季节,水落滩出,形成了广袤的湿地草洲,构成了美丽的江南大草原;区内的沙山,高低起伏,延绵十余里,构成了壮观的水乡大沙漠。保护区所在的吴城镇,曾与景德镇、樟树、河口并列为江西四大名镇。保护区建立后,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宾客来此考察参观,英国的菲利普亲王和丹麦的亨利克亲王曾专程来此观鸟,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湿地图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