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竹筠
释义

§ 人物简介

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1949年),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曾是四川大学农学院的大学生,学习期间,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照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后与彭咏梧结婚。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江姐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编辑工作。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随丈夫到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联络员,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江姐的丈夫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 人物履历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

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1947年冬随彭咏梧到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下川东地区地工委和川东临委的联络员。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姐还担任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

1947年,彭咏梧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领导武装斗争。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涂孝文的出卖,江姐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

国民党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找到“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 家庭情况

江姐一家

1941年秋江竹筠受党组织指派到重庆新市区担任区委委员,社会职业在重庆妇女慰劳总会。其任务是单线联系沙坪坝一些高等学校的党员和新市区的女党同。当时 环境十分恶劣,日本飞机经常来空袭,而军统特务机关就在她工作的附近,而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熟。不久,江竹筠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党组织让她担任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的助手并假扮夫妻,以掩护机关。在强烈的革命责任感的驱使下,江竹筠自然地和周围的人们交往,不露破绽,以掩护老彭顺利开展工作。1944年春由于特务跟踪,江竹筠转移到成都。遂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并以学生身份做群众工作,她在四川大学改名为江志伟。1945年,江竹筠和彭咏梧正式结婚,1946年7月,江竹筠从川大肄业回到重庆,协助丈夫工作。她负责搞学生运动工作,在她的帮助下,西南学院和女子师范学院分别建立了中共党组织及党的外围组织“六一社”。领导学生开展抗议美军暴行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1947年7月,江竹筠协助丈夫彭咏梧领导出版了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负责部分送稿和报纸散发。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上级党组织决定川东党组织的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搞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和根据地。11月,江竹筠以联络员身份随任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工委副书记的彭咏梧一道去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1948年1月,彭咏梧在云阳、奉节武装暴动时牺牲。江竹筠回重庆向川东临时工委汇报情况时,临委考虑她容易暴露,不宜再去下川东,而且她的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再三劝她留在重庆工作。可是,江竹筠仍然坚持到丈夫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江竹筠来到万县后,由于风声很紧,迟迟不能下乡,组织上决定暂时留她在万县县委工作,同时做暴动地区的联络工作。

§ 狱中英雄

1948年4月,中共重庆市委正副书记刘国定、冉益智被捕叛变,由于他们告密,1948年6月,江竹筠等在万县的一批同志被特务逮捕,并被押往重庆,并押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当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江竹筠是彭咏梧的妻子和助手,并掌握着川东云阳、奉节、巫溪、巫山等县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情况时,妄图把她当作突破口。但江竹筠在敌人一个多月的酷刊审讯中,守口如瓶,后来特务们竟丧心病狂地在她的指尖上钉进一根根竹签,致使她一次次痛昏过去,但敌人依然一无所获。重庆行辕二处处长、特务头子徐远举只得感叹地说:“共产党厉害就厉害在这些地方,彭咏梧死了,看来江竹筠也死心了。”从此结束了对江竹筠的审讯。

在江竹筠受刊最惨烈的日子里,渣滓洞牢房里的难友们出现了慰问“江姐”的动人情景,有的替她包扎伤口,有的写慰问信,她们用竹签当笔,蘸红药水把赠言写在草纸上。其中何雪松代表全体难友献给江竹筠的诗这样赞颂道:“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首诗在渣滓洞牢房里传诵了一时。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与31名难友一道壮烈牺牲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的电台岚娅,年仅29岁。

名字由来

1948年秋末,一个小个子年轻人被关进了渣滓洞。他就是后来成为《红岩》作者之一的罗广斌。

罗广斌那年24岁,年初时刚刚入党,也是被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出卖而被捕的。曾与罗广斌一同被关在渣滓洞的傅伯雍回忆说:后来是江姐传话出来,说此人可靠。我们才开始跟罗广斌打招呼。傅伯雍提到的江姐,正是《红岩》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江雪琴,现实中的江竹筠。她是罗广斌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对罗广斌脱离家庭、投身革命的经历很了解。她的被捕入狱,比罗广斌早3个月。江竹筠被捕时是在万县地方法院会计室当职员,化名江志伟。

1948年6月14日早晨,江竹筠在上班的路上被捕。刚入狱时,难友们都叫她“竹筠”,没人称呼她“江姐”。当特务提审江竹筠时,大家很关注,也很不放心。作为重庆与下川东地区党组织的联络员,江竹筠掌握着许多特务们日思夜想的线索。

提审那天,特务一早就把江竹筠拉到刑讯室里,用编成一排的竹筷子夹她的手指。江竹筠疼得晕过去3次。敌人很阴毒,为了避免她再次昏死,他们一点点加劲,很疼但又不会疼晕过去。直到傍晚时分,特务才把江竹筠架回牢房。难友们纷纷隔着牢房门向外张望。江竹筠的十指血肉模糊,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她的坚贞不屈。当时,也不知道是谁,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江姐!”从那以后,难友们改口喊“江姐”,对她充满敬意。

江姐遗书

江竹筠烈士遗书江姐狱中遗书首次公开筷子磨竹签写成,2007年11月14日是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牺牲58周年之日,三峡博物馆今起公开展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江姐遗书。这封遗书展示了江姐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三峡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说起江姐,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位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巾帼形象,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江姐,首先是一位女性,一位母亲,然后才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这封遗书是江姐写给表弟谭竹安的,约十多厘米见方,纸面粗糙,因年代久远,已开始泛黄。这是江姐就义前最后的一封信件,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写道:“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江姐和丈夫彭咏梧的孩子彭云——编者注)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养,粗服淡饭足矣……”工作人员说,人们都认为革命志士是钢铁铸成,其实英雄也有温柔的一面,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革命事业外,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遗书字迹相当潦草,不时出现涂改墨迹,可见当时江姐心中对孩子的牵挂之情。据了解,江姐的儿子彭云长大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去了美国,现已在美国定居。工作人员表示,江姐盼望儿子健康成长的心愿可说已达到,应无遗憾。

遗书流传

彭云全家:母亲遗愿只完成一半江姐遗书这样流传下来,在阴森恐怖的渣滓洞监狱里,江姐是怎样悄悄写下遗书,又是怎样把遗书送出监狱的?三峡博物馆有关人士揭开了谜底。竹筷削笔烧棉作墨,“当时,江姐住在渣滓洞监狱女二号牢房,”工作人员说,在遇难前两个月,江姐给表弟谭竹安写下了这封遗书。当时,监狱中对犯人的控制十分严密,江姐根本无法弄到纸笔写信。后来江姐偷偷藏起一根竹筷,在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把竹筷一端磨尖当笔,然后拆开棉被,把一些棉花烧成灰,调些清水,就成了墨水。用自制的纸笔,江姐在一张草纸上写下了此信。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在渣滓洞监狱里,被关押的革命志士经常向监狱看守宣传共产主义信念,策反了一些看守。遗书写好后,江姐通过一个看守,悄悄把信带出了监狱,辗转交给了她的表弟谭竹安。

解放后,谭竹安将这封宝贵的遗书交给了博物馆并保存至今。严密保护遗书安全,这封江姐遗书将在三峡博物馆大厅公开展示,遗书是草纸写成,对保存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温度一般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也不能太大。为保证遗书不被虫咬,每过两到三年,都会用技术手段把遗书放进一个密闭气体环境中熏蒸,杀死可能存在的虫卵。据悉,保存江姐遗书的地方安有摄像头,还有红外线防盗装置。展览过程中,遗书也是放在玻璃柜中,确保绝对安全。

§ 歌剧《江姐》

江竹筠给竹安弟的信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 ——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 。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如歌剧《江姐》 ,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 、 《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 人物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江姐的事迹被写进了长篇小说,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家喻户晓,广为传颂,教育、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绣红旗》《红梅赞》等,几十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广为传唱。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群众,都为她的英勇事迹和不朽精神所深深感动。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01:06