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洛阳博物馆
释义

§ 概况介绍

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是洛阳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多年来洛阳博物馆始终坚持收藏保管、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藏品优势,经营筹办形式多样的综合或专题性的文物展览,展示古都洛阳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新推出的《永恒的文明洛阳文物精品陈列》由史前时期、夏商时期、两周时期、汉魏时期和隋唐时期五大部分组成,展示文物珍品近千件。其中在展品方面重点突出了五万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彩绘陶器及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彩绘乐舞俑和釉色鲜艳、形态各异的唐三彩等。其中的夏代青铜爵、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北魏时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灯、三彩马堪称国之瑰宝。

同时,结合运用多种现代表现手法,赋予展品以新的生命力,使展览具有雄浑大方、精巧典雅的气势和风格,再现了千年古都特殊的历史地位。并荣获国家文物局“1999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洛阳博物馆充分发挥并积极拓展宣传教育职能,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同时还走出国门,先后赴日本、韩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家举办文物展览,将古都洛阳灿烂的古代文化推向世界。多年来出版有《洛阳唐三彩》、《洛阳文物精粹》、《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等大型专集和画册。

作为古都的宣传窗口,洛阳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示内容,精美的文物藏品,新颖的陈列设计和优质的服务意识,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宾客,国家领导人李鹏、胡锦涛、杨尚昆、宋健、李铁映等及一些外国政府首脑贵宾曾先后莅临洛博参观指导,并对洛博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今天,洛阳博物馆正以全新的面貌欢迎八方宾客的光临。

§ 馆藏情况

博物馆的陈列以河洛文化为主体,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两周和两汉文物为主要内容,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5个陈列室。展出文物1700件,其中一级品有:商周时期的方罍、“王姒”方彝,有组合的西周铅器和多种器形的“原始青瓷”,春秋时期的“齐侯宝盂”,战国时期的金村大鼎和“繁汤之金”剑,西汉的彩绘壶和北魏王侯的仪仗俑以及绚丽多彩的唐三彩等等。

§ 珍品欣赏

饕餮铜鼎

饕餮铜鼎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出土:1977年洛阳北窑出土

规格:高36厘米;口长33厘米;口宽25厘米

器形:方体折沿;立耳;柱足、腹部四面及足顶均饰突目兽面;云雷纹衬底;系西周方鼎中极难得的佳作。

错金铜鼎

错金铜鼎

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

出土:1979年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出土

规格:高16.5厘米,腹径13.2厘米。

器形:盖器组成圆球形,附耳、短流。三兽蹄足盖及腹背饰错金细瓣花、三角云纹,是一件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拥兵函谷

拥兵函谷

汉函谷关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城东1华里,为西汉武帝时期楼兰将军杨什所建。山谷之中,深险如函,关坛高9米,南北25米,东西20米。坛上建有两层楼阁,坛下为4米宽,7米高的拱式通道。

石辟邪

石辟邪

这尊石辟邪1992年12月出土于孟津县油坊街村。它由整块石灰岩雕成,长2.97米,宽0.9米,高1.9米,昂首挺胸,张嘴吐舌,威风凛凛,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汉代石雕艺术精品。

蓝釉灯

蓝釉灯

年代:唐代(618-709年)

出土:1998年洛阳偃师唐恭陵出土

规格:高33.6厘米

器形:灯上有小盘,盘中有管柱形灯钎.盘下为灯柱,柱下有一大盘.盘下有喇叭形圈足.通体施蓝釉至圈足,足内无釉。

白玉杯

白玉杯

年代:曹魏(公元220年—265年)

出土:1956年洛阳市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

规格:高11.5cm

简介:白玉杯是曹魏时期的饮酒器,采用名贵的和田美玉琢制而成。杯体抛光细润,线条流畅。虽没有任何装饰,却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这与魏文帝曹丕极力推荐简朴的社会风气极为吻合。反应了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史实。这件玉器精品出土有确切纪年的曹魏墓葬,墓葬虽曾遭到盗扰,但处于角落的玉杯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钧瓷

钧瓷

宋代的瓷器精美绝伦、蜚声中外。宋代著名的五大官窑(官、汝、定、哥、钧)和各地民窑成就极高,使宋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艺术境界。钧窑的特色在于由于高温产生的窑变会使每一件瓷器釉色各不相同。这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色彩丰富艳丽。有紫、红、青、蓝等多种。传世的钧瓷不足百件,民间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称。

三彩灯

三彩灯

年代:唐代(公元618—907年)

出土:1987年洛阳吉利区

规格:高45.5cm座径22.6cm。

简介:三彩灯是唐代使用照明用具。由座、柄、盘、盏四部分组成通体饰绿、棕、白三色釉,座为圆形,覆盆式,表面凹弦纹,并贴圆形宝相花和力士,柄为圆竹体状,似竹节纹,其间和两端分别以莲花与座盆相连,造型优美,釉色鲜艳,是洛阳考古发现中首次发现,更是三彩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

母鼓方罍

母鼓方罍

年代: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出土: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葬中

规格:通高20.3cm,肩宽33cm,重约23千克

简介:罍是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母鼓方罍通体均饰以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腹部饰有龙纹组成的垂叶纹。器盖似四面起坡的屋顶状。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母鼓方罍的盖内铸有铭文“母鼓”二字。应是鼓国女子嫁与母氏男子所得的称谓。这件商代晚期的酒器出土于西周贵族墓葬,表明是西周贵族参与灭商战争而获得的战利品。是商晚期青铜酒器中的精品。

《五言联》

《五言联》

年代:清 康有为

规格:纵132厘米、横31厘米。

质地:纸本,行书

释文:高莽渺世界 嘉木多幽欣

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后为保皇党首领,反对共和。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广艺舟双楫》等。曾临习《礼泉铭》,《石门颂》,《玄秘塔》,《虞恭公》,《圭峰》诸碑。而得力于《石门颂》最多。其书法笔意古拙苍劲,雄强恣肆。笔法亦多颜字的转折多圆,划必平常之态。此件作品精气内敛,笔笔相钩,结体紧密,雄健且多变化。

战国玉人

战国玉人

年代: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

规格:通高7.50厘米 青玉质

出土:1987年洛阳铜加工厂

器形:作跂坐状,双手交叉置于腹前。跣足交叉于臀下。头戴假面具,面具上附发髻,粗眉大眼,如意状鼻,高颧大口,唇上划须。面具以绳缚于脑后。头顶短发结辫,大耳。上身着鸡心领短袖窄衣,下着短裤。饰以大小方格、三角和条带纹。

简介:圆雕玉人在晚商和西周时期墓葬重多有出土。多位跪坐和站立状,其用途具有普遍的宗教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玉人的发现不多,且形制矮小。此玉人的出现在当时极为罕见。玉人的服饰及穿戴更是以往所罕见。头戴假面具的形象尤显其神秘莫测的身份,虽然至今对此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其身份应为驱鬼辟邪正行傩戏的方相士的形象。这为研究我国战国时期服饰及宗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年代:夏代

出土:1984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出

规格:通高16.5,宽11CM

器形: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

简介:这件牌饰出土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他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出土:洛阳

规格:通高27.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20厘米。

器形:敞口,短颈,丰肩,假圈足,平底。兽首流,龙形柄,龙衔口沿。肩附帖对称两小罐,并各饰一力士形象,流两侧各一个侍俑。壶通体施褐釉,间饰灰白色斑。壶造型奇特自然,釉色深沉,彩斑飘逸,使壶整体显得端庄大气,所施彩斑又不失飞扬灵动,当是鲁山段店窑或禹县下白峪窑中的典型而又罕见产品。

简介:唐代是中国瓷器的发展阶段,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但这一时期北方的陶瓷器制作较南方有所突破,在大量制作白瓷的基础上,同时又创造出绞胎、三彩、珍珠地瓷、黑釉白斑,钧釉斑瓷、褐釉白斑,钧釉斑瓷等等新品种。且为北宋时期的各种色釉瓷的制作打下了雄厚基础。该壶既是在这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晋归义胡王”金印

“晋归义胡王”金印

年代:西晋(公元265—316年)

规格:通高2.60厘米,长、宽各2.20厘米,重83.2克,含金量70%。

器形:印面呈正方形,凿刻白文篆书“晋归义胡王”五字,印钮作驼形。

简介:此印为四十年代孟津商人到甘肃从古董商手中购得。1973年交洛阳博物馆收藏。

从此印的印文看,毫无疑问是晋朝印章。归义,即归化、降顺。胡即指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从这枚印在甘肃得来,所指胡王应当为晋帝所封得居住在凉州的匈奴首领。据文献记载,晋时匈奴归义之事皆发生在晋武帝时,故此印应为晋初武帝时之物,并由此得知这也是晋朝廷为了安抚少数民族,建立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以减少边疆战争的一种具体措施。印钮作驼形也是继承自汉代以来对少数民族首领分封赏印多以驼、羊为钮的传统习惯。此印文布局严整稳重,字迹规正刚健,造型古朴简练,也是严格继承汉印风格的典型,时中国古代玺印中的佳作。同时,为研究我国古代篆刻和造型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彩女坐俑

三彩女坐俑

洛阳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它极为鲜明地反映了唐文化高峰时期博大清新,光彩照人的辉煌艺术成就,这件三彩女坐俑,是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高27厘米俑胎质坚硬,施釉均匀,无釉流痕,代表了很高的烧制水平,女俑头梳单髻,面平颊丰满,以墨细描曲眉,用朱红点染嘴唇,这一“开相”工艺增了人物形像的质感。她身穿黄色长视襦衣,姿容丰腴,仪态娴雅,代表了盛唐时期妇女的一种风范。是一件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唐三彩代表作。

§ 永恒文明

十三朝古都的漫长历史,给洛阳留下了辉煌的过去。《永恒的文明-洛阳文物精品陈列》所展示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虽然无法显示辉煌洛阳过去的全部,但它至少可以让你领略这块神奇热土的无穷魅力。

《永恒的文明·洛阳文物精品成陈列》展览面积达11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近千件,不仅包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一些孤品,有相当一部分为首次与观众见面。展览采用以实物为主,辅以照片,图片,图表,沙盘模型,文字说明等多种形式,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使展览达到精品工程的水平。

两周

两周

两周是指中国历史上的西周和东周时期。这一部分通过展示两周时期的文物,再现距今 3600—220年间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的历史变迁。

这里展出的西周文物有叔牝方彝、方座簋、兵器、饕餮纹方彝、甬钟等。东周时期文物有错金银铜鼎、铜尊、盂、俑、盘、匜、铜壶、石磬等多种器物,其中齐候宝盂是洛阳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75公斤,口径70厘米。展出的越王勾践矛、吴王夫差剑是春秋战国社会动乱,战争频仍的明证。而铜方镜则是运用了青铜透雕工艺,构思新颖,国内罕见。另有玉人一件,系国内孤品。

夏商

夏商

距今四千年前,洛阳已经开始成为华夏民族政治经济的中心。

陈列展示了偃师二里头夏代都城和偃师商城出土的二十余件文物,其中展出的二里头出土的玉圭,玉璋,七孔玉刀,制作精美,形制巨大,是夏王朝权利的象征。嵌绿松石铜牌饰,牌面绿松石片满镶成纹饰,几千年来没有一颗松动,其制作技术极为高超,是夏代镶嵌工艺的杰作。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夏文化在豫西地区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展出的二里头大型宫殿基址模型,使人们能够感受四千年前我国王朝都城的建筑规模。

汉魏白玉杯

汉魏白玉杯  这一时期包括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五个王朝。通过这一时期文物的展示,再现汉魏这一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时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洛阳的风貌。

这里展出的文物有:各种杂技俑、彩绘陶壶、釉陶器、王莽钱币、铜镜、玉饰等,最令人瞩目的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太学是东汉时期国家最大的教育机构,太学生多达三万多人,石经是为了统一儒学经典文字、平息古今版本之争而刻立于太学之前的,现存的残块是文化史上的瑰宝。

在汉代葬俗中,盛行在墓壁上绘画,从日月星象,升仙打鬼,历史典故到迎偈出行、歌舞宴饮。既有思想观念,又有生活场景。这次展出的有“出行图”(东汉原品)、“升仙图”(摹本)、“大傩宴饮图”等。

白玉杯,出土于曹魏墓葬,系新疆和阗白玉经过加工而成,杯身抛光极好,无任何纹饰,符合当时崇尚朴素自然的社会风气,是我国三国时代玉器中的极品。

隋唐

隋唐

洛阳发掘的隋唐文物展示,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洛阳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历史风采。

这次展出了东都洛阳城的沙盘模型,发掘出土的建筑构建,各种各样的彩绘俑,镇墓兽及名闻遐迩、色彩艳丽的唐三彩及各种铜镜、金银器等。展出的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铸造年代分别相当于隋和北魏,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商旅传到洛阳的,也印证了丝绸之路起于洛阳这一观点。

展出的唐三彩,种类众多,釉色绚丽,其中有神态各异的人物俑,有栩栩如生的动物俑,还有古朴典雅的生活器皿,特别是唐代女俑,体态丰满,神情安逸,衣着华丽,发饰多样,反映了泱泱大唐帝国民富国强、歌舞升平的社会面貌。隋唐东都城皇城宫城沙盘模型,以方寸之地再现了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设计天成的隋唐都城。

§ 行车路线

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位于古都洛阳市中心繁华地段,西临王城公园,是中国优秀地市级博物馆和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中州大道和芳林路交叉口。

§ 馆长介绍

馆长:王绣

王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河南省政协委员,现任洛阳博物馆馆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文化部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

出版有《洛阳汉代彩画》、《牡丹雅韵―王绣牡丹绘画精品》、《中国牡丹画技法大全》、《洛阳文物精粹》等画册。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绘画展览,并应邀出访国外举办展览和讲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